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节庆与民间娱乐

火把节的舞蹈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2-09-0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彝族的舞蹈多姿多彩,形式繁多,既有摹仿自然和社会生活,情节简单,古朴浑厚的舞蹈;也有热情奔放,动作繁复,韵律丰富的艺术性舞蹈;还有一些刚强激烈、动作夸张,富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有独舞、群舞和双人舞,从所表现的场合来看,与婚丧节日礼仪和宗教祭祖等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而根据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婚礼舞、丧葬舞、节日舞、祭祖舞、劳动舞、游戏舞、自娱性舞蹈等,不一而定。从内容看,有表现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的;有反映战争场面和宗教祭祀活动的;有再现民族风俗礼仪的。内容丰富,体现了彝族人民卓越的智慧和创造才能。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艺术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彝族舞蹈是彝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民族心理和审美趣味的综合产物。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逢喜庆假日和火把节,或收割完毕,农事稍闲的时候,彝族人民常在院坝里,草坪上,大树下,聚众踏歌。据《蒙化志稿》记载,遇节日或婚丧宴客“恒以笙箫夹男女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吹笙居中,以一二人吹箫合之,男女百人围绕唱土曲,其腔拍节皆视笙箫为起止”。巍山县南约十公里的巍宝山文昌宫内,有一座文龙亭,亭墩右侧壁上,有一幅踏歌壁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二百年前当地彝族人民踏歌的情景。这幅踏歌图,约长一点二公尺。用黑、红、黄、赭、蓝等色绘成,上半幅清晰完好;下半幅由于水渍,已不太清晰。据该寺《巍宝山文昌宫魁神、金甲殿碑志》载,该寺建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此图似为建亭时民间艺人所绘,技巧虽不高,但反映的内容值得重视,画面的大致内容是: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山层叠起伏,近处有苍松一株,枝干横伸,盘虬如盖。苍松下,有宽阔的草坪,人们围成圆圈,正欢歌起舞。圈内三人,一人吹笙,笙口向上,一人笙举平肩,二人均右脚着地,左脚朝后抬起;另一人吹笛,抬左脚,三人均作奔舞之态,流动感较强。这是整个舞场的中心。其余舞者三、四十人,以这三人为中心,围成圆圈,男女相杂,携手起舞。圈顶男女二人面相向,戴笠帽,出脚扬手,舞姿生动;圈右多甩出右手,其中还有老者口咂长柄烟锅,右下方二人在用烟锅互相接火点烟;圈左松树下男女牵手起舞,出左脚。圈外站立三人,一人弹琵琶,一人扬扇,一人吹笙,似在助兴。整个舞蹈看来比较悠缓,自由。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加舞蹈者,男多着长衫,外罩领褂(有黄有黑),有的戴毡帽,有的戴瓜皮小帽,有的着皮靴,有的打绑腿;女的着坎肩,系黑围腰,多留辫,右上方一女子,黑衣,包头,白麻布裙,着云头鞋,是典型的彝族妇女打扮。来参加踏歌者似有群众,亦有官员;有彝族,亦有满族。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幅壁画,较真切地反映了二百年前巍山彝族打歌的情景,为我们研究彝族古代歌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居住面广而分散,支系众多,多数世居山区,地理气候各异,山川阻隔,交通闭塞,多种民族混合杂居,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多种原因。在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生活习俗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产生了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如各地坝区或半山区的彝族,长期与汉族杂居,较多地吸收了汉族文化,不仅本民族语言消失,而且服饰、习俗与汉族没有大的差异。歌舞唱词用汉语,彝、汉民族能同唱一支歌,同跳一曲舞。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居交通闭塞的山区的彝族,与外界文化交流少,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相对地保持得比较完整。