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罗丽萍:彝乡文化带我富起来

作者:周羽 发布时间:2018-12-28 原出处:民族时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热情洋溢的《祝酒歌》伴随着冉升园中彝家饭菜的缕缕浓香透过来往宾客的鼻息,让人仿佛真到了那青山绿水间民风淳朴的彝族村落。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冉升园的女老板罗丽萍正忙着招呼客人,占地20多亩的冉升园生态农庄如今是晋宁人熟知的休闲娱乐好去处,承包了晋宁人大大小小的宴请。随着农庄规模的不断扩大,罗丽萍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彝族女企业家和晋宁区工商联会员。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菜“翻炒”出美好生活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冉升园,彝家文化氛围浓厚,顾客往来不绝,热闹非凡,让人很难想象二十几年前的冉升园只有四张小桌的方寸之地。就连罗丽萍都说,“从小生活在山里,过的是贫苦日子,哪能想到现在的生活。”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庄里,墙上悬挂着彝族特色手工艺品,服务员们统一穿着彝族传统服装,就连那桌布上都绣着彝家特有的图腾花样,菜品也是只有在彝族村寨里才能吃到的大干巴、荞麦饼等特色菜。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丽萍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她记忆中的彝乡生活是困难和艰苦的,“当时家里四姊妹要上学,但缴不起学费,母亲就带着四个孩子去山里挖黄连,然后切成片晾干拿去卖,当时母亲总爱说,‘人家都说这生活就像黄连一样苦,我们家现在就像这黄连一样,供不上你们姊妹读书。’”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丽萍初中毕业后,家里负担不起她的学费。作为家里的老大,罗丽萍放弃了学业去外地做工。她做过保姆,也当过洗碗工。随着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她的眼界也越来越广。1994年她开始有了创业的想法,带着打工积攒的5000元,跟亲戚借了10000元,在昆阳南门农贸市场门口开起了小吃店,专卖彝族风味小吃。罗丽萍说,“那时候昆阳街上还没有彝族风味小吃店,我开的是第一家,生意很好,大家都说我炒的彝家菜好吃,经常来光顾我的生意。”就这样,一手风味彝家菜被她炒出了名堂,冉升园的招牌也越来越响亮。1996年,罗丽萍靠自己开餐馆的收益不仅还清了家中所欠的债务,还将家里的房子整修了一番,“我们家当时住的屋子很破,人和牲畜住在一起,我赚了钱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建房,把牲畜隔出去。”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罗丽萍的小餐馆越做越大,她开始带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起做。弟弟成绩不好,正巧技术学校多了起来,她就让弟弟去厨师学校学了一门手艺。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了致富的路子,家里的收入也越来越可观,现在罗丽萍一家人的生活早已不能和儿时的困窘同日而语,家里买了汽车、房子,孩子也不用再为学费发愁。罗丽萍说:“现在所得的一切要感谢彝家文化带来的商机,更要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政策。”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活好了,姊妹感情一样“心连心”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冉升园彝族生态农庄的墙画也很有特色,一幅幅黑白的剪影描绘的不仅是农庄的由来,更是罗丽萍家庭故事的缩影。她如何担负起责任照顾弟弟妹妹,四姊妹又如何相互支持,共同致富,一幕幕图画故事,来往宾客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们现在合伙做生意,那钱怎么分?”罗丽萍说自己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题,她听到时心里觉得好笑,“他们把我们姊妹的感情看得太淡了。我们家在条件最差的时候都相互一起走过来了,现在生活好了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冉升园生态农庄的标志是四片叶子静静地团结在一起,这四片叶子就象征着我们四姊妹。”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让罗丽萍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相继去世后,见物思双亲的四姊妹谁也不打算要留下的遗产。作为家里“主心骨”的大姐,她提议捐出去,姊妹四人谁也没有异议,父母的遗产全部如数捐了做善事。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离开家乡来到城里生活,姊妹四人买房子时都买在同一个小区或是周边,就是为了方便相聚。二弟罗贵益经常会在自己家做好饭,然后叫上姐姐妹妹一起聚餐。姊妹四人也常回双河彝族乡看望外祖父母和奶奶。现在罗丽萍家从曾经彝族一脉的六口之家,变成了汉、彝相亲,团结和睦的大家庭,老老少少加起来有二十几口人。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好“家乡菜”,不忘“家乡人”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起罗丽萍一家,让人钦佩的不仅是事业有成,家庭团结和睦;还有四姊妹不忘家乡群众,每年2次,定期走访双河、夕阳的困难户、孤寡老人,为他们送上粮油、医药等生活必需品。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粗略统计,四姊妹近年来走访家乡困难户15户30余次,宴请环卫工人吃饭400余人,对特别困难的群众推出进店免费吃饭、喝茶等活动,累计捐赠财物20余万元。谈起这些事,罗丽萍有点不好意思,她说,“冉升园从一个几张桌子的小餐馆能做到今天,少不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总想着要回报大家,但又不知道怎么回报,就想着请环卫工人吃吃饭,他们为了晋宁付出了不少,我们也就当回报社会了。”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和罗丽萍年纪相仿的李金兰原来是晋宁区夕阳彝族乡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冉升园彝族生态农庄开起来后,罗丽萍把很多像她一样的双河和夕阳两个彝族乡的待业妇女招来农庄当服务员,并出资让她们上技能培训班,学习服务礼仪。李金兰们来到农庄每月有了上千元的固定工资,也不用仅靠地里的庄稼吃饭。晋宁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海彦说:“光是这项举措就解决了我们双河、夕阳两个乡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呢。”同时,近年来,双河、夕阳彝族乡开始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蔬菜种植,罗丽萍开始和家乡种植蔬菜的人一起商量建立种植基地,这样一来,乡亲们种植的蔬菜成熟以后就可以直供冉升园农庄。罗丽萍说:“像我们家那边的(双河彝族乡),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我们有了出路,自然不能忘了乡亲。”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冉升园已经开了三家分店,店里的彝家味道满足的也不再只是晋宁人的味蕾,在昆明的外国留学生也会不时相约到农庄感受彝家风情。罗丽萍手机里保存着很多和外国友人的合照。这是让她引以为傲的事情,这既说明自己的店受欢迎,也象征着晋宁的民族文化走了出去。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罗丽萍和自己的弟弟妹妹已开始筹备着做电商品牌,销售当地彝乡有名的大干巴等特产,让彝乡的美味通过互联网走出去,让更多的人吃到自己的“家乡菜”,爱上彝族文化。8n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