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海安宁蒗支教团”校长追说“支教小凉山故事”

作者:​严德本 发布时间:2022-10-0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你听说过在彩云之南小凉山有个“海安支教老师功德碑”和“宁海中学”吗?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想往过那遥远的深山腹地,海安支教人连续34年多在小凉山彝族自治区支教育人的感人故事吗?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重阳节,苏中革命老区海安南莫教育工会会同老促会、退教协在“全国红色宣讲创新品牌”南莫板凳讲习所专题开讲“海安宁蒗支教团支教故事”。南莫藉10多名原支教老师、教师家属和退休教职工、老年职工、教师代表、企业工会代表等100多人参加活动。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市南莫镇老促会副会长、原海安宁蒗支教团第三轮带队校长严德本,追说了一段34年前海安宁蒗支教团支教小凉山的可歌可泣故事;细数海安首创整校编制团体支教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民族团结的“山海之约”历程和开创共和国“东部支持西部,智力扶贫,教育支边”的伟大创举。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沙江畔的宁蒗与江海之滨的海安,一西一东,同饮长江水。自 1988 年起,两地因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而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云南宁蒗县地处滇西北高原,俗称 " 小凉山 ", 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教育事业也因此落后不前。直到 1988 年,全县还没有一个人考取本科。1988 年,云南宁蒗与江苏海安签署协议,以 " 用木材换人才 " 的方式开展教育合作。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 1998 年起,十一批海安教师前后赴云南宁蒗县支教。34年来,他们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 2 万多名,输送中专、大学生 一万八千多名,开创了共和国东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探索出 "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 的支教扶贫之路,为建成民族地区教育强县、建设小凉山地区最美彝乡,实现宁蒗地区各族人民整体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海安早已不需要宁蒗提供木材,但 " 宁海之约 " 从未间断。目前,第十一批“海安宁蒗支教团”的海安老师正坚守在宁蒗的教育岗位。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海安宁蒗支教团第三轮带队校长严德本诗情画意般地打开了追说“支教小凉山故事”的“话匣子”: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4年前,也是在这样的秋天,一群江苏海安人前往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创办了一所山区中学,校名分别用宁蒗县、海安县的首字命名“宁海中学”,开启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的先河。从那以后,一批批海安支教老师不断走入“小凉山”,用知识和心血哺育大山深处的孩子,改写着“山里娃”的命运。在宁蒗,“舅舅”是对最尊敬的人的称呼,当地老百姓就称他们为“海安舅舅”。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师们,今天我们清华大学开学了。清华园真的很大,感觉有我们宁蒗县那么大……” 刚开学,彝族男孩卢磊就迫不及待地给老师们发来了入学的视频。今年高考,他以709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他说最感谢来自江苏海安的支教老师。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华大学学生、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民族中学毕业生卢磊说:“清华一直都是埋在心里,不敢向外面说的那种梦想。海安老师来了后,把我的眼界打开了,让我看到外面原来还有那么大的世界,可以让我去闯。”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卢磊的家乡,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高原,俗称“小凉山”,生活着彝、汉、纳西、普米等12个民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当地教育起步晚、质量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考平均分数与周边县市还相差100分。为改变困境,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慕名到“教育强县”海安考察,最终诞生了一份特殊的教育合作协定。从此,大山深处有了一支来自8000多里之外黄海之滨的海安老师。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任中共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阿苏大岭说:“海安这个县办教育办得很好。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提出来,你们能不能去一批老师到我们那个地方去帮扶搞教育。”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8年9月1日,以两地地名首字命名的宁海中学建成开学了。首批35位海安老师奔赴宁蒗支教,当地生活环境艰苦:雨后饮用水浑浊不堪;海拔高沸点低,饭经常煮不熟……在这种环境下,海安老师沿着崎岖山路给学生做家访、为他们“开小灶”,想法设法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海安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带动下,仅仅一年多时间,宁海中学第一次中考就大放异彩:88名学生平均成绩宁蒗第一,在丽江市名列前茅。、江苏海安第一批宁蒗支教老师杨传进说:“第一年去的时候,大家都是拼死拼活干。用我们海安有一句话叫拼命干。我们要为宁蒗人民造福,为海安人民争光。”