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走进文山非遗文化——铜鼓舞

作者:映象文山 发布时间:2020-06-10 原出处:映象文山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项目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jpg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铜鼓最早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自从它出现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珍爱,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民族还在使用和珍藏铜鼓,甚至视为神物供奉。铜鼓文化在文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山铜鼓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历经二千多年,长盛不衰,反映了文山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4.jpg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5.jpg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鼓舞是文山州壮族、彝族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蹈种类之一。2006年5月,“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项目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铜鼓舞始于先民的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每当节庆和婚、丧等活动都要举行跳铜鼓舞。壮族的打鼓过年、三月三,彝族的“跳宫节”、“荞菜节”等节庆活动,仍然保留古朴的使用铜鼓遗风。广泛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丘北等县的壮族、彝族村寨。活动流传区域主要涉及三个县九个乡镇的壮族、彝族多个支系民族村寨。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91756702535124.jpg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壮族铜鼓舞以广南县贵马、里玉、米落等村的铜鼓舞较为特色,壮族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每当节庆、讨亲生育、丧葬祭祀时都要跳铜鼓舞。壮族多居水头,舞蹈表现的多属稻作文化,如栽秧、打谷、撒种、采摘、收割、洗线(浣纱)等。壮族铜鼓演奏有独特性,一人敲铜鼓,一人以木盆辅助配合,形成共鸣滑音。铜鼓舞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形成交叉、甩手、抬臂等,队形多为圆形和斜八字。形象生动地把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全过程表现出来。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91756726274612.jpg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铜鼓舞则以广南县里洒、木镁村,麻栗坡县城寨村,富宁县龙洋、龙迈、木树、里地等村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彝族铜鼓舞一般在年节、祭奠祖先和丧葬祭祀时跳。彝族多居山区,舞蹈动作则反映山地劳作,有开荒、挖地、撒种、纺线和打猎等动作。彝族铜鼓舞以圆形群体舞蹈,将伴奏铜鼓置于舞场中心,鼓悬离地面约5至10厘米,鼓手蹲或坐于鼓侧,一手持细木条或篾条击鼓腰,另一手持藤槌击鼓面,众人围鼓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舞蹈,男里层、女外围或是男前女后一圈。铜鼓舞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幅度大,舞蹈动作动力向上,膝伸,身体随之起伏,膝、臀、腰、胸等部位随节奏摆动,轻快、活泼、刚中有柔。民间传统铜鼓舞蹈,节奏感强,动作大方,劳作韵味浓厚,古朴、生动、形象、优雅是它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不论壮族还是彝族,铜鼓舞内容主要都是表现时间季节的生产生活劳动场面,或间穿插一些守猎的内容,具有原始生活的痕迹。壮族属水边民族,铜鼓舞则多反映出稻耕文化的场景。挖掘和研究民间铜鼓舞的丰富肢体语言特征,对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7.jpg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铜鼓文化能够凝聚民心,加强团结协作,对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6.jpg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布依、蒙古、白、傣、仡佬11个民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以喀斯特地貌为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文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全州各类民族文化资源多达700余项。目前,全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代表性传承人5人。5个国家级项目为:“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坡芽情歌”“女子太阳山祭祀”。有“壮族纸马舞”“棒棒灯”“苗族闹兜阳”“苗族花山节”“彝族弦子舞”“瑶族度戒”等省级保护项目44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有“瑶族盘王节”“芦笙舞”“花脸节”等州级保护项目80项,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65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约270项、代表性传承人260人。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理于文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刊、文山州政务网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1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文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