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略谈洼垤撒摩人“阿哩”文化艺术特征

作者:​杨建平 发布时间:2024-10-09 原出处:《民族音乐》2019年3期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云南元江洼垤乡撒摩人“阿哩”于2017年4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同年,洼垤乡党委、政府通过乡人大会议的形式确定“洼垤撒摩人‘阿哩’文化节”,并确定每年12月份举办一次大型的洼垤乡阿哩文化节活动,并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了占地26亩的阿哩文化广场,有力的促进了洼垤乡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洼垤乡撒摩人基本情况

彝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彝族先民在先秦两汉时期称“昆明”;两晋时期称“叟”或“叟夷”;南北朝至唐初称“爨”;唐宋时期称“乌蛮”或“东爨乌蛮”;元称“卢罗”;明、清称“卢罗”或“夷人”。解放前有自称、他称近百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并根据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统称“彝族”。彝族支系众多,自称、他称繁杂。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主要的支系有诺苏、纳苏、聂苏、罗罗、腊鲁、撒尼、阿细、阿哲、葛濮、朴拉、勒苏等。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诏兼并东方爨区域之后,“徙莫祗蛮”(今撒摩人)仍然居住在今楚雄往东至澄江、玉溪一带。随后,“徙莫祗蛮”的人口逐渐增多,仍向邻近地区发展。至南诏末期,便形成了如下的一些部:1.罗伽部,在今澄江县境内;2.阳宗部,在今澄江县北部的阳宗一带;3.步雄部,在今江川县境内;4.休制部,在今玉溪市境内;5.弥勒部,在今弥勒县境内。还有许多分散的“徙莫祗”人口,散及石城(今曲靖)以南,步头(今普漂老寨)以北的广大区域内。徙莫祗人与东部“乌蛮”接触的机会较多,也受到东部乌蛮的影响,所以被列入东部乌蛮三十七部之中。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居住在洼垤乡的彝族自称“尼苏颇”,而他称“撒摩徒”或“阿卓颇”。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写作“些么”,宋朝时期依然写作“些么”,而在元明时期的史料中,把“些么”写成“撒摩”,在《元江府志》《元江志稿》中又出现“些么”的写法。据了解,除了洼垤乡境内自称“尼苏颇”的撒摩人以外,现居住在昆明滇池周围的彝族撒梅人、居住在石林的彝族撒尼人、红河县的撒玛坝。绿春县洒玛坝(现哈尼族居住)都被他称为“卓家”,即“阿卓颇”。不管“撒梅”“撒尼”“撒摩”“撒玛”“洒玛”皆音有别而已,都同属一个彝族支系,都被称为“阿卓颇”的彝族支系。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于居住在洼垤乡的撒摩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尼苏颇支系聚居区域,语言、风俗生产、生活都融入了尼苏人生活习俗之中,因而目前均已称为“尼苏”人了,但在尼苏人内部,依然把居住在邻县邻乡的彝族人,称为“假尼苏”人。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撒摩”两字后面被人为地加了一个“徒”字。即“撒摩徒”。这里的“徒”字多指坏人,侮辱撒摩人彪悍,犹如匪徒、暴徒、赌徒之类。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后来的文字记录中,首次出现“三马头”字样的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2月16日,洼垤乡撒摩人村寨23个火头同在黄泥冲寨子勒石立《禁止贼规》的乡规碑,可能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撒摩徒3个字笔画多,文字较难书写,便写成了比较易于书写的“三马头”字样。在后来的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撒摩徒”写成了“三马头”字样,误导较深。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居住在洼垤的彝族撒摩人有自称尼苏人的自由,也有返璞归真,称撒摩人的权利。现在洼垤乡的尼苏人借以申报“元江洼垤彝族撒摩人“阿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进一步了解元江洼垤彝族撒摩人的历史变迁,了解洼垤彝族撒摩人历史的渊源。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哩”文化起源

彝族撒摩“阿哩”产生的年代,彝族历史文献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在《笃慕子孙谱系》《尼施传彝文》,以及遗存在元江它克、西拉河等两地岩画(濮文)的史料记载内容上考证推断,彝族(撒摩)“阿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在数万年的传习与演变过程中,阿哩经过贝玛以及民间艺人的加工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li1.jpg

图为古彝文

彝族撒摩阿哩主要有叙事、抒情两大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天地起源、万物生成、人类繁衍、洪水滔天、机智人物、忠贞情爱、祖先业绩等。彝族撒摩阿哩文化形式多样,其中有篇幅较长的叙事史诗,多达四五千行,少则千余行。叙事阿哩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事件具体、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故事情节优美感人,带有神奇色彩,人物鲜明;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引人入胜。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哩”文化内容

