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资源"丰"而不"硕","优"而无"势"的现状,也存在"多"而少"大","全"而缺"名","投"而乏"资","发"而匮"才","创"而薄"收"等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彝族文化;楚雄彝州
楚雄彝州文化产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者说还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分析、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发展彝州文化产业和建设彝族文化名州。况且,“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
一、文化资源“丰”而不“硕”
楚雄彝州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一)历史文化资源
楚雄彝州不仅有以禄丰恐龙、元谋人、万家坝铜鼓为代表的“三古”文化,而且有以元谋大墩子为代表的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还有建于唐代的大姚白塔、与北京故宫同时期建造的姚安德丰寺。不仅有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孔子铜像,还有子午向天坟、古关古道,同时还是《梅葛》故乡、“左脚舞”故乡、“三笙”故乡等。大姚县石羊镇、禄丰县黑井镇已经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迄今为止,楚雄彝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7个。[3]
(二)民族工艺文化资源
如:禄丰恐龙、元谋始祖、铜鼓、彝族土掌房、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
(三)民族服饰文化资源
楚雄彝州各民族,特别是彝族的织麻布、纺火草颇具特色,羊皮褂更是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彝族服饰鲜艳奇丽,图案精美,种类达百余种,这是进行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展鉴、提升和创新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
(四)民族建筑与民俗文化资源
楚雄彝州有独具特色的彝族土掌房、垛木房建筑。楚雄彝州各民族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边缘性、复合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还保留着远古民族的遗风,有人类社会婚姻发展“活化石”之称的婚恋习俗,有远古原始信仰的自然、图腾、鬼神、生殖、祖先崇拜等遗俗。
(五)民族饮食文化资源
楚雄彝州各民族饮食风味独特,如彝族的全羊汤锅、砣砣肉、苦荞粑粑,傣族的“景东菜”,石羊风味小吃、黑井风味小吃等,都是具有特色的风味饮食,形成了有楚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六)民族医药文化资源
楚雄彝州彝族拥有丰富的医药理论和彝文医药典籍,例如,比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还要早12年成书的《刘苏书》。到目前为止,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已经发掘出彝文医书28部,整理鉴定彝药标本1 013种,发现纯天然彝药560种。彝医彝药内涵博大精深,值得楚雄彝州各族人民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
(七)民族节日文化资源
楚雄彝州有民族节日60多个,其中彝族节日达30多个,从岁首至年终,月月有节庆。有些民族节日是楚雄彝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和节庆经贸活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楚雄彝州民族节日内容也相当丰富,有丰富多彩的民歌、民间舞蹈和民间乐器,有红红火火的民间经贸活动等,特色明显且浓厚。
总之,楚雄彝州可供文化产业化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根据相关统计和调查数据来看,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的财富和经济优势,也就是民族文化资源多即“丰”,但并没有为当地人们的共同富裕带来更多实惠,因而不“硕”。
二、文化资源“优”而无“势”
楚雄彝州虽然拥有以禄丰恐龙、元谋人、万家坝铜鼓为代表的“三古”文化,拥有以元谋大墩子为代表的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拥有建于唐代的大姚白塔、与北京故宫同时期建造的姚安德丰寺,拥有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孔子铜像等相当优秀和优质的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但是,楚雄彝州民族文化资源在产业开发和市场经济中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市场“势力”,也没有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主要与楚雄彝州民族文化资源与相关产业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几个致命的薄弱环节有关:
(一)缺乏战略布局和规划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楚雄彝州民族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在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民族工艺品开发等过程中,又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效益差等现实问题,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合力,因而其影响和辐射力都不是太大。由于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和市场调研,楚雄彝州民族文化与主要产业结合的内容和结构基本趋同,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屡屡发生,不仅一些州县一级的项目在性质上低质趋同,而且不少经营和建设项目往往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这样不仅造成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而且给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及产业和政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二)缺乏高档次的文化精品
目前,楚雄彝州民族文化与产业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停留于以粗放型的数量规模增长为主,而不以内涵型的质量增长为主。譬如,楚雄彝州虽然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多少文化资源可以称得上是民族文化精品。楚雄彝州民族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在原始古朴的层面,缺乏深层加工和大幅度提升,这自然难以满足更高档次的文化欣赏和市场需求,也当然难以产生和形成民族文化精品。
(三)缺乏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的文化名家
从现实来看,目前楚雄彝州还严重缺乏像丽江纳西族宣科那样的文化巨匠,这自然难以使民族文化在产业化和市场中“势”不可挡。
(四)缺乏“造势”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
