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红黄三原色:凉山彝族的漆器艺术
彝族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被称作“洛戈”的匠人阶层,其工艺传承最为突出的是漆匠、银匠、擀毡匠、马鞍匠、石匠、木匠、蓑衣匠等。一代代凉山彝族工匠创造了精美古朴的民具用品,是彝族器物文化的重要构成,其中尤以黑红黄三色漆器最为独特。
彝族漆器―皮碗
漆器在凉山彝语中统称为“祖古几达苏”( rrugu jyda su)。相传最早髹漆技术是由先民狄一伙甫创造的,距今57代左右,约有1600年的历史。彝人的红、黄、黑三色的彩绘漆器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但其造型、色彩和纹饰与楚系漆器和蜀系漆器在文化上的源流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从中也可发见到彝族远古文化源流的一些颇有价值的重要信息。
式样众多的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品种繁多,传统漆器主要有酒具、餐具、马具、兵械、法具等20余种,除了日常的生活用具外,木结构的民居装饰,古、近代武士惹阔的铠甲“械”、弓弩箭等兵器装备,以及祭司毕摩的宗教法具“司木哈嘎”(传播知识的五种工具)中的神扇“切克”、神签筒“武土”等,也都采用了漆器的彩绘工艺。
民间彝族漆器老匠人
漆器使用的原材料是用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带的优质“紫荆”木材作为胚胎,采用土漆、银朱、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以传统手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横旋木胎、上色与彩绘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由于仅选天然材料,十分考究,因而具有无毒、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等特点,堪称是“绿色生态漆器”,享誉海内外。
彝族漆器―皮碗
彝族漆器纹饰繁丽、柔和、精细。其制作方法有彩绘、雕刻、镶嵌、堆漆等,其中,漆彩绘最为普遍。纹饰用黑漆作底色,花纹清晰,线条流畅,活泼自由,简练明快,刚劲豪放,典雅庄重古朴。漆彩绘图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花蕾瓜果等,多为写意抽象的几何图案,还有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图谱等。色彩用彝族传统的黑、黄、红三色,庄重的黑色、美丽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构成其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几何图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彝族漆器:木盘
凉山彝族漆器的造型特点是古朴厚重,如餐具中的盘、盆、盔、钵,酒器中的“撒勒勃”、“莫耶”等均带有硕大实心的圈足,形似古代的“豆”;而“依匙”(木勺)则形似古代的“匕”。其造型兼具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凉山彝族漆器的纹饰特点是自然写实,形义一致。纹样皆源于自然,来自生活。其纹样的种类大致有:自然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纹样、生产纹样和人文纹样。其图案则有单一纹样、连续纹样和单元纹样。其纹饰组合饱满、乖巧,粗细、疏密兼顾,主次位置得当,繁简相宜,章法严谨而和谐统一。漆器的色彩为黑、红、黄三色的错综调配,间隔使用,色泽明快艳丽、粗放简略。基调是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漆器所反映的彝人三色崇尚,均有约定俗成的文化象征意义:黑色表示尊贵和庄重;红色象征勇敢和热情;黄色代表美丽和光明。
彝族漆器:马鞍
彝族漆器 ―鸽型酒壶
凉山彝族漆器也有明显的社会文化色彩,其造型与彝人的审美观念密不可分,如扁圆形酒壶由两半成母子扣合,木钵也由盖和器身成母子扣合等,这与彝族自古相传的“万物雌雄观”是一脉相承的,故而有万物以成双为吉、成对为美的观念。漆器的传统使用惯俗中,与彝族社会分层中的等级制度有关,如过去鹰爪杯只能为贵族黑彝使用,而百姓不能妄为,否则将被视为潜越特权而受处置。漆器还与彝族民间信仰有关,如漆器中造型风格突出的鹰爪杯、雁爪杯、牛角杯和野猪蹄杯等饮酒器具,其胎骨直接取之于动物体,经磨制彩绘而成,古朴自然。而这些动物均为凶猛、力量的化身,借用其角、爪为胎骨,既反映了凉山彝族先民的鹰图腾观念和动物崇拜心理,同时也反映了彝人尚武好勇的民族气质。此外,漆器的纹饰与图案中还潜存着彝人古老信仰,并有相关的神话背景。
巴莫姊妹彝学小组收藏的招魂钵与山螺杯
传统与现代:当下餐桌上的彝族漆器
彝族木匠在民居建筑中,不以一尺、不用一钉建造出结构复杂、气势恢宏的穿逗落柱式“瓦板房”,被中国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在民居建筑的装饰中,彝族工匠充分运用了自古相传的木雕、漆绘艺术,充分传达出了彝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浓郁的民俗氛围。通常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拱形造型,在门楣上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檐的木板上刻有朴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连续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无烟的挑拱、垂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头、羊首(山羊头为镇宅之用,绵羊头为祈吉祥福瑞)、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图案浮雕;室内的板壁与隔板上刻有对称均匀的连续四方雷纹及圆形花饰、动植物木雕花纹,小花格等;有的民居保持着原木的原色,有的则漆绘上色,极富建筑装饰效果。目前,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和漆绘风格已经走进了城市,走向了现代。
现代建筑的传统装饰风格
目前,凉山除民间漆器匠人“祖古几达洛戈”以全套手工制作传统漆器外,喜德、昭觉等县也建有初具规模的漆器工艺厂,从事旅游商品漆器的生产和销售。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漆器作为家庭手工艺进入了规模化的工厂经营时期。喜德彝族漆器工艺厂与昭觉民族餐具厂的创办,漆器传统世家革除传承限规,大力培养彝族漆器工艺人员,发展技术力量,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传统的实用性漆器向观赏性漆器发展,使彝族民间民用漆器向旅游产品过渡。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翻新,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机械制胎和手工漆绘,开始了批量生产,打开了销售市场,使彝族漆器进入了全国工艺美术产品和旅游产品的阵营,获得了国家认证的旅游产品标志,并远销日本、美国、德国、挪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漆器工艺和品种(喜德厂的品种已达四十多种,图案纹饰也发展到五十多种),如托盘、挂盘、围棋盒、烟灰缸、啤酒杯、花瓶、台灯座、笔筒、手镯、发钗及盒装旅游餐具等,也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了彝族的三色文化传统。
―――――――――――
【说明】本文所用图片,除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多年在家乡收藏和拍摄的传统漆器外,其余图片来源有:1)美国华盛顿大学斯蒂文?郝瑞(Stevan Harrell) 教授的摄影作品;2) 凉山州文化局选编的《凉山彝族民间美术》画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3)彝族学者朱德齐主持编选的《中国彝族》大型画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由于相关的画册中没有注明具体的摄影作者,这里我们对郝瑞教授、四川民族出版社,以及不具其名的摄影作者一并表示感谢和歉意。此外,鉴于以上图片的来源各异,请不要非法转载和引用本文所引的图片,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