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节庆与民间娱乐

大山“哑神”跳千年 云南祥云县“哑巴节”新春增喜庆

作者:杨之辉 王自林 赵功修 发布时间:2014-02-10 原出处:云南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大营哑巴节E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哑巴节吸引数万宾客ET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网2014年2月9讯(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王自林 赵功修)日前,云南省祥云县隆重举办大营彝族文化哑巴节。3万多各族群众相聚禾甸镇大营村委会七宣村,欣赏精采的原生态“哑巴舞”,品味民族文化大餐,共庆新春欢乐吉祥。
 
  哑巴节是七宣村历代相传的一个彝族民俗节日,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09年8月,七宣村哑巴节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的哑巴节,舞台演出分为根、源两个篇章,充分展示彝族粗旷豪放的性格和古老而神秘的文化。
 
  “哑巴节”是图腾的展现。相传,在远古时代,七宣村里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哑女,为了村民们的生存四处奔波,感动了当地的龙王,让当地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哑女,每年的正月初八,人们都要选出一位村民装扮成龙王,举行祭祀活动,但装扮者不准讲话,以表达对哑女的思念和感激。这图腾是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远古时期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科学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从远古时代就传承下来的,驱魔逐疫,求愿酬神的一种娛神娛人的祭祀活动。彝族跳“哑巴舞”的历史,有据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千年来,“哑巴舞”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哑巴舞”,每年只跳一次,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八。
 
  “哑巴舞”的队伍由一个大哑巴、若干老哑巴、中哑巴、小哑巴,护卫、扮神牛、耕田人、讲吉利话的人组成。大哑巴:在村里挑选传承,他有独特的技巧,一般人无法模拟。“哑巴节”当天,由村里懂画的老者在龙王庙给大哑巴彩绘,大哑巴只在腰间穿一条羊皮短裤,赤裸上身和双腿,头上戴一个插着雉鸡毛的牛皮头饰。长者为他画上一条黄龙。黄龙为龙王,画在胸前,龙身缠绕双腿;两条青龙,青龙为龙子,画在后背,龙身缠绕双手,在青龙之间是二龙抢宝,还有云朵。中哑巴身上和脸部的彩绘也比较讲究,脑门画太阳,男的黄心黑边红光,女的红心白边白光,脸部三条,男的黑底白边上翘,女的红底白边下斜。在男的胸前画牛头,手臂上有女性生殖器官,人像手拿弓箭及劳动工具,双腿膝盖是女性乳房,有彝族文字,彩云图样,颜色以红、白、黑为主。活动主要是围绕“大哑巴”进行,“大哑巴”所用的道具有:头饰、绣花鞋、小盐臼、盐臼棒、竹箩、特制花轿。恭请“大哑巴”的仪式上,罗支全部到齐。“罗支”就是众老哑巴,为首的被称为“毕摩”。彩绘时,以不同的图案分别绘在脸部的右上方作为家族和辈分区别。仪式上,六位“毕摩”,在护卫总管的护卫下,依次点香叩首。“毕摩”大声喊“请哑巴出山喽”。然后4个壮实的中“哑巴”用扎好的彩轿抬着出庙的大“哑巴”游街,其余“哑巴”队打歌跟在后面。最为活跃的是主持“毕摩”的跟帮,也称为“马彷”,他以倒退的方式,边跳边引导行进的队伍。哑巴队从村头到村尾,通过祭拜龙树、祭鼓,经过“三请三唱三起号”,将“大哑巴”请到广场,随后开始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哑巴舞表演。主要舞蹈有:杵臼舞、神鼓舞、耕牛舞、老人舞、小哑巴舞,还有耍刀、跳笙、打跳……
 
  耕牛舞,扮神牛的两位汉子身披灰色毛毯,手举木刻牛头,耕田老农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扶一犁,手拿鞭杆,高卷裤脚,边“耕田”边以问答形式唱起了“节气歌”:“什么时节雨水多? 正月立春雨水多。什么时节是春分? 二月惊蛰到春分。什么时节是清明? 三月清明是谷雨。什么时节是立夏? 四月立夏是小满……”唱节气歌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误农时,要搞好农事安排。并为来年祈求五谷丰登,耕田老农边挥鞭边唸:“老牛虽吃老稻草,种下五谷看收成,一箩谷子两箩米。”祈吉祥为特征的请神敬神十分突出。舞场上讲吉利话的老哑巴摇响铜玲,铃停,高声称颂:“六畜满圈,五谷满仓,金银满库做枕头。吃不完像高山,喝不完如大海。养得儿子满村庄,养得姑娘满四方。”整个活动再现了“哑巴节”来源的历史故事,也把平时农耕劳作的场面用歌舞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他们用最原始的礼俗,演绎彝族最原始的文化,原生态舞蹈震撼人心。
 
  “哑巴节”作为本土彝族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得以历经千年而传流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人们企盼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对自然界种种灾难的惧怕、敬畏而采取的一种表达愿望的方式,这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哑巴节”在滇西的彝族中有着强烈的凝聚力,是村民整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心理特征的外化,是彝族“万物有灵”原始崇拜传统文化的承袭。历经若干代“大哑巴”的传承,“哑神节”已成为七宣村每个村民高度自觉的行为,体现着彝族人民团结协作的良好风尚。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清吉平安。“哑巴舞”的表演,告诫人们不能忘记辛勤劳动换来的美好生活,更不能忘记给彝家带来幸福的祖先。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大理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