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

彝族古代毕摩绘画中天人合一观的哲理艺术

作者:曾铖 发布时间:2020-09-08 原出处:《名作欣赏》 2013年35期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同时也成就了毕摩绘画的辉煌。在毕摩绘画中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了人类顽强不屈,在自然环境中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第三,体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和谐性与包容性。通过对毕摩绘画哲理的剖析,认识到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原始宗教,毕摩绘画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具有古老文明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活动范围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毕摩是彝族古代的原始宗教礼仪主持者,同时也是彝族古代文化的传承者。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古代毕摩简介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毕摩简介 毕摩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不断地转变。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彝族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活动的主持者,他将人类和神灵联系在一起。在古代彝族政治结构中,毕摩担任着“师”的职责。毕摩通晓彝族的文字、绘画和语言,是彝族的教育家、经史学家,同时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一个具有权威的毕摩,需要具备宗教、文学、医学、历史、地理、艺术、星占、民俗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历史上,毕摩创造了彝族的文字,规范了部分彝族民间风俗习惯,撰写了卷帖浩繁的彝文古籍,同时在彝族经籍插画、壁画创作等方面也做出了卓绝的贡献。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古代毕摩绘画的定义 毕摩文化博大精深,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毕摩绘画包含了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民俗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容,通过壁画和绘画的形式流传至今,不仅给我们再现了当时古代彝族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表达出了古代彝族精神实质,那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否则带来的便是灾难和灭亡,在当时那种物质发展非常落后、人类精神层次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毕摩就已经懂得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不得不说毕摩的意义伟大而深刻。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古代毕摩绘画作品赏析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1为滇南毕摩绘画,现在该书珍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绘画的主题是丰衣足食,图中的色彩运用了红色、白色、绿色、黄色和黑色五种颜色。图中以一家人的生活为写照,图中心靠左侧几案后面坐着的是这家人中年龄最高、最有权威和地位的爷爷,年龄大约60到70岁,头戴太公帽,身穿朱色的长袍,右手持着一根龙头拐杖,左手抬起,像是在说着什么,身前的几案上摆放着各种丰盛的菜肴,中间还有一只酒杯,盛着好酒。爷爷左侧位置是自己的儿子,儿子也穿红色的长袍,大约30到40岁模样,可以看出儿子非常孝顺,手上托着一个盘子,内有一只酒杯,在为自己的父亲暖酒。爷爷的右侧是自己的孙子,年纪在12到14岁之间,可以看出孙子头上还梳着孩童的发髻,孙子右肩上搭着一条长巾,看样子是他下厨为爷爷烧的好菜,而且孙子也是毕恭毕敬地站在爷爷的右侧,可以看得出孙子也是非常孝顺。在绘画的右侧半边有不少动物,其中有马、牛、鸡和鸭。在古代彝族,六畜代表了财富,从如此多的牲畜可以看出这一家人生活是很富足的,画面表现出了一家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景象,表现出了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是很高的,没有灾难,没有战争,人们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1.jpg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 1 毕摩绘画:丰衣足食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2为滇南毕摩绘画,出自古书《百乐苏》,现在该书珍藏于法国亚洲图书馆。绘画中出现了很多的人物和动物,画面中央有一群人,他们有的拿着双刀,有的拿着剑,还有的拿着棍子,显得非常凶恶,他们看上去正在对画面正中央的人进行攻击。在画面的四周也有很多动物,这些动物也都反映出了事态的严重性。绘画右下角有一只代表着灾难和霉运的白虎;绘画右上角有一只喷着火的巨龙,巨龙大张着嘴,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有不好的事情快要发生了;在画面的左上角有一只蟒蛇,蟒蛇也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动物,非常可怕;在蟒蛇的旁边还有一只可以像人那样站立的牛,牛本来是四腿走路的,从来不会用两只腿站立的,但是现在却像人一样可以两只腿站在地上,这样的行为也非常奇怪和不正常;绘画的左下角画有狗和鸡,可以从画面上看到鸡已经飞了起来,狗也跳到了石头之上,这样的鸡飞狗跳也反映出了灾祸马上就要降临的一种征兆,同样反映出了事态的严重性。