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物质文化与自然科学

元江彝族仆拉土陶制作历史与艺术

作者:​李伟生 发布时间:2025-01-03 原出处:​元江文艺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2012 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的人类学家经过 考古发掘,在江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 2 万年前的陶器。他们的科研成果报告最早 发表在《南方文物》,随后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在 2 万年前,已经开始出现了陶器。根据遗传学的检测报告和抚仙湖水下遗址出现 的现实,这些制造陶器的现代人都是从远古云南迁徙过去的,他们制造陶器的技 术显然都是在远古云南奠定的基础。
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tao01.jpg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仆拉(普勒颇)是彝族支系,是元江县乃至全省及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在古代,仆拉是彝族先民中文化较发达的一个支系,据县志记载,在红河流域发现的青铜器遗址大多是仆拉现在居住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 未确定为古代族群)。已发现的青铜器有戈、剑、矛、钺、斧、臿刀;生产工具有耜、锄、锛,玩饰物、扣饰 牌、铃、石器有石核、石珠、砺石。玉器有坠环之类。并且在洼垤乡罗垤村委会阿邑都村民小组下东面 100 米的西戛莫,发现炼块青铜器,同时发现烧制坑、炭屑和炼铜块、铜渣。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仆拉人制作的土锅、土缸、土盆、土甑子、土钵、土碗、土蝶、土灯盏等炊具及其他生活日常用品在滇东南一带是家居的必需品,并历经了漫长演变,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土陶炊具才逐步退出了市场,被现代的金属制品和瓷器所替代。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tao02.jpg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土陶制作

(一)制作原料

夹砂黏土是元江特有的一种制陶原料。土锅寨人常用这种夹砂黏土制作土 陶。因为这种黏土内掺杂着许多微小沙晶颗粒,这些沙晶颗粒在夹砂黏土中起到了骨架的作用,用这种夹砂黏土制作出来的土锅在支架的柴火中煮食时胎土不易爆裂,是制作土锅的唯一原料。同时,土锅寨人还用夹砂黏土制作炊具、饮具、 食具、贮存器等许多土陶器制品。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制作工具

元江土锅寨人的制作工具看起来很简单,一个木锤、一个木质转轮、数把 细筛子、数十个宽窄不等的木片、数十个大小、宽窄、厚薄不一的鹅卵石、一钵清水、一块烧制土陶的场地和一定数量的稻草。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木锤:木锤是用来舂碎已经晒干的陶土。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木制转轮:制作土陶时,工匠把正在制作的陶胎置于木制转轮上面,用 脚拇指慢慢转动木轮的支柱,把工作面随时置于适当的位置。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筛子:筛子是筛出用木锤舂细过的黏土。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木片:木片是用来拍击胎体外部的用具,木片分宽窄不等的数十种,使用宽木板或窄木板,要依据制作工匠所制作的器物大小而定。木板最宽的有 15 厘米,最窄的也有 1 厘米。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鹅卵石:鹅卵石是用来支撑胎体内部的用具,鹅卵石的支撑点随着制作 工匠用木板在胎体外部拍击点而移动,工匠在制作土陶时,保持胎体内部的鹅卵石和胎体外部的木片在同一个点位上,用以保证土陶胎壁的均匀。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清水:清水是用来保持鹅卵石和木片的润滑程度。同时也根据需要,在胎体相对于干燥的部位,制作工匠利用拍击的时机,在鹅卵石和木板上多蘸点清水,使之胎体在制作中保持应有的水分。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场地:场地是用来烧制土陶的场所。元江土锅寨人烧纸土陶、时采用露天烧制的方法,他们在村子外边选一块平坦的地基作为烧制土陶的场所,有人称之为窑址。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 稻草:稻草是用来烧制土锅的燃料。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tao03.jpg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制作过程 

元江土锅寨人烧制土锅要经过,采料、晒料、舂料、筛料、和泥、制胚、 烧制等 7 道工序。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采料:采料也就是挖泥。制作土陶用的黏土很讲究,黏土里面的沙砾要均匀,不能用黏土多的泥料,也不能用沙砾过多的泥料。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晒料:晒料是把挖回来的黏土在太阳底下暴晒,晒料时,料中夹杂着的小土块要弄碎,直到晒干黏土里面的水分为止。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舂料:舂料是用木锤反复把已经晒干的黏土舂成粉末。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筛料:筛料是用细筛子把舂碎的黏土筛出来,其他一些舂不碎过不了筛子的沙砾丢弃,用筛子筛下来的黏土做胎料。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和泥:和泥是制作工匠把已经舂碎成粉末的黏土渗水捏和成胎泥的过程。和泥是制作土陶过程中一道重要的工序,和泥时,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水分渗多了胎泥稀软,黏土就搓不成泥条,相反,水分渗少了胎泥酥松,黏土也搓不成泥条。因此,和泥时渗水要适度,达到合成的黏土不粘手为止。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 制胚:制胚是制作工匠把黏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一圈一圈的盘筑成土锅形状置放在木转轮上,制作土陶时,工匠一边用脚慢慢地蹬木乱支柱转动木轮,一边用鹅卵石和木片拍击土陶的胎壁,把一圈一圈的泥条拍击成胎体紧密无间,器型玲珑的土陶胚胎。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 烧制:烧制是制作土陶的最后一道工序。烧制土陶时,工匠们先在窑址处铺上一层约有 10 厘米厚的树枝和稻草,然后在树枝和稻草上摆放上陶腹内塞满了稻草的土锅,最后在土锅上再覆盖一层约有 20 厘米厚的稻草烧制,大约烧制 2 小时后,土陶就烧成了。 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tao04.jpg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历史追溯

