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浅析景东彝族歌舞“三跺脚”的文化内涵

作者:云南网 发布时间:2021-08-14 原出处:云南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三跺脚”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歌舞艺术活动。云南省思普地区彝族聚居较多,一句“跳起黄灰做得药”的唱词,充分说明了这一歌舞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地位和文化内涵。它是以彝族为首,包括哈尼、拉祜等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庆祝丰收、乔迁之喜、表达吉祥如意愿望的活动方式;是彝族人用以除祟驱邪、消灾弥祸、请愿祈福、祭拜神灵的常用媒介;是思普地区各少数民族庆祝节日、举行盛会、民间嫁娶办喜事等集体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甚至很多地方已蔓延到汉族当中;是部分民族在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它引领人们冲破封建羁礼,逐渐走向平等、自由、团结、和谐、共盈的现代文明社会;今天,彝族“三跺脚”歌舞又肩负起传播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反映彝乡特色,打造彝区形象,推销彝民特长,发展彝族自治地区经济的重任。
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能歌善舞,是我国广大民族同胞的共同天性,先秦《诗经》中,就以诗歌形式搜集了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化,其中歌舞文化占有较大成分,这是最早记录民间文化的优秀经典。而彝族的“三跺脚”,或许是这一民族与生俱来的,或许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中诞生的,也或许是事出偶然,那就不得而知了。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人对“三跺脚”来历的传说众说纷纭,一说是三国时,曹操用计,使徐庶弃蜀归魏,刘备依依不舍,送了十里又十里。当徐庶远去的身影被树木遮没了,他命士兵将树砍开,并命士兵齐声喊着跳着送别军师。而曹操那边也令士兵喊着跳着欢迎徐庶来归。后来人们就把曹刘两家一迎一送的动人场面编作舞蹈来跳,继而演化为今天的三跺脚。二说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治理云南,与蛮王孟获交战中因兵力悬殊,遭蛮军包围,诸葛亮施计,在夜间命士兵点起火把,击鼓呐喊,并围着山头转,蛮军以为诸葛亮的大部队援兵已到,因而不敢进攻,为蜀军赢得了战机,孟获被擒,蛮军被收复后,长期受蛮王势力欺压的各民族人民为纪念这一事迹,继续狂欢跳跃、歌唱,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彝族歌舞。还有第三种说法,是彝族地区曾经妖孽横行,祸害人民,使得彝民们时刻提心吊胆,日夜不宁,后来出了个大汗将妖魔擒住,放在案板上用大刀剁成肉酱,人们也点亮熊熊的火把,用刀砍剁枕板,敲击物品,呐喊跳跃着助威,这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因此后来演变为“火把节”和歌舞“三跺脚”。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跺脚又叫"跳芦笙"、"跳三弦"、"三脚歌"、"跳歌"。是广泛盛行于思普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逢年过节,或遇重大喜事都要跳三跺脚。彝族的这个传统歌舞,不管它源于何时,也无论它的初衷是什么,更不用去考究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社会,都有着它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家人用跳“三跺脚”来庆祝吃新、乔迁等喜事

在彝汉杂居的地区,汉人中曾流传着一句话:“谷子黄,进新房,夷人狂。”主要就是针对彝、哈尼、拉祜人的“吃新”和“进新”而言的。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三跺脚”歌舞与彝家“吃新”关系密切

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主粮水稻和玉米成熟,人们选个吉日,从自家各块田地中采回最先成熟的一些谷物,放在炉锅里温火烤干,去壳做成米,再与老米混合做饭,愿望年年青黄相接甚至有余,新饭和丰盛的菜肴做好后,先祭献天、地、田公地母及各位神灵,祈求保佑粮食丰收,然后是养狗的人家让狗先吃,今天是狗在一年中享受待遇最好的,传说五谷种子最先是狗尾巴带来的,加上狗又忠心耿耿地为人们看家护院,所以先让它吃第一碗新粮,接着就是亲戚朋友、邻居聚在一起享用盛宴,酒足饭饱,歌头弹起三弦、吹起笙和萧,摆开场子,不一会儿,跳歌的人陆续闻声赶来,聚集在院子里,一直跳到深夜,每人喝上两大碗主人款待的“白酒水”才又陆续离去。这就是“吃新”。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歌舞“三跺脚”是彝家庆祝“进新”的主要活动