江苏海安第三批、八批、九批、十批、十一批宁蒗支教老师孙锦群很有感触:“他们英语词汇量很少,我就总结一个词汇复习讲义让学生阅读记忆。”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共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副县长朱天国说:“我们这边有个习惯,天下以母舅为大。你要把这里的老师当作是你舅舅一样,那么远的地方过来,你们不要当成外人,就像我们家里的舅舅一样看待。”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舅舅”的称呼,从此流传开来。而当第一个十年之约过去后,“海安舅舅”支教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为继续帮宁蒗发展教育,34年间,先后11批、306人次海安老师走入“小凉山”,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中专、大学生1万8千余名,探索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支教扶贫之路。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云南宁蒗民族中学内的海安支教老师功德碑

老支教校长饮了茶、润了润喉咙后,继续开讲:海安赴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由江苏省海安市教师组成的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支教的优秀团队,1988年8月至今,共计11批306人次接续支教。34年来,海安老师用宝贵的青春和过人的智慧播撒文明的种子,秉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崇高理念,默默坚守,无私奉献。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刚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的宁海民族中学的山娃何政羽也拿到了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的入职通知书。“这就是我家的‘脱贫通知书’啊!”这个家住宁蒗偏远山区的彝家青年难抑激动地说,“每月工资4000多元,几乎是全家一年的收入!”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海安支教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一批批宁蒗学子考出大山,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他们中的许多人返回家乡,成为建设小凉山、改变泸沽湖的栋梁之才。据统计,宁蒗7000多名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中,近一半是海安老师的学生。丽江市委常委、宁蒗县委书记杨承新充满感情地表示:“海安老师辛勤撒播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希望的种子。32年前的‘木材换人才’,‘换’来彝乡一代人文化素质的提升。小凉山,正迎来生机勃发的春天!”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请看:热心融化,“海安舅舅”暖了小凉山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莽莽小凉山盛开如火的索玛花。弯弯的山道上,一群质朴的孩子齐刷刷朝着一名外乡人敬礼,亲热地喊一声“讴伲!”——这是我国首部反映群体支教题材电影《海安舅舅》中的一幕,也是无数次发生在小凉山的真实场景。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讴伲”,彝语意为“舅舅”,是彝家最尊贵的亲人。如今被当作“舅舅”的海安支教老师,32年前满怀热望、颠簸8000多里第一次走进宁蒗时,迎接他们的却是一道“闭门羹”——“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怎么可能在穷山沟里待得住?”“支教?来旅游的吧?”……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老师没有争辩,只是默默打开行囊、走向课堂。”宁海民族中学校长李学高告诉记者,几年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宁蒗人对这群“外乡人”的看法。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1995年夏天,在宁蒗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的海安老师朱朝书,突然接到一份电报,说在海安的老父亲患病住院。看着正在冲刺高考的学生,朱朝书不忍离去,让妻子回家把老父亲接来宁蒗。谁知历经长途颠簸,老人病情加重,到宁蒗后仅10天就去世了。消息不胫而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不约而同赶来,堆起高高的木垛,按照彝族最高礼仪为老人进行了火葬。“那冲天的火光,把宁蒗各族群众和海安老师的心融在了一起。”李学高指着学校东南面当年举行葬礼的山坡回忆道。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土不服,流鼻血、头晕、耳鸣,从沿海平原来到山区高原,不少海安老师感到身体不适,但很多人选择连续支教、反复支教。“孩子们求知的目光,像无形的绳索牵引着我,让人难以割舍。”蒋柏森老师曾连续4轮赴宁蒗支教。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翻看宁海民族中学学生发黄的日记本,许多个深夜,海安老师在窗前批改作业的身影映在斑驳的墙上;崎岖山道上,海安老师打着手电孤身家访的脚印,深深烙印在少数民族孩子和家长的心里——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高原反应,讲课时鲜红的鼻血滴在白衬衫上,但你浑然不知,一直讲到下课。”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身上长了疥疮,是你帮我洗了生平第一次热水澡,还像妈妈一样把我搂在怀里,为我补课。”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把心留在宁蒗,海安老师用全情付出,暖了小凉山。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在全县教育大会上动情地说:“我们宁蒗人,最尊贵的是舅舅,海安老师就是我们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啊!”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请瞧:点亮梦想,给山里孩子打开另一扇窗