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2.jpg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 2 毕摩绘画:有灾之兆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司毕摩在通过表达这一事态时不是单一地对这一件事情进行表述或者描述,而是通过许许多多的事情综合起来进行表述,有人有动物;通过动物的表现也不是单一的动物,而是通过了白虎、巨龙、蟒蛇、狗、鸡、站立的牛等一系列不寻常的动物进行对灾难快要来临的描述和表现,体现出了一种事态的严重和灾难快要来临的紧张氛围。毕摩可以事先看到或者觉察到灾难的降临也反映出了毕摩通神的能力,法力的高深,可以预知事态的发展。绘画使用了红色、白色、黑色、黄色、绿色、棕色等多种颜色,人物和动物的形态表达十分到位,反映出了毕摩高超的绘画水平和功力。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3为云南新平毕摩绘画,绘画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渔夫、父亲和儿子,从父亲的穿着打扮来看,应该是朝廷的官员或者是文人雅士,父亲的右侧有一个小孩,穿着很鲜亮、精致的黄色衣服,黄色象征着纯洁和善良。绘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渔夫去溪水中打鱼,今天运气真好,不一会的工夫鱼筐就满满的了,于是渔夫提着鱼筐准备去集市上卖掉。正在这时,有一对父子从这里经过,孩子看到渔夫手中的鱼筐中装满了鱼,于是问父亲渔夫准备把这些鱼拿到什么地方去啊。父亲告诉孩子,渔夫将要把这些鱼卖掉。孩子觉得这些鱼很可怜,一定会被别人吃掉的,于是恳求父亲把这些鱼买下放生;父亲觉得应该要教育孩子从小要做一个善良并且有同情心的人,于是就答应了孩子的请求,从渔夫手里买来了所有的鱼,并且和儿子一起把鱼放回了溪水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像那个孩子和他的父亲一样,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并且反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3.jpg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 3 毕摩绘画:放生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古代毕摩绘画的文化内涵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石屏、贵州水城等地的毕摩绘画中往往画有“彝八卦”,集中表达了彝族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彝族先民常常用对应和类比的方法看待天和人的关系,认为天人同源,天体和人体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人体和天体相仿,同样具有五行,表现为人体的各个部位以五行分属。人知道的天也知道,天知道的人也知道;人与天结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由人们创造,由人们享受。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讲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古以来,东方的先哲就有祭祀天地的风俗习惯。春天的时候,人们会去祭拜一年都能风调雨顺;秋天的时候,人们也会去祭拜庄稼能有好的收成,可以五谷丰登。所以在北京一直设有天坛地坛,就是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寄托。在太极图案当中,一条白鱼和一条黑鱼相互缠绕组成了一个圆,这个循环的圆形就代表了一种规律、一种和谐统一,表明万事万物都是相克相生、循环往复的。中国人重团圆,例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即使再忙再累,家人也会从各地返回家乡,团聚在一起观花或者赏月,聊聊一年的趣闻或者收成,这便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和谐文化,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人总是想要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自从英国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全世界都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先是圈地运动,破坏掉所有的植被,接着挖出地下的煤炭和石油,把所有的矿石都炼成钢铁;是的,我们的科技是蒸蒸日上,但随着环境的破坏,我们的生活空间日益缩小,自然灾害和灾难日益频发。于是我们觉悟了,开始退耕还林,开始保护环境,同时我们懂得了只有与环境和谐共处才是正确的选择,才能让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天人合一的价值规律中,天与人同时也是一对矛盾,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规律从而认识规律,按照客观的规律办事;如果我们破坏环境,环境就会反过来惩罚我们;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环境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礼物,给我们更好的生存空间。在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中,自然是真,是善,是美,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精神的依。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饶云华.毕摩往事[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张德纯.彝族古代毕摩绘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左堂玉,陶学良.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和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曾铖,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2级设计学专业在读研究生;袁涛,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设计美学、工业设计等研究。)B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