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彝族毕摩绘画典籍《白乐书》
《白乐书》是生活在云南省南部彝族社会中的祭司毕摩所使用的一种彝族绘画典籍的统称。几百年前,彝族就用神秘古朴的彩色绘画和与之相对应的彝族文字,记录下一定历史时期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并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出了预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彝族毕摩绘画典籍已为数不多,成为传承人基本断代的珍贵“遗产”。
寻访《白乐书》
为了全面了解《白乐书》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使用情况,云南省民族古籍办主任普学旺一行组成了《白乐书》寻访组,带着收集的原件,前往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三部《白乐书》的故乡。
在当时收集者元阳县新街镇水卜龙村村民李金德的带路下,寻访正式开始。首站是元阳县牛角寨乡良心寨村,回忆起 2012 年 8 月份的寻访,普学旺记忆犹新,也为我们解开了《白乐书》背后的神秘面纱。
57 岁的彝族妇女李秀珍是《白乐书》的持有者,据介绍,她的父亲是当地的毕摩,父亲去世后,此书便再无传承人,在民间收集者的努力下,该书被收集到云南省民族古籍办。一路寻访而去。接着,寻访组又到了元阳县的牛角寨乡岩际村委会的下大寨村,见到了另一部《白乐书》传承人李有斌毕摩。他家几代人都是毕摩,这部书也在他们家放置了上百年。
还有一本《白乐书》收集于建水县坡头乡大石洞村委会下白显村的白福亮,他家祖辈是毕摩,只是到了父亲这一辈就没有传承人了,所幸他们把祖辈使用过的古籍保留了下来。白福亮看到家里的《白乐书》原件后格外激动,含着泪花对寻访组的人说能不能把书还给他,这是他家五六代人传下来的古书。这时寻访组告诉他,“这本古书已被列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国宝了,原件不能还给你,但是书影印出版后一定送一套给你,你们全家
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的贡献,彝族人民不会忘记。”他的心情才慢慢缓和下来。寻访者见到了一个个《白乐书》的原收藏者和持有者,他们走过崎岖的山路,一路弯弯转转,走进“国宝”背后的故事。
挖掘和传承
《白乐书》中的绘画作品,有的反映了彝族历史事件;有的描述了彝族传统信仰和宗教习俗;有的描绘了日月星辰、植物、家畜、飞禽走兽;有的体现了彝族君、臣、毕摩(师)为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如君端坐于上堂,或骑马或坐轿巡视、狩猎,前呼后拥,臣端坐于案堂料理纠纷,毕摩(师)则立于祭场,一手持神铃,一手持经书或神枝,主持各种祭祀礼仪;还有的则再现了彝族历史上的畜牧、农耕、商业贸易等生产生活情况,其中不少绘画还涉及耕作、犁田、插秧、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或放牧、饲养等,呈现出一派六畜兴旺的景象……
书中的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个性,毕摩们虽未曾接受过专业培训,但其作品朴实生动,即使题材相同,也绝无一幅雷同,既有描绘式的“写实”,也有抽象的“写意”。书中不仅记录了彝族的许多传统信仰和习俗,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少外来文化的痕迹,如佛教,道教的内容书中均有体现。绘画中的许多人物,甚至穿着历史上汉族社会中流行的服饰,反映出彝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关注和吸纳。在彝族文化交流史方面具有研究价值。此外,《白乐书》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彝族传统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如招魂仪式,招福禄仪式,扶德仪式,叫谷魂仪式,“吉武”仪式,求名仪式,“积乃”仪式,驱地气邪仪式等等,并对一些仪式的内容特点作了记述,保存了大量的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信息,从而丰富了彝族传统宗教和习俗研究的内容。
有关彝学研究的专家认为,《白乐书》是一定历史时期彝族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集中反映了彝族毕摩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历史、文字、文学、书法、绘画、艺术、宗教、习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
从图腾到图画,从田间到殿堂,从民间生活到文人社会,把各种生活状态,运用娴熟的笔法、奇巧的构思、绚丽的色彩描绘了出来,不断概括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白乐书》可谓是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珍品,是民族绘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普学旺介绍,这样的珍贵遗产长期被冷落深山,无人眷顾,翻译整理出版《白乐书》,有利于推动毕摩绘画艺术的发掘和传承发展,在保护彝族文化遗产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从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大石洞村委会下白显村的白福亮家收集到的彩色绘画典籍《白乐书》,从元阳县牛角寨乡良心寨村李秀珍家收集到的另一部本《白乐书》,从元阳县的牛角寨乡岩际村委会的下大寨村李有斌毕摩家收集到的《元阳白乐书》先后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样的成绩让幕后的古籍工作者们倍感欣慰。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