彝族撒摩人居住的地域主要在边远山区,交通闭塞,阿哩传播的工具是本民族的语言和古老的彝族文字,因此,长期以来,彝族撒摩人的阿哩很少有人知晓,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挖掘与整理工作,元江县文化工作者曾多次对“阿哩”进行过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末期,时任元江县文化馆馆长的白玉龙先生组织部分专业和业余工作者深入到洼垤乡64个村寨中,搜集整理阿哩资料,并将白佑三、黄学智等人翻译的《鲁巴林与都荻莺》《门拜歌》《母吾奕支叟》《阿非叟》《喜作叟》《莫合》等阿哩集为《彝族叙事诗集》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1987年)。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0年,元江彝族学会汇编《元江彝族民间故事》一卷(内部刊印),其间收编有《阿依舍的传说》《神医尼娥尔》《石缸街的传说》《兄妹夫妻》《天生桥的故事》《龙马山的传说》《“阿哩”夺堵候》等一批阿哩爱情故事。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宣传和介绍扩大了阿哩的影响,对阿哩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哩”艺术特征

前面讲过,阿哩是元江洼垤彝族撒摩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一种文学体裁,彝族人民用这种文学体裁作为相互交流的媒介,用以表达感情,展示心愿,并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其艺术可以从“舞”“唱”“讲”等3个方面进行归类。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舞阿哩的艺术特征

洼垤撒摩人的舞,主要指烟盒舞。关于烟盒舞的起源有几种观点: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龙倮贵、马芩华认为烟盒舞是彝族人民长期以来的劳动生产斗争生活之中,经过一代一代相传,经过无数代人的集体创作和不断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并乐作舞、跳鼓、跳乐等同出一源的观点。彝族烟盒舞除了正弦类和杂弦类之分外,按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还可分为纯舞、表演、技巧、歌舞等及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等类型。烟盒舞表演具有“柔、韧、脆”等风格,并且这些风格与彝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惯息息相关。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汪致敏先生认为烟盒舞起源于彝族社会早期的婚俗丧葬和宗教祀典活动,其原始动律在至今的舞蹈中仍有深刻反映。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杨甫旺的观点是彝族烟盒舞源于原始的狩猎祭祀,与彝族“跳乐”“跳弦”等民间舞蹈同源异流。彝族进入农耕社会后,烟盒舞开始以高梁杆、牛皮、铜鼓为乐器,并与“吃火草烟”的习俗相结合,逐渐形成有固定套路和配器的民间舞蹈,由单一向复合性演变,成为深层彝族文化的载体。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学者都有比较深刻完善的依据,但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撒摩人阿哩的舞主要指烟盒舞,元江有些地方叫“跳乐”有些地方称“跳脚”。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对“舞”的解释,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Gertrude.Kurath在《当代人类学》杂志上发表了《舞蹈民族学概论》的文章,总体上来思考舞蹈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而不是具体地描述某一种舞蹈内容、形式和结构。对于舞蹈民族学的学科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田野调查方法作了深入地研究。他对于舞蹈的研究方法包括了:(1)田野调查以进行描述、观察和记录;(2)实验室研究以辨认结构和风格;(3)在土著人的帮助下进行风格的解释;(4)舞蹈的图形表示;(5)基本的动作、主题和舞式步伐的分析;(6)对舞蹈的形态、结构、步伐、音乐和歌词的综合;(7)结论、理论和比较。还将舞蹈分为民间舞、族群舞、民族舞、戏剧舞、商业舞、芭蕾舞、宫廷舞和艺术舞。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洼垤撒摩人阿哩舞蹈虽然没有美国人类学家Gertrude.Kurath所论述的戏剧舞、商业舞、芭蕾舞、宫廷舞和艺术舞那么高雅,洼垤撒摩人阿哩的舞有民族自身的特点。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洼垤撒摩人跳烟盒舞的特征是:围圆跳跃、烟盒伴舞、笛子、四弦,循循善诱、舞姿轻盈、沟通心灵、意味隽永、觅求知音、抚慰心神和潜移默化。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烟盒舞是洼垤撒摩人舞蹈中大型的一个舞种,跳舞时动作有踮步、起伏步、矮步、点步、顿错步,还有很多的抬前、旁、后曲腿,相继三跺脚、四步弦、起左脚、阿哥阿梅该、全身转、半身转等优美、典雅的舞姿。形成较为庞大的舞蹈艺术体系。阿哩涵盖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有人物、内容、故事情节的舞蹈动作,把洼垤撒摩人世世代代从事农耕劳作和农家生活场景用烟盒舞的形式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出来,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再现,而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加工、发展、创造,编织出一个个美丽动人的舞蹈形象,表现自我,赞美劳动,丰富美化洼垤撒摩人的快乐生活。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唱阿哩的艺术特征

