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文斌:彝族“五色”文化探讨
禄文斌:贵州省彝学研究会总顾问。1933年出生于贵州威宁,1953年3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毕节地委书记、贵州省人大副主任、贵州省彝学研究会会长。
“五色”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对彝族人民的社会观念影响极深。如何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阐释其准确内涵,是彝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了,彝族历史上颜色之分的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历史上,彝族支系中有红彝、青彝、黄彝、白彝、黑彝之分。然而,彝族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更不是美洲人,而是同属亚洲黄种人,怎么会有五种颜色之分呢?是何来历?源于何处?有的专家学者在文章里写着彝族有“黑贵白贱”之分,造成彝族内部不团结,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彝学研究者有必要深入探讨,弄清原由,澄清是非,消除影响。为此,本文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彝学研究者都来进行研究,为加强彝族内部团结,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正确引导。
一、“五色”文化来自于彝族的天文学和人类的起源学说
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彝族有大量的彝文古籍,过去学术界称之为“羊皮档案”。这些彝书记载着彝族的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诗歌、哲学、社会科学、医学、军事、政治等,内容十分丰富。在这些彝文古籍中,彝族的“五色”文化处处都有体现。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翻译出版的《西南彝志》和《彝族源流》中记载着:青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青色的气和红色的气交合而形成天地。地形成以后出现四方和中央,就由五帝君来各管一方,东方青帝,青人、青衣、青马;南方红帝,红人、红衣、红马;中央黄帝,黄人、黄衣、黄马;西方白帝,白人、白衣、白马;北方黑帝,黑人、黑衣、黑马。每逢大型祭祀活动或开歌场,都必须请五帝君到场,五帝君分管五方,缺一个不到场,祭祀不能祭,歌场不能开。可见在彝族人民的宗教意识里五帝君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王子国先生翻译出版的《土鲁窦吉》(汉意为宇宙生化),这是一本天文学著作。书里面有两幅图:第一幅图为“鲁数”(汉意为龙书),也就是汉文里的“洛书”;第二幅图叫“付拖”(汉意为联姻),也就是汉文里的“河图”。这两幅图里面黑色的圆珠和白色的圆珠,用十生五成和五生十成组成两幅图,系统地解释了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用“龙书”先天八卦推出十月太阳历,用“付拖”后天八卦推出十二月历。在这本书里面“论五行”一章里说,先定的五行,青、赤、黑、白、黄。后定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五行有辩别,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东方木行青,南方火行赤,西方金行白,北方水行黑,中央土行黄。青赤白黑黄五色是先天八卦,相生相合。后天八卦是金木水火土,相逢相克。在论“天地人生”一章里说:地的五方位,五行管地支,管大地中央。甲乙木行青,木行管东方,寅和卯相合,管七十二天。丙丁火行赤,火行管南方,已和午相合,管七十二天。庚辛金行白,金行管西方,申和酉相合,管七十二天。壬癸水行黑,水行管北方,亥和子相合,管七十二天。中央土行黄,土行管中央,辰戍丑未合管七十二天。另一部天文学专著是罗国义、陈英先生翻译出版的《宇宙人文论》,书里也有两幅图:一幅是用人体解剖说明,知天知地必知人,人体如天体,以人为中心,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当清浊二气充溢,由五行而形成天地之后,又随着五行的变化形成人体的根本。五行中水是人的血,金是人的骨,火是人的心,木是人的筋,土是人的肉。在五行成为人体雏形之后就开始有生命运动,仿着天体发展变化,成为完整的人。第二幅图是《清浊二线运行轨道图》,清浊线运行从宇宙的四方识别春夏秋冬四季。又从宇宙八角分辨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八个季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天气与地气的轨道用八条线标明,青线转动与红线汇合,红线转动与青线相交,白气上冒,黑气下行,青气上升,红气下降,这两者之间,日月星座,万物就有了福禄。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翻译出版的彝文书籍《物始记略》里面有一章“人类起源”,书中说人类起源于大海,大海中有绿鱼、红鱼、黄鱼、白鱼、黑鱼五种颜色的鱼。经过长期变化到陆地上来,就变为绿猴、红猴、黄猴、白猴、黑猴五种颜色的猴。再变化就变为独脚人,独眼人。再经过长期变化,变为双脚人,双眼人。