彝家的新房跟汉族的一样,中间是堂屋,“进新”时,先请彝寨里德高望重或专门从事主持这项活动的人按规矩备齐活动所需器具和供品,在堂屋做好各项布置,带领主人上香、行叩拜礼,主持人高喊祝愿、祈福的口头对联,叫“说吉庆”,旁人接着重复结尾三个字,叫“打和声”。当喇叭声、炮声再次响起时,开始进入下一个程序,事先组织好的一队人马各自就位,打头的是主持人,一般为懂礼仪的彝族长辈,他一手端净水碗,一手舞着香柏枝叶,用柏枝蘸净水朝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挥洒,口中连说带唱,后面的依次是弹三弦和吹笛子的各二名交叉排列,吹芦笙的一名,吹树叶的一名,还有一名手捧稻穗,最后一名则是年轻力壮的汉子,他双手抱住一个装满“白米酒”的大坛子,有时也会有几个其它配角,他们在院子里摆弄阵势,先慢步起跳,吹拉弹凑声也较缓和,步伐不断加快,乐声加急,在院子里变换着花样转了几圈就往堂屋跳进去,在堂屋里跳得越来越剧烈,只到所有人都满头大汗,特别是那个抱着五、六十斤重的大酒坛的人更是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时方才停下,围住白米酒坛,把整坛白米酒吃个精光,然后带着醉意,庆功似的大声喝彩、谈笑。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歌舞“三跺脚”

“吃新”和“进新”虽是彝家人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但从中反映出“三跺脚”这种民族民间歌舞形式的神圣地位和无以替代的作用,彝族祖先在艰苦的历史岁月中繁衍生息,跟大自然作斗争,历尽千辛万苦,但始终不变的是一颗时刻乐观向上的心。解放前,彝族人因处于与汉人不平等的地位,生产方式陈旧落后,加之受种族歧视和排挤,大多数人生活漂泊不定,家庭贫穷,住房简陋,但他们以苦为乐,没有自卑,没有怨天尤人,他们用吹、弹、唱、跳来表现自己闲适、自得的生活,表达征服自然、获得生存的自豪感、成就感,从中也体现着一种“低调做人”、“知足常乐”的处世思想;同时,彝家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仍然是执着和自信的,他们还是以欢歌曼舞显现出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三跺脚”伴随着彝家人与天地同乐,与日月共存,伴随彝族儿女一起走进了今天的繁荣。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人的驱邪治病、祭神消灾活动伴有歌舞“三跺脚”

在医学、气象学、心理学以及各类自然科学极端落后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相对低下的社会,人类与自然力的较量和对生、老、病、死的认识往往归结为神灵的支配,从而采取的是迷信的手段,特别是处于受歧视地位的文化、经济、生产生活相对落后的边远少数民族,更是将希望寄托于迷信,以歌舞慰藉,从中自得其乐。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乡的民间用歌舞驱邪治病