由于山川阻隔所形成的隔山不同装,隔河不同俗,给歌舞、音乐带来除古朴粗犷的共性外艺术表现各具特色的地区风格。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性,对于保留有原始痕迹,古朴粗犷、乡土气味浓厚的民族民间歌舞,尤有探讨、研究、升华的价值。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往今来,火把节之夜的狂欢,不知驱走了多少烦恼和忧愁,不知带来了多少欢乐和幸福,从古到今在火把节之夜传唱的歌舞亦数不清,道不尽,它穿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的时空,从古传到今,它展现的是彝族儿女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绝大多数青年男女都有喜爱歌舞的经历。陌生人若是喜庆日子到彝乡,定叫你看到欢歌达旦,让你大饱眼福。彝族各地区各支系以歌舞欢庆火把节的情况都因地而异,有的地区有固定的山野坪地,有的地区有固定的“火把场”,有的地区则以村寨为单位来欢庆节日。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火把节以“所地”地区的布拖、普格两县最隆重,每年的火把节都要到野外固定的“火把山”去过,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们都要来参加,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圣乍”地区与“所地”地区有所不同。圣乍地区虽然也有固定的“火把场”,但来参加的最多是附近的几个村寨,除了斗牛、赛马、摔跤、选美等之外,歌舞方面没有表演时间较长的节目。从在野外的时间来看,“所地”地区一般要在野外露宿一至两晚上,而“圣乍”地区一般举行完第二天的各种活动后就有人自行回家了。火把节表演的文艺节目内容方面,  “所地”地区比“圣乍”地区要丰富的多。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楚雄彝区的元谋、永仁、大姚等县的彝族支系都有火把山。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三天三夜都要在火把山上过。所以每年都轮一个村来掌火即“火头”。火把节开始时,首先要唱掌火歌。就是掌火者的歌手和来客的歌手对歌。本来每年掌火者都是每村的人,但唱词中是以乌鸦为首的六种鸟和豪猪为首的六种兽,十二种动物来掌火。这十二种动物掌火的过程唱完以后,就开始唱冲门歌,由掌火者村寨里的人们手拉手围成三道人墙,由客人们去冲。冲开三道人墙就叫冲开三道门,取得胜利。人们就开始饮酒,对歌,跳舞,撒火把,火把节的盛况就开始了,三天三夜,通宵达旦。冲三道什么门呢?在歌词中反映的是,第一道草门,第二道石门,第三道铁门。这是彝族古代社会中以火之势战胜自然的一种思想观念。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区很多地方从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开始,在野外的火把山开展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直到节日结束。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区各地在“火把场”举行的活动项目,因地而异,五花八各具风彩,实难详述,现选择介绍部分节目如下: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都荷舞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期间妇女们跳的“都荷舞”是流传在凉山彝族“所地”地区(以布拖、普格为代表。)的火把节期间的女子集体舞。彝族“都”即火,引伸为火把,火把节;“荷”意为唱,“都荷”即唱火把节。也有说“都格”,  “格”即玩,玩火把。  “朵乐荷”为“都荷”歌唱中的特用衬词,也引伸为“都荷”的意思。“再荷”,“再”为节日,  “都再”为火把节,  “荷”即唱火把节的统称。由于彝族居住地区不同,火把节的称呼不同而已。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都荷舞是凉山惟一保持古老习俗的一种舞蹈。都荷舞是只由女子参加表演的集体歌舞,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舞者尾随朝逆时针方向(有时则逆顺交替)边歌边走。领唱一句,众重复合应一句,如此重复表演。舞者一手持黄伞,一手牵着前人的荷包带或前后互牵头巾两端,形成圆圈缓步而舞。由领舞者在前唱,其它人齐唱齐舞,场面非常壮观。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是节日的第二天和第三天进行,以第二天为高潮。当盛大的赛马、斗牛、摔跤等项目热烈展开之时,姑娘们便悄悄涌人火把场的一角,自动围成一个个圆圈,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二十人,或手拉着手,或互相牵着围巾、三角包,形成一线串连,然后在一个领舞并领唱者的带领下,右手举着金灿灿的黄油布伞,踩着细碎而富有韵味的舞步,先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领舞者先唱一句,众人跟着重复合应一句,如此反复不已。