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云南寻甸县丹桂回民村落历史文化考察

作者:索玛 发布时间:2015-01-16 00:00:0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2010年11月~12月,笔者带领硕士研究生外出进行田野调查,到昆明市下辖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一个回族村落——丹桂村,对该地杨氏族谱、历史事件、民族关系、文化变迁等进行了初步考察,现将考察所得略述于次。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丹桂村基本情况

丹桂位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北部,位处东经102°45分——102度57分、北纬25度25分—25度;41分之间,平均海拔1894米,村委会国土面积14平方公里,海拔1826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690毫米;全村耕地面积2230.5亩,人均耕地0.6亩,林地14028.3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玉米、洋芋等作物及板栗等经济林果。丹桂距镇政府所在地柯渡2公里,距县城88公里,村委会辖16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丹桂村有人口3527人,其中农业人口771户,3492人,回族人口男性1090人,女性1080人,占全村总人口61.53%,除回族外,有汉族人口1357人。丹桂周边,有长箐、松林、木刻等彝族村落和麦地冲、肥草箐等苗族村落。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丹桂,原名“朵丹”,系彝语,意为箐边喜鹊多的地方,1954年定名为丹桂,村寨聚落呈乙字形,坐东朝西,村后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村前柯渡河蜿蜒流过。丹桂回民主要有杨、马、张三姓,也有少数丁、桂、毕姓人家。杨姓于明朝万历年间随先祖杨德溥及其妻眷马氏迁居丹桂村,马姓早先因与杨氏姻亲关系迁居丹桂,后来也有婚嫁、入赘丹桂的马姓。张姓主要为清真寺掌教张阿訇一族,人口较少,但因担任宗教职务,在丹桂回民中威望较高。汉族系何姓,为杨姓回族邀请而到丹桂定居。杨氏回民于明万历初年迁居于此,丹桂村原住户林氏因信奉“羊(杨)吃树叶林子光”的说法,认为杨氏到来对林氏阖族发展不利,便举家迁到柯渡河对岸。杨氏先祖杨德溥随即邀请对羊(杨)有利的“边河杨柳”汉族何姓人家到此居住。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杨氏族谱》及杨氏公墓碑

