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彝族阿都高腔(省级 凉山)
导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布拖彝族先民们,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繁重的劳作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压力,触景生情,以情起兴,信口高腔,抒发感情,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不断加工,不断创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间歌谣——阿都高腔。
男女对唱
项目名称:彝族阿都高腔
名录级别:省级
产生年代: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勤劳智慧的布拖彝族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繁重的劳作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压力,触景生情,以情起兴,信口高腔,抒发感情,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不断加工,不断创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间歌谣——阿都高腔。
分布区域:
彝族阿都高腔除分布在布拖之外,还分布于邻近的普格、昭觉、宁南、金阳等县,以布拖为中心和代表。在布拖遍布于全县5个片区、3个镇、27个乡、190个行政村,特别是拖觉片区的拖觉镇、洛古乡、乌科乡一带更为流行。
基本内容:
彝族阿都高腔的内容一是音乐形态和风格。它的唱法以假声为主,歌头以真声唱出低音后骤然以假声唱出呼唤性的歌腔(或长或短),接着以前短后长的附点型节奏唱完歌词,再以大跳急促下滑至低音作结。它的音区一般都在小字3组的c 以上,旋律陡上陡下,大跳起伏,声音尖厉;风格粗犷、奔放、不重修饰,直爽刚毅,形成了其名“丫”(即阿都高腔)的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没有这个“形”,也就没有它的“实”。二是布拖阿都高腔的歌词内容。它是布拖阿都地区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录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的口传诗篇。如前例《蒲莫妮日》的史诗;又如婚礼歌中有唱历史知识的婚礼迎宾歌,体现礼仪排场;出嫁歌反映的是对包办买卖婚姻的控诉。如:“好水流在溪沟里,哪滴不受顽石气?好草生在草地上,哪株不被风霜打?人间妇女千千万,哪个女儿命不苦?”“妈妈的女儿啊,生来欠了夫家债,不走不行了。手掌挡泪水,拇指揩泪珠,一路走,一路泪。”布拖阿都地区的丧葬习俗十分隆重,在哭丧、吊唁、送灵(魂)等过程中都有相应的歌和歌舞仪式。如:《哭阿妈》中唱道:“阿妈哟,你的儿女如今成了孤儿,你的女儿从此碎了心;阿妈哟,你从此化成了飘走的云和风,风吹冷飕飕,云飘昏暗暗。”《吊唁歌》唱道:“世上没有不死人,兽中之王也会死,人中皇帝也会死。今天你到天上去,子孙为你来祭奠,你无牵无挂放心走。”表现出对生死观念的豁达和朴素的唯物观。过年歌,除了唱过年快乐之外,还有迎接祖先的歌,寄托了对祖先亲人的缅怀,反映出氏族血缘浓浓之情。反映群众苦难生活和倾诉情怀的山歌、生活歌,在布拖阿都民歌中为数很多。如《阿各的歌》唱:“我阿各没饭吃,我阿各没衣穿,像雪山上脱了毛的鸟儿,又冻又饿活不出来了”。《单身汉》唱:“上没有父母,下没有亲人,我无家可归”。“太阳就要落山了,猎狗老来蹲破圈,猫儿老来转锅庄,穷人老来不当人,只有孤苦徒悲伤”。除了反映痛苦生活的歌,当然也有反映人们理想愿望、愉快感情和男女恋情的歌曲。总之,它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三是火把节中的“都荷”。这是只由妇女表演的歌舞活动,在歌舞场地由10余人乃至百人围成的无数个小圈或大圈的队形,每圈由1人领唱众人应合,后者牵着前者彩巾,各人手撑黄油布伞,边走边唱。歌曲名目较稳定的有十余种,如:《朵乐荷》、《黑勒》、《则呀》、《麻达拉欧》、《合哈》、《呀呀》、《阿莫尼惹》等。歌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有:节日热闹的情景,节日美丽的穿戴装束,不同的人过节中有不同的生活;祈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牛羊兴旺,人寿安康;其中唱《阿莫尼惹》借以表达和倾诉妇女们对包办买卖婚姻的不满与控诉,在这时也是合理的表现。
放声高歌
基本特征:
