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宁海之约|梅德润:让宁蒗的孩子走出大山

作者:海安市教体局 海安市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3-03-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image.pngqU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叫梅德润,是海安首批赴云南宁蒗支教的成员。
qU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8年暑假,经过县教育局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33名支教老师,连同随迁的家属子女近百人赴宁蒗,我是领队。qU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刚到宁蒗没几天,我们就遭遇了一场伴随着大风冰雹的大暴雨。当时我们暂住在城关二小里,学校后面有座土山,山上的泥沙随着大雨冲下,淹没了学校操场,校园里到处都是积水。不少老师的行李来不及转移,全泡在泥浆中了。临时床铺上的被褥枕头等,也全部湿透。好多家属看到这种情景都急得哭了,这给了我们当头一棒。qU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江苏和宁蒗远隔千里,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不同,我们刚到时,当地政府给我们每户配发了一个电炉。但一到饭点,三十多个电炉同时打开,变压器不堪重负就跳闸停电。老师们只能望“饭”兴叹,站在宿舍门口,呆呆地看着远方。实在没有办法,就到附近的小吃店下碗米线混饱肚子。吃水也是一大难题,当时我们的驻地没有自来水,用水要自己到后山上去挑。水是从三岔河那里的水库引过来的,水浑浊且不卫生,水质非常差。qU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校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多次和宁蒗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及有关部门联系,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关心帮助。当地政府很重视,后来给宁海中学安装了一台新变压器,并接了自来水,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上的燃眉之急。qU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活上的困难好解决,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则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让我们始料未及。比如他们几乎人手一把小匕首,孩子也不例外,而且正常带到学校。学生年纪小小就学会了吸烟,在学校里吞云吐雾是常事。学生们纪律性差,没有遵守纪律的意识,学习更是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彻底改变学校面貌,我首先从整顿校风校纪开始。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我做起,从老师做起,带动学生们守规矩,守纪律。老师们放缓教学节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灵活性,提高学生听课效率。针对当地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引导他们爱上学校,爱上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qU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一年的努力,第二年中考,宁海中学仅考上中专的就有22人,更多人则考上了高中。这令人瞩目的好成绩,震惊了整个宁蒗县。要知道,海安老师才教了这些学生初三一学年,刚接手时,好多孩子的数理化英语等主要学科都不及格,而且分数很低。在短短一年内,中考就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提升幅度之快让当地政府和群众非常惊喜。qU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得来宁蒗前,海安县领导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为宁蒗人民造福,为海安人民争光!这句话我们一直牢牢记在心里。首轮支教5年,从没有教室,没有教学楼,没有教师办公室的情况下,我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全身心扑在教学工作中,整天想的就是,一定要尽全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宁蒗县教育脱胎换骨,让宁蒗的孩子走出大山。qU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本文根据海安市宁蒗支教老师梅德润口述史录音整理;供稿:海安市教体局、海安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