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腾的哨冲
“雄龙”、“雌龙”、“小龙”,12条蛟龙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或翻飞,或腾跃,或盘卷……在尼苏青年男女的舞弄下,划出一条条优美的弧线,翻卷出一道道壮观的“波浪”,把龙的威武,龙的神韵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把尼苏人对龙的崇敬,对幸福的企盼,表现得明明白白。19日,在石屏县哨冲镇举行的彝族支系尼苏的传统节日“德培好”(祭龙)节上,这个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尽情地展示着尼苏的风情和文化魅力。
世居石屏县北部山区的彝族支系尼苏人(他称彝族花腰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风情文化。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发展,哨冲镇政通人和,物阜民丰。哨冲的各族群众渴望一展自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并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哨冲,吸引更多的人到哨冲投资。时逢尼苏传统祭龙活动12年一轮的大祭,镇党委、镇政府举起文化旗,敲起欢乐鼓,举办第二届民族民俗文化节。
老毕摩告诉我们,“德培好”俗称“祭大龙”。是为了祭祀祖先,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康泰,团结和睦,无病无灾的愿望。尼苏每年都要祭龙,而“德培好”是12年一轮中最隆重的祭龙仪式。它集民族宗教、民间文化艺术、民俗风情歌舞为一体,内容丰富,场面壮观,观看、表演者往往多达万余人。
祭坛所在地水瓜冲村,远远望去,依山而建的土掌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庄重厚实,带有几分神秘。村寨旁,青烟缭绕,毕摩们神情庄重地举行着迎龙、祭龙仪式。四周聚集了上万的村民和游人。
环顾四周,似有一丛丛火红的马缨花在绽放,一片片灿烂的云霞在流动。走近一看,却是盛装的尼苏女。由无数个图案花样组成的尼苏女装,色彩斑斓,记载着彝族的历史、神话、传说,折射出他们的图腾崇拜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尼苏女孩们自豪地告诉我们,制作一套尼苏女装至少要一年时间,而做工最精细的“花口锁塔”,需要3至5年,其价值达数千元。据说,哨冲镇的一位女教师和一位刺绣能手,曾穿着尼苏服饰,进北京,到深圳,参加服装表演,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赞美。
在哨冲,不仅男人能舞龙,就连平日里千娇百媚的尼苏女儿们舞来,也格外有韵味。大坡龙村的女子舞龙队曾进京参加“迎澳门回归”百龙大赛,并捧回金奖。在这次祭龙节上,由9个村寨组织的12个舞龙队,暗暗较劲,舞出了各村寨的神气。各队都是两支龙队同时出场,一支由男子汉们组成,一支由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担纲。雌雄二龙一会儿嬉戏,一会儿比赛,一会儿亲昵。男子汉们身强力壮,雄龙舞得威武奔放;女儿们的龙飘逸娇美,舞动,奔跑,卧地,翻滚,丝毫不让须眉。你看,撒妈扎村的两条“小龙”舞了过来,这是由儿童们组成的舞龙队,他们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10岁。一年前他们开始学舞龙,如今,不论是龙摆头、扭身,还是翻滚,都煞有架势。12条龙卷起了滚滚热浪,舞得乡亲、游人心醉。
围观的乡亲按耐不住了,他们在尚未翻耕的田地里,围起圆圈,拍起手掌,唱起小调。轻柔的歌声,清脆的弦声,撩拨起人们更高的热情。顿时,只见一层层梯田变成了舞台,龙舞人跳,歌声琴声,使一向宁静的山乡田野溢满了尼苏人传统与现代兼而有之的生活气息。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黑石大洞 梭山一绝
- 2 精美的石头不仅仅只会唱歌
- 3 神秘的撒尼村
- 4 昙华山马樱花
- 5 我的彝乡旧情
- 6 寻访阿诗玛
- 7 泸沽湖,一个打不开的结
- 8 路南石林――叫一声阿诗玛
- 9 探奇揽胜黄莲行
- 10 余秋雨“点金”普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