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非遗彝族烟盒舞世代传承,历久弥新
2006年,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红河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属地为红河州石屏县。彝族烟盒舞是彝族(尼苏人)民间“吃火草烟”习俗活动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自称“跳弦”,也称“跳垄偬”。因手拿烟盒弹跳,又称“烟盒舞”。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石屏县境内的异龙、牛街、坝心、宝秀、大桥、新城、龙朋、哨冲等乡镇部分地区,并辐射到邻近石屏边缘的建水县的部分村寨。
彝族烟盒舞发展衍变过程是石屏土著民族历史变迁的见证,凝聚并体现着各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它是石屏彝族先民观察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舞蹈种类,与异龙湖同生共长,源远流长。
烟盒舞最初动作和表演内容大多是捕鱼、围猎和田间劳作时对动物、昆虫的观察模仿,但在随着岁月的衍变,渔猎、闲暇时的娱乐模仿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特别是元、明彝汉文化的交融揉和,烟盒舞日趋完美成熟,集歌舞乐、仿生表演、竞技表演为一体,形式多样,既可自娱自乐抒发情感,又具有很强的艺术韵味和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彝族发展历史、风俗习惯的重要媒介。
烟盒舞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部分,按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多种流派。坝区主要突出正弦部分,目前已经收集整理的有三步弦、三步扭腰、三步点、三步勾、三步横、三步飘脚、忍脚涉弦、梭梭弦、蹲蹲弦、正挂、倒挂、莲瓶倒水、仙人摘桃等62套,这些套路皆以三步弦为基础,技巧动作皆由三步弦派生,且大多是动物习性的模仿表演,含技巧成分较大,多为二人对跳。
而山区主要突出杂弦部分,目前收集到二步半、斗铁壳、敬一盅、关圣撕刀、滚松球、戽细鱼、三姐妹逗合、三穿花、四穿花、六穿花、上通海、下曲江、大轻纵、小轻纵、老人家、满三娘、大翻身、操洋操、石屏干腌菜、四季开花、耍大谷、踩四方、马步、查拐哩、扭松毛结、簸箕弦、好整吃、踩谷种、干娘娘、勾棠栗花、抬锅盖、老牛擦背、亲哥尼阿妹等55套,这些套路大多是纯情绪性的唱跳,气氛热烈,体现出舞者欢快、愉悦的心情。
目前,常见烟盒舞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现场节奏明快,爆发力强,极富参与性和感染力。舞蹈主要以弹响烟盒伴奏,配以四弦、三弦、二胡、笛子、树叶等。每当清脆的烟盒声和热烈的四弦琴声交相响起,舞者随之翩翩起舞,有的潇洒飘逸,畅而不俗;有的轻快活泼,极富吸引力。
记者获悉,近年来,红河州注重对于彝族烟盒舞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搭建传承平台,创建保护传习馆(所、室、点),通过以带徒传艺、举办培训班等活动方式,有效地保护传承彝族烟盒舞;一方面,红河州积极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增强当地民众对烟盒舞的文化认同。在石屏县等彝族村寨都有烟盒舞队,无论男女老少,自小就会跳烟盒舞,每当逢年过节或是结婚、建房等大喜日子,彝族同胞都会不约而同地跳起烟盒舞,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此外,红河州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文化遗产交流。通过组织推荐烟盒舞非遗项目及各级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各类活动,在现场展演、项目讲解中让更多地人认识了解彝族烟盒舞,进而提升红河非遗文化影响力。
本文来源于《云报文旅全媒体》 作者:赵雄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所属专题:
红河彝学/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