楚雄彝州拥有人类始祖元谋猿人这样独具一格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几十年来,没有战略规划、没有建设、没有朝拜和祭祀,所以始祖发祥圣地无声无息。然而,国内其他一些省市却努力造始祖文化的“势”。例如,甘肃省天水市大打华厦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和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发祥地之牌;河北省涿鹿县凭借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曾在那里生活、劳作、征战、融合、建都的有利条件,以建成华夏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胜地为目标,全力打造涿鹿“三祖文化”旅游区;河南新郑市大力进行“黄帝文化大开发”,商丘还隆重举行了“2006年国际华商文化节”华商始祖追思拜谒活动,影响较大;陕西省全力建设黄帝陵“人文始祖”文化,开发始祖文化资源。据说,香港有富豪想把中华始祖文化祭坛搬造到香港去。可见,楚雄彝州应该努力使自己优质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势”不可挡的文化产业服务和产品。
三、文化产业“图”而难“画”
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彝族文化名州,楚雄彝州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各方面的有识之士也为之出了不少良谋上策,提出了不少大胆的设想和金点子,进行了不少难得的创意规划。例如,建设“中华民族始祖发祥圣地”的神圣之门和大祭坛,建设“中国彝族文化旅游大观园”、建设侏罗纪世界公园、建设“楚雄铜鼓文化园”等。但是,这些需要巨额投资的文化产业工程项目因经济、政策、市场、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形成了易规划、难操作和难执行的局面。这不得不引起重视和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既不能长官意志,又不能专家越俎代庖,也不能谁出钱谁就可以说了算,其效益好坏和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由游客和文化产业市场决定。
四、文化产业“多”而少“大”
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包括综合性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婚恋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原始信仰、音乐舞蹈、口头文学、民间工艺、文字古籍、天文历法、彝医彝药、文物古迹等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由于导入科技文化、经济文化、信息文化等,形成与楚雄彝州经济发展相适应并能作为其有力支撑的民族文化产业。例如,楚雄彝州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工艺文化产业、民族服饰文化产业、民族建筑文化产业、民族饮食文化产业、民族歌舞乐文化产业、民族医药文化产业、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民族节日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传媒业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楚雄彝州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但是,总体看来,除了彝医彝药这一类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较大规模的医药公司和企业外,其他民族文化产业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公司和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值得重视的道理就是只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忽视规模经营。
五、文化产业“全”而缺“名”
目前,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存在“多”而少“大”现象,而且还存在着“全”而缺“名”的现象。
楚雄彝州民族文化开发和产业化虽然起步晚,规模小,但经过楚雄彝州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及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基础,产业门类基本齐全。截至2007年10月底,楚雄彝州文化市场已形成娱乐、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品、演出、艺术培训等十几大门类、20余个项目,吸纳从业人员数万余人,主营业收入超过亿万,上缴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等1 000多万元。总之,民族文化已经渗透到彝州各主要产业中,并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民族文化产业门类齐全。
品牌,特别是名牌,是一个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求生存和谋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楚雄彝州除了民族医药文化产业产生像“排毒养颜胶囊”“拔云锭”等大品牌和老品牌外,其他民族文化产业并没有产生新的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名优大品牌。再说,楚雄彝州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和彝医彝药品牌的建立不能仅靠一个“白药”、一个“排毒养颜”,还需要一系列的彝医彝药品牌品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彝医彝药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真正创建“彝族药之都,滇中药谷”。
因此,在民族文化产业对外宣传方面,要转变观念,采取一些特殊措施,集中力量重点推出能代表楚雄彝州民族文化的一两个宣传品牌,下大力气宣传;重点办好一两个对外宣传的民族节日,切勿遍地开花;加强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的宣传力度,扩大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在国内外的展演,争取一些全国性、国际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和学术会议在楚雄举办,让楚雄彝州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总之,要十分关注品牌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打造。
为此,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要特别注意走特色战略之路。这就需要注意深刻理解“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内涵,把握楚雄彝州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需要展示楚雄彝州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差别优势,发挥差别化竞争优势,特别是要注意把“古”和“彝”融入主要的文化产业中去。要把重点放在民族文化与主要产业的结合上,找准切入点,把民族文化包装成商品和精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民族文化变成楚雄彝州主要产业的文化品牌和特色品牌,以特取胜。
六、文化产业“投”而乏“资”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关联,经济社会越发展,越有利于该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总体而言,楚雄彝州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局面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楚雄彝族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客观需要。
