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搬迁致富 千户彝寨重塑“乡愁”

作者:吴再忠 高松 杜立 张晨 发布时间:2019-04-14 原出处:贵阳晚报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站在六盘水野玉海景区的观景台上,山谷里的千户彝寨尽收眼底,这个将移民搬迁融入到景区建设当中的项目,早就实现让贫困户“搬进来、住下来、富起来”的循环发展。野玉海景区的移民搬迁,用活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今天,贵阳晚报、ZAKER贵阳、贵阳网,携手美的置业,就带您去看这个异地搬迁扶贫典范,以及千户彝寨的风土人情。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妇女穿上民族盛装表达内心的喜悦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乡情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距离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还有两个多月,海坪千户彝寨的彝族妇女安信书,早早就开始绣制节日盛装。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只在火把节时才穿的民族盛装,被当地人称为香衣服。对于他们而言,在节日盛典里,穿上手工绣制的华美服饰,是仪式的需要,更是对祖先的敬畏。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46岁的安信书,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海坪千户彝寨人,甚至在四年前,海坪千户彝寨根本不存在,那时它还只是连片洼地和坡地。如今,洼地和坡地被规划设计,建成了六组带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民居——土木与石木结构相结合,外墙是接近泥土的浅红色。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坪千户彝寨诞生,得益于异地扶贫搬迁政策——6个乡镇29个村,1006户4123名贫困人口,被集中搬迁融入到野玉海景区内。大规模搬迁的目的,是依托旅游业实现贫困户脱贫,让景区也从中得到发展。就这样,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海坪千户彝寨,被建了起来。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首批迁到千户彝寨的贫困户,安信书早早就被安排到景区的舞蹈队里。旅游旺季时,她与另外三十多名舞蹈队员,定时为游客们表演传统的彝族舞蹈。游客不多时,她们则自娱自乐地在景区入口处唱歌跳舞,或扎堆做刺绣。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安信书是这方面的好手,她家里的衣柜上,挂满了手工绣制的帽子和衣服。黑色或白色铺底,搭配色彩鲜艳的绣片,这是彝族人代代相传的。那顶最精致的帽子,安书信打算留到今年火把节上戴。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队大多数时候就是唱唱跳跳,这份工作每个月能为安信书带来1700元的收入,她的丈夫则在停车场里当引导员,两人收入相当。在搬入千户彝寨之前,他们在外地打工好几年,因为学历不高,收入微薄。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扶贫搬迁政策下来后,远在都格镇的安信书家,先后经历了村干开群众会、院坝会、入户走访、亲戚朋友做工作等,最后他们决定搬迁:“以前生活条件差,家里的地石漠化严重,通过发展种植和养殖,肯定是没办法脱贫的,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哪敢想象住上这样的新房子。”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安信书四口之家,依靠扶贫搬迁的政策,如今住上了小洋房。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乡愁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海坪千户彝寨里为数不多的原住民,52岁的安学军早就习惯在每天上午十点十分从家里出发,去往两里之外的希慕遮广场祭祀。他提的竹篮里,放有香蜡纸烛,还有彝族水花酒。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祀活动,最开始是安学军和另外几个村民自发的。两年多前,用紫铜板手工锻造而成,高度达25.8米的彝族族始祖希慕遮铜像在海坪千户彝寨落成,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彝族人物塑像,海坪千户彝寨由此也成为各地彝族同胞的祭祖圣地。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安学军还记得落成时的盛况——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四省彝学会专家和彝族同胞,在希慕遮广场上共同祭祖。“祭祀的步骤很多,这对于我们每个彝族人来讲,很重要。”安学军说。此后,他与71岁的穆子清,每天都会自发到希慕遮铜像前去祭拜。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宫殿外墙,刻满了彝族先民留下的彝文典籍——《宇宙人文论》。全书八千个字,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宇宙的起源、日月的运行、历法的推算等。其实,九重宫殿还是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共分出历史文化馆、生产生活馆、政治军事馆、文化传承馆四个部分。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生产生活馆的入口处,摆放着海坪地区的八种土壤标本,留存了当地彝族人在生产时所需面对的地质状况。彝族的酿酒文化、饮食文化、耕种文化,以及婚丧嫁娶等风俗,都被收入在这座九块高低不等的地基建起的博物馆当中。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户彝寨在不破坏山体的情况下,结合山势将其建成了错落有致的村寨,不仅传承了彝族文化,还帮助彝族同胞们脱贫致富。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托旅游业,海坪千户彝寨的村民渐渐富裕起来。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乡愿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千户彝寨,处处都有民族特色。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风情街、土司庄园、火把广场、九重宫殿、希慕遮铜像,都按照彝族原有习俗和风貌而建,它恍如千年前的彝族部落。原本在大山深处以种植苞谷、土豆、养猪维持生计的张忠敏,如今在村里的民宿帮忙打理客栈,每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事实上,千户彝寨藏身景区,它本身也是景区的一部分。搬迁户与景区管委会下属公司合作建房的,在按政策规定满足搬迁安置户人均住房25平方米的基础上,由管委会融资扩大建房面积,明确股比,按股分红。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野玉海景区管委会还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安排搬迁人员就业,月工资平均规定在2000元以上。据管委会工作人介绍,千户彝寨釆取边施工边设计的模式,力求最接近彝族传统建筑风格,更好地诠释彝族风情。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易地扶贫搬迁,从广义的角度去看,是搬出文化和搬出产业,但在千户彝寨,人际圈、亲朋圈、生活圈都被考虑到其中。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日常生活必备的医院、学校、超市以外,甚至还规划有“微田园”项目,这个富有乡愁味道的项目,让原有土地流转的村民,可以重新过上种瓜种豆的乡村生活——村民可以在指定区域种地,所产的时令蔬菜,卖到景区内的酒店和餐馆,从中获益增收。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占地57亩的田园项目,就坐落在千户彝寨的索玛社区旁。园中种满间距宽大的梨树和桃树,林下空地就是蔬菜种植区。51岁的罗小香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到种植区内去种菜种瓜,全家人的菜篮子就基本解决了。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山而建的千户彝寨,六个组团分别对应“武、乍、糯、恒、布、默”六个彝族支系。茅草屋顶,红土外墙,这些极具民族特色和彝族建筑风格的土掌房,墙上还辅以图腾和彝文。祭火台下的九十九层台阶,太阳历广场上的十根圆柱雕塑,以及风情街里铁盖子上面的彝族十兽,都与彝族历史有关。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城县彝学会副秘书长石良忠认为:“将彝族文化融入到景区建设当中,这是通过日常生活留住民族记忆。群众搬迁最难忘的是乡愁,但在千户彝寨里,出门进门都是熟悉的场景,这种再造乡愁的做法,让人一见如故。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吴再忠 高松 杜立 张晨)Pb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六盘水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