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礼仪习俗

永胜县彝族支系崀峨人婚姻习俗

作者:​罗树华 发布时间:2024-05-19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边屯文化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相对稳定、人口较多、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2021年全国有彝族人口983万多人,30多个支系。永胜县彝族约有45800人,永胜县彝族支系共有8个:崀峨人、水田人、他谷人、他留人、乡谈人、土家人(自称“利帕”,他称“土家人”,土生土长之意,不是56个民族中的土家族)、纳咱人和支里人。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unsu1.jpg

崀峨人在崀峨水库坝埂上打跳

永胜彝族支系崀峨人,主要分布在永胜县程海镇崀峨村民委员会所辖的11个自然村,人口约2870人,他们聚族居住在海拔2100米的山间小盆地。崀峨村距离程海镇政府13公里,距离永胜县城23公里。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崀峨人是永胜较早的世居少数民族,据史料记载:公元794年南诏国就在今天的崀峨村筑土木结构的兵寨作前哨,并派古浪峨人驻守。西北拒吐蕃,东北拒唐军,依此作为进兵盐源争夺盐池的桥头堡。千年古村崀峨,永胜最早的古城(据《永胜县志》卷二载)。时过境迁,从古崀峨人到如今的崀峨人,分家立寨,人丁绵延。民族不同(同一民族,不同支系),习俗也会有所不同。这里以永胜县程海镇崀峨村崀峨人婚姻习俗为例,记录、研究一下彝族支系崀峨人的婚姻习俗演变情况。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特别感谢主访对象海金明先生和海金祥先生。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崀峨人的婚俗,到现在已经很简化了,略同附近汉族婚俗。这里主要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崀峨人的婚俗为例来展开叙述。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unsu2.jpg

新郎新娘双方亲戚座谈活动

一、谈恋爱,崀峨话叫“如毛戛”。青年男女在干活、做客、打跳、唱山歌、对调子等场合相识,相互看上后,就会寻找机会多多接触搞好关系,小心试探。待挑明关系,恋爱成功后,男方会找一个伙伴陪同去女方家说亲,也有单请一媒人去说亲的。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说亲,崀峨话叫“擦姆咪”。说亲时间一般都是晚上,以免被众多的人看见,主要是考虑影响:以防不成功后难为情。男方去女方家说亲前,会告知女方,女方会告诉父母:今晚会有人来说亲。女方父母一般都会热情接待,因为女儿恋爱时,父母基本上已经知道个大概了(崀峨地方小、村子集中,随便一打听,就能把对方的底细摸得八九不离十)。女方父母不同意的就会找各种理由回绝(比如先要男方生辰八字去合婚,过段时间就说找人算过了:两人八字不合)。80%都会同意,最后不成者约占1%。第一次上门说亲,一般都是提一小瓶酒、一两包糖果,总之,每次要带一点小礼物,以示诚意。一般媒人或小伙子去了3--5次后,女方父母就会答应,并告诉男方女儿的生辰“八字”。男方得到女方“八字”后,就会找“八字先生”算姻缘,两人八字合不和?八字一般都会合,不合的极少数,也有因此而分手的。此时如男方反悔,就会以“八字不合”为理由拒绝。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提亲,崀峨话也叫“擦姆咪”。八字合好后,这就轮到男方父母上场了,同样需要带一点小礼物。男方父母(一般只去一人)去提亲1--2次,女方家就会答应。这时男方家最大的说辞是:他们俩(特指一对小年青)“八字”合得来。此时双方不喊“亲家”,而以“他(她)叔”、“他(她)孃”相称。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定婚。定婚在女方家进行,由女方家主持。男方家带的礼节性礼物必须有:烟、酒、糖、茶、盐,茶是砖茶,盐要削成椭圆形,这些仪式性礼物必须成双成对,还要用红纸裱上简单的图案。除了烟、酒、糖、茶、盐,男方家还要准备一套女方的嫁衣,包括鞋子。定亲这一天,男方家出马的是母亲,父亲不去。双方父母依然不互喊“亲家”,而以“他叔”、“他(她)孃”相称。男方家去的人有个特点:老人少,年轻人多。女方家也会派出相应的人数作陪。这个时候,双方老人会商议出一个一对年轻人结婚的大致时间。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unsu3.jpg

