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各地彝族传统民俗

纳雍彝族民俗风情

作者:苏建华 发布时间:2024-03-15 原出处:《贵州彝学》2004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nayong-3.jpg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婚俗

纳雍境内的彝族主要以自由择偶,父母相辅为主,彝族男女青年在大小节E1、赶集和红白喜事等特定场合结交相识或通过对歌,谈情说爱,建立感情,其后经过提亲、允口、打财礼、娶亲、回亲、回门等过程。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提亲:男女青年在接触相识交往,确定恋爱关系后,由男方父母请“虎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经“头回不打狗,二回不装烟”等形式往返3次,直到女方父母收下礼物(一般为“提亲”酒),方定下亲事。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允口:亲事定下来后,媒人与女方父母定下吃“允口酒”的日期,男方父母则备办礼物(布料、钱币、烧酒和一对同窝的雄鸡),女方父母、祖父母同时健在的,还须备四段“奶母布”。届时,媒人男方家一行人带着礼物去女方家吃允口酒(亦即“定亲酒”)。女方家把男方家抱去的鸡杀吃后,用红线和绿线将鸡卦捆好交给媒人带回男方家。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财礼:亦称交钱“送期程(辰)”、“送彩礼”,男方家选定婚期后,由媒人去女方家告知“打财礼”(送彩礼)的日期(一般在婚前2—3个月)0届时,媒人随同男方家一行人到女方家来,女方家则通知其族中家庭成员来陪客,酒足饭饱后,主人和客人在堂屋依次就坐,由女方到堂屋斟酒敬奉客人及父老兄长(嫂子)等。此时,客人要以数量不等的钱币打发女方,女方族中成员则取笑男方客人是“抓痒痒”、“摸虱子”。接着,女方又向男方客人送鞋,这时打发的钱钞有高达50元以上的。紧接着就是交财礼,多数是按以前商定的金额交付,媒人拿出红纸包交给女方家,包里有1.2元钱和写有结婚日期的“书子”。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娶亲:婚期的前一天,男方家要事先物色好两位彝族中的歌舞能手(即“初暑”),由“虎举”(媒人)带着一行7人、9人或11人(奇数)的接亲队伍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礼物除原来女方所要的外,另有粑粑、公鸡和敬酒杯各一对、二两重的盐巴一小包。接亲队伍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青年男女手持竹枝,口喊“打亲、打亲,越打越亲,打口嘴口舌,打口嘴口舌”等“打亲”仪式,意即打出邪气,更加吉利。参加接亲的“初暑”(歌舞师)避开“打亲”锋芒,跳人堂屋叩头敬神,外面的人围着接亲的抢礼物,被抢去的礼物,接亲的要用一瓶酒取回。吃过晚饭,接亲队伍和女方家的歌舞师集中在接亲队伍住户的堂屋中对唱“酒礼歌”,通宵达旦。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亲:在快吃饭时,新娘的兄弟用手抹锅烟给接亲的两名歌师打花脸。发亲时,如果姑娘骑马,接亲队伍必须先备好马鞍,派一名骑手骑马先跑一趟,让马屙屎屙尿,否则姑娘上马后出现马屙屎尿就是不吉利。马跑回来后,由新娘的哥哥把新娘从屋里背出来,到神龛前叩过头,并向众老人行告别礼,便背扶上马背(由接亲的两名歌师扶上马),头上搭盖头帕,外搭婆家一件女老人长衫,然后上路,接亲队伍在前,送亲队伍在后,送亲人数为接亲人数的二倍,并且是偶数。进亲时,新娘搭盖的长衫由“毕摩”揭下扔在房檐上,然后“米喽左”(即退车马)由新郎家安排两位女的把新娘拉进堂屋与新郎行敬神(拜堂)礼,新郎新娘争先恐后人洞房“抢床坐”。晚上,双方歌师在新郎家安排的住地唱“酒礼歌”。第二天晚上,双方歌师集中在新郎家,送亲的歌师将新娘亲人绣的枕头或布鞋等礼品送给新郎家的至亲老人,凡受礼品的人均要打发钱币。