2006年,楚雄彝州GDP虽然达到217.4亿元,相比2005年增长10.6%,人均GDP达到8 441元,但是,这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排位也从2005年第6位降到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各州市中排名第7位。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各州市中排名第1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2—2005年分别突破了30亿元、40亿元、50亿元和70亿元大关,2006年达到了93.3亿元,是2001年29.13亿元的3.2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1.5亿元,金融机构的各项存、贷款余额为220.12亿元和121.89亿元,分别是2001年59.09亿元、116.05亿元、85.62亿元的2.1倍、1.9倍和1.42倍。这些经济成就为楚雄彝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基础。[4]
但是,与曲靖的麒麟区、玉溪的红塔区等省内地州城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投资上看,楚雄彝州全社会投资额2006年是2000年的3.16倍,年平均增幅比“九五”时期加快了14.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州GDP的年均增幅高15.4个百分点,纵向比发展较快,但在全省16州市中的增加幅度不明显,比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的投资增加额都小,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保持第11位。
由于资金投入极其有限,加之在投资方向和融资共享渠道上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投入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资金较少,远远不能适应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样,因资金的制约,造成一些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如“禄丰恐龙文化园”、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二期工程、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台文化工程、彝族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等或者无法启动,或者无法正常运转,或实在难以为继。
七、文化产业“发”而匮“才”
人才资源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化产业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据有关专家学者分析,目前,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民族文化产业人才规模跟不上产业形势发展需要
楚雄州目前缺乏一支规模较大的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尤其是缺乏既熟谙彝州民族文化又懂策划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素质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现有的一些民族文化研究者、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不适应文化产业化的要求,自身的素质、眼光、思维和能力等,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
(三)民族文化产业传承后继乏人现象严重
楚雄彝州民族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播者因年老过世、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等多方面原因逐渐减少和后继乏人,像能够主持祭祖大典的毕摩据统计仅存1人。再拿彝医人才来说,20世纪70年代末,云南省有老彝医85人,楚雄彝州有30人,至今云南省仅剩12人,楚雄彝州仅剩7人。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尽快地培养出新的彝族医药人才,彝族医药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楚雄彝州民间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出现了断层现象或者说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这些现象和问题都造成了楚雄彝州文化产业面临着“发”而匮“才”的严峻形势。
八、文化产业“创”而薄“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楚雄彝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这为楚雄彝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楚雄彝州州委、州政府始终重视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凝聚楚雄彝州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实施了“千里彝山文化长廊”工程,集中力量建成了楚雄彝州博物馆、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等重点工程,加大了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的力度,创作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对综合性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婚恋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原始信仰、音乐舞蹈、口头文学、民间工艺、文字古籍、天文历法、彝医彝药、文物古迹及一些名特产品文化内涵等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充分利用,使楚雄彝州民族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使楚雄彝州在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工艺文化产业、民族服饰文化产业、民族建筑文化产业、民族饮食文化产业、民族歌舞乐文化产业、民族医药文化产业、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民族节日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传媒业等方面都有了或大或小的创新,并为楚雄彝州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收入。例如,2006年楚雄市的商贸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实现产值32.31亿元,增加值7.4亿元,在五大重点产业中位居第三。但是,楚雄彝州文化产业与其他省和本省一些州市,如湖南长沙、云南昆明等地相比,其总量不仅偏小,而且还处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状态,走的是“三高一低”的发展路子,或者说还处于“创”而薄“收”的阶段。
总的来说,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资源“丰”而不“硕”,“优”而无“势”的现状,也存在“图”而难“画”,“多”而少“大”,“全”而缺“名”,“投”而乏“资”,“发”而匮“才”,“创”而薄“收”等问题。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注释:
[1]参见曾豪杰《楚雄彝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58~62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参见杨甫旺《民族文化发展与楚雄州主要产业结合的对策措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4]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员会、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编:《社会科学专家话楚雄》,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原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07);文稿来源:挂云帆;图片:拍摄自楚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