从上述可以看出,五色文化或者说是五色宇宙观,来自彝族的天文学和人类起源学。彝族历史上曾有过“尼能、什勺、米靡”时代,这个时代就有五种颜色的部落。有五色相生相合,共生繁荣的寓意。落到部落和人群,尼和能是青红两个部落,什勺是黄彝部落,米靡是白彝部落和黑彝部落。书上记载和传说中的部落,红彝部落在成都,青彝部落在宜宾,黄彝部落在昆明,白彝部落在苍山洱海,黑彝部落在西昌。
二、彝族“五色”文化在彝族医学、文学和天文学著作中体现较多
在彝族古老的医学、文学和天文学著作中,五色文化也有突出体现。彝族的医学就有五色之说。人生以天为根,以地为本,天赐给威荣,地赐给福禄。人生始于肾,肾属水而黑,壬和癸为主。有水就生木,肝属木而青,甲和乙为主。有木就生火,心属火而红,丙和丁为主。有火就生土,脾属土而黄,戊和己为主。有土就生金,肺属金而白,庚和辛为主,有金就生水。心、肝、脾、肺、肾五色五味护五脏:白色和辛味护肺,青色和酸味护肝,黄色和甘味护脾,黑色和咸味护肾,红色和苦味护心。五脏外合五体:白色应皮,红色应脉,青色应筋,黄色应肉,黑色应骨。
彝族的文学中,木为青花朵,火为红花朵,土为黄花朵,金为白花朵,水为黑花朵。青花与红花合,红花与黄花合,黄花与白花合,白花与黑花合,黑花与青花合。《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丛书》里的民歌:一塘清泉岩下生,青红交合变彩虹,郎变青龙来吸水,妹变红鱼来相陪。另外还有彝族地区流传的山歌:索玛花开红黄青,姹紫嫣红似美人,欲引五彩蝶恋至,黑白相合在深林。
在彝族的图腾崇拜和天文历法中,五色文化也渗透其中。彝族的“图腾”叫“龙虎图腾”,其原因是:彝族古代有两个支系,一个支系尚黑,是母亲和大地崇拜,地为黑,代表物为黑虎;另一支系尚白,是父亲和天崇拜,天为白,代表物为白龙。所以,彝族的图腾就是白龙黑虎。
彝族的年节和火把节均来自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以天罡定年,以甲干定月,以五行定季,以干支不相应产生的三个时空变通六气后,运算出一年365天至366天,一月36天,十个月360天,余下5至6天不算在月内,作为阴阳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交替日,定为年终节日。阴年五天为节日,阳年六天为节日。刘明武先生在《古彝人的河图洛书》一文中“简要述评”里这样阐述:“图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令——冬至和夏至。十月历一年有两个年节,就是冬至和夏至,以冬至为历元年,在彝语里有回转之意。谁回转?太阳!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上;夏至,太阳在北回归线上。一年之中,太阳就在冬至和夏至两点,实际是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转。”年终节日又叫星回节,就是十月年和火把节。也就是说冬至过年,夏至过火把节,既科学又符合历史。彝族有很多节日,各地也不尽一样,如祭龙节、祭水节、祭花节、端阳节等,但最隆重的还是彝族年和火把节。过节的时候要有祭祖活动、文体活动,走亲访友,家人团聚、相互祝福等等。至于办年货要根据家庭情况而决定。富裕的人家要杀猪、宰羊、煮酒、熬糖、酥肉、打米磨面等,十分丰富。穿的也很讲究,老年人要换一身新装与众友把酒言欢。年青人着盛装出行,过年也是社交活动的好机会。妇女儿童则打扮的花枝招展,五彩缤纷。彝区由于十月太阳历停止使用已久远,老百姓懂的又不多,除火把节相对统一在六月二十四日外,彝族年因区域不同而各异。
三、彝族“五色文化”充分体现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一是体现在彝族的祭祀活动里。彝族凡是大一点的祭祀活动都必须有两个布摩(汉意为经师)祭奠,一个穿白衣,戴白帽,身着法器;另一个要穿黑衣,戴黑帽,也着法器。祭祀首先要设火塘,把火烧得很旺,祭祀要先祭火。火里要烧三个鹅卵石,要烧红,叫“初炭”,意为洁净之用,还要请“五帝君”来主祭。堂前有的还要挂“那始”(汉意为神案),用青木搭成神架。用“十大功劳”黄木代金子,用“泡木”白木代银子。地面上有的还要铺青松毛。台上贡品贡红茶、白酒、青果、红果、白米、肉菜,用红公鸡血摘毛染血粘案。有的还用纸人、纸马、张灯结彩。祭祀还要杀牲,根据祭祀对象不同而各异,红公鸡、白公鸡、黑羊、白羊,有的还杀黄牛祭奠。
二是体现在彝族传统的建筑里。彝族的住房,古代部落君长的住房为九重堂,楼阁庭院样样齐全,楼房装饰有龙虎极翘、葫芦、莲花、古钱等,因房屋的用处不同而不同,柱子有红柱、白柱,家具有黑柜、红柜等,墙体有白墙,有青砖勾白线,有青瓦、黄瓦,画栋五颜六色,壁画多种多样,窗花各式格调。除君主房外,有土目房七重,将军房五重,也有三重堂的。百姓的大户为两重院、四合院、假四合院和单房,住房有明显的等级制。
三是体现在彝族传统服饰里。彝族的服饰,由于区域的不同而主色调亦不同。乌蒙山区服饰主色调以青色、白色、黑色为主,也有红色和黄色。大小凉山地区的主色调以黑色、红色、黄色为主,也有白色和青色。哀牢山区以白色、青色、黑色、红色为主,也有黄色。彝族妇女姑娘们的百褶裙有三色、五色不等,穿在姑娘们身上,行走起来宛如春风波涛,繁花似锦。用火把图案印染在妇女服饰的吊褊上,把火的民族习性充分展现出来。涡旋图案与绣花镶嵌在衣服的吊角上交相辉映,十分美妙。妇女的头饰多种多样,乌蒙山区的黑帕子、白帕子、红白相交帕、黑白相交帕,也有黑丝帕外挂彩带吊珠子等装饰物。云南石林是盘桶帕,帕子上有五彩饰品,帕顶角能分辨出已婚或是未婚。红河、楚雄的鸡冠帽别具一格,帽上面绣有各色各样的花朵。也有黑帕和黑白相交包头。凉山地区有瓦式、蝶式,也有黑包头和彩色吊珠包头。男式帕子多为黑帕带英雄结,也有红帕或黑白相间帕。男式褂子又叫马褂,有皮褂、布褂、麻布褂,有白色、黑色、红色、青色,衣褂镶有黑白花,有的背部还绣有龙虎图。褂扣也十分讲究,有丝绸盘扣、各色布盘扣、皮盘扣及各种金属扣等。彝族的“擦尔瓦”即披毡,多为黑色和白色。小伙子们通常的服饰为穿大裤脚短花衣,戴上英雄结,披上擦尔瓦,肩上斜挎刀带,充分展现男人的英俊、潇洒、彪悍。擦尔瓦披在身上既能遮风又能挡雨还能避寒,非常实用。
