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最后的“土匪”:瓦扎古尔回忆录

作者:张志强 发布时间:2014-12-08 00:00:00 原出处:《彝博通讯》 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土匪”,一听这词,犹如听到其他的很多语词一样,人们对其的想象充满了矛盾。土匪似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电视电影中的土匪形象大概都如此;然而土匪似亦是行侠仗义的勇士,如水浒里的一百单八将就倾向于此形象。
 
  其实,对于“土匪”一词的陌生,源于解放后土匪在新中国的绝迹,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各地的政权后,传统意义上的土匪已经销声匿迹,踪影难寻,城市化带来的黑社会或许有着“匪”的特性,但其完全在权力的隐蔽下生存,与传统意义上的打家劫舍式的土匪已迥然有别。但我们如果追溯到解放前的历史,土匪其实是中国几个世纪以来很司空见惯的东西,甚至在中华民国时代也是一仍其旧,中华民国也因此被戏称为中华“匪”国。那时,“土匪”出身的人也有不少经典的成功案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广西军阀陆荣廷、山东军阀张宗昌以及北洋系中的不少将领均系绿林出身,后因接受招安而逐渐发迹。整个中华民国一代,大大小小的土匪布满了全国各地,有些村落甚至可能是全民皆“匪”,村民农时为民,闲事为匪,亦民亦匪,而国内、省内军阀之间的战争更是创造了不少土匪,在军队里则是胜为军,败为匪,亦匪亦兵,兵匪不分。
 
  但是,我们这里的回忆录主人瓦扎古尔,其实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匪”,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土匪。瓦扎古尔(1937——),现年77岁,系云南宁蒗人,祖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盐塘乡,其于1956年宁蒗县人民政府成立时,开始和其他拒绝接受民主改革的叛乱者一道上山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其后,其他叛乱者或战死,或“觉悟”、或被俘获,在1965年前后仅剩瓦扎古尔和惹空拉暖二人。其时,全国各地的叛乱者及各式土匪都已被肃清,瓦扎古尔及其同伴惹空拉暖也因此成为全国的焦点性人物,俩个人的名字甚至被上报了党中央。宁蒗县人民政府成立十年后,即1966年后,没有了同伴,也饱尝了藏风露宿一夜三惊的单“匪”生活,瓦扎古尔始“觉悟”并主动投入了人民的怀抱。
 
  做瓦扎古尔的回忆录,其实,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想法。瓦扎古尔在宁蒗县解放前已十九岁,其经历了历史课本上所谓的奴隶社会,作为奴隶主中的一员,其享受了奴隶主的生活和优待,同时,作为叛乱者,其编尝了为“匪”的艰辛、苦闷、彷徨,肯定也无数次体验了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滋味;而其投入人民的怀抱时,人民中正开始如火如荼进行行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作为被批斗者,其自然也体会到了被批斗者的各种滋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下太平,人民越来越自由,从1978年至今,在三十六年的岁月里,瓦扎古尔,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同时作为多个孩子的父亲,他辛苦劳动、放牧,供养孩子上学,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生命有着几个跨度的人,对于这三十几年,其对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自然会有他独到的体验。
 
  因此,瓦扎古尔作为经历过几个不同类型社会的人,从其个人经历的角度去窥探政治权力与社会制度在凉山彝族社会中的运作及其细节是件颇为意思的一件事情。通过其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个人生活史去探究国家的宏观史、社会史,补国家视觉、阶级观点对制度史、权力史以及社会史之描述之不足,甚至可以修正某些为政治话语所遮蔽的东西。
 
  《最后的“土匪”:瓦扎古尔回忆录》,即是出于以上的考虑,我欲联合张文强老师(瓦扎古尔之子,西南大学毕业)作的一本口述史著作。现正委托我堂侄张文强(瓦扎古尔与我同辈,隔十几代)进行先期的访谈与整理,容我有暇时,再进行集中的补充访谈。从前期的访谈来看,我们初步认为民国时期乃至更早以前,凉山彝族社会不能以奴隶社会一词简单概括之,以前的凉山彝族社会其实是封建领主制外加奴隶制,但封建领主制是其内核。封建领主制系黑彝或弱势土司依习俗及有属民参加的会议所规定的捐税,而黑彝或弱势土司则有保属民平安及属民遇事时为属民做主调解纠纷乃至为属民发动报复战争的义务。奴隶制,则是家奴为奴隶主(包括黑彝、白彝、奴隶)干活,奴隶主则供给食宿,不给报酬,家奴只得有少量私产。因此,凉山彝族的封建领主制不似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封建领主制,因为领主下的属民并无领地,甚至领主也无世袭的领地,而是一切皆因时势而变;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也不像西欧早年的奴隶制,其剥削与压迫不似西欧严重,且奴隶甚至可能还蓄有奴隶,俗语所谓“百姓下有三层百姓,母猪屎里有三节屎”即是表达此种现象。因此,将解放前的凉山彝族社会简单概括为有奴隶主与奴隶阶级,黑彝为奴隶主,白彝为为奴隶的说法过于简单,甚至是对事实的扭曲,其实,黑彝也有贫穷的,白彝也有很富有的,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不能概括黑彝与白彝的关系,甚至用财富来概括亦显捉襟见肘。而此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今天在年轻一代中黑彝与白彝的某种不认同与对立,本回忆录将以个案呈现黑彝与白彝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史,并分析其中的深刻缘由。
 
  备注:张志强,男,彝族,1981年10月生,云南丽江宁蒗人,云南大学法学院法学史、宪政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云南云恒律师事务所律师。E-mail:463312985@qq.com。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彝族博士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