丹桂回民以杨姓居多,祖籍江苏省应天府(今南京)高石坎柳树湾。明朝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杨氏先祖杨宝元随主将傅友德、副将蓝玉、沐英戍边前来云南,战争平息后定居于昆阳县海口,是为杨姓回民入滇第一代始祖。杨宝元生于元朝,殁于明朝永乐年间,生朝圣、朝贤、朝清、朝举、朝真五子。昆仲五人子孙于明清时期逐渐析居云贵川三省各地。据《杨氏族谱》载,杨姓现居地有迤南:玉溪、建水、沙甸、大庄;迤西:黑盐井、松平、姚安、巍山、保山、大理;迤东:寻甸、嵩明、昭通、鲁甸及贵州省威宁、杨万桥;四川省会理、西昌等地。杨宝元第八代孙杨德溥,明朝嘉靖年间出生于昆阳,万历年间携妻眷马氏迁居丹桂村,是为丹桂村杨姓开山始祖,夫妻二人坟冢位于丹桂杨家坟地中,均有墓碑叙述其生平事迹、生卒年月。其子孙后辈按杨氏族谱四言二十四字排辈,即“家、修、廷、宪;厚、德、承、恩;明、传、昭、穆;训、正、乾、坤;兴、旺、宏、达;文、武、安、邦”。二十四字周而复始,作为杨姓族人取名的依据。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氏族谱》全名《云南贵州杨氏族谱》,由丹桂村杨氏第十八代杨仲修整理编撰而成,是《杨氏族谱》的第三次修撰稿,1993年成书,也是距今年代最近的一份族谱。贵州杨氏第十七代后裔杨敬文、杨敬恒用时三年,走访贵州、云南两省二十多个县市,亲临杨氏各直系住地清真寺及坟地查看墓碑、寻访长者,途径三千多公里,搜集了大量原始资料。1993年在丹桂杨氏宗祠祭祖仪式上,与会二十余名杨氏后裔对该族谱进行了反复论证,丹桂杨氏第十八代杨玉华负责审稿,十八代杨秀华之女婿易大乾校对。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氏族谱》共14个部分,181页。序言部分叙述了盛世修志的意义及目的,第一至第十三章分别讲述杨氏历史、新编族谱四言二十四字、杨氏家族历史大事、贵州大河铺新城反清暴政事迹、嵩明杨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云南建水杨氏与咸丰同治事件、云南贵州两省杨氏族谱对照表、杨氏入滇世系与现今世系、现今杨氏居住地、云南嵩明回辉村支系、贵州盘县大河铺杨公聪分支世系、杨氏远期近期知名人员录、族谱编纂与捐款人员、编后语。其中,第八章用较大篇幅详细叙述了寻甸朵丹(丹桂村)杨氏世系。《杨氏族谱》以详尽的史实和通俗的语言对杨氏回民入滇以后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记述,不仅是研究丹桂历史的有力支撑,也可从中了解杨氏先祖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历史,了解杨氏知名人物的奋斗历程。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家坟地公墓碑碑文: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同治甲子年(公元1863年)奉上宪修造固老小之营至戊辰年(公元1868年)有迤西杜大元帅开拾捌大司领兵同杜小姐功(攻)打省城迤东各方修造固老小之营头(投)顺大司抬白旗大司喜赐冠军之名至己巳年(公元1869年)正月初六被杨玉科仝款庄亦郎抬红旗领兵违(围)困四方无兵来救无奈只得头(投)顺红旗杨玉科进营点名将我壮兵刁(挑)选回汉八十多名兵同杨玉科至邵甸孝(效)力住扎甸尾村日日上前出力两月之数后被本坝马映东撒时昌由果马领兵披星扒(爬)入我营杀伤红旗之人有镇守我营段官至天明将来兵杀出营外又使人送信敢(赶)玉科得知将我孝(效)力之人净杀于住扎之地玉科领兵回营伤我老少我武生杨戴清只想得全节之名有年少之女怕失节闯入我家中三月二十八申时同我全家放火而焚伤哉伤哉终于本村公水碾后营内挨东边营埂乙(一)岁至八九岁小人不计其数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待赠武痒英能杨公讳戴清字俊大人合家之墓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待诰纯静文痒杨公讳荣清大人墓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待诰淑德祖妣杨母马氏太君之墓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待诰即慈淑德杨门马氏太君之墓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待赠即孝慈惠杨门马氏母子之墓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待赠淑德孺人杨门丁氏太君之墓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待诰淑德孺人杨门毕氏太君之墓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待诰杨沛清原配马氏杨凤仙原配沐氏杨凤鸣原配马氏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待赠杨二少爷室人马氏宜良县人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皇清显考马公讳镇法妻王氏大孺人之墓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清光绪贰拾陆年二月二十日杨姓阁族仝敬立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碑文记载了这样的历史事实:同治甲子年(公元1863年),我们奉上边的指示,修建营盘以保护阖村老幼。戊辰年(公元1868年),滇西杜文秀命十八大司(带兵打仗的将官)同杜小姐(杜文秀之女、东征军代帅杜凤杨)攻打省城,东征军沿途也修建了很多这样的营盘。所有营盘都挂上了东征军的白旗,表示起义。东征军领兵的大司因此颇为高兴,赐予“冠军”之名。至已巳年(公元1869年)正月初六,杨玉科带领扛红旗的清军把挂白旗的丹桂村营盘团团围住,无奈之下,只得改旗易帜投顺了清军。杨玉科亲自到营盘里挑选了八十多名回汉壮丁为其效力。这些壮丁被送往嵩明的邵甸(今白邑)甸尾村驻扎,天天作为排头兵,上前线出力,前后共两月之久。两个月后,柯渡坝的回民将领马映东、撒时昌带人星夜潜入丹桂村营盘,杀伤了看守营盘的清军,给清军造成了一定损失。当时镇守营盘的段姓营官直到天明才将来犯义军杀出营盘之外,派人突破重围向远在邵甸的杨玉科报告。杨玉科大为光火,将在驻地效力的丹桂籍回、汉壮丁全部杀害,又领兵前来丹桂施以报复。丹桂的武生杨载清,生怕清军闯入后骚扰民宅使妇女被辱失节,无奈之下将全村妇女、老人、儿童集中在一起,在本村公水碾之后营内东边营埂旁全体自焚明志。碑上还记有死难者中有名可考者四十八人的名字,其余一至八、九岁小孩不计其数。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杜文秀派自己的独生女儿杜凤扬作为“代帅”率领二十二万余人东征昆明,时年杜小姐仅十八岁。东征义军队伍得到了滇东南各路义军的响应支持,很快就将昆明团团围住。经过将近两年的围困,省城岌岌可危,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陷入了困境。迫不得已,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三月,时任云南巡抚的岑毓英命杨玉科率部绕会川,偷渡金沙江,从后方偷袭东征军,连克元谋、武定、禄劝、罗次四州县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正月,自禄劝东进,对柯渡、可郎的回民义军进行围剿,疯狂杀戮当地各族群众。据《杜文秀帅府秘录》记载,杨玉科在柯渡、可郎杀害回民“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余人”。杨玉科在《武功记略》中亦标榜:“嗣因嵩、寻两州贼势猖獗,我军到处屡攻俱不利,岑中丞檄余往征。爰奉中丞委,于同治八年正月身领一军,踊跃奋攻,一战而平柯股(渡),再战而克柯(可)朗(郎),以报中丞。蒙中丞保奏,三月奉上谕,免升参将,以副将补用,并加励勇巴图鲁名号。”杨家坟地公墓碑文所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事件。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发生于丹桂村的历史事件