主人家在适当时机对送亲客人打发钱币,其数量多少有别,一般为新娘家打发接亲者钱钞数的二倍,礼毕,又开始通宵达旦“酒礼歌”对唱。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亲:即送亲队伍回娘家。第3天上午吃罢早饭,请送亲客及寨老、新郎的父母等到堂屋上坐,由新郎给他们斟酒,这时新娘的叔伯、舅舅要将新郎家打发给他们的钱钞封赠给新郎,并当着老人们交待一番后,送亲的歌师唱一首送亲酒礼歌,接亲的歌师唱·首留客的酒礼歌,送亲的队伍便开始走出家门,门前院坝内早已摆好凳子,送亲的客人被留坐下,一人斟上一碗酒,喝完酒,新娘的哥或弟将自己喝酒的碗甩在地上打碎,叫“打发”,象征发财发富。两个送亲歌师将碗抛给接亲歌师接着,其余人交还了碗,新郎将半边猪头和一壶酒作为送客礼物,大家便起身告辞。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门:新娘在新郎家住满一个月后,由新郎陪着回娘家住上几天,把所带礼物分送给至亲,并到至亲家轮流作客后返回婆家。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丧葬

彝族历史上曾有火葬习俗,后改为行棺葬。正常死者,一般在尽气时,以一只公鸡作“指路鸡”,一边在门槛上将鸡打死,一边呼唤死者的名字,意为叫其把鸡带走,让鸡在前呜叫开路,引导死者归阴府。随后按常礼将死者收拾打扮入殓,孝家采来豆豉叶折成三角形放在棺材下,抬上半盆水向前三步,退后三步,再恭恭敬敬地蹲在三角形上,孝家便开始痛哭,以悼念死者,死者安排停当后,孝家先请一位熟悉本族丧葬祭祀程序且有威信的人担任主要管事。管事接受任务后,迅即派人找“布耄”(彝族经师)择定安葬吉日,一般谁择吉日就请谁主持安葬。赶客,择定葬期后,主管安排专人“赶客”,如去死者老后家(外家),就要带一壶酒,快到家时,要在路边折一带青叶的树枝插在路口上,并吩咐“你在这里等着,我去喊他家来,招呼你”,说毕才去客家,并在门口把丧情告知,且说明树枝所插地点,客家才招呼其进屋,客家煎好鸡蛋,提着酒、饭、菜到路口树枝边去祭奠后,赶客人即回。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丧葬程序:起斋房(即“灵房”),用木料搭成简易房子,并用茅草盖好,屋檐四角分别用茅草扎成四条龙,龙头朝四方,梁背上扎两条龙,龙头在中间相对,所有龙身用彩色纸装饰,墙壁用五色纸裱糊好后,移棺人斋房,同时设置搓嘎房、坐堂唢呐房和孝房。搓嘎房负责收礼,处理事务;坐堂唢呐房负责吹奏;孝房只准孝家进住。“布耄”到后,安排一位比较熟悉礼节的人帮“布耄”削泡木树棒,并属“布耄”指使。道场开始,起经当天,要安排好下祭亲戚的“火堂”,根据下祭户数的多少,以老后家为起点,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每家一个火堂,事先点篝火并用一根小竹条系上白纸标明插于篝火旁以等待客人。同时,主要安排歌舞师跳舞(即跳“搓子舞”),跳到各个“火堂”。祭家人来,孝家要去路口接,主管要带着客人绕斋房三圈,老后家向左绕后,其余祭家只能向右绕,绕毕去经台前奠酒。“布耄”念完开坛经书后,杀猪或鸡祭死者,“布耄”给死者献酒,开始上经台。交羊子或其他礼物,要念交羊经书。“布耄”开经时,要把做好的草人草马等供物全用出来。“布耄”每念完一段经,都要撒泡木花“送经”。深夜,孝家围着棺木吃“孝饭”,意为陪亡灵吃最后一餐饭,随后,举行热闹非常的“转嘎”仪式,炮声锣鼓声吆喝声融为一体,彝语称“舵师齐”。发丧,早晨,棺木移到侧面,孝男孝女给亡灵装斋饭、奠酒。“布耄”指导在斋房外面插上6对泡木棍,便开始给亡灵指路发丧,即用4根泡木权栽成四方形,再用4根泡木棍搭成四方体,用一只口袋装满五谷放进四方柜内,“布耄”站在口袋上念指路经,并用羊或白公鸡开路。指路结束后,由孝家和客家各安排8人轮流抬棺赴坟地安埋。筑城,下葬后,“布耄”回孝家选一较宽场地用80对泡木棍分别为3对一排先插5层,后插7层,再插9层,在四方各插3对一排,将经台前用的草人草马等放在四方的泡木杈上,“布耄”带着孝男孝女拿着“灵筒”在炮木杈丛中绕,绕到第7圈时,将事先准备好的樟树叶,樟树叶与苹果根浸泡液和用小木棒制作的小纺车放在用羊的地方,由“布耄”念悼词,孝男孝女用树叶蘸三滴水滴在羊腿上,并用手摇小纺车3转,称为“下谶”(彝语称“以诸、裸谷次朵”),再用红布包“灵筒”装人篾箩内供奉,有的用红线或蓝线扎一根茅草放人蔑箩内(红线代表男性死者,蓝线代表女性死者),有的加入羊毛,代表垫盖,茅草代表死者的灵魂,送入祠堂里供奉,非正常死亡或夭折者,不能人祠堂供祭。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节日