群山巍巍,神湖幽幽。对旅行者而言,宁蒗是放松心灵的世外桃源。但在当地孩子看来,一道道山梁却犹如一堵堵高墙,挡住了他们张望世界的眼睛。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名宁蒗学生不无伤感地写道:“多想飞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我没有翅膀……”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安老师,帮他们打开了飞出去的另一扇窗户。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高考,彝族学生马金福以优异成绩考取陆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开学前,他特意向海安老师谢友军道别。“以前只知道埋头学习,并不清楚是为了什么。谢老师给我讲了大城市的许许多多,帮我确立了学医志向。”马金福的爸爸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妈妈没有读过书,一家人生活在3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走出大山是为了改变大山,宁蒗缺少医生,等我学有所成,一定回来回报家乡!”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已经走出校园的孩子,海安老师也牵挂在心。“海安老师的一封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宁蒗县信访局局长杨才华曾是民族中学学生,高考时志愿没填好,错过了心仪的学校,心灰意冷背起行囊外出打工。打工期间,他意外收到海安老师的来信,告诉他“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努力终会获得成功”。杨才华重燃斗志,通过成人高考考入西南政法大学。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课堂上,海安老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也给大山里的孩子讲述很多人生道理。有一次,海安老师梅晖走在宁蒗街头,在一家快递公司门口偶遇10年前教过的学生。这名学生激动地握住梅老师的手说:“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您教导的‘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我一直铭记在心。通过不断拼搏,我开了这家快递公司,过上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生活。”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请听:携手共进,续写“山海之约”新传奇

开学不久,“海安四班”彝族学生杨亚涛就暗下决心——到老师的家乡去读大学。一年前,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人手足无措时,海安老师赶来家里,告诉他“你只管好好学习,生活上不要操心”。从那以后,每学期1700多元的书本费杨亚涛不用交,到了冬天,还会收到崭新的羽绒服。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老师“暖心”的背后,是一座爱心涌动的城市。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年前的冬天,刚到宁蒗支教的海安老师谭爱斌发现,不少学生坐在教室里,书包还一直背在身上。仔细询问,孩子支支吾吾地说“天冷,背着书包暖和些”。谭爱斌震惊了,进一步了解后得知,不少学生一周生活费不到100元,经常几个人围着合吃一碟菜。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谭爱斌将宁蒗孩子的这些情况发到朋友圈,很快收到来自家乡的温暖回应:学生季冬明转来2万元、“中国好人”刘宏燕发动各种关系募款4万多元……支教老师也纷纷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募集爱心资金30多万元,为160多名贫困学生消除后顾之忧。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坐在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凉山的希望。”直到1980年,宁蒗没考上一个大学生,现在每20人中就有一个。在杨承新看来,海安老师不仅带来了知识,提升了整体人口素质,更改变了小凉山的发展生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和动能:1988年到2019年,全县财政收入由696万元增至3.1亿元,增长45倍;人均纯收入从197元增至19360元,增长98倍。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因为一纸“山海之约”,海安老师与宁蒗结缘。他们用持续32年的辛勤付出,推动相隔8000多里的“山”“海”深度融合。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夏季,海安与宁蒗的手再次紧紧握在了一起。在接待宁蒗县党政代表团时,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热情倡议:“面向新时代,拓展‘支教 ’,携手在经济、人文、旅游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促进‘宁海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延伸,续写‘山海之约’新传奇。”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4年,306人次海安老师前赴后继,在莽莽小凉山踩出深深浅浅的脚印。这脚印,重重叠叠,站立成一座民族团结、东西部携手共进的丰碑;这脚印,坚定有力,还将走得更深更远,播种小凉山生机盎然、山花烂漫的春天。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请您记住“永恒定格”的“美丽回放”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在滇西北,横亘着巍峨苍茫、绵延数千公里的横断山脉,它西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俯绮岖的云贵高原,湍急奔腾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穿行其间。俗称小凉山的宁蒗彝族自治县便静卧在这莽莽群山丛中。