(1)杜文秀起义时期的两次“寻甸会战”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末,杜文秀起义时期,义军与清军以寻甸为主战场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会战。第一次会战,始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8年)六月,历时半年。双方投入兵力3万人,义军以“水淹清军”、“土造兵法”和“野牛阵”奠定胜局,由云贵总督刘岳昭亲自指挥的清军终告失败。第二次会战,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正月开始,历时五个月。因为义军统帅杜凤杨的“假投降”错误决策,义军主要将领被杀害殆尽,起义军东征彻告失败。面对清廷的追剿,寻甸起义军首领马天顺无奈投降,也避免了清军对寻甸各族人民的屠戮。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咸丰同治年间马荣领导的反清斗争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荣,原籍东川乌龙,生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东川府马二花率回民起义反抗清朝统治者,当时年仅十六岁的马荣参加义军。马二花的义军先杀巧家营参将,后下寻甸州城杀了当时的知州济尔哈者。清朝统治者震惊于义军的势不可挡,由云贵总督罗绕典亲率大军前往征讨。马二花起义失败后,马荣在柯渡、丹桂拉起回民义军队伍,以柯渡、果马为根据地,英勇抵抗,掀起新一轮反清高潮。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马荣因起义有功,被杜文秀授予镇东大将军,后又授大司武,二十二岁时被马复初任命为三迤兵马大元帅副帅。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马荣奉杜文秀密令,趁马如龙领兵离开省城远征临安(建水)之际,率4000余名回族义军占领昆明,于正月十五日“灯宵节”在五华山杀死了云贵总督潘铎,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在云南的势力,有力地支持了滇西杜文秀起义,这就是著名的“灯宵事件”。因此事件,马荣本人遭到清廷更加疯狂的追剿。马如龙统帅大军昼夜兼程赶回昆明与马荣部队展开激战,经过五六天的血战,马荣终因寡不敌众一路溃败,带领少数从卒撤回寻甸。后因义军内乱,叛徒出卖,清政府发出布告称:“若马荣投案自首,寻甸回众可安居乐业,否则方圆八十里男女不留。”马荣不忍民众受到牵连,甘愿牺牲自己保全百姓,遂挺身投案,被清军用铁笼锁住,由迤东兵备道送至省城,示众二十余日终遭杀害,年仅二十六岁。时任云南巡抚岑毓英将其心挖出“致祭潘铎”,头颅悬于大南城墙示众。马荣被害后,寻甸人民感其恩德,偷运尸首至寻甸城东嘎里山埋葬,次年为其建竖墓碑,上刻“君子在时存大志,豪杰辞世留美名”的楹联。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红军长征过丹桂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二占遵义、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大踏步进入了云南。长征经过富源、沾益、曲靖、马龙,于1935年4月28日进入寻甸。党中央、中央军委于29日在七星鲁口哨发布了《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即著名的“渡江令”。30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进驻柯渡镇丹桂村,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具体部署。当晚,朱德总司令到丹桂清真寺与掌教阿訇亲密谈话,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由陈庚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的干部团当晚就住在丹桂清真寺的叫拜楼上,并在叫拜楼二楼房梁上书写“红军绝对不拉夫”的宣传标语,在清真寺院墙上写下“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的大幅标语。1934年5月2日,中央红军先遣连抢占了金沙江上游皎平渡口,中央军委纵队和一、三、五军团靠着仅有的七只小船经九天九夜全部安全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至此走出云南,直至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1977年10月,丹桂“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正式建立,1983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2年4月被确定为云南省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基地,1997年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丹桂村民族关系及文化变迁