民间的诸多传说和彝族老人们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足以说明歌舞“三跺脚”在彝族人驱邪治病活动中的重要意义。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彝族老人们所熟知的一件事:有一天,一位彝族青年到山里看管玉米地,在地里过夜,深夜时无意中听到远处传来“呜——呜——”的哭声,当他注意听时,那声音又没了,一不在意,那声音又传来,并且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他点个火把走出自己住的临时窝篷,寻着那声音走去,那声音又渐渐远去,他来到一棵古树下,并没一点风,却听到树枝沙沙作响,忽然火把无缘无故地熄灭了,他不禁打了个寒颤,定睛往树根看时,看见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少女,她脸色煞白,眼框里流着血,脸上挂满泪珠,这位青年吓得魂飞魄散,跌跌撞撞地摸黑逃回窝篷,他哆哆嗦嗦地蜷缩在被窝里,忽然一阵风吹进来,紧接着,他感到有一双冰冷的手掌在背部从上往下摸,这时,青年用瘫软的手从旁边抄起老火枪,朝窝篷门外胡乱开了一枪,一阵风吹了出去,他的恐惧感减轻了,仿佛就要勉强入睡,无意中又听到“呜——呜——”的哭声,越来越近,他睁开眼睛,那张布满泪痕和血迹的煞白的脸探着头在窝篷门口看他。他怕得快要死,却无意中想起有人说人的骨头做枪子能打中鬼,可到哪里找人骨头呢?寻思中他急中生智,削下自己的几片指甲放到枪管里,装了火药,上了铜炮,对准鬼脸打去,只听“哎呀”一声惨叫,“呜——呜——呜——”哭着远去了。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彝家小伙回到家中便一病不起,吃药无效,打针不灵,只好去找“多希”。“多希”到了,看了看病人,向主人索了个鸡蛋,燃起三柱香,烧了三份纸钱,把鸡蛋放在香火上转动熏烟,作出闭目养神状,两个嘴唇不断抖动,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鸡蛋绕着自己腰部左转三圈,又右转三圈,再放到病人身上从头到脚地滚动一番,让病人往鸡蛋上哈一口气,“多希”报了病人的姓名和详细住址,说明缘由,把鸡蛋竖起插在一碗米中,仔细端详,又闭上眼睛想了想,说:“病人是撞上了‘独脚神’。”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天,“多希”在病人家中摆起神坛和香案,献上供品,念动咒语,请出各路神灵。几个程序完成了,最后他一手拿着闪亮的尖刀,一手拿桃树、柳树枝,又是骂又是驱赶,从病人身上开始,一直赶遍家中每个角落,忽然,抬出一个烧得通红炽热的犁头铁,用纸钱捏起,用舌头在上面舔了一下,发出“呲——”的响声,又抬着犁头铁围着病人转了三圈,这时,事先备好的人马全部就位,他们有点火把的,有端花盘的,有弹三弦的,有吹笛子的,有吹树叶的,再后面的一位牵着一只大膳羊,最后一位更古怪,他头上顶个“三脚”,身上倒披蓑衣。急促的乐声响起,骂声、驱赶声不断,“独脚神”开始送上路了,送到几里外的僻静之处,把祭品撒在地上,烧了香纸和各种临时法具、饰物、灵符,把羊杀了,将头、脚截下,扔向四面八方,乐声停了,这帮人分散从另外一条路飞快地返回。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送了“邪神”后,这彝家青年的病情渐渐减轻,没几天就下了床,健壮如初。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彝家青年的诡异经历,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位青年常常听到当地流传的“独脚鬼”的传说,他深夜独处深山野岭,在极度孤寂和恐惧下,产生了对“独脚鬼”的想象,于是就产生了幻觉,这一幻觉使得他更加恐惧,这种极度的惊惧致使他心理崩溃,精神瘫痪,引起血气逆流,最终身患怪病,药医无效。“多希”的做法虽然纯属封建迷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却是一位有名的心理医生,他用卜卦的方式找到了病人的病因,再用驱鬼的方法解除病人内心的恐惧,处处摸清病人心理,诊断切中要害,对症下药,一出手便药到病除。在整个过程中,“三跺脚”歌舞充当了一种媒介,意示着人们解除疾病和痛苦,追求平安幸福、健康快乐的美好愿望。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以歌舞祭拜神灵,对抗自然灾害

在古代社会,人类缺乏环保意识,不会有意识地去调节生态平衡,所以因生态失调而导致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科技极度落后,生产力低下,人们既没有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找不到引起灾害的根源。他们往往把一切祸端归根于神灵,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灾难来临时,他们极度恐惧又束手无策,经历了一次次灾难仍然不会去治理和预防,唯一能做的就是跪求天地神灵保佑,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有组织的、庄重的祭拜活动,常此以往,便成为了习俗。下面就是彝族祭龙神的活动。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凌晨一点,毕摩诵完经,便牵来一只羊,围着神坛转了一圈就将它杀了,把羊头放在神台上,羊身放在台下,就连羊肠都放到台前敬神灵。接着是主人按毕摩的指示进行三叩九拜。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扶龙神是最后一个环节,只见一个人画了个大花脸出来,仔细看有点像画中的龙纹。当毕摩嘴里念了些咒语后,那个人作叩拜之礼,立即像喝醉酒似的胡乱蹦跳,有人说:“龙神要来了。”事先组织好的一邦人各理其事、各司其职,吹、拉、弹、唱一齐来,跳起“三跺脚”。那个花脸晕晕乎乎,似睡非睡,一下子这边倒,一会儿又朝那边倒,跳歌的人伴着音乐、跟随他晃悠,每当他快倒下时,最近的人赶忙扶住,因为这龙神是不能倒的,倒了就不吉利了。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在民间传说龙神是掌管降雨和水的,若是人们好生侍奉他,他就保佑当地雨水调匀,无灾无难,五谷丰登。若要对他敬奉不周或触犯了他,他就会让旱季干旱无雨,河流干涸,水源枯竭,致人和动物饮水困难,庄稼作物得不到灌溉,草木枯萎,人们遭受瘟疫折磨。到了雨季,又是狂风暴雨不断,致使河水暴涨,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接踵而至,房屋、田地、人畜、动植物等被卷走、冲毁或掩埋,受灾场面惨不忍睹。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民用歌舞“三跺脚”祭拜龙神,是人们征服自然、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信心和愿望的寄托,同时,通过这一歌舞活动,激发人们正确面对困难和灾害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时至今日,部分地区仍然还在举行祭龙神活动或“跳关龙”,虽然更注重发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娱乐的意义,但仍然具有对无灾无难、平安幸福的生活的美好追求。426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原载:云南网
文字来源:天赐普洱微信公众号
作者:信息不详,欢迎提供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