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蒗,是个集老、少、边、穷为一身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21万人口,居住着彝、汉、纳西、白、苗、傈僳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全县6025平方公里面积中,山区占98.4%,海拨平均2800米,山高坡陡,气候寒冷,受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制约,这里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落后,然而从1998年开始,先后有155名海安老师在这里群体支教,他们用前后相继的赤诚奉献,谱写了东西部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为江苏、为海安,赢得了崇高的荣耀。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江苏与云南、海安与宁蒗,相距八千里之遥,海安教育的旗帜怎么会插上小凉山的呢?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边陲支教34年: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0年出任宁蒗县县长的阿苏大岭说:“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在教育!”宁蒗教育连年列丽江地区倒数第一,宁蒗考生在录取时比邻县要降200分。阿苏大岭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比内地发达地区吃得差些、住得差些、穿得差些,这没什么,上千年都这样过来了,但教育不能再差了,不从根子上治穷,我们子孙后代还要穷下去!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7年8月,任宁蒗县委书记的阿苏大岭远涉江浙,来到了与宁蒗有过木材贸易的如皋、海安、东台等地考察。最终,这位彝族汉子把眼光投向了海安。海安经济发达,生活富庶,最令他感兴趣的是居江苏省领先水平的海安教育,而且,海安县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更让他深受启迪:人的文化素质必须与发展商品经济相协调,这是经济起飞的基础;教育,则是这个基础的支点。在海安,宁蒗求索者仿佛找到了心目中的星座。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友好协商,两县决定整体引进教育机制:宁蒗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办一所学校,取宁蒗、海安县名第一字定名为“宁海中学”把海安的学校办到宁蒗去!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协议一签十年,分两轮实施,首批老师一去五年。作为互惠条件,宁蒗每年支持部分海安发展教育急需的木材。人们把这种“群体引进,发挥整体效应,保持整体优势”的支教方式称为“宁海模式”。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14年前,这张教育合作的协议在掌声中诞生时,海安和宁蒗的领导同志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以“木材换人材”的朴素想法其实是如此地惊天动地:在全国首开群体支教的先河,比党中央号召西部大开发先行了10年!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云南去!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去!数以百计的热血教师争相报名。按照协议规定的“大专以上学历,中学5年以上教龄,年龄45岁以下”的条件反复筛选,一个由33名教育工作者,配套以校长、教导主任和各学科教师的班子组成了。1988年8月,首轮支教老师踏上了西征八千里彩云之南的支教路程。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迎接他们的除了彝家最隆重的礼节外,还有在当地也不多见的冰雹暴雨和泥石流。刚踏进宁蒗,拓荒者们便提前领略到这块土地上大自然的暴戾。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协议,宁蒗投资100万元,新办一所初中,然而,这所充满诗意之名的学校,当时还是县城北郊一片稻田中的一幢未完工教学楼、两排简易木板房和正在施工的教工宿舍。并且,当海安老师踏上这所襁褓中的学校时的第二天,奔腾怒吼的泥石流倾泻而来,冲跨了堤坝,冲进了操场,冲进了老师们暂时栖身的木板房,被褥行李全都浸泡在十尺多深的泥浆里,随行的家属和孩子们哭了。严峻的考验就这样突如其来!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时刻,宁蒗县领导带来全县20多万各族人民的问候,并尽最大努力解决海安老师的饮食起居。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任宁海中学校长梅德润号召全体支教老师,迅速行动起来,挥锹清理学校内数尺厚的淤泥,购来木头搭建临时教室、饭堂。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创业艰难百战多。海安老师经历了人生最为复杂的考验:临时住地没有水,饮用水得趟沟越坝到数百米外一桶一桶抬回家;宁蒗地区海拔高、沸点低,饭煮不熟,老师们常常以土豆充饥;当地吃辣的习惯,让海安老师望食生畏;语言障碍,互相听不懂,无法沟通……一位年轻老师在日记中写道:“几个人挤十间住房,这没什么,都知道是暂时的。四合的山色,真让人感到气闷,抬头是层层叠叠的山,低头是泥泞一片。只想家,想家。可最终还是想到了此行的责任。”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8年9月1日,小凉山迎来了盛大的节日,象征着跨越八千里、两县120多万人民的友谊桥梁、民族团结的结晶的“宁海中学”挂牌成立了!宁蒗各族人民欢呼雀跃,牵牛宰羊,来校庆贺。希望的种子在这里撒播。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教职员工全都来自遥远的江海平原,500多名学生却分属12个民族。有些学生不懂起码的文明习惯,有些学生散漫得上课时溜出去打鸟,摸底考试的结果更让人瞠目:初二、初三人均所有学科都不及格,初一新生的基础达不到沿海小学4年级的水平!海安老师们眉头紧锁。他们知道,生活上的难关,咬咬牙,能挺过去。最担心的是工作,是学校的生存。宁海中学就是“教育特区”,续写着海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声名远播的辉煌,支教群体是百万海安人民的代表。而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投资百万新建一所学校差不多是全县教育基建总投入的一半。宁海中学,面临着怎样的风险,又饱含着怎样的期待!