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凉山|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作者:​王美英 发布时间:2020-04-20 原出处:​中国民族教育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纵观凉山教育发展历程,双语教学始终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1]2015年8月,四川省聚焦凉山彝区精准脱贫重点领域,新增17条政策实施精准扶贫,其中,在彝区2586个建制村实施“一村一幼”,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成为教育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凉山彝区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极为薄弱,不仅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而且需要探索发展的良策。基于此,笔者通过为期10个月的调研,在深入走访教育管理部门、乡镇的基础上,总结剖析凉山彝区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力争为政府开展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提供决策参考。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区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困境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区群众居住分散,生源不足,幼儿园建设成本高。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及乡镇开办了少量彝汉双语幼儿园,为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大多数彝族群众居住在偏远山区,山高谷深、地广人稀、交通闭塞,这些地区集中开办规模化的学前彝汉双语幼儿园成本很高。由于边远乡村长期没有条件开办双语幼儿园,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不得不把学龄前儿童送到乡镇或县城就读,造成农村学前教育生源的危机,而绝大多数幼儿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失去了上幼儿园的机会。在母语环境里成长、没有接受过学前双语教育的彝族孩子,对汉语环境下传授的知识难以接受和理解。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方财力不足,学前彝汉双语教育资金短缺。为补齐教育短板,促进教育起点公平,凉山州从2016年春季开始,全面免除学前三年教育保教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按照“方便入学、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投资19.6亿元,在全州发展450所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的地区大多是凉山自然条件最艰苦、经济最落后的地方,实施双语教学的成本和经费成倍高于单语教学。[2]目前凉山州学前教育发展主要实行县级投入为主、上级适当补助的方式,但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地方财力薄弱,完全属于吃“财政饭”,随着学前双语教学规模扩大,教育成本不断增加,经费捉襟见肘。此外,国家、省、州下达的学前教育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地方配套建设资金,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学前彝汉双语教育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造成彝汉双语学前教育项目推进困难。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前彝汉双语师资严重缺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为解决幼教点师资问题,凉山州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招聘了不少年轻教师充实到学前教师队伍中,部分县、市幼儿园配备了彝汉双语教师。凉山州还投资10.4亿元,积极筹建四川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但是,学前彝汉双语教师编制不足、配置不合理、结构失调,聘用的辅导员待遇低、留不住,乡村教师向城镇流动和积聚的现象突出,彝汉双语教师仍然奇缺。乡镇幼儿园教师多是汉族教师,双语沟通能力较差,无法开展彝汉双语教育,往往生硬地教授汉语拼音、词语、句子,彝族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法理解汉语语义,难以用汉语与教师交流,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严重扭曲,难以提升彝汉双语学前教育质量,难以促进彝区学前教育发展。[3]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凉山州有幼儿园52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79所,民办幼儿园443所,在园(班)幼儿243412人,其中幼儿园94566人,学前班38797人,一村一幼11004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3.35%。2016年,凉山州尚缺教师编制5500余个,学前教育教师空缺1.8万名,各类学校普遍缺乏双语教学人员。为弥补师资不足,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双语辅导员资金11040万元,选聘辅导员7743名,充实了学前教育队伍。凉山州11个贫困县彝族人口占90%以上,按照四川省、凉山州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各乡镇和有条件的村须建一所幼儿园,全州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急需彝汉双语师资的支持,而彝汉双语师资缺口过大,势必制约彝汉双语教育普及和教育质量提高,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幼儿园混龄编班现象普遍,小学化办学倾向突出。在彝区,大多数乡镇和村级幼儿园由于生源不足,无法按儿童年龄分班,通常把2至6岁的儿童混龄编在一个班内,这种学前儿童混龄编班的形式往往被家长、社会认同,并称之为“学前班”。“学前班”的彝汉双语教育具有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作息时间与小学相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小学类似,教育活动整齐划一,教育场所布置和环境创设与小学相近。学前班把“为进入小学做准备”作为主要任务,以传授语文、数学知识为主。混龄班的儿童年龄参差不齐,认知水平各不相同,语言接受能力差异较大,但教师不了解混龄教育的理念,无法科学合理地开展混龄班教育教学活动,更难以实施彝汉双语教育,儿童在年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及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了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的天性,影响了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此外,大部分乡镇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薄弱,除了对预防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较为重视外,业务工作基本处于无人监管和指导的状态。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语教材匮乏,彝族幼儿语言转换困难。据调查,凉山州彝汉双语学前教育教材匮乏,除了2014年四川民族出版社编译的《学前儿童彝汉双语实用教法》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一村一幼”辅导员用书(彝文版)》两本教材外,学前班使用的是四川省通用的学前班统编汉语教材,大部分私立幼儿园甚至没有一本彝汉双语教材作为教学蓝本。