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超:解读黔西北的 “彝族火把节”
直立行走的古猿食用火炙烤过的熟食后,大脑得到充分的发育与扩张,从而进化为原始人,学会制造与使用工具,把人和动物彻底区分开来。
经过新旧石器时代,随着火的使用技术日臻完善,金属的冶炼开始出现并被制作成工具,才使人类的生存手段得以最大限度地延伸,从而进入文明社会。这就是火给人类带来的幸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火;而彝家对火情有独钟,并以火崇拜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文化,在56个兄弟民族中被称为“火的民族”。
▲赫章“ 彝族火把节 ”篝火晚会 活动现场(李学友 摄影)
在黔西北的广大彝族聚居地区,多年来均有过“火把节”的传统习俗。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11]14号)文件下发,赫章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序 号:458;项目编号:X-10;项目名称: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有许多优美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叫作诺鲁的彝家寨,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男的叫布娄,女的叫舍玛。舍玛精心绣制一个闪光的香包给丈夫布娄佩带,布娄于是连交好运,他每次出征都得胜而归,并总是能逢凶化吉。这件事不知怎么让酋长兹摩阿纪知道了。
▲赫章“彝族火把节”(李栋 摄影)
舍玛天仙般的美貌和精巧的手艺都让阿纪垂涎三尺,魂不守舍。阿纪借派布娄出征之名,在半路上把布娄给杀害了,夺得布娄佩带的稀世珍宝——闪光的香包,接着派兵抢去舍玛,逼迫舍玛随即与之成婚。
舍玛假装答应阿纪,要求阿纪于这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以900捆高山柴、900捆平坝柴为布娄焚尸,以打牛染红山顶、打羊染白山腰、打猪染黑山谷为布娄作祭为条件,方才应允。阿纪为得美人归,成婚心切,只好按照舍玛的条件勉强去做。正给布娄焚尸祭祀之际,趁无人注意之时,舍玛纵身投入焚烧布娄的大火之中,以死殉情。后人为纪念舍玛,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举火把纪念她,由此演化为节日。
▲赫章“彝族火把节”(李栋 摄影)
还有传说叙述道:很古很古的时候,勤劳勇敢的彝家迎来了一个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丰收了,可天王耿兹却不愿让彝家过上好日子。他派下一个名叫阿且的大力士来践踏庄稼,彝家义愤填膺,纷纷推举勇士阿荣同阿且比试高低。搏斗了三天三夜后,阿且败下阵来,逃至点吐山时被阿荣追上杀死。天王耿兹恼羞成怒,连降雨点般蝗虫,要把所有庄稼都吃光。彝家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徒劳了,于是每人手执一把火,把所有蝗虫一烧而光,夺得了丰收。从此,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就成为彝家点燃火把,除恶灭害、共庆丰收的盛大传统节目。
▲赫章“彝族火把节”——跑火龙(李学友 摄影)
彝族“火把节”,彝语称之为“朵扔吉”,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实际上,彝族火把节是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来定的。一年以十个月计算,一月以三十六日计日,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季节,斗柄正下指南为大寒,在这段时间过十月年节,即彝族十月年。斗柄正上指北为大暑,在这段时间过新年,即火把节,又叫做星回节。后来此种仪式经过发展演变,增加了歌舞表演、服饰展示、斗牛、赛马、摔跤、打陀螺、荡秋千等活动内容,成为今天的“火把节”。
▲赫章“ 彝族火把节 ”——跑火龙( 李 学友 摄影 )
火把节期间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村寨中散发出咂酒诱人的香味,百听不厌的乡音旋律从唢呐、月琴、口弦等由各种古老乐器里弹奏而出。
青年男女们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绚丽多彩的服饰与才艺,赛装与选美活动也会有序地展开。
节日的撩动,会让人心驰神往,同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前来观光的宾客汇集一起,去通过用花和松枝扎制的迎宾彩门,在以金银铜为序的三道门的通行中,品尝彝家小伙抬出的咂酒、彝族姑娘捧出的水花酒。为领略彝族浓浓的风情,迎宾舞曲会把你同主人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彝族歌舞《阿西里西》的旋律让大家手拉手,心连心。
▲ 赫章“ 彝族火把节 ”——吐火(李学友 摄影)
火把节期间还有机会观赏彝家的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活动,获胜的小伙子,还有那赛赢的马、牛、羊都给披红戴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石峰下面,箭竹丛中,杜鹃树下,百合花旁,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分作两队,大展歌喉,用长篇“咪古”古歌对赛,比才斗智;涓涓流淌的小溪两岸,有青年男女在玩用蛇皮、竹筒和麻线制作的“顺风耳”,在相隔几十米的两端互打“土电话”问候,一首首“曲谷”情歌从话筒的这边送到那边。
临时搭起的摊点上,摆满彝家的“蜂蜜蘸荞粑粑”“荞饭下冻肉”“全羊汤锅”“燕麦汤圆”等风味小吃。
▲赫章“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期间展出的民族特色小吃(图片来源:赫章发布)
当夜幕降临时,彝寨的每户人家都要不约而同点燃火把,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火把绕自家的住房一圈后,大家又要把举着的火把汇集到一起,这时的火把会形成一条条火龙,喷出熊熊的火焰。顺着村寨转两圈后,移至田间地坎,山坡林下。这景致,犹如繁星降临彝家山寨,把山寨、田野点缀得格外美丽。
待一会儿,山上的人们陆续回到村寨边,燃起一堆堆篝火,围着篝火,在唢呐、笛子、月琴的伴奏下,拉开圈子跳起《阿西里西》《撒麻舞》《撒荞舞》《乌蒙彝舞》等欢快的舞蹈,一次次将火把节的活动推向高潮。通宵达旦的活动,伴随着人们度过一个美好的不眠之夜。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作者王继超简介:
王继超,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主任、译审。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毕节市市管专家,2002被评为毕节地区“首届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
贵州省古籍保护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和毕节市彝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等。整理翻译有《彝族源流》、《彝文典籍图录》等和著述《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族文化研究》等,公开出版著述四十余部、近百卷、一千八百余万字。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10月和2005年5月,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称号。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表彰的全国古籍整理先进工作者。
原载:云上毕节;作者:王继超。
原媒体:编辑:吴芳;编审:秦恒;监制:叶光良。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面具(一)
- 2 彝族年
- 3 日记美姑彝年
- 4 彝族民间节日竞技活动
- 5 彝族年来历传说
- 6 彝族民间游戏竞技
- 7 彝族白倮人的龙树、龙衣、荞菜节
- 8 彝族节日之文山篇
- 9 新平彝族赏花节
- 10 彝家“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