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艰辛 感受颇深 初心不改——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有感
摘要:彝族小调是彝族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东县安定镇是彝族蒙化支系的主要分布点,安定镇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的彝族小调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和情感,更是彝族人民精神的象征。为了传承和弘扬好彝族文化,本人开启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之旅,本文从学习、探索彝族小调的历程和感受两方面进行阐述,回味艰辛历程,品味丰盈收获。
罗喜、张洪、普靖外出培训(上海)表演彝族打歌
一、学习、探索彝族小调的历程
(一)学习彝族小调的背景
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95%以上的人口为彝族。而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定人,我们从小虽听惯了祖辈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唱的彝族小调的唱腔,但唱词不太清楚(特别是彝语唱词)。二十世纪80年代,“彝族打歌”主要是青年男女的娱乐方式,大都是夜幕降临的时候,村里小伙和姑娘们成群结队,和邻村的青年男女在山头平掌或河边坝子,随着芦笙、笛子、口琴响起而开始跺脚甩手跳起来的一种彝族舞蹈(俗称“跳野歌”),但父母和老师都不允许我们读书娃娃参与。因此,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彝族小调被边缘化,面临着失传,对此颇感遗憾。
(二)学习彝族小调的源起
在我上高一时,班级元旦晚会同学叫我唱彝族小调,我真的不会哎,于是唱了一遍初中学会的“故乡,景东”,当时班里的文体委员跟我说:“你作为安定彝族把(彝族密撒把),以后走出去说不会彝族打歌和彝族小调,别人真的不会相信,我建议你好好的学习一下,传承彝族文化要靠原生态的彝族人,汉族唱不出那种彝族人的豪迈韵味。”于是我的学习和探索彝族文化之旅就在当年假期开始。寒假时跟着小学时的同伴上山砍柴休息时请她们教我,学习彝族语言,也就是我们当地说的“蒙话话”;学习彝族舞蹈,也就是我们当地说的“彝族打歌”,学习彝族小调,也就是我们当地说的“唱调子”……一个假期过去了,我只学会了几句最简单的日常彝族用语:“这啧哩(吃饭),啧嗒喇(吃得了),这啧果么啧果(饭吃了没有)?啧果喇(吃过了),么啧果(还没吃);阿写(香蕉);写密(核桃);写刺(梨果);……”(因为用汉语表述彝语时,有的仅仅是同音,不能看汉字意思,有的发音汉语的同音字找不到,只能找相近的,否则翻译出来就不是原生态的彝语。比如:我曾听到过的《敬茶歌》唱词结尾“……小密、小刺摆上桌,嘞丕叨”,当时我唱了几遍,不理解意思,后来慢慢琢磨才发现,用汉语翻译彝语时由于音不准而跑意了,应该是“写密写刺摆上桌,嘞丕度”,意思是“核桃、梨摆上桌,请喝茶”);唱腔就只学会了当地流行的“…..哎,……阿苏哉”这个唱腔;“彝族打歌”只学会了“直歌、两跺脚和三跺脚”;相对而言,学习“彝族小调”的收获略多,如:“不是一天来不到,不是一夜玩不饱”,“郎一个来妹一个,一家一个唱起来(唱完了)”,“茴香豆米上上菜,你我两个散散心”,“细柴烧火热冷饭,冷啰冷啰热起来”,“郎爱玩来妹爱笑,爱玩遇着爱笑人或爱玩爱笑做一家”,“爱吃黄泡莫怕刺,爱做姊妹莫害羞”,“月亮团团十五六,姊妹团团今晚上”……
(三)自编彝族小调唱词
二十世纪末,随着政府对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重大活动都会组织“彝族打歌”,特别是火把节,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不约而同齐聚广场,耍火把后吹响芦笙、笛子,弹起三弦,唱起小调,跳起彝族打歌,热闹非凡,能歌善舞的彝家儿女是一道靓丽风景。除此之外,村里若操办婚丧嫁娶,彝族老少皆以“彝族打歌、唱调”的形式分享红事的喜悦或分忧丧事的悲痛,乔迁时彝族打歌唱词很暖人心“早上开门金鸡叫,晚上关门凤凰鸣”。每当遇到此场景,我都认真学习,重点学习唱彝族小调的唱腔,就这样,偶遇村民家办喜事打歌时前辈对唱“想吃两个新蚕豆,想学两个新调子”、“调子不消人教人,张开小嘴唱出来”、“对过来来对过来,歌本调子对过来”、“歌本调子我不会,编答调子对过来”…… 对此我深受启发,原来彝族小调可以自己编,于是尝试着课余悠闲时或偶遇一些场景时,自己编一些彝族小调哼哼唱唱,既充实了山区教师的幽静业余生活,又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四)跳起彝族打歌,唱响彝族小调
2003年,我校开始尝试彝族打歌进校园,在课间操时跳“彝族打歌”,我们教师跟着学生一起跳,平时哼哼唱唱的彝族小调也可以派上用场(“跳起来来跳起来,师生一起跳起来”、“老师学生一起跳,学生赛过老师了”、“初一初二和初三,哪个年级跳最棒”,“闪啰些呀扭啰些,不闪不扭不好玩”……),但遗憾的是2004年由于各种原因我校在课间操时传承“彝族打歌”的大课间就中断了,直到2010年又延续在课间操时传承“彝族打歌”的大课间活动,这年我学习彝族文化的收获最大,不但温习了直歌、两跺脚、三跺脚,还学会了翻歌、甩歌、软脚歌、老蛙歌、三进一等,发现“直歌”(左脚右脚左右左,跺脚甩手闪起来)是学习其他所有“彝族打歌”种类的基础,所以当时我学习彝族打歌的其余5种类型都很快就学会了。这一年,安定镇中学大课间是一幅“跳起彝族打歌,唱响彝族小调”的靓丽画卷。
(五)异地传播彝族文化
2012年本人有幸参加了“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校(园)长赴上海培训学习”,领导要求“穿彝服,说彝话,唱彝歌,跳彝舞”,正是此次学习,让我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洗礼,在上海市普陀区中远实验学校的师生升旗仪式上,陈婷校长让我唱我们《景东民歌》,“我的家乡无量山(哀牢山)哎,五彩祥云绕山间哎,杜鹃花开红满山,百鸟欢歌迎春天,山清清清明如镜,层层梯田连九天啰,阿苏啧阿苏啧尼哟唻,奚苏啧尼哟唻。阿苏啧阿苏啧尼哟唻,奚苏啧尼哟唻。”她们说,听着犹如身临其境,无量山、哀牢山都很美,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城市人所说的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和人间仙境,当时我很自豪,第一次在异地传播我们的彝族文化。结业典礼上,我们通过唱彝族小调(感谢了了感谢了,感谢领导和老师;感谢生活尼关照,感谢学习尼提升;景东有个热水塘,欢迎您来洗热水,无量山上猿啼声,天籁之音欢迎您,哀牢山上杜鹃湖,山水一起欢迎您…….山也欢迎你,水也欢迎你,花也欢迎你,酒也欢迎你或茶也欢迎你,欢迎你哎,欢迎你哎……),普陀区教育学院的老师们说,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原生态的彝族小调;跳彝族打歌,说彝族话(嗷底呗喈嗯啧底唠伤喈,嗯啧底莫过意哈,嗯啧嗷阿咕嘧系嘞吾嘞——为了我们您们辛苦了,谢谢您们,欢迎您们到景东来做客!)”。
