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婺凤氏土官世系录
要了解禄劝历史,就得了解罗婺部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罗婺凤氏史是禄劝、武定地区的彝族发展史,也是云南地方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罗婺部历史除了禄劝、武定等地方史志的部分记载外,最为翔实的史料还是清乾隆年间禄劝知县檀萃编修的《农部琐录》卷十一《凤氏本末》,以及1986年经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何耀华先生校注的《凤氏本末笺证》。此外,还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英袭职期间在掌鸠河发明段西岸镌字岩摩崖镌刻的《凤英自题世系碑》、明嘉靖十二年(1533)禄劝州知徐进在此崖所题的《凤公世系记》等两方汉文石刻,以及明嘉靖年间女知府瞿氏继位初年在此摩崖上镌刻的彝文石刻《罗婺盛世銘》。这两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记述了历代罗婺凤氏的兴衰史事,为研究罗婺凤氏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近年来,罗婺凤氏历史引起了本土文化人士的热衷和关注,一些彝学专家、本土文化人士致力于罗婺文化的研究,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辑和刊载文章,掀起了罗婺文化热。许多相关罗婺凤氏史料陆续见于民族文化书刊、读物,但由于史料缺失或记载不详的缘故,系统记述历代罗婺凤氏土官的资料并不多见,虽然很多资料里也涉及凤氏土官的相关记载,但比较宽泛,缺乏系统整理,内容不够充实。为了让读者对历代罗婺凤氏土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笔者试图搜罗相关资料,对历代罗婺凤氏土官按年代顺序作个简述。
【罗婺部酋】
早在唐代以前,罗婺先民就已生活在禄劝、武定一带。据相关学者考证,罗婺先民迁来禄劝、武定之前居住在宣威一带,属于“磨弥殿”,即后来的“磨弥部落”。随后迁到昆明晋宁地带,再由昆明一带逐步迁往富民、寻甸、罗次等地区,最后才进入禄劝、武定境内。迁入禄劝、武定之初,罗婺先民称为“俭望”,“俭望蛮”指的就是罗婺彝人。罗婺彝人迁往禄劝、武定后开始寻求生存空间,不断向外开疆拓土,逐步扩展势力范围。那时周边地区已有许多部落,为争夺地盘部落间争斗不断,经常发生械斗。到了唐初,为抵御部落间的地盘争夺,罗婺先民迁到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云龙洛尼山(幸邱山)一带居住。
按照彝文典籍罗婺凤氏谱系记载,从彝族始祖阿普笃慕第五子慕克克起至明末鲁苴舒仲止,共经历了70代,约2000多年的历史。谱系世袭顺序为(1)慕克克;(2)克普茅;(3)普茅照;(4)照罗茅;(5)罗茅漏;(6)漏阿德;(7)阿德布;(8)布朵吐;(9朵吐努;(10)努且保;(11)且保俄;(12)俄柱阿茅;(13)阿茅罗洪;(14)罗洪阿夫;(15阿夫升松;(16)升松道;(17)道俄德;(18)俄德古尹;(19)古尹阿微;(20)阿微模德;(21)模德斗;(22)斗阿木;(23)阿木额尼;(24)额尼阿氐;(25)阿氐阿跑;(26)阿跑阿我(27)阿我根租;(28)根租罗婺;(29)罗婺比普;(30)比普阿自;(31)阿自阿冷;(32)阿冷阿额;(33)阿额补尹;(34)补尹阿万;(35)阿万阿罗;(36)阿罗阿兹;(37)阿兹阿方;(38)阿方纳更;(39)纳更子作;(40)子作阿助;(41)阿助阿探;(42)阿探阿蜀;(43)阿蜀笃松;(44)笃松矣陶;(45)矣陶普曲;(46)普曲鲁格;(47)鲁格阿维;(48)阿维阿俄;(49)阿俄矣袜;(50)矣袜普德;(51)普德矣根;(52)矣根巧;(53)巧期则;(54)期则阿保;(55)阿保阿兹;(56)阿兹鲁积;(57)鲁积海积;(58)海积矣本;(59)矣本金甸;(60)金甸麻咪;(61)麻咪普赛;(62)普赛阿保;(63)阿保矣弄;(64)矣弄矣振;(65)矣振阿耄;(66)阿耄里博;(67)里博阿德;(68)阿德鲁基;(69)鲁基鲁苴;(70)鲁苴舒仲。谱系里记载的第28代“根租罗婺”指的就是罗婺酋长。因罗婺酋长名望很高,治下的部落日趋兴盛,实力不断增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传至十几代后,后孙酋长按远祖罗婺盛名将部落名命名为罗婺部,并在洛尼山(幸邱山)筑寨而居,称之“罗婺寨”。“罗婺”由人名演变为部落名、寨名,乃至后来泛指部落辖区的地名、族名。
【宋代罗婺部长】
