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峨山彝绣绣出新生活

作者:唐文霖 发布时间:2013-12-25 原出处:云南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肖会玉挥动剪刀,不到五分钟,一个彝家服饰袖口花样便展现在眼前。
 
  方纸对角折齐,剪刀曲折快走,不到五分钟,一个彝家服饰袖口花样便展现在眼前。峨山县小街街道棚租村年近六旬的肖会玉轻松、自如地展示着她精湛的技艺。
 
  塔甸农贸市场文静服饰店,四壁挂满色彩艳丽的彝族服装,柜台上摆放着款式各异且充满彝族特色的手提包、电脑包和小抱枕。店主李宏仙介绍,这些都是机绣产品。
 
  自从一项名为“土风计划”的项目实施以来,峨山县委宣传部的李翠华就特别忙,这几天她正为组建峨山刺绣协会的事奔走。从她口中得知,峨山县正计划依托诸如肖会玉、李宏仙这样一批民族民间艺人,发掘彝族刺绣传统文化并推动其产业化,让这朵源于民族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奇葩绽放,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新突破。
 
  峨山彝绣源远流长
 
  “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子。”这是峨山彝族的一条千年古训。肖会玉遵循这样的古训,从小就从奶奶那里学会了彝绣,并传承下剪花样的绝活。
 
  据考证,峨山彝绣可追溯到三国以前,至少有1700多年历史。绣品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远。峨山彝绣分为纳苏、聂苏、山苏三大类,绣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肖会玉一身华贵艳丽的花腰彝服饰,充分展示了峨山彝绣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图腾到日月、动物、植物,构图精美,针法多样,绣工精湛。
 
  据峨山县委宣传部调查统计,全县彝族妇女会刺绣的有5000多人,技艺或绣工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有200余人。肖会玉成为省级民族民间艺人、花腰彝服饰传承人,另有4名市级和10名县级民族民间工艺师。
 
  肖会玉从桌上拿起一个绣好的心型小挎包说:“像这个包能卖300元。”接着她又拿起一床花色绚丽的背衫说:“这个是人家订做的,一床4000元。”她的大女儿钱映花说:“这些都是做完农活后开夜班绣的,做这个一年有万把块的收入。”
 
  李宏仙介绍,从2008年开始,家里先后投入20多万元购进电脑刺绣机,自己画图,儿子编程,老公和儿媳开机。她说:“机绣产量大,价格实惠,大家容易接受。”她家的彝绣除了在当地卖,还批发到县城、玉溪、楚雄等地,一年的销售额大约10多万元。
 
  据统计,目前峨山县从事彝绣加工的个体户有20户,主要集中在县城、小街、塔甸和富良棚。去年全县彝绣行业年产值500余万元。
 
  手绣和机绣并驾齐行,加快了峨山彝绣的发展步伐。随着彝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款式的结合,峨山彝绣正被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所接受。在李翠华看来,这些就是推进峨山彝绣产业化的基础。
 
  “土风计划”推动彝绣发展
 
  在肖会玉家门口,挂着“花腰彝服饰传习馆”的牌子,她说:“政府每年给我3000元补助,现在带了7个人,来学的人按剪的花样质量,每半年评一次级,按评出的级别给予200到1500元的补助。”
 
  肖会玉和她的学员所得到的这些补助,正是来源于自去年开始实施的“土风计划”项目。峨山县正借力这一省级项目,在推动彝绣产业化上迈出了第一步。
 
  李翠华介绍,在“土风计划”的实施中,县上成立领导机构,做到有组织保障。在争取30万元项目经费的基础上,县级配套了文化产业工作经费,做到了有经费保障。通过制定相关奖励办法,命名表彰民族民间工艺师,组织外出参展、交流学习,做到了有举措保障。通过举办彝绣培训班,建立传习馆,形成了老少、家族、邻里相结合的民族民间工艺传承格局,做到了有人才保障。通过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加大彝绣宣传力度,提升了峨山彝绣的知名度,做到了有宣传保障。
 
  借力“土风计划”项目,去年峨山依托像肖会玉这样的传承人,请进省级刺绣大师举办彝绣培训班,建立了一支55人的彝绣传承人骨干队伍,让600余人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彝绣技能。
 
  通过组织彝绣传承人到邻近的昆明、石屏等地学习交流,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创新热情。峨山彝绣在传习原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流行元素,开发出手机包、钱包、挎包、电脑包、抱枕等产品,扩大了市场领域。花腰彝服饰获云南省第六届“工美杯”金奖并走红南博会,提升了峨山彝绣品牌的市场知名度。
 
  李翠华说:“今年我们准备把彝族刺绣协会组建起来,统一注册商标,组织刺透能手到文山参观学习,到玉溪师院接受培训,整合项目和资金,推进传习馆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资本,参与彝绣产业化建设。”
 
  徘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靠机绣批量生产,李宏仙算是闯市场小有起色的人了。但她说:“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太小,根本无法和人家比。”她的儿子方文静说:“在南博会上,人家花三四千元买几个花样就可以做三四百万元的产品。只有设计花样的能力,没有设计产品的优势,竞争不过人家。”透过李宏仙和儿子方文静的话,看到的是目前峨山彝绣尽管有20户加工户,但总体呈现投入不足、设备落后、生产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的特点,导致刺绣产品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难以进入城市消费群体。
 
  作为领军者的肖会玉,现在主要靠出售剪好的花样和画好的布样,带动周边村寨发展彝绣。从某种角度上看,她的做法推进了峨山彝绣初级产业链的形成。但她自己从未想过放弃耕种,专业从事彝绣。用大女儿钱映花的话讲:“我们不知道到底能卖多少。”透过她们的话,看到的是目前峨山彝绣尽管拥有5000多人的手工刺绣队伍,但总体呈现有生产技艺、无商业意识,手绣产出低、质量标准不统一,商品化难度大的特点,导致无法承接较大订单,难以满足现代商业需求,大多处于自产自用状态。
 
  李翠华认为,推进峨山彝绣产业化,首先要从组建行业协会入手,实现刺绣人才资源聚集。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学习交流,突破小农观念,树立现代商业意识。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强化产品设计开发,拓展市场领域。通过建立统一品牌,强化市场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在她看来,做大峨山彝绣,更重要的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彝绣产业化中,以此实现资本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推进民族文化与现代需求的融合。
 
  (记者 唐文霖 文/图)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