婚礼上帮忙的青年人在一起进餐

五、结婚,嫁女一方崀峨话叫“如毛富”,讨媳妇一方崀峨话叫“期姆霍”。定婚后,如果男方家想再提前一点时间举办婚礼,还会请媒人再去商议时间。结婚的大体时间(一般在冬月或腊月)一定,男方家就会找先生看(算)具体的结婚时间。有找坝区汉族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算结婚日子的,也有请本地人算结婚日子的。崀峨人称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为“高公”。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崀峨本地人会看结婚“吉利”时间的人有4人。男方看好时间后,接着会请媒人向女方汇报结婚吉日并与女方父母商议“彩礼”的问题。延至1980年代,崀峨人结婚兴“过礼”,其实就是现在的彩礼。上世纪八十年代“过礼”的钱物有:白酒50斤,黄豆50斤,羊一只,带尾巴的火腿一只,木柜子一个,木箱一个,被褥一套,干鱼一对,红糖一合(有两块,实际为一对),盐、茶各一对(崀峨话叫粗圪隆),还有现金150--300元。以上钱物皆用红纸裱上简单的图案,以显示庄重和喜庆。“过礼”来的东西一般摆放在房屋正堂两侧,糖、盐等仪式性的礼物则摆放在“神桌”上。“过礼”来的柜子、箱子和被褥,女方家会作为嫁妆陪送,另外女方家还会陪嫁一些床上用品、衣服、盆子和热水壶等物品。1990年代陪嫁的物品有:缝纫机、电视机和洗衣机。2000年代以后陪嫁的物品有:摩托车、农用车,甚至有小汽车。当然,彩礼也涨到七八万十万了。“过礼”时间为女方家“小帮忙”的那一天,去“过礼”的都是小年青,新郎不去,一般都会有一个精干的中年人为领队。“过礼”的人在女方家吃过午饭,当天就要赶回男方家。“过礼”的人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与女方家商议好第二天发亲时间。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崀峨人嫁女还有哭嫁的习俗。哭嫁,崀峨话叫“二刷奴”,“二刷”意思不详,“奴”意思是哭,意译为“哭着唱调子”,非常的形象。新娘(崀峨话叫擦歇姆)出嫁的头一天会向姊妹(含女伙伴)唱出嫁调,音调幽怨、悲切,主要表达对伙伴们的不舍及对未来生活的惶恐。唱(哭)到动情处,女伴们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哭唱。迎亲,崀峨话叫“擦歇姆赐”。一大早,新郎(崀峨话叫麻禄歇)在伙伴的陪同下,带着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新娘家出发了。进入女方家院子后,新郎必须先找到女方父母亲,正式地喊一声:爹妈。爹,崀峨话叫“阿务”。妈,崀峨话叫“阿姆”。喊父母后,女方家对新郎还有一个考验:迎亲队伍自己得把新娘抢出屋子。此时,男方带来的小伙伴就发挥大作用了。他们首先得在众多伴娘的推搡下挤到新房前用力推开门挤进新房。其次得在拥挤且昏暗屋子里把新娘子抱出来。有时得抱好几个人才能把新娘子抢出来。这样欢乐的抢亲年轻人最喜欢了。有时新娘家的门都会被挤坏,有的接亲小伙不知不觉会被伴娘们掐得青一块紫一块。新娘被抢出来后会抱住父母唱哭嫁歌,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父母的不舍。向父母哭唱完后还会向女长辈们一一哭唱,此时女长辈们就要回哭唱给新娘。很多长辈都备有毛巾擦泪,哭嫁歌伤感、悲切,感天动地,闻者无不落泪。出嫁调母亲的唱(哭)词如:金鸡一叫天来明,我家小女舍不得。今后难见女儿面,房屋空荡冷清清。直至女方家支客司多次催促说:发亲时间到了,不要误了吉时。新娘子才会随接亲队伍依依不舍地离开娘家。离开前,新郎、新娘双双向祖宗磕三个头,新娘子需由弟弟或哥哥背出大门。女方送亲客十人二十人不等,但重要人物有8个(4男4女)。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达男方家后,男方家会隆重接待送亲客,派出对等的8人(4男4女)作陪吃饭、喝酒、聊天。迎亲时,箱子、柜子等女方打发陪嫁的物件先行背(抬)走,然后新郎朝前,新娘紧跟,皆有伴郎伴娘为他们打伞。送亲客最后出发。过桥时,新娘子需由女伴背其过桥。迎亲队伍不得经过“观音庙”,需绕行远路(现在早已不兴了)。接亲队伍快到达男方家大门时,男方家便开始鸣炮欢迎。此时门口早已站着一对男抱大红公鸡,女持燃烧火把的中年夫妇,他们各自用公鸡和火把绕新郎新娘的头,顺势将公鸡和火把丢在路旁(过后会有专人收拣)。此两人的属象不能克新郎新娘,他们还要是夫妻恩爱,有儿有女,最好是有乖巧听话有出息的儿女。头天也是请其中的妇人为新人铺床。这个程序支客司必须事前搞好。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unsu4.jpg