阿而:彝名“阿维阿俄”,汉文史书记载为“阿历”,为罗婺后的第20代酋长。阿而在罗婺部史上是一位具有标志性的重要人物,有彝、汉文献明确记载的罗婺部首领始于阿而。
早在阿而以前,段思平建大理国,借助以罗婺部为首的东爨三十七部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因各部落在建立大理国中有功,大理段氏政权免除了三十七部傜役。公元971年,东爨三十七部又协助段氏政权扫清了地方反抗势力,后会盟于今曲靖,订立了《段氏与三十七部盟誓》,正式确立了三十七部与大理国的从属关系。此后经过十几代的经营,罗婺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到了阿而任上,先后兼并了周边30余个部落(包括洪农碌券部、掌鸠法块部),分封家族成员管理,不仅统一了禄劝、武定境内的所有部落,还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元谋以及四川会理的部分地区,成为东爨三十七部最具实力的部落之一。由于阿而能服其众,颇具威望,宋淳熙元年(1174),大理国王段政智正式册封阿而为罗婺部长。从大理段氏政权的建立到阿而任罗婺部长,其间相距237年,这期间,罗婺部的首领除了罗婺凤氏谱牒有一些线索外,始终未见于彝、汉文史料记载,这说明阿而以前罗婺部经济社会仍处于游牧时期的落后阶段,直到阿而才正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和农耕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罗婺部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洛尼山再也适应不了罗婺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阿而将目光转入山下开阔平坦的河套地区,从洛尼山迁到云龙坝子筑易龙城。易龙城为禄劝境内最早兴建的城池。
矣袜:阿而子,彝名“阿俄矣袜”。阿而辞世后,由其子矣袜袭罗婺部长。矣袜继承父辈祖业,带领部族在易龙城周边河套坝区刀耕火种,筑沟修渠,发展生产。经过苦心经营,开疆拓土,罗婺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趋增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此时罗婺部已雄冠三十七部,成为东爨三十七部实力最强的部落。
普得:矣袜子,彝名“矣袜普得”,继任罗婺部长。镌字岩摩崖彝文石刻《罗婺盛世銘》载:“矣袜普得承,誉高名望重,强盛布威荣”。传至普得,罗婺部家业兴旺,声势显赫,势力仅次于大理段氏。
矣根:普得子,彝名“普得矣根”,其父去世后,袭任罗婺部长。矣根为一代贤能之辈,继位后不忘祖业,勤奋治理,大力发展游牧农耕生产,凭借强大的部落势力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势力范围。部族安居乐业,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矣根继位期间,还举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祭祖大典,为祭奠先祖,凝聚人心,发展生产,巩固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代罗婺土官】
矣格:矣根子,彝名“矣根巧”,袭任罗婺部长。自阿而授封首任罗婺部长至矣格止,罗婺部已袭任五位部长,历经上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多年里,罗婺部虽然要服从大理段氏政权的征伐调遣,部落间地盘争夺械斗也偶尔发生,但总体上还是平稳的。直到矣格任部长后,于公元1253年活跃在北方草原上的元宪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10万大军攻取大理,打破了罗婺部宁静的生活。蒙军从宁夏六盘山出发,结集于甘肃临洮,经过四川松藩,兵分三路,直取大理。蒙军很快越过了大渡河,突破了第一道天险,随后一路南下,穿越山谷二千余里,直抵宁蒗县永宁镇北侧的金沙江畔,当地纳西族首领和字出降,并主动为蒙军献策、引路。被挡在金沙江北岸的蒙军采纳了纳西族首领的建议,用羊皮做筏子渡过了金沙江。驻守在江对岸的丽江县奉科乡一带的纳西族首领率众迎降。蒙军由永宁南下,攻占丽江,纳西族首领麦良出降。忽必烈的军队所向披靡,一路招降纳叛,畅通无阻,把大渡河以南至云南西部的大理国辖地全部收归帐下,大理国西北部的军事防御体系顷刻间土崩瓦解。随后蒙军攻占了邓川,此时兀良合台率领的西路军也抵达龙首关外,两军合兵攻下了龙首关,直取大理国都羊苴咩城。大理国相高祥率众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于当年12月大理陷落。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往鄯阐(昆明)。
