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彝族家支制度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10多万彝族,通称“嫩苏濮”,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朝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有两方面的渊源:1."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武”音谐为“婺”。2.“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
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是彝族的统称,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都使用"嫩苏"的共同称谓。这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特殊现象。他象征着各支系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睦。禄劝彝族除支系有各种自称之外,支系内部又有若干个不同的"家支"称谓。用家支称谓来区 地方 别各个氏族的血统概念。但禄劝彝族并不采用汉姓来代表自己的氏族,使用的是彝名。因为,禄劝地区的汉姓不代表氏族,并不能作为氏族单位,同一汉姓的人并不都属于一个家族。采用传统的彝名方式,这样就永远不会混淆。一个家支的人丁发展后可以迁居各地,其汉姓可以更改,但家支的称谓是不会改变的。
彝族家支称谓来源于古代氏族部落的传统观念,是远古氏族部落的延伸。我国氏族观念正式形成是在远古的炎黄二帝时期,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之后有共工氏、烈山氏、四岳氏等3个氏族,轩辕皇帝之后也有25支氏族,其得姓氏者14人,这是中国氏族部落正式形成的历史时期。"也是各民族姓氏起源的历史根源。
彝族氏族起源,在彝文史书《六祖分支》里有明确的记载:彝族始祖"笃慕"生有6个儿子,分别发展为"武、乍、糯、恒、布、默"等6个氏族部落,这6个氏族部落由于人口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开拓新的疆土来适应生存,从而出现了彝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六祖分支"。当时武、乍两支带领自己的儿孙向西迁延;糯、恒两支还向西北;布、默两支向东北方迁徒。分支后,恒部落在分支后的30代里就迁徙了14次,默部落在24年中几乎年年都在迁徙,武部落6代人就迁了12个地方,这就是彝族不断产生分支的历史根源。
彝族对自己、对别人的称呼中都带有"濮"的称谓,濮是族的概念,禄劝彝族初次相识时,往往会问,你是什么濮?"濮"字的使用范围很广,可以使用在我国各民族称谓上,也可以使用在本民族,直至各家支称谓上。就"濮"而言,古代有濮人、濮族、濮夷、巴濮、百濮……等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现就"濮"的来源浅述如下:据《帝王世纪》记载"虞舜为炎黄部落首领时,其子孙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彝族广泛使用"濮"来代表"族",很可能与此有关。《二十五史?辽史志?世表》中也说:"名随代迁,字传音转,此其语言之相通,可考而知者也"。《云南通志》:"自古以来名号相同而非同一族系者往往有之。"笔者认为:此字可能是名随代迁而来。
禄劝彝族家支自称的前置词不一样,但其结尾都用濮。家支名有的来自远古族称、有的来自山、石、水、树木,也有来自氏族长老及头领名的,可谓是多种多样。经书上记载的家支共82个,即: 武乍、德布、德施。且保、罗婺、纳抄、罗卯、底德、高罗、阿保、阿麻、阿丕、阿祖、阿义、阿挣、鲁斯、鲁更、斯功、颇傣、高濮、呆濮、阿教、孔来、阿纳、得来、昭贲、阿者、罗卧、老乌、阿楼、租傣、肯本、高深、乍噗、以彩、本母、古车、高作、阿木、阿定。阿只、等傣、南肯、土木、高着、柞施、保抽、皎本、皎目、皎昂、皎斗、皎老、阿教、阿赶、阿耿、阿额。磋基、落们、康才、以鲁、龙很、米着、东过、佐照、吐六、昭目、阿东、阿倮、康比、赤泼、呗笃、垛泼、更东、麻也、苴敖、普勒、普卧、东泼、基普纳、基阿伍、阿保更低、阿风南等。