由于缺乏符合彝区儿童实际的彝汉双语教材,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喜好用汉语实施教育全过程,而当地绝大部分孩子从小只懂彝语,直接接受汉语教学困难很大。这不符合汉语是彝族儿童第二语言的实际,不利于提高彝族儿童的汉语水平。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展凉山彝区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对策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力建设彝汉双语幼儿园,夯实儿童学习基础。要在短期内实现在边远彝区每个村落建一所幼儿园的目标,除了人口因素,还应因地制宜,考虑地理、经济及交通等多种因素。在人口较为密集的乡镇,可建设乡镇彝汉双语幼儿园。在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若村里学前儿童数量较少,距乡镇较近的几个村可联合建设一所幼儿园。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村级幼儿园的分布应相对分散,还可附设学前班于村小学,租用村党支部活动室、民房开办学前班,并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闲置资源改建为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校舍不足问题。在人口特别分散的乡村,如果只举办流动幼儿园或季节班,则可考虑为每个村建一个学前儿童中心,通过有计划、分阶段地为儿童提供一个稳定的玩耍、交往的场所,解决彝族学前儿童活动无场所、娱乐无设施、辅导无教师的问题。同时,相关部门应根据彝区幼儿特点,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在凉山彝区11个国定贫困县大力实施“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工程”,开办以彝语文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开设汉语课的幼儿班,让幼儿在已掌握民族语的前提下学习汉语,在最容易习得语言的年龄段打好汉语基础,提前实现语言转换,进入小学读书时可以胜任汉语统编教材的学习,最终达到“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习惯良好”的学习目标。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大力改善办园条件。当前,要促进凉山彝区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强社会化办学模式,打破公办、民办泾渭分明的传统观念,采取民办公助、政府和私人出资相结合等形式,尽可能拓展教育资金的投入渠道,不断加大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减轻州、县的财政压力,除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省级财政统筹解决部分发展资金外,还可通过发行教育事业彩票、招商引资等多种措施,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面向社会募集资金,建设公益性幼儿园。此外,笔者认为中央应进一步加大对凉山州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稳定的经费拨付机制,增加财政补贴,确保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大力发展彝汉双语幼儿园,不断改善办园条件,满足彝区群众子女接受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需求。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加强学前彝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彝汉双语教育师资,应充分发挥大专院校、中职学校的办学优势,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有计划地培养出彝区急需的大量彝汉双语专业人才。可结合彝区实际,按照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允许彝族地区每年拿出一定名额,适当降低学历条件,面向本地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招聘一批文化相融、语言相通、教学能力强的学前彝汉双语教育复合型师资。应依托四川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并在培养方案中适当设置一些彝语课程,为彝区培养出一批彝汉双语兼通的本土化师资。要依法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资格审核制度和聘任制度,招聘学历合格、精通彝汉双语的人员,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后充实到幼儿园任教。还应建立艰苦地区教师专项补助基金,按月补助艰苦地区幼儿教师,提高工资待遇,稳定幼儿教师队伍,使他们扎根边远彝区,倾力服务彝汉双语学前教育。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合理设置彝汉双语课程,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彝汉双语学前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幼儿喜闻乐见的母语和汉语活动课程,寓语言学习于学前儿童智力开发的各项活动中,逐步推出富有独创性的活动,加强学前儿童彝汉双语听说能力培养。同时,还应坚持自然习得的原则,因材施教,集中创设区角活动、音乐表演、游戏活动、生活环节等彝汉双语教育活动。将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个别活动相结合,精讲多练,巧妙引导,让儿童在早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便能接触到汉语生活用语和文化背景。要培养儿童运用汉语进行简单思维的能力,激发汉语学习兴趣,消除畏惧心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语言障碍突破,发展思维,开阔眼界,激发潜能,培养个性。要促进彝区学前儿童认知、表达、交际能力的发展,实现“母语起步,汉语会话过渡,双语并重”,逐步达到“双语兼通、习惯良好”的目标,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奠定基础。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加强学前彝汉双语教材建设,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使教材贴近幼儿生活,使凉山彝区幼儿真正学得懂、听得进,彝区学前教育应突出特色。要积极动员双语学校教师、双语教研员、教材编译人员深入彝区,大量搜集彝族民间故事、格言谚语、儿歌、工艺品、绘画等相关资料,经过整理筛选,作为教材内容。要加强对各类教材的分析、研究和评价,规范教材编译审定流程,自主开发编写地方教材,解决双语教材缺乏的难题。要编写出版适应彝区儿童特点的彝汉双语口语教材,有益于开发儿童智力、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语言类、游戏类、活动类教材,以及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教材、校本教材。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彝族文化研发创新团队(13TD0058)的阶段性成果。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凉山州教育局.我州推进“一村一幼”发展综述[N].凉山日报,2017-2-14.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韩嘎拉坡.凉山彝汉双语教学现状及面临的挑战[J].凉山民族研究,2007(10).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期沙金薇.四川彝区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凉山民族研究,2014(10).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教育》2018年第5期)B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