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支教老师,毕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牢记“为宁蒗人民造福,为海安人民争光”的宗旨,对事业无限忠诚,对工作极端负责。他们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渴求知识的少数民族学生,用自身高尚的情操、为人师表的形象、爱岗敬业的作风感化他们。他们注重把海安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摸索出上课讲话慢一点、板书多一点、课堂容量少一点、爬坡幅度小一点、教学效果好一点和功夫下在备课上、效益出在课堂上、学生平衡出在辅导上、成绩出在训练上、宗旨落在育人上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抓好常规管理,推行年级组长管理制、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骨干教师把关制,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海安支教老师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留下的是深深的足迹。英语老师王俊、刘卫琴针对学生发音不准的弱点,有时一个单词要念上数百次,直到学生会读会写。于忠芳老师的英语情感启发式,周荣广老师的“语文四步教学法”,赵曙凌老师的数学分层教学法,马祥发老师的化学速战速决法,陈应坚老师的班务工作原则等都各有高招,各有奇效。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支教老师们就这样以辛勤的耕耘,迎来了第一个丰收的季节。1989年中考,宁海中学两个毕业班88名学生中,22人考取昆明、丽江等地中专,26人考进县内外重点高中。人均考分、升学率在宁蒗各校名列前茅。语文、数学、政治学科的“状元”全出在宁海中学。宁海中学一炮打响!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0年,宁海中学又夺丽江地区中考桂冠。其后,宁海中学连连夺冠。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海中学的成功,不仅彻底消除了人们的疑虑,而且振奋了两县的领导和人民,证明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必定会产生轰动的效应。这种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效应不仅在宁海中学本身,而且引发了宁蒗教育界的“地震”,引发了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新的思考和举措,引发了宁蒗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中教育的竞争。当地教师纷纷表示海安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把宁海中学作为目标去追赶。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任云南省司法厅厅长的阿苏大岭说宁海中学“给宁蒗教育带来了‘冲击波’”。原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称“宁海中学的创办给宁蒗教育增添了‘催化剂’”。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催化剂”使宁蒗教育活跃了,“冲击波”使宁蒗教育崛起子。1993年中考,宁蒗一举从丽江地区倒数第一跃升为冠军,并蝉联冠军至今。“催化剂”、“冲击波”同样也促进了宁海中学本身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宁海中学更是一马当先,一年一个新台阶。“宁海模式”终于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开花结果,并且由此带来了更为可贵的“宁海效应”。 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岁月在奉献中流淌。1993年,第一批支教老师圆满完成任务,依依不舍告别了小凉山。当年8月,第二批61名海安支教老师如约来到宁蒗,他们除扩大宁海中学的办学成果外,还承办该县民族中学高中部教学任务。随着宁蒗教育事业稳居丽江地区前列,从1998年开始的第3轮支教注入了新的内容。宁海中学由开始的全由海安老师执教,变成海安老师与当地老师共同执教,16名海安老师挑起大梁,当地老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20名海安支教老师继续承办民族中学高中部的教学任务。另有3名海安老师充实到宁蒗一中任教。海安老师除搞好自身的教学外,还与当地老师结成互帮互学的对子。他们还送教下乡,开设观摩课,培训当地师资。这样,“宁海效应”进一步向其它学校增扩,向高中部拓展,向社会延伸。一座桥通向了山外广袤的世界,小凉山,回荡着东西部教育的合唱。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4年,306人次海安老师,离家八千里。数字充满着感情。我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从黄海之滨飞向小凉山的金凤凰,为宁蒗人民衔去金色的希望,播下了文明的火种。每一位支教老师都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是一个个无私的“大写的人”构筑了赴宁蒗支教群体的英雄群像。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朱朝书,原海安县南莫中学教师,1993年支教到宁蒗民族中学。他克服身体上极度不适应的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上。他创造性摸索出一套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的适应小凉山民族教育的方法。他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坚持个别辅导,让许多学困生走进了大学校门。1995年,担任民族中学高三年级班主任的朱老师接到海安家中电报:年过七旬的老父亲患病住院。朱老师失声痛哭,他多想飞到父亲身边,为他端茶递水尽尽数年在外欠下的孝情!然而高考冲刺在即无法分身。朱老师只能打发妻子回乡照料。父亲病情稍好,妻子将无人照料的老父亲带到宁蒗。谁能料到,长途颠簸,气候反常,老人一到宁蒗便一病不起,虽经全力抢救,老人还是在到宁蒗的第9天离开了人间。当地的老乡在学校旁的山坡上堆起了高高的木垛,按照彝乡 的风俗和最高的礼仪进行火葬。吊唁的人们漫山遍野,冲天的火光映 照着朱老师的脸。朱朝书,他把老人永远留在了小凉山,他的心就再也 离不开那块神奇的土地。 曹正福,原海安县西场中学教师,1998年被批准第三批赴宁蒗支教。这年8月,该是曹老师启程的日子了,然而他却心如刀绞,只因为老母患晚期癌症已不能进食。