居住在元江红河流域的仆拉人先民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掌握了烧制土 碗的技术。据专家推测,元江最早的土陶器制作方法可能是在藤蔓或篾条编制的框内涂上厚薄均匀的黏土,等到框内的黏土达到半干的程度时,用竹片或木片轻轻地拍击在框的周围和底部,使黏土胎泥和框体脱离开来,等到黏土胎泥完全干透后,从框内倒出器物胎体,再经火将黏土烧结,成为陶制容器。后来。土锅寨仆拉人的先民们逐渐从框体制作法过渡到泥条盘筑的手工木轮制作法,土锅制作技术越做越精巧,成为元江红河谷两岸各族人民普遍使用的生活器皿。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红河流域一带,土锅是家庭唯一用来煮饭的炊具之一。上至官府衙门,下至平民百姓,每家至少有二三个大小不一的土锅。当时,元江有澧江街道南洒村委会的那塘旧寨、那塘寨子和红河街道大水平村委会土锅寨等 3 个仆拉人寨子专门从事土锅制作,土锅销往河口、开远、石屏、峨山、新平、通海、 墨江、红河、绿村、元阳等县,产品供不应求。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仆拉人用夹砂黏土烧制土锅、土碗、土缸、土瓮、土盆、土甑子、土钵、土碟、 土灯盏、土盘、土烟斗、土葫芦、土壶、土杯、土罐等数十种百类夹砂黏土制品外,可能还曾经以灰黏土、紫黏土等原料烧制过饮器、食器、盛储器;制作壶、盘、碗和杯等小件彩陶器物。其中可能夹砂黏土取料方便,烧制简易,使用量大等因素,制作种类广泛,数量也比较多。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外型精致功能多样的金属炊具和瓷器逐步替代了以夹砂黏土制作的炊具,天长日久,元江的土锅制作业也逐渐衰落下来,原来以制作土锅为业的三个寨子中,目前只有土锅寨里的杨诺、白诺和一户李姓 3 户人家勉强支撑着元江的土锅制造作业。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曾多次与云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云南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原云南博物馆馆长李昆声教授和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会长黄懿陆教授到元江土锅寨做过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土锅寨目前的土锅制作业已远不如民国时期的景气。但制作土锅用的木转轮依然在慢悠悠地转动着;烧制土锅的稻草还冒着烈烈的火焰;制作土锅的传承人杨诺、白诺老人依然背着她的背篓,扛着她的锄头去挖夹砂黏土、一团团的泥土在她们手里变成了一个个玲珑的土锅。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诺老人告诉我们,近年来,一些昆明、玉溪、楚雄、大理、普洱等地 的餐饮业老板也来定制一些成批量的土锅、土碗、土杯以及土壶等器物,加上元江本地也有一定的销售市场,土锅制造业还勉强过得去。然而,当我们问及杨诺老人的几个儿媳妇和孙女罗祖英时,她们都认为制造土锅又脏又累,做出的土锅又买不得几个钱,她们宁愿栽青枣或者到外地打工,也不愿再继承土锅制造业。  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市场分析

经多次往返土锅寨调查之后,我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虽然过去人们使用的土锅已被现代的金属器皿所替代;土甑子也被电饭煲替代;土碗、土杯、 土壶等一系列夹砂黏土制品也已经被精美瓷器制品所替代。然而,元江土锅具有防潮、化学性能稳定,而且原料丰富和制作简单等优势,上述优势是任何金属或其他制品无所能替代。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防潮:历史上,元江的土锅除了煮饭煮菜以外,大部分土锅是用来贮藏 食盐、茶叶、中草药和一些颗粒细小的种子。目前一些人士仍然用土锅贮藏上等的茶叶和糖果和名贵中药。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化学性能能稳定:由于元江土锅的化学性能稳定,用土锅熬熟的肉,味美汤甜;用元江土甑子蒸熟的米饭,黏糯味香。这些元江土锅所独具有的优势,是任何金属制品和瓷器制品都难以替代。目前,人们虽然已经不用土锅煮饭,但利用土锅化学性能稳定的特性,常用土锅来熬煮中草药,土锅仍然属于家庭必备的一种用具。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原料丰富:夹砂黏土是由铁矿石和伟晶石风化后被山水冲刷到山脚后形 成的一种沉淀物,这种沉淀物冲刷到山脚以后自然堆积而成一座座小山包或是一 条条小山脉。因此,采夹砂黏土时,不用挖坑道,只要一把锄头就可以采到所需要的夹砂黏土了。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制作简单:土锅要经过,采料、晒料、舂料、筛料、和泥、制胚、烧制 等 7 道工序,一个工匠一天可以制作百十个土锅。元江土锅具有防潮、环保等许多优点,但也由于烧制温度低,器物容易破碎等缺点。在今后制作元江土锅时,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增加烧制的温度,让土锅的外表充分体现人文的风格,使土锅更有人性化。这样,也许会有更多的 商家青睐元江的土锅。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仆拉土陶制作已濒临失传,元江 4 万多人的彝族人口中,仅有 3 个 70 多岁的老人在坚持土陶的制作。土陶制作辛苦,成本高、收入低。现在 没有人再从事这个行业,老人们的年纪也越来越大,若干年后,元江这一古老的仆拉土陶技艺将在世间永远的消失。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江仆拉土陶记录着元江古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活化石。 xH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李伟生,彝族,男,60后,云南元江人,元江县文联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会员,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长年从事元江历史文化收集整理工作,主编《文人学者看元江》,再编书籍有《前人说元江》系列丛书:《元江历代诗楹联选编》《湖月集》《元江府志》《元江志稿》《元江乡土韵言》。参与编辑《话说元江》系列丛书:《元江文化》《元江民族》《元江风物》《元江往事》。

原载:微信公众号-元江文艺;责编(组稿):丁丽华。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