四是体现在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里。彝族的族花是杜鹃花,又叫马樱花。彝语叫“索玛”或“玛玮”。这种花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不论是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地区、哀牢山区,凡在彝区到处可见。贵州省大方县和黔西县交汇处的“百里杜鹃”最有代表性。杜鹃花二、三月份初蕾绽放时,以白花、黄花为主色,到四月五月间满山遍野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尤以红花最为出众。花山花海花世界,一片炫丽的五彩景象展现在你的眼前,她给人间带来美的韵味,美的享受。当人们进入花区,令人兴奋,使人留恋,叫人陶醉。彝族在盛花时期要祭花神,除祭花神外还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文体、商务活动。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云集,人山人海与花山花海交相辉映,形成繁荣昌盛的景象。彝人爱杜鹃,最美的姑娘取名叫“索码”。彝家姑娘选美时要选出最美的金索玛、银索玛、铜索玛。彝族认为杜鹃花有灵性,会给彝家带来福禄与安康。
五是体现在彝族的自称里:尼数意为青人,能数意为红人,舍数意为黄人,吐数意为白人,诺数意为黑人。彝族自称因区域的不同而各异。如水西地区自称尼数,说我是青人。乌蒙地区无论是红彝、青彝、白彝、黑彝都自称能数,说我是红人。大小凉山地区,无论是土司、黑彝、白彝、奴隶都自称诺数,说我是黑人。从彝语自称来看,无论那种颜色的彝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
四、彝族不同的自称是五色文化的体现,代表的是不同的部落支系,绝不是高低贵贱之分
综合上述,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彝族先贤用“五色”观察世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观点,形成彝族五色文化或者说五色宇宙观,影响着彝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第二、彝族的“五色”来自十月太阳历的五行相生相合之意,反应到部落和人群,才会有青彝、红彝、黄彝、白彝、黑彝之分。
第三、各种不同的自称的彝族应是不同部落支系的区别,而不是等级或阶级的区分。彝族“五色”是相生相合共生繁荣,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有些学者在文章里写着“黑贵白贱”之说,这种观点传到各大专院校和图书馆,传到社会上去,谬论流传贻误后代。至于在阶级社会里,只有奴隶与奴隶主,地主与帮工,豪门与丫头、娃子,他们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之分,没有黑白之分。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不是彝族独有的,哪个民族都有。如果按照写“黑贵白贱”者的逻辑,黑彝抓白彝去当奴隶,叫黑贵白贱,那么白彝地主抓黑彝去当奴隶,是否叫“白贵黑贱”呢?再有,彝族的地主恶霸去抓汉族来当奴隶,能不能说“彝贵汉贱”呢?同样,汉族的地主抓彝族当奴隶,能不能说是“汉贵彝贱”呢?如果不能这样说,那么“黑贵白贱”之说显然是荒唐的。满清统治时期,就有旗人、色目人、汉人之分,这些早就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解放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压迫与剥削,建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新型民族关系,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居然有人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黑贵白贱”之说,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害的。有的年轻学者不了解彝族历史,不明真相,也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黑贵白贱”之说,尤其社会上的个别人也在那里自视血统高贵,津津乐道,严重地影响和造成彝族内部的不团结,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见“黑贵白贱”的余毒仍在作祟,应澄清是非,消除影响,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彝族人民应加强内部团结,提倡以和为贵。和气能生财,家和人和万事兴,团结就是力量。要摒弃自我封闭的传统意识,多学习先进事物,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不利团结的话不说,不利团结的事不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