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之约|刘卫琴:有幸,我是一位支教老师!
我叫刘卫琴,是海安市紫石中学英语老师。1988年7月,我主动申请,成为海安首轮赴宁蒗的支教老师,也是队伍中唯一的单身女老师。
三十多年过去了,岁月永远抹不去的,是那段可歌可泣的珍贵记忆,是至今仍让我魂牵梦绕的,抛洒过青春汗水和泪水的一方热土——小凉山,我的第二故乡。
永远记得1988年8月17日,天空飘着细雨,全家出动为我送行。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是待字闺中的女儿呢?母亲那红红的眼眶,不舍挥动的手臂,从此刻在我的心里,伴我一路远行。
一路颠簸,一路煎熬,好不容易到了宁蒗,一口气还没喘匀,劈头盖脑就是一场暴雨。泥石流滚滚而来,道路瞬间被截断,操场顷刻被吞没,映入眼帘的全是土红色的泥浆。气压太低,水烧不开,饭煮不熟,苍蝇和蚊虫一年四季不断,喝水要到学校后山上去挑。校舍被破坏,我只能寄居在当地老百姓家中。上厕所,是我面临的最大窘境。一个半遮栏的土坑,上面搭着两根一踩上去就摇摇晃晃的木板。我有些懵了,时常会一人偷偷跑到山上,朝着东北方向流泪想家。但是擦干眼泪之后,我又会告诉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坚持就是胜利!
艰苦的生活条件难不倒我们,教学更是如此。没有教室,我们就在临时搭建的防震棚上课。没有教棒,就用扫帚的枝条替代。地面满是泥浆,阻挡不了我们海安老师上课的步伐。当地学生汉语都说不顺畅,学英语谈何容易?我不厌其烦的领读,纠正发音,单词默写一个一个过关。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当时工资并不高的我自掏腰包买了一大摞英语练习本,凡是英语单词默写过关的,英语成绩进步快的,都会有奖励。小小一本练习本既是奖励,也是鞭策,学生们学英语的劲头更足了。
班上有白族弟兄两人,活泼好动,特别调皮,经常不做家庭作业,甚至深夜才回家。我知道后,便晚饭后专门去他家家访,盯着兄弟俩做完作业,夜深了才离开。一段时间后,兄弟二人改掉了坏习惯,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渐渐的,学生们和我亲密起来,他们把我当成了大姐姐,这种友谊甚至延续到现在。一位家长在赠给我的书上写道:“一个老师最大的荣誉,莫过于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赞扬。感谢您,刘老师!”家长的肯定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和我同住的女生李仲菡,家在偏远山坳里,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主动给她买了牙刷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并提醒她要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和我抵足而眠的那些日子里,山里妹子有了对未来生活最初的憧憬,这段特殊经历也成为她人生的拐点。如今,她就职于丽江市烟草专卖局,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漫漫西行路,筚路蓝缕。出生在黄海之滨里下河水乡的我,从此对云南的大山深处有了特殊情怀。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在那里,我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最初梦想;从那时起,我执着地爱上了教育!
有幸,我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本文根据海安市宁蒗支教老师刘卫琴口述史录音整理;供稿单位:海安市教体局 海安档案馆;供稿人:史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