是如期奔赴工作岗位,还是为母亲送终?深明大义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说:“你去吧,你去吧,你给妈妈留撮头发吧!”曹老师挥泪踏上征程。20天后,老母去世,临终,手上还握着儿子的头发!曹老师仰天长哭,只能独自一人走上学校附近的山坡,向着东方、向着母亲长跪不起!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德润、曹稳根、严德本、刘礼院、徐广富、陶长江……这些支教群体的领头雁,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要担负起学校管理的重任,又要担当主要学科的教学。他们关爱师生,真情奉献,把党和人民的关怀送给宁蒗学生,送给远离家乡的支教老师。他们开拓创新,不断注入支教活动新的内容,以支教的累累硕果赢得了宁蒗人民的尊敬。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赵曙凌、吉永年、严金旺、蒋兵、倪益娟、周永银、王昌生、刘效宁、唐家仁、洪德金、田玉平、郑道富、严亮……我们这些南莫藉、南莫中学的海安支教老师们晨曦初露领出操,夜半挑灯批作业,节假日翻山越岭去家访,学生生病送药到床,学生困难掏钱捐款,为无钱回家的学生购买车票,为成绩差的学生补课……海安老师为了做一名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成百次地谈话,春风化雨,清泉汨汨。海安老师为了深入到学生家中走访,翻山越岭,步行几天几夜!海安老师们来到了号称旅游大省的云南,却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无法饱览云南旖旎的风光,从北线入滇的老师甚至没到过昆明!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傈僳族学生杨红英记得,她入民中高中部统测时,数学只考了9分,而且怕写作文。是语文老师王建经常给她面批作文,鼓舞了她的信心。其他任课老师也为她加班加点。杨红英终于考取了云南民族学院本科班。喜讯传来,她所在的傈僳村寨沸腾了!彝族学生李七家记得,他家境贫寒,自控能力差,常常旷课,是阊祥泰、罗圣宇、王兴龙老师问寒问暖,送给他衣物,为他补课。罗圣宇老师为把他拉回课堂,曾翻山越岭找他谈话。李七家终于被感动最终考入了一所重点中专。白族学生阿秀英记得,风雪夜晚冻得不能人眠时,是李培余老师送来了温暖的棉被。普米族孤儿卢玉明记得,由于生活困难即将辍学时,是田宝山老师将他接到家中,包吃包住。彝族姑娘刘代金记得,由于家贫,父母逼她停学嫁人,在即将强行订亲的关头,是周政老师连夜摸到她家中,带来了师生400元捐款,并苦苦说服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让我们为1998年11月19日宁蒗地震记上一笔。晚上7时50分。学生正在晚自习,老师在教室辅导,教室突然开始摇晃,师生们迅速钻到桌底下,几秒钟后恢复平静。10分钟后,教室再次强烈晃动,窗户摇得格格响,日光灯不停摇晃,桌凳东倒西歪,人们顿觉天旋地转,教室里一片惊呼,一场6.2级强烈地震就在猝不及防中发生了!震感稍缓,第一个站起来的是海安老师,他们迅速组织学生疏散,安定学生。老师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坚持让学生撤光才最后一个离开教室。高寒山区,夜间冷风飕飕,沙尘阵阵,老师露宿在外,还要关心学生们,大家都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考验。他们思念着亲人,不少年轻老师写好了遗书放在枕头下。然而,就在这强灾面前,海安老师硬是没缺学生一节课,包括早晚自习辅导都未缺席或迟到。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想起了一个称呼。原宁蒗县长、县委书记,在宁蒗享有很高威望的云南省司法厅厅长阿苏大岭说:“我们彝家,最尊贵的是舅舅,海安老师就是我们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4年,相对于一个县的教育发展史来说,并不算长。但对宁蒗彝族自治县,却是历史的跨越。它不仅超越了宁蒗启始现代教育的数十年历史,甚至超越了宁蒗数千年的文明史。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统计到去年,宁海中学历年中考成绩与升学率连续稳居全县之首。1995年、1997年两出丽江地区中考状元。1999年通过验收认定为丽江地区第一所等级最高的“云南省一级二等初级中学”。1999学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光荣称号,学校代表进京受奖并参加了五十国庆大典。30多年来,在小凉山的海安老师中,获国家级表彰的19人次,省地级表彰的65人次,县级表彰的88人次,光荣入党44人。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1993年起,由海安老师执教的民族中学高中部,为宁蒗培养合格高中毕业生693名,其中489人升人高一级学校深造,高考成绩连续六年夺得丽江地区冠军,两人次夺取地区高考状元桂冠。2000年高考,125人参考,本科录取96人,专科录取27人,总升学率98.4%,本科录取率和总升学率均列丽江地区各校之首,居全省前列。更有意义的是,宁蒗县历史上第一次有学生考入了清华大学。去年有9名小凉山娃娃考入了北京城。由于海安老师与本地老师的共同努力,民族中学先后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文明单位”。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教师在宁蒗的支教活动,促进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升华了教育观念,改善了教育结构。宁蒗县各族人民心连心办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潮。在创建宁海中学初期,县政府拨出专款给宁海中学安装专用电源,上百家企业单位捐钱、捐物共建宁海中学。靠知识致富、凭智力脱贫在宁蒗各族人民中有了新的认识。职业中学、成人教育初县规模。到1994年止,职业中学开办了建筑、木工、林业、农业、牧业、商业、果树栽培、财会、水利等18个专业,招收1478人,已毕业1105人。成人教育还举办了食用菌栽培、新法养猪、果树管理等各类短训班124期,培训3060人次,并有2721人参加了成人高考。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教师的群体支教,不仅促进了宁蒗的教育,还发挥了辐射效应,滇贵州教育界纷纷向海安支教群体教育管理、学教学方法、学师德做人之经验。14年来,云南日报每月作一次跟踪支教专题报道,云南、贵州、四川邻近地区近百次,约3000人次,来到宁海中学、民族高中部参观取经。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海中学、民族中学的办学成果引发了“裂变效应”。海安支教老师的办学管理经验、工作精神、教育思想和方法催生了宁蒗教育的深层次改革和竞争,沉睡千年的泸沽湖激起了阵阵涟漪。