作者和学生一起练习彝族打歌
(六)学习彝族小调新收获
1. 新台阶
2012年我对彝族小调的探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这年我被当选为景东彝族自治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12-2017年),有幸学习到景东民间彝族小调,学习了罗景旺、吴翠兰、罗允珠的安定民间传统贺新婚调和狄剑的贺主调、栽秧调、送郎调、送妹调以及谢词,这些学习收获是我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的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期间参加首届景东无量山狂欢节“我和无量山的故事征文活动”中,题为“想把我唱给你听”获优秀奖,激励了我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使我干劲倍增。
2. 新面貌
2014年我们确定安定镇中学的办学理念为“办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目标是我校毕业生都会跳彝族打歌(直歌、翻歌、甩歌、软脚歌、老蛙歌、三跺脚、两跺脚、三进一等),都会唱两三种彝族小调唱腔、会说简单彝族语言、男生略会彝族乐器(芦笙、笛子、三弦)其中一种、女生略会简单刺绣,让彝乡教育的发展呈现别具特色的新面貌。学校通过组织“说彝话、唱彝歌、跳彝舞、写彝文”活动,全校师生都会用彝语字典查汉字。2016年度安定镇中学学生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校体育大课间评比活动获中学组三等奖,我颇感欣慰,并决心做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大胆尝试融合彝族文化的传播,不断探索创新彝族小调的唱词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传承彝族小调。
3. 新收获
2017至2022年,我在履职安定镇第二届人大代表时,每次例会期间,会议日程都安排着一晚“彝族打歌篝火晚会”,我现在会的彝族小调唱腔几乎都是在这期间(履职5年)学会的,这是我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的最大收获。自2019年起,我校在大课间传承“彝族打歌”的传统又一次中断,但本人学习、探索如何让彝族小调在校内传播的初心不改,邀约校内彝族小调业余爱好教师一起探索彝族小调唱词与学科教学融合,并在校内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传唱。
安定镇中学彝族小调探索团队
二、学习、探索彝族小调的感受
从自己学习、探索彝族小调30多年的历程可以看出,学习彝族小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收益颇丰,不仅收获了精神财富,更使我受益终身。
(一)兴趣是学好彝族小调的前提
要学好彝族小调,首先要有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的欲望,也就是要对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感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不过,要学好彝族小调,需要不断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克服困难,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在一次次的小进步中收获满满成就感,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中惊喜发现自我实力逐渐在提升,逐渐体会到自己既是彝族小调的继承者,又是彝族小调的传承者,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坚持是学好彝族小调的关键
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需要持之以恒,掌握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的方法,最终实现传承彝族小调的自我价值。在过去,“打歌、唱调”被当地人贴上“不正经或不误正业”的标签。起初,在学校开展彝族打歌、传唱彝族小调的活动,也有一些家长不理解,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而不是学这些在家都能教的彝族传统文化……对此,一方面要顶住这些社会舆论,另一方面仍需坚持在校内传承彝族文化。现在,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人们的观念慢慢开始转变,开始认同我们作为彝族晚辈学好彝族小调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并为此感到自豪。在学习的道路上,有“艰难险阻”是常事,坚持二字颇显珍贵。
总之,学习和探索彝族小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为了更好地传承彝族小调,成为传承彝族文化的实践者,担负起传承彝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义不容辞,我愿付诸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愿彝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将继续不懈努力学习探索,为传承和发展家乡彝族文化贡献自己绵薄之力。更相信,当地党委政府会高度重视彝族文化,弘扬彝族文化,让我们安定彝族“密撒把”文化越走越远。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参考文献
[1] 周德翰、李庭辉、赵刚、罗涓溪 著《安定乡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博源丛书).
[2] 景东文史资料(第六辑) [M].云新广(2016)准印字第0641号 2016年12月.
作者简介:罗喜,女,彝族,现年53岁,中小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普洱市景东县安定镇中学,电话:13769934480,QQ邮箱:297926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