丹桂村居住回、汉两种民族,一直以来回汉民族团结友爱、亲如一家。历史上,据说清同治八年(1869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丹桂武生杨载清为免本宗本族妇女遭受清军蹂躏,聚集全村三百六十余名妇女、儿童纵火自焚。丹桂杨姓经此一劫几乎绝后,幸而有八岁孩童杨绍武,因于当天上山帮本村汉族何姓人家放牛,躲过灭顶之灾。后来何氏千方百计保留下杨氏回民这根“独苗”,等清军围剿风头过后供其读书促其成就功名。加之杨绍武先天聪明睿智,学业一帆风顺,后经科举考试,担任贵州安顺知州。在他告老还乡之后,丹桂村杨氏一脉才得以逐渐繁衍、发展。因何氏的救命、挽救宗族之恩,杨绍武带领子孙与何氏后人共同约定,杨、何两家成为异姓亲戚,自此亲如血脉手足,永不开亲。两家协商杨姓回民居于村子上半部,何姓居于村子下半部,村民赖以生活的山泉水从山顶流下,既照顾了回民的生活习惯,使其居住于上游用不到涮洗过猪肉的泉水,又加深了两族的关系。丹桂与邻近长箐彝族村也关系不错,旧时彝族村寨生产的核桃、松子等土特产,与回族交换外地贩运来的红糖、布料等生活用品,随着回民民营企业的崛起,许多彝族青壮年积极参与外出打工谋生,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像丹桂这样亲如一家的回汉关系,既在全国回民聚居区也颇为少见,堪称典范。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丹桂回族有着对汉族儒家文化吸收学习的传统。丹桂村原有一处古迹——大成殿,始建于明朝,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及牌位,两旁各有三间耳房,大殿对面有照壁,照壁外有一幢三层小楼的魁星阁。1950年以前,大成殿一直被作为学校,每年七月七日,所有“上七甲”(指柯渡镇回辉村以北各村落)回汉学子共聚于此,宰杀数十头牛开办宴席,共做“提灯会”祭拜孔子,是为柯渡镇各族人民共同信奉孔孟之道、崇文敬学的明证。殊为可惜的是,大成殿毁于1962年的一场火灾。在村后东北方向的凤鸣山上,原有一处古迹——朱师阁,也是尊奉儒家先贤的场所。朱师阁建于清朝,仅有三间正殿,并无附属建筑,大殿中供奉朱子(朱熹)及其弟子塑像。因为年久失修,朱师阁现已坍塌。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丹桂村清真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风格为中式飞檐,布局讲究对称平衡、方正规整,有大殿三间,两层耳房两栋,三层叫拜楼一栋,合围成一个方形院落。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精美的清代雕花木门窗,清代功德碑,木结构无粘接全榫构件的叫拜楼等珍贵文物。丹桂回民每年有三次隆重的公共性宗教活动,即古尔邦节、圣纪和开斋节期间“做节”。每逢“做节”,本村回民都要到清真寺“捐天课”、宰杀牛羊,设宴款待全村及方圆数十里内来“搭节”的穆斯林以及前来祝贺的其他清真寺教职人员。回族俗信禁忌中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文化色彩,饮食禁忌除众所周知的禁食猪肉外,还禁食污秽、凶恶、奇形怪状、牙尖嘴利的动物如鹰、虎、蛇等,禁食酒、烟。在各种伊斯兰教婚丧节庆活动时,特别有阿訇在场的宗教活动中,更是严禁喝酒、吸烟、吸毒。由于数百年来与汉族共居,他们也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只是春节“过初一不过三十”,从大年初一开始庆祝新年的到来,不祭祖,门上不贴人物画像。端午节不插艾蒿、菖蒲,不栓五色线。中秋不祭月,一般是全家团聚,宰杀壮山羊一只,做羊汤锅共食,庆祝秋高气爽,丰收在望。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社会发展及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丹桂村回民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急骤变化。饮食方面,各种经过改良的传统清真美食如牛干巴、凉鸡、牛肉凉片、羊肉凉片等原味地道,来自遥远海边的虾、蟹和山林深处的鸡枞、松茸、干巴菌各展妖娆。来自全国各回族聚居区的牛、羊肉烹调方法,甚至国外伊斯兰教地区的烹调方法随着电视、广播和网络的推广来到这里,非清真食品的加工方法也被借鉴,传统食品的制作逐步改良和创新。从山珍野味到海鲜海产,地域与民族的界限被打破,除民族习惯禁食的食物外,越来越多的菜品走进了丹桂人的生活。回族视婚姻为“圣行”,若与外族通婚,一般要求外族男女“进教”,随其遵守《古兰经》要求的各项义务。回民过世称“归真”,丧事从俭,实行速葬,早去晚葬,晚去次日晨葬,以白布缠裹埋体,用“经匣”抬至坟塘,埋体软葬后,要将经匣归还清真寺。回族服饰主要标志在头部,男性喜爱白色无檐圆帽,均有刺绣,刺绣内容为清真寺尖圆顶、阿拉伯文“清真言”、星月图案、几何图案等。女性戴盖头,颜色有黑、白、绿、蓝、粉、红等,刺绣内容多为花草或几何图案,也以亮片或水钻装饰者。不同年龄段妇女有不同偏好,年长者偏爱黑、白、蓝等素净颜色,年轻的则喜爱粉、紫、绿等鲜亮的颜色。结婚时,新郎新娘都会选择红色头饰,以示喜庆之意。日常生活中,很多回民受到聚居地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穿着打扮和生活习惯逐渐汉化。qc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丹桂红军村 

  柯渡丹桂村全貌 

  丹桂清真寺功德碑 

  柯渡镇丹桂村公墓碑
彝博通讯第20期 白兴发博士专刊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彝族博士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