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马边彝族文化:满目斑斓蕴传奇

作者:梁小平 王书江 蒋兴义 发布时间:2012-01-04 原出处:乐山日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千里小凉山,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灵山秀水间,孕育了灿烂的彝族文化,她那玄妙而神秘的彝族毕摩文化令人叹为观止;蕴藏深邃文化内涵的热布、扎布,与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文明有着近乎完美的对接——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凉山腹地,有一块幅员面积达2383平方公里的金色土地。这里四处藏金、八方淌银,素有“金山银水”的美誉,彝语叫“莫伙拉达”,史称马边。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一片充满神奇、富饶和魅力的土地。在这片诞生歌谣和背负历史沧桑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彝、汉、苗等14个民族。14个民族,像14朵缤纷的鲜花,绽放在金色小凉山。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孕育出了马边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而最富魅力的则是纷繁厚重,充满神秘色彩的小凉山彝族文化。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妞妞伙”流传了上千年,彝族毕摩文化充满了玄幻和神秘;彝族悬托石佛像犹如一团解不开的谜团高悬在百年明王寺……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使者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 毕摩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学识渊博,主要从事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扮演的文化角色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播者。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的活动紧紧关联着彝民族文化起源、宗教信仰及政治文化的发展。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最重要的活动是民间教学、占卜或主持祭祀活动。有正式资格的毕摩,一般都有“卡啦”。“卡啦”彝语是帽子,毕摩的“卡啦”是用金竹编制的圆形帽子。编好一顶“卡啦”约需一年半的时间。按照习俗,编制“卡啦”要择吉祥的日子,而一个月又只有一个吉日,这天一过,就得等待下一个吉祥日到来才能继续编制。照此下去,直到编好为止。名为一年半,实际只用了十几天。据说,鹰曾经保护过彝族祖先阿扣和阿七兄弟。鹰就成了彝族的恩鸟,受到崇拜,因此在“卡啦”下面还要装上一对鹰爪。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的活动折射了彝族及其先民的宗教信仰,经历了从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向人为宗教过渡和发展的历程。创世纪史诗《梅葛》和众多彝文典籍的记载,以及表现于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习俗,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彝族先民在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边彝族毕摩,传承了这些彝族文化传统,在他们的祭祀活动中,依然散发着彝文化的神秘魅力。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们口耳相传着彝族经书的内容,彝族人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在马边的奋斗历程心路历程,深深融于其中,诱人神往,奥妙无穷。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们当中流传的近八百余种祭祀扦插图谱,寄托了彝族同胞经年累月对生活的无穷向往,以及对先人的无尽追思,而每一种图谱都牵连这一个背景故事,供人探轶、回味、遐想——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走刀山趟火海的绝技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又是一群散落民间的智者,没有祭祀、法事活动的时候,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彝民一个,和众人一样放牧、种地,一样的娶妻生子。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只有当节令来时,或者族中有婚丧嫁娶之事的时候,他们才发挥毕摩的作用。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布、扎布:三星堆文明的活态呈现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用草编扎出“热布”,用泥手捏的叫“扎布”,也就是汉语所称的“草偶”、“泥偶”。它有其严格的编扎手捏方式、式样,并有专门的名称、来历、作用。根据祭礼仪式的需要和要求,毕摩会在现场编扎、摆布、念经、表演“热布”和“扎布”。它不但是一种独特的小凉山彝族民间文化符号,是彝族千年文化的活态记忆,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彝族传统,毕摩从事礼赞、祈福、祭祀活动(短则10多分钟,长则3天3夜),完成后,便会把“热布”或投入火中烧毁,或丢进水里流走,或挂在树上任风吹雨打日晒;而“扎布”则被埋进土里,永不复出。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布”与“扎布”在小凉山传承上千年,却难有实物及图文记载。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边去年举办了一场“热布”文化研讨会,展示了该县3名彝族毕摩带着3名助手编扎手捏完成的近200个形态各异的“热布”和70个“扎布”。而这些“热布”和“扎布”,平时只有在毕摩祭祀活动时才能见到一二,但要这么完整地集中展现是几乎不可能的。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加研讨会的20多位国际、国内“彝学”专家现场观察发现:“热布”和“扎布”与三星堆出土文物比较,无论是在其造型,还是文字、图案等方面,都与三星堆文明有着近乎完美的对接!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专家说,马边彝族毕摩“热布”、“扎布”与整个彝族毕摩文化一脉相承。在他们身上,记载着彝族人古老的图腾崇拜、神鬼信仰、风俗礼制等文化内容,是彝族古老文字符号的最早起源。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彝学”专家介绍,他们曾带着彝族的服饰、生活器具等,实地对比考察了三星堆、金沙遗址。