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大庄镇彝族三笙:锣飞虎跃震天响非遗古韵传四方
大庄镇素有“仙鹤古镇”美誉,被命名为“”,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相遇交融,成就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的多元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化聚集地。以洒利黑“正月十五”祭虎、麻栗树“六月二十六”火把节为代表,大庄镇在保持传统民俗的同时,不断注入时代新意,把非遗项目融入民俗节庆活动,成为了富有浓厚文化特色的符号。
古时,每逢节日或喜事,大庄的彝族群众就拿出家中的铜锣,围火敲锣打跳,狂欢达旦。如户与户相隔一段距离,或村与村有田地相隔,也要在田边地垴跳上一场,以此来安顿五谷之魂,祈求粮食丰收。这样的习俗经过千百年传承保存至今,在不断创作中得到全新的演绎,在节庆活动时给群众带来一场场热闹喜庆的非遗民俗盛宴。
大庄镇麻栗树是彝族罗婺支系聚居地,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有“跳六月”活动。大锣笙是彝族先民遗留下来的一种祭祀与娱乐兼有的原始图腾舞蹈,由18名中青年男性代表组成队伍,用颜料画虎脸、画虎纹,表演彝族生产生活的内容。“送火神”之前,毕摩会在广场上祈福,踩犁头、舔犁头。表演时手持蛇龙和布谷鸟的两个大神,队伍鸣锣起舞,锣声变幻不定,内容为祈福驱邪。每年附近村镇举办节日,大锣笙表演必不可少,已成为老百姓心目中喜闻悦见的节目。
在大庄镇洒利黑村,有一个彝族支系称老虎为“倮马”,自称“倮倮”即“虎族”。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是“倮倮”支系一年一度的“虎节”即“老虎笙”。
老虎笙分为请虎、祭虎、送虎三个过程:正月初十、十一、十二请虎;正月十三、十四祭虎;正月十五送虎,其舞蹈形式有表现老虎生活习性的12套虎舞和表现生产劳动的一系列舞蹈。
毕摩负责领队整套祭祀仪式,组织20多名男性用毡子捆扎成的虎皮披在肩上,身体用各种颜料画上虎纹,在硭锣和羊皮扁鼓伴奏下跳虎图腾舞。
队伍中的“小老虎”代表虎神庇佑下成长的新一代;猫作为代替老虎“徒弟”在虎窜家时收下村民供奉的心意;正月初十时“虎王”“山神”在祭祀时负责背小老虎。
盛大而神秘的祭祀,每年一次。村民们用这样古老而原始的方式来信奉神灵、祈福驱灾,一代代传承着古老的彝族文化。彝族先民崇虎、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反映了彝族人豪放、勤劳的性格,承载着彝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更是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欢迎广大游客朋友前往大庄镇一同感受锣飞虎跃的魅力,领略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风情!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原载:七彩;文图来源:双柏县人民政府网。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