新郎、新娘及伴郎、伴娘团在大门口

新郎家大门左右各“栽”一棵标直的青松树,地面到有树枝的树干部分用绳索把小青松毛枝扎上一圈,用以遮住主要树干部分。从大门到院坝到堂屋一律撒上薄薄的一层青松毛,配上红红的喜字和工整的红对联,整个婚礼现场显得清新、喜庆和热闹。新人从大门踩着青松毛来到堂前,支客司喊:一拜天地,夫妻对拜,三拜来宾,送入洞房。崀峨人结婚不兴争抢进屋,新郎先进,新娘后进,然后关上门。不一会儿,新娘子打开门端着洗脸水出来了,此时早已躲在楼上的男方父母“恰好”从楼上下来。新娘子就趁机喊:爹妈,请洗手!紧接着新娘子给大家送糖果,先送父母,接着送厨师,最后送众人。对送亲的人男方家更是热情接待,包括碗、筷、酒杯等都不能有瑕疵。新郎倒茶,新娘端糖果。讲究一个成双成对,烟要发双烟,倒酒要分两次倒满。一般是舅舅送亲,倒酒要从舅舅倒起。陪客的则小心、热情地接待。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晚上是婚礼的高潮:全民打跳。四乡八邻的乡邻亲友,只要能跳得动的,都高兴地加入打跳的行列。打跳会持续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会通宵达旦。此时是一对新人的高光时刻,人来得越多,他们脸上越有光。此时也是青年男女寻觅爱情的最佳时间。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跳,崀峨人称之为“果克”。崀峨打跳有本地跳十几种,比如:一门合脚、两门合脚、三门合脚、四门合脚、八脚、三三丢溜溜、多索多索多、索索啦和各期格拉果等。伴奏乐器有笛子、萧、三弦和葫芦笙。1980年代以来,崀峨舞蹈伴奏就只剩笛子了。舞蹈形式有拉手“转圈圈”、不拉手“转圈圈”和“裹草帘”等。外地跳有临沧调、团街调和他留调等。打跳时,有一种舞蹈是边跳边唱,崀峨人称之为“哎嗨哟”,男女对唱,旋律优美、音调高亢(女高音有时能达到嗨C),歌词丰富,富有生活气息。比如:(女领)月亮嘛团圆嘛十四五,姊妹团圆嘛今晚辰。(众合)哎嗨哟!哎嗨哟!哎嗨咦嗨嘛哟哟!(男领)郎是嘛山中嘛倒钩刺,不挂小妹嘛挂哪个。(众合)哎嗨哟!哎嗨哟!哎嗨咦嗨嘛哟哟!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unsu5.jpg
崀峨人在水库边打跳(与婚礼无关)