通过实物对比和对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文字、图案符号的解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三星堆文明”和“金沙遗址文明”与彝族现存的东西有很多相同、相似、相近的地方,近乎完美对接。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对马边彝族毕摩“热布”、“扎布”的仔细观察,他们认为,马边彝族毕摩“热布”和“扎布”就是“三星堆文化”的活态呈现。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专家们指出,“‘热布’隐藏了比较高深的文化,从学术的眼光看,‘热布’透露出的文化信息,远可推至甲骨文时代甚至更久远。希望当地注重收集整理、保护保存好这些珍贵的彝族文化。”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们用他们的自源文化对彝区出土的文物所进行的解释,也说明彝族毕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具有某种渊源。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依美格:承载希望的彝族“儿童节”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恶魔被我们赶跑了,魔窟被我们烧毁了,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一群手持长矛、弓箭的彝族少男少女们,正围着熊熊燃烧的大火欢呼雀跃、手舞足蹈。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马边三河口乡邓家坝移民新村举行“阿依美格”节的一个精彩片段。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举办“阿依美格”活动是彝族传统民间习俗之一。彝族传统认为春天是多种疾病易发和传播的季节,因此,在每年春节以后到春播开始之前,彝族人都要举办隆重的“阿依美格”活动。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依美格”汉语直译为儿童们的聚会,实则是以儿童和婴幼儿为主体,以村寨为单位组织,以祭奠神鬼、自然为目的的团体性民间祭祀活动。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先由毕摩择好“阿依美格”的日子,选择的日子即讲究日子吉利,又要选择在“史诺”的时候,所谓“史诺”是指神关门的日子,选择这天做“阿依美格”一定能保障孩子们快乐成长,整个村寨平安,百业兴旺。这样双吉的日子不好找,因此,“阿依美格”的日子一旦选定,附近各村寨都要同时举行,场面盛大而热闹。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择好日子后,各家准备酿制醪糟,每个孩子要做一根“吉”,即每个孩子要找一根竹竿,竹竿顶上削尖,插上玉米芯,将玉米壳撕成马尾状,分五、七节扎在竿上,有些用彩色的丝线扎。“阿依美格”一般分为“阿依美格”、“尔”、“者普果”三个部份。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晨进行“阿依美格”。“阿依美格”的早晨孩子们将在母亲(或父亲)的带领下,按传统的要求聚集在村子东北方位的山埂上。大人们要在山埂上用蒿草竿搭架,以蕨草铺在上边,搭建一个“但博依”,即蕨草棚。蕨草棚象征灾祸、疾病之神住的魔屋。另选两个大人,一个大人扮演灾祸、疾病之神,蹲在魔屋旁边,一个大人扮演信使、调解人,站在中间。活动最后,大人用火引燃蕨草棚,孩子们用手中的“吉”,将象征魔屋的蕨草棚捣毁。大人骑着马绕场一周,向四方射四支箭,仪式完毕。孩子们和参加的大人开始分吃各家带来的醪糟和炒玉米、炒黄豆等,以示庆贺胜利。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午进行“尔”。“美格”结束后,全村人还要聚在一起,宰羊杀猪,将宰杀的猪羊按参与的户数分开,各家拿一份回家。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杀鸡,或煮腊肉庆贺节日。彝族习俗认为,“尔”分得的生肉能防治疾病,带来吉祥,吃了“尔”肉,就会万事顺心,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如有家人出门在外,还专门为他们留下一份或邮寄一份出去。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晚上进行“者普果”。根据彝族传统习俗,人间流行病和不幸的灾祸都是因为恶魔“者普”作怪所致。因此,要想保佑全村人的吉祥安康,六畜兴旺,必须组织全村男女老少,将这个传播疾病、灾祸的魔鬼——“者普”赶出村寨。“阿依美格”当天入夜时分,全村男女老少就一人持一支火把,从山顶上开始,一边吆喝,一边往山下撵 “者普”。村子里到处都是熊熊燃烧的火把,形成了一条条的长长火龙,村子上空都是各种各样的吆喝声,每户人家还燃放鞭炮,驱逐“者普”。最后大家聚在一起跳舞、喝酒,庆贺胜利,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民族风俗,“阿依美格”的所有议程结束。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阿依美格”的节日里,孩子们充分体验了劳动生产、战胜邪恶的意志与勇敢,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熏陶。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孕育出了马边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马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统计,马边各民族民间文化有8大类40余种,汉族以山歌、民谣、边河号子等为代表,苗族文化颇具地方代表性,主要表现为木叶、芦笙吹奏和芦笙舞蹈,而最富魅力的则是厚重的彝族文化。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本民族语言文字、经书卷轴、婚丧制度和祭祀礼俗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许多自源文化的民族。彝族文化可以分为卓卓文化(平民文化)和毕摩文化(祭祀文化)两大类,而毕摩文化则是彝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毕摩文化可以分为经文、祭仪、热布、古瓦、特技等多个分类。它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祀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而彝族自源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经媒体报道的彝族“热布”、“扎布”文化也出自彝族自源文化。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于2004年成立了马边彝族民间文化学会,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申报工作。截至2011年,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目前,连同彝族毕摩“古”文化与“热布”文化一起,正在积极申报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Y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