怀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当地教育工作者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有的推进改革,改变落后面貌;有的重新应聘校长,重展治校方略;有的组成“敢死队”,重点突击毕业班,争当考场盟主……经过包括海安老师在内的宁蒗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1993年开始,宁蒗县中考由丽江地区倒数第一跃为正数第一,之后连续蝉联冠军至今。高考也自1995年起连续6年蝉联全地区冠军。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风气更浓,科教兴县的战略深入人心,1990年宁蒗跨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宁蒗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得以升格和发生质的飞跃,由历代积贫积弱的极度落后,跃为全省先进行列,宁蒗教育成了高高飘扬在小凉山的红旗!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小凉山上俯看金沙江河谷,一江如练,在崇山峻岭中逶迤蜿蜒。而到了它下游,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入海。宁蒗和海安,就在这条江的上下游一水情牵。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暑假,第十一轮海安支教老师已分两路溯江而上,继续着海安支教老师的宁蒗之旅,继续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继续着他们的艰难与辉煌!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加活动的代表纷纷表示:支持,了不起!向海安赴宁蒗支教的老师们敬礼!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请细读: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决定

中共南通市委  南通市人民政府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向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学习的决定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年9月2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新时代南通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凝聚强大力量,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向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学习的活动,号召全社会学习他们的崇高品德和宝贵精神。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8年起,一批又一批海安教师或拖家携口或舍家离亲,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在全国开启了群体支教扶贫的先河。海安支教教师把宁蒗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宁蒗各族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用青春和智慧播撒文明,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宁海模式”,形成了支教扶贫与民族团结进步相互促进的“宁海效应”,累计为宁蒗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中专、大学生1万多名。宁蒗成为丽江乃至云南教育的一面闪亮旗帜,进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民族团结最美人物”“江苏好人”“2019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定践行者。32年来,海安支教教师不负使命、坚守岗位,牢记“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的庄严承诺,把宁蒗人民当成海安的父老乡亲,把宁蒗民族中学当成自己的学校,扎根小凉山,以校为家,为宁蒗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宁蒗教育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用教育和知识的力量把一批又一批宁蒗学生送到了成功的彼岸,成就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家庭的梦想。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坚定践行者。32年来,海安支教教师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加大教育帮扶力度,在宁蒗“扶智、扶志”,培养人才、孵化项目,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适合宁蒗教育发展的模式,为建设凉山地区最美彝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了宁蒗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推动宁蒗早日实现整体脱贫、切实做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不能少”作出了重要贡献。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定践行者。32年来,海安支教老师与宁蒗各族同胞情同手足、心心相印,以心换心、守望相助,架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之桥,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海安支教教师凭借着自己的务实、坚毅、包容、博爱赢得了宁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被宁蒗人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成为促进民族团结互助、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楷模,为民族团结和繁荣贡献出自身的力量。