这82个家支是从"六祖分支"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传统观念的延伸。涌现出来的新家支,并不是随便成立起来的,必须通过举行彝族传统的"做斋"祭祀大典,按照大典程序举行分支仪式,建立新的家谱,并用彝文记入彝族谱煤书中,再由毕摩颁发新家支家谱,这样才被彝族社会所承认。
“做斋”彝族称为“耐姆”,需要很大的场地,时间是30、60年一场(次)不等,必须选择在蛇、虎、牛、马、猴、猪年的腊月吉祥日。仪式一般历时7-9天,视经济实力和人口发展状况而定。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祭祖先和分支两项。但它也是彝族的一次盛会,规模浩大,仪式隆重。凡是祖先同源的彝族都要参加,不管相隔多远也要到场,因为它涉及到历史源流问题,不想忘记自己的根源就得参加。所以,彝族的"做斋"活动场面最壮观请上万人参加。来参加祭祀大典的各家支,人多的还要自带帐篷,以先后分支的次序有序地住扎在祭坛的四周。
“做斋”大典前,布置场所要搭几百间青棚,中间设主祭台,祭台前盖一排青棚,为子裔房,每户1间,第二排为女婿后裔房,每户1间,中间设有伙房,左右各1排,给小交头住,各户也有1间,中央还要盖9间主持毕摩房,供毕麾使用。毕麾房前,塔两个效祖灵筒的供台,许别供奉新回祖筒。祖筒是化桃水掏空的本筒,作斋前。要请铁匠打制精细的各种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装入祖筒子里面,供祖先使用。 做斋活动需要总管毕摩6人,主持毕摩36人,还有各家支自带的小毕摩,因毕摩云集,故人们称其为"毕摩赶集"。这个活动又是对毕摩水平高低的测试,通过"物斋"可以衡量出毕摩的真才实学,认可毕摩的等级地位。
做斋首先是祭天地、次祭祖先,然后举行分支仪式。举行分支仪式时,毕摩要念经,念完经后占卜源头方向。由要分支的新家支,将准备好的公绵羊身上套上黄木鞍子,驮上两只小扁壶,喂点盐,吆羊出场朝占卜得的方向去取净水,羊到什么地方吃水,就在什么地方取两壶净水回祭场(名为福禄水),并记下取水地方的地理特征,有什么树木、什么石头,以此作为新家支的分支源头。并将取得的水分发到各家支,掺入各家支祭献天、地、日、月、星及祖先的圣水中供奉。根据取水地方的特征由总管毕摩给新家支取家支名,用彝文记入谱牒,列进彝族的史册后,再抄写一分家谱颁发给新的家支保存。完成这些分支程序后,新家支才能算成立了。
家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凝聚氏族成员团结奋斗、共同进步的有力武器,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积极的一面,所以普遍受到氏族成员的支持。
在旧社会,家支是血缘氏族的管理机构,每个家支部由自己的权威人士做主持,统一管理家族的各种活动,协调家支内外的各种纠纷,代表家支处理内外发生的各种问题。家族中有很多族规戒律,如:严禁同家支的人互相婚配,不许虐待老人,不准欺压弱小,不准偷盗等,都是稳定社会、发展家族的传统美德。家族成员如果 地方 违反家支戒律,由主持人召集本氏族户主商量,按照族规予以公开处理。
禄劝彝族家支的80多个称谓,其来源不尽相同,较早的家支多以本氏族的首领名字为旅名,自明、清以后则多以山、石、水、树木、地貌为名。而且,家支居住在哪里,家支名往往成为那里的地名,因此,彝族居住地方的地名大多数与家支有关,使得家支名具有既代表家支又代表地理称谓的双重含义。现在禄劝境内的某些地名就是家支名,如:撒落卧(撒老乌)、呆来康(得落康)、阿着康(营门口)、康着(卡住)、康邓(卡邓)、本母老(支兰)、皎母老(兴安)、皎母康(长麦地)、皎录古、租等(宗等)、阿教斗、注母斗、昭贲、以鲁(云龙)、罗很(龙海)、聪基、吐鲁(通龙)、暂施……等等。
禄劝的有些家支,如:阿楼、肯本、以来、古车、高作、阿定、阿只、等傣、南肯、土木、高作、仗施、阿额、阿凤纳……等诸多家支,只能在经书上看得到他们的族名,其后裔已很难考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禄劝彝族家支制度
- 2 凉山彝族婚俗--婚前礼仪
- 3 没有新郎的婚礼
- 4 彝族特殊风俗小辑
- 5 彝族阿细支系传统美德侧记
- 6 昭觉彝族以酒为贵的酒文化
- 7 彝族撒尼人喊魂仪式
- 8 布拖彝族生死观
- 9 彝族“丧歌”
- 10 大小凉山彝族少女换裙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