十月初一戴牛角粑,每年古历十月初一是彝族历史上的大年,根据彝族太阳历,以10个月为一年,每月36天,十月初一为岁首,故每年古历十月初一为彝族人民群众的“大年节”。过年时,家家户户除备办美酒佳肴等丰盛的年货外,还要打粑粑,打的粑粑以糯米糍粑为主,根据各人家种的粮食种类,也有的打高梁粑、小米粑、养粑、糯苞谷粑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彝家打粑粑过节一是秋收后用新粮食打粑粑供神,祭奉祖先,以示敬神和孝顺,祈保平安,二是春去秋来,耕牛任劳任怨,劳苦功高,人们趁过年之际,要牛的角上戴粑粑,并用好草料喂牛,让牛好好地休息,以示对牛的慰劳。为了使节日过得好,老人们早几个月就忙着准备打粑粑的糯米、养子、小米、高梁和蘸粑粑用的蜂糖等。十月初一的前一天,大半夜就起来蒸米,次日天一亮就开始打粑粑,全寨子只听到打粑粑的大槌声和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嘻闹声,男女老少,合家欢颜,气氛热烈。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粑粑打好后,由男老人或年长的儿子抬九个到堂屋中的神龛上供菩萨和祖先,然后全家老少围成一桌,吃粑粑过节。小娃儿们还拿着粑粑跑到院子里去和别的孩子手拉着手一边吃一边唱“热糍粑,蘸蜂糖,味道美,甜又香。牛种田,马吃谷,娘辛苦,儿享福”的歌谣。一家人吃完粑粑后,老人们就吩咐儿女用适当的盐水拌好一大盆净包谷面饲料,从圈中把牛牵出来,同时在牛角上戴粑粑,粑粑拴成一个圆圈戴在牛角上,有的牛两支角都戴满,待牛吃完饲料,就把事先采摘的鲜花插在牛角粑上,大人小孩,青年男女赶着牛到河边去喝水,让牛看到自己在水中戴花的影子,心里欢喜。牛喝过水后,老年人回家,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地在河沙坝中或田埂上看牛,玩“拾子子”、“走母猪”等游戏,妙趣无穷,青年男女身着艳装,走亲访友,聚集于特定场合或岩洞对山歌,打鸡毛毽,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宗族人家则带上酒菜、鞭炮、纸钱以至猪、羊、鸡等牲畜家禽前往林中祠堂祭奠祖宗。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月三献山。每年古历三月初三是彝家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从图腾文化的角度,彝族崇尚龙虎,三月是龙月,初三又属龙,因此从祭祀开始每年三月三就成为献山节日。彝语献山叫“米啥啥”,三月三叫“鲁红鲁尼”,也就是龙的月龙的日举行祭祀。祭祀的树林叫献山林,每年献山时就到献山林中的神树前举行。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一年一祭,有以一家一户或一族人集中献的,也有一方一境的村寨联合起来献的。一家一户的献山林较小,且多在房屋前后;一方一境的献山林较大,一般选择比较雄伟壮丽的大山。献山树多是合抱不拢的冬青、香樟等常绿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郁郁葱葱。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需用黑猪一头(一般为百斤以上)、红公鸡一只、白酒二至三缸,均由当年管山执勤的寨老事前筹办。献山时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是男性都可以参加,每年三月三那天,上千人自动到山上聚集,充满节日的气氛,祭祀开始,祭师用彝语举行仪式。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天祭地,祭师在献山树前祷告:“开天辟地以来,每年三月三举行祭祀”。