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都荷”的舞蹈步法简单,其舞步为两拍,先左脚向前右脚旁迈一大步为重拍,同时上身微向前倾;弱拍右脚向右旁迈一步,同时上身正直,微后仰,面对圆心或面向前进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的方向。队形主要以圆圈为主,极少数有成两横排的。道具则除了异彩纷呈令人眼花隙乱的漂亮服饰外,主要只有黄色油布伞、四方头巾和三角荷包。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都荷”舞蹈形式古朴简单,与火把节的历史一样古老,具有早期舞蹈的集体圈舞踏地击壤而歌的特征。相传过去火把节期间,妇女们都要手拿一根约五尺长的剥一节树皮留一节的花棍,在男人组成的夹道中穿行,不时用手中的花棍抽打摸她们的男人的手。又传古时男人们狩猎归来,妇女们便在火堆边烧烤猎物,向围在周围的男人斟酒添肉,并围圈而舞,以示庆贺,表示慰问。经过若干年的演变,才形成现在这种手持阳伞围圈踏歌而舞的形式。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都荷”虽无多样的复杂的舞步和队形的变化,但其情其景别致新颖,绿茵茵的草坪衬映着繁花般的黄伞,姑娘们微低着头,含情脉脉地哼着心爱的传统歌曲,踏着轻盈的步伐,情动于心,舞中含情,情中载舞,情与舞融汇一体,水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清新韵味,给人以山珍般的纯朴和自然的美感。在火把节之时,妇女们可以自由地尽情地抒发,因而形成舞蹈时并不追求步伐上和形式上的复杂和技巧变化,在简单的步伐中传唱丰富的歌词,反反复复,百跳不厌,乐此不疲。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达体舞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达体”是凉山彝族民间一种古老的舞蹈。过去这种民间舞蹈一般是姑娘和小伙子在节日和闲暇时在场坝上或野外草坪上跳。一般是男女排成一行或排成两行,以踏脚为主,两手叉腰,原地踏向左一步向外一步,然后向前走三步向后退三步。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时代的前进,群众性舞蹈――达体舞闯进了火把节的艺术舞台,给古老的节日吹注了清新的时代的和风,增添了新的内容。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达体舞是从彝族民间舞蹈中提炼、规范和编制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它融彝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采彝族传统音乐之精华,并与现代歌舞融汇,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富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其音乐流畅优美,悠扬动听,舞蹈动作简炼明快,粗犷奔放,民族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成为彝族现代文化中的一颗艺术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吸引着各族人民。近年来,达体舞象一股强劲的艺术旋风,吹遍大小凉山的彝族村寨,极大地丰富了彝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一年一度的火把佳节上,更是成了压轴戏,为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的艺术景观。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少儿野餐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y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第二天的另一种有趣活动是少儿野餐。当天一早,放牧娃们匆匆吃过早饭,就带领本村寨的一批伙伴,每人背一布袋米饭(约二斤重),内装一只煮熟的鸡腿(腿脚相连),把牲口赶到山坡去放,平时帮别人家放牧的,这天去赶牧时,牧主都要送他一布袋饭和一只鸡腿(或小猪头半边),因而有的牧童这天有收到四、五袋米饭和鸡腿的。他们把牲口赶到放牧地,待邻近村寨的伙伴们都到齐后,大家来到一块比较平坦的草地上坐下来,拿出自己口袋里的鸡腿,比谁家的鸡大,谁家的鸡肥,谁家的鸡腿长。比过之后,把饭和鸡腿集中在一堆,不分你我,大家共同享用,这就是火把节少儿野餐。丰盛的野餐之后,大家围成圈,开始了摔跤、狐狸守石子、老鹰抓小鸡、斗牛等有趣的游戏活动。虽然他们未能参加隆重的庆祝活动,但其乐也融融。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