六、回门。婚礼第二天(实际上是第三天了:第一天小帮忙,第二天大帮忙,第三天回门)一大早 ,新郎新娘带领一群小伙伴背着礼物,送给女方亲戚。1980年代的礼物为:面条一把,饵块粑粑5个。女方亲戚则会回礼一点小钱,一般为3--5元。新郎新娘还会邀请亲戚来男方家吃晚饭。这一天,男方家会另派两名得力的亲戚或朋友请女方父亲到男方家吃“会亲酒”。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天,新郎岳父会带七八个亲戚过女婿家吃“会亲酒”。吃酒时的座次安排就很有讲究:两亲家公坐上八位(一条板凳),舅舅一板凳,叔叔一板凳,两边的弟兄一板凳。同样,发双烟,酒要斟两次才允许倒满。第一杯就是“亲家酒”,接着就是本家酒、舅舅酒、叔叔酒、兄弟酒、媒公酒。大家开怀畅饮,期间会通过争辩、协商处理好两边亲戚的称谓问题(俗称争辈分)。饮酒间,岳父会把女儿女婿叫过来,当着众人的面作一些交代:比如两小口要恩爱,要孝顺父母,要能吃苦,要勤俭持家,建设美丽家园等等。媒人会说:今天成双又成对,大事小事靠本家。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喝“神酒”(小帮忙时,男方家用喜字和红布特封的两瓶各装有5粒花椒的酒,一直摆在神桌上)。过程是:先敬老祖宗,再从两亲家开始倒酒,最后把两瓶“神酒”喝完。媒人说:吃了花椒麻了嘴,其他就不讲了,送回家。至此,“回门”、吃“会亲酒”才算结束。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请亲家母吃饭。吃“会亲酒”后第二天(实际为婚礼第四天),男方家又请来新娘的母亲和她的姊妹们到家里来吃饭。此日,主要是两亲家母交流,男人不再参与。直到把亲家母送回家,婚礼才算正式结束。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谢媒人。忙完婚事后,两小口带礼物到媒人家答谢媒人。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unsu6.jpg

永胜崀峨人与瑞丽景颇族人联欢(2018年摄)

补叙:崀峨人的婚姻虽主要是男娶女嫁,但也有“招姑爷”的习俗。崀峨人招姑爷叫“如麻码”。“如麻”就是姑爷的意思。“码”就是招的意思。崀峨人招赘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独生女家庭或子女全为女子的家庭,招女婿继嗣;二为女大子幼家庭,招女婿担负家务劳动,养老抚幼。招姑爷接亲路上,女方走在前,如遇过桥,男方需由男伙伴背其过桥。男方入赘后不改姓,但子女随母姓,男方死后埋入女方家祖坟。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旧时,崀峨人的婚姻主要还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88岁的海焕珍老奶奶告诉我,在旧社会,年轻人结婚都是奉父母之命,结婚前两人连话都不能讲。年幼时,她亲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被人用轿子从他留山抬来嫁到了崀峨。那时,没有抢婚的习俗,但接亲时有游戏式的假抢婚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俗也越来越简化。崀峨人的婚姻半径越来越大,由族内婚到族外婚,族外婚的人数也逐年增多。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她还说:1959年崀峨青年结婚时,人们挂礼(金)一般都是一角五分钱、两角钱,五角钱算高了,最高的是一元钱。彩礼为50--80元。杀一只羊子就可以举办一场婚礼。海金明、海金祥二位叔叔告诉我:1980年代以前,崀峨人由父母指定的婚姻约占60%,做法是先定婚,再结婚。当然,当事人长大懂事后,互相看不上后退婚的也有。1985年代以后,基本上就是自由恋爱了。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崀峨人对婚姻很看重,也很重视娶进门的新媳妇。笔者曾听到一位正在娶儿媳妇的老人家说:今天很高兴!人都得到一个了,还不高兴?细想,真是充满哲理。(图片由作者提供)o5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作者简介:罗树华,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崀峨村人,彝族,本科学历,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小学音乐高级教师。文学作品发表于《丽江日报》《边屯文化》《民族音乐》《当代音乐》《中国教育指南》《音乐教育与创作》等刊物。曾获丽江市独唱比赛优秀奖、永胜县独唱比赛二等奖、丽江市课堂大赛优课奖、丽江市课本剧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和永胜县优秀团干部称号。曾任丽江市中青年课堂大赛评委。音乐作品多次获金、银、铜奖,参与指导的合唱节目多次获县级一、二、三等奖,参与创作和演唱的音乐作品《华丽高速》《小康路上我们在一起》曾荣登国家级APP“学习强国”平台。

picss7.jpg

原媒体:编辑:海忠菊;责任编辑:秦正业。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