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践行者。32年来,海安支教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扎实的学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宽厚的仁爱之心,将立徳树人的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全民族而教、为新时代而学,以支教路连结中华民族复兴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213名海安教师历经32个春秋接续支教扶贫的敬业奉献群体,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奉献精神,是全市760万江海儿女的优秀代表;海安支教教师群体事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重大典型,是值得全市人民学习的时代楷模。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学习他们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自觉性。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学习他们坚守理想信念、胸怀国家未来的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把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努力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学习他们坚守本职岗位、甘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事业为上,认真履职尽责、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努力掌握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善于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不断开拓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学习他们坚守目标追求、奋力争创一流的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强烈的创业、创新、创优意识,开拓创新、不懈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改革实践,争取更大的工作业绩,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前,在全市上下决战“过万亿”、夺取“双胜利”、奋力开拓“强富美高”实践新境界的关键阶段,学习宣传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敬业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对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深入开展好向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学习活动,并与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市委决策部署、答好新时代南通“发展四问”结合起来,与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锐意进取,争创一流,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贡献智慧和力量。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请细阅:江苏省委宣传部发布的信息

下面是江苏省委宣传部为海安宁蒗支教团颁发江苏“时代楷模”和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时发布信息: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江苏“时代楷模”发布会,授予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海安宁蒗支教团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由213名教师组成的支教队伍。从1988年起,先后10批281人次赴云南省宁蒗县支援当地教育事业。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8年4月,海安县与宁蒗县达成教育合作协议,由海安抽调教师到宁蒗支教。32年来,一批批海安教师跨越8000多里接续赴宁蒗教学,他们把宁蒗作为第二故乡,克服背井离乡、语言不通、交通闭塞等困难,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把人生最灿烂的年华留在大山深处,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教风、无私奉献的爱心,开创了富有示范意义的“宁海模式”,形成了促进民族团结互助进步的“宁海效应”,累计为宁蒗培养合格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中高考升学率在丽江市连续9年占据首位,成为引领云南省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帜,被宁蒗各族人民亲切地称为“海安舅舅”。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宁蒗教育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全县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会代表们纷纷点赞:老支教校长从大批海安支教人贡献、奉献和献身小凉山民族教育振兴的时代背景说起,倾诉了一代“海安支教人”的教育支边的家国情怀。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多位南莫藉支教老师代表,则是以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和所记,追述了支教人从“背井离乡”到奉献山区教育的情怀,从陌生世界到真情奉献的精神升华,从热血喷涌到扎根边区的青春投入,以及融入小凉山生活与民族兄弟亲同一家的情感历练。6L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作者:江苏省海安市南莫镇教育工会 严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