洼垤撒摩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他们所唱的阿哩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他们表达感情、自我教育和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阿哩被用来记载历史,用其交流情感,传授文化,掌握农时节令。不论是在劳动生产,谈情说爱,修缮建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欢快朴实,婉转而又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阿哩调。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li2.jpg

罗垤村妇女吹树叶

洼垤撒摩人所唱的阿哩主要指吟唱和对唱两种唱法: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吟唱:吟唱主要指独自一人轻声唱调,吟唱的环境一般在田间或在山野。吟唱时,吟唱人独自轻声哼调或借助树叶或草叶把自己想吟唱的调子吹出声来,自吟自乐。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弹唱:弹唱主要指唱阿哩的人借助三弦边弹边唱,这种弹唱可以一人弹唱,也可以多人弹唱。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群唱:群唱主要指多人一起同唱一首歌,这种群唱的特点是场面热烈,声音恢宏嘹亮。群唱时主要选择人类繁衍演变的《代代歌》或族体或部落人口易地迁徙居住《迁徙歌》。除此而外,群唱唱的阿哩还有:《栽秧调》《吃烟调》《砍柴调》等,内容丰富多彩。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头传唱的多为即兴而歌的杂调,地点大多在月光下村外的草皮地或在山坡上,在唱阿哩的过程中,演唱者都注重体现词中有声,以声传情,声、腔、词、情揉为一体,充分体现劳动者的情感。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屏县的异龙镇、宝秀镇、牛街镇与元江县的洼垤乡、龙潭乡的彝族同胞隔河而居,鸡鸣相闻,人员往来频繁。以石屏异龙湖为中心的建水、开远、蒙自、个旧一带传唱的海菜腔;新平、镇元、墨江一带彝族传唱的腊鲁调与昆明滇池周围传唱的花灯均以洼垤撒摩人阿哩的句式和唱法创作而成,形成了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花灯戏曲。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战争后期,云南边纵余卫民将军曾经以洼垤乡彝族撒摩人阿哩的唱法和词句构成方式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马三娘劳军》等许多阿哩曲调。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洼垤撒摩人阿哩的歌词具有音乐风格,节奏细致多变,旋律悠长。乐器伴奏以三弦,笛子为主,有时也用树叶吹音伴合,但普遍不用器乐作伴奏,张口即来,字正腔圆,大概是在劳动和行走中练出的缘故。阿哩以对唱为主,对歌时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妙趣横生。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讲阿哩的艺术特征

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讲阿哩”彝语称“阿哩甲”,这里的“讲”包含两个内函: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这里的“讲”指书籍,当作名词用。书籍主要指史书类的书名,这类用来讲的书籍有《普大王》《鲁巴林与都荻莺》《门拜歌》《母吾奕支叟》《阿非叟》《喜作叟》《莫合》《彝吉喜花妮》《夺堵候》《吾常》《门常》等数十部史书外,尚有相对简短的《阿依舍的传说》《神医尼娥尔》《石缸街的传说》《兄妹夫妻》《天生桥的故事》《龙马山的传说》等口头讲述类的故事,这类书籍统称为“讲书”。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这里的“讲”指技巧,当作动词,也是指男女青年对讲阿哩的艺术技巧。洼垤撒摩人男女青年在相互对讲阿哩时,除了讲究内容丰富外,还十分讲究“讲”的技巧和效果。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字正腔圆:洼垤撒摩人男女青年在相互对讲阿哩时,也很讲究文字读音和讲阿哩的基本要求。同时,他们在对讲阿哩时,语调保持自然得体。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语轻优雅: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达情意。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的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洼垤撒摩人讲阿哩时,非常注重语言的使用,尽力表达温柔、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选择当时的环境地点,以物喻事,以物喻人,或者以物喻境,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充分发挥演讲内容和感情。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立足于洼垤撒摩人阿哩演讲者技能技巧和洼垤撒摩人的社会文化双重体系,尽力摆脱洼垤撒摩人阿哩文化中的艺术盲点和文化他观视野的弊端。笔者自小生长在洼垤这座撒摩山上,并以长期田野考察,积累了第一手资料,通过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略谈洼垤撒摩人“阿哩”文化艺术特征》这篇文章,如有不足之处,望给予指正。vB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作者:杨建平,玉溪市元江县文化馆。
原载:《民族音乐》2019年3期;文稿来源:参考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