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关:南诏大理国时期著名要塞
凡到过大理的人都知道,大理的风、花、雪、月是大理有名的四大风景。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其中苍山、洱海不难理解。为什么称另外两个地名为上关、下关呢?其在历史上有过什么样的地位呢?
上关、下关的得名主要是因为大理苍山一般北为首,也就是“上”,南为尾,也称“下”,因此靠苍山北面的称上关,也称“龙首关”,靠苍山南面的称为下关,称为“龙尾关”,两关相距42公里左右。
据《新唐书》云:“皮罗阁……取太和城,又袭大厘城(今喜洲镇)守之,固城龙口”。也就是公元738年南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分布在洱海周围的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蒙巂诏,建立了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并修筑龙首关、龙尾关也就上关、下关作为当时南诏的门户。南诏大理国时期,重要的城镇都建在苍山、洱海间这块坝子内,坝子西靠苍山、东临洱海,龙首关、龙尾关就成为了进入南诏大理国国都的咽喉,在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龙首关,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是大理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从唐开元26年以后,历代统治者对龙首关多次进行加固,明朝洪武年间,大理卫指挥派周能重新修筑龙首关并派遣重兵守卫。在上关城西,云弄峰下,有一块近千亩的草地,是南诏国以来历朝历代操练士兵的校场。传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从西北带兵渡金沙江南下,途经上关(龙首关)时是经过几个昼夜的激战,才攻下上关的。今天上关城北门外的沙坪就是当时的古战场。现在的上关居民大多为汉族,这是元明时期,实行军屯,很多官兵从内地携带家眷到这里定居形成的。据《大理博览》所述,唐朝以前,这里居住的应是“白蛮”,南诏建龙口城,派兵镇守,最早的龙口城修建在龙首关西面的山坡上,把“白蛮”迁居到了今天的周城一带。
龙首关,东西以洱海、苍山作为屏障,南北建筑有两道城墙,各长约100公尺,旧的城墙至今还有,仅残存一小部分夯土建筑。《云南考古》中有纪录,“保存最好处据地面有达10米者,此城经历代兴修,已非昔日面貌,如城墙上有些地方还能见到石垒的雉堞即非原物,然而兴修无疑仍是利用原来基础进行的,在地面上仍能见到南诏式布纹原瓦”。如此建筑,可见龙首关(上关)在大理历史上并非一般城镇,而是以军事要塞的姿态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