彝族阿都高腔的特征有彝族古文化代表性地区中的古音乐形态特征。布拖地处大凉山彝族聚居区腹心,是公认的保留彝族古文化、古语、古俗最多最稳固的地区。阿都高腔的古老音乐形态表现在:调式基本上为羽调式的单一性;节奏形态的前短后长附点型;乐曲结构为“一句式(头、腹、尾),一个乐句就是一首歌;节奏性重于旋律性。这些形态在音乐史学中(如《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认为是原始时期民歌所具有的特点,它的音乐形式和形态有明显的古老性。
彝族民歌中的“母体”性特征。与其古老音乐形态相应,在布拖阿都高腔民歌中几乎(不是绝对)都是这一音乐形态(调式、旋律框架、结构、旋律线等),这个“唯一”的现象有研究者揭示认为,在凉山彝族“阿都”地区外的“依诺”、“圣乍”地区的民歌是“所地(阿都)丫(高腔)”的发展,(见《从“Y”看彝族民歌的深层结构和共性特征》)载《音乐探索》1988、2期,其研究成果为《1989年中国音乐年鉴》肯定为“重要成果”);同时在比较云南与贵州彝族民歌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见该文)。因此,布拖阿都民歌中“唯一”的音乐形态,在我国彝族民歌中具有“母体”(或者“种子”)性的特征。
演唱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独特性特征。与以上两个特征相联系的是它的假声唱法,在凉山其它彝族地区基本上是以彝族称为的“合”(平腔)与“尔”(低腔)的或者“合”与“丫”的糅合的“丫合”,阿都高腔与云南彝族中的“打歌调”、“海菜腔”的假声也不尽一样,以它的尖、硬、直,毫不修饰的特点,表现出古老原生态的个性。四、“都荷”歌舞场中隐匿的“妇女节”特征。火把节是一年一度的,正如阿都民歌中唱“一年365天,一年才一回,尽情玩乐不会错”。在凉山父系氏族奴隶制中,男权至上,男人为大,妇女地位低下。彝族《克智》说:“夫坐妻上方,妻要坐端端”。妇女不但受到地位之罪、生活之苦,更是包办买卖婚姻的牺牲品,唯有一年难得的火把节歌舞场中成了主宰者,男性不得介入,怎么唱怎么跳,别人都不会也不得去干涉;而且所唱的内容除那些与节日有关的祝福祈愿、喜悦表述的内容之外,大量的有《阿莫尼惹》(《妈妈的女儿》)之类,痛述妇女悲苦的歌,压抑的情绪,只有此刻得以尽情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讲,火把节就是阿都彝族妇女节,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内涵。
基本价值:
彝族阿都高腔具有彝族古文化、古音乐形态的遗存保护价值。如上所述,布拖阿都彝族地区,是彝族古文化、古习俗保留地的代表,它的高腔民歌不仅音乐形态更在于它的民歌内容,有重要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价值,也如凉山彝族的社会形态一样有其特殊个性,是值得保护的。布拖阿都高腔民歌在艺术发展进程中的特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布拖阿都高腔民歌从音乐形态上讲,虽然有原始艺术的遗留特征,但是它不等同于原始民歌,它以其自身独立发展和形成的固有形式延续下来,是有它鲜活的生命力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的音乐艺术特征对研究艺术的早期形态有“活化石”作用;它的社会内容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许多学科都提供了研究价值。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布拖既是享有“阿都高腔之乡”的美称,这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开发”“利用”的极大价值。事实证明,布拖县近些年在宣传本地区,扩大对外交流等,特别是利用火把节的节日效益开展的活动,阿都高腔都是不可或缺,而且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保护好这一资源,继承发扬它的优秀传统,把它作为民族文化资本,发挥它的品牌效益,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传承人基本情况:
毛艳,阿都高腔的省级传承人,女,彝族,生于1985年4月,自幼跟着外婆学唱高腔,而后进入学校读书,火把节时参加原生态表演活动以出色的唱腔、不同的曲调,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今已中专毕业正从事艺术团的工作。传承谱系且沙莫拉歪——吉几莫木作(祖母)——阿亏莫里扎(外婆)?——吉沙莫尔合(母亲)——毛艳属家传关系。
吉使日黑,阿都高腔的省级传承人,男,彝族,生于1983年11月,传承谱系:吉斯沙达(祖父)——吉斯沙日(父亲)、吉克扯尔(舅舅)——吉使日黑。
女子高腔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所属专题:
彝族非遗保护与传承/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