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交牲:杀一头猪,一只雄鸡献山,用鸡滴血定山界,随后用砍下的鸡头和一个鸡蛋埋在献山树脚,待来年献山时取出来看年景的好坏。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奠酒敬神:摆6碗饭,斟6碗酒,祭天祭地,保地方平安,随后吃鸡看卦。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仪式结束,所有献山人员就在山上吃饭,饭菜都摆在事前用松毛铺好的地上,管事用彝语宣布: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塔哟哟啊给”(一人一张瓢);“偶错体哟”(人员四个,即每桌四个人);“木颗假阿喽”(每桌一簸饭);“乌以阿给,假塔木颗”(四个木碗,四张马匙,各人用各人的马匙舀汤,各人用各人的马匙舀饭)。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宣布结束,献山的人各自找与自己相好的亲友凑在一桌,席地而坐,一边喝酒,一边叙家常,直到夕阳西下方尽兴而归。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献山的人都走完了,祭师一人留在山上,天断黑,再给献山树奠酒,直到没有雀子的叫声才离山回家。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服饰

彝族妇女勤于刺绣,她们用直针花、三针颗、钩云等技巧将花纹和虎头图案融为一体,寓传统的图腾文化于花纹图案之中。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嬲子头戴青色头帕,身着大襟长衫,下着长裤,腰扎白布带。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妇女服饰: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头巾:也称头帕,前后顶上共三块,用青白色两种颜色的布做成,长宽各五寸,每块绣花三朵,顶上的一块绣太阳历或木瓜心,前后两块绣方字格,两端吊灯笼穗,长六寸至八寸,穗上串白色或黄色金属小珠,花瓣分五彩成“虎口”。彝族姑娘只梳一条辫子,婚后才梳两条辫子,不拢髻,不缠足,梳妆时先用青布帕包头,在前额加戴勒子,再盖上头巾,走起路来,穗子摆动,形若水浪。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长衫:也称旗袍,彝语叫“母余”。前后共分四大块,分领、托肩、排弯、袖、腰、摆等几部分,以青蓝色为主,胸前排弯的边沿延腰至摆,周围钉上自绣的花边,花边上的花纹粉团成菊瓣,五色相兼,中嵌木瓜心,其工艺归纳为镶、滚、绣、挑、染、拼、押、贴、抖、瞒十个字。下面两个摆角和摆的中间钩云,圆形。黑底白线意为彝族太阳历,取清浊之意,即青色为天,浊者为地。两朵云之间绣木瓜心似铜铃,剑形。两侧绣水浪纹路和圆点,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构成宇宙。几种图形合在一起,俨若虎头,栩栩如生,称“卷草虎头”,亦称“草虎衣”。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年妇女穿的衣服与青年姑娘和中年妇女的不同点是反托肩,只钉排弯上的花边,摆上不钩云。彝族妇女古时着简裙,大约在道光年间才改裙着裤,以青蓝色为主,裤脚镶红线,贴寸许花边,上绣太阳历或木瓜心。Zd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原载:贵州省彝学研究会《贵州彝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07-01出版。文字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纳雍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