大理攻陷后,忽必烈率军北返,留下大将兀良合台镇守大理,并继续征服大理国其它城池和附属政权,蒙军的第一个攻取目标就是罗婺部的易龙城。公元1254年秋,忽必烈派大将兀良合台率兵由大理向鄯阐(昆明)进发,沿途攻下罗部(罗次),准备占领合刺章水城,即罗婺部治府易龙城。此时矣格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摆在眼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战,要么降。如果是战,根本没有胜算,蒙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无不诚服归降,就连大理国名将高祥都无法阻挡蒙军,加之蒙军数倍于我,双方力量悬殊过大,若是抵抗,就等于拿鸡蛋往石头上碰,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生灵涂炭。如果是降,那就要背负骂名,给部族带来耻辱,败坏罗婺人自古宁愿战死也决不投降的民族气节,给子孙后代蒙羞。但只要投降,部族就可以免遭涂炭,躲过一劫。矣格心里很清楚,大理居民之所以能保全性命是蒙军攻占大理时忽必烈下达了一道禁止杀戮的命令,一改过去蒙古军队每到一处必定屠城的恶习。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矣格夜不能寐,苦思冥想,反复思量,最后召集族中头人一道商议,向他们讲明利弊关系,反复权衡后,决定归附蒙军。矣格写好降书,备好粮食,牵上牛羊,带领部将向蒙军诚服。兀良合台对矣格的诚心归附予以接纳,并表示不再攻打易龙城,易龙城免遭一场厄运。矣格归附后,蒙军转向鄯阐(昆明),不久善阐(昆明)被攻破,段兴智再次逃往昆泽(宜良),后被蒙军擒获。兀良合台将段兴智等送往蒙古交由蒙哥大汗处置,蒙哥施以怀柔,赐予金牌,让他回原地继续管理。从蒙军出征之日起,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平定了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蛮三十七部。
大理政权平定后,兀良合台按蒙古军队的组织形式,在原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设万户、千户、百户,先后建立了19个万户府,封各部土长进行统治。元宪宗七年(1257)设罗婺万户府,封矣格为罗婺万户侯,成为罗婺部史上第一任土官。公元1260年,忽必烈称帝。公元1271年,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是年,朝廷为分散云南的地方势力,将三十七部从昔日的大理国区划中划分出来,分为南、北、中三路,罗婺万户府为北路总管府,矣格为北路土官总管,辖罗婺、仁德(寻甸)、闭畔(东川)、于矢(贵州普安)4个万户府,禄劝、武定、罗次、元谋、寻甸、东川以及贵州普安等大部地区统属北路总管府管辖。至元十一年(1274),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建立云南行省,废除原设置的南、北、中三路以及万户、千户、百户等行政组织,由路、府、州、县取而代之,各路、府、州、县官职仍由原土长任之。翌年,北路总管府改为武定路军民总管府,矣格任武定路军民土官总管。不久矣格辞世。
郡则:矣格子,彝名“巧期则”,有的译为“巧亏则”。矣格去世后,袭父职。按《凤公世系记》载:“郡则,一名亏则,矣格子,袭土官总管。中统年中,将仁德、于矢各立路府,为罗武路土官总管。”《凤氏本末》记载与此相同。但何耀华先生校正,仁德(寻甸)、于矢(贵州普安)两部于至元八年才归并北路总管府管辖,中统年间正是矣格任罗婺万户侯时期,其子郡则不可能在此时段内任职,就算设置过罗武路也应在至元十一年以后的事,《凤氏本末》及《凤公世系记》年代记载有误。况且《元史》也没有设置罗武路的记载,事实上元代根本没有设置过罗武路。郡则袭任的应是武定路军民总管府土官总管一职。至元二十六年(1289),武定路领和曲、禄劝二州,禄劝州辖易龙、石旧二县,此时应是郡则任职的后期。
安邦:郡则子,彝名“期则阿保”,又名“阿巴”,其父去世后袭父职。《凤公世系记》载:“安邦,一名阿巴,郡则子。至元七年(1270)改本部路为武定路军民总管府,安邦为本路土官总管。”《凤氏本末》记载与此相同。因元代未曾设过罗武路,《凤氏本末》、《凤公世系记》所载的安邦袭职及武定路设置年代都有误。武定路军民总管府是至元十二年(1275)设立,安邦应系元顺帝时期人,卒年应为后至元七年(1341),《凤氏本末》可能是依据《凤公世系记》录入,而《凤公世系记 》撰写者只知有元世祖时期的至元年号,不知有元顺帝时期的至元年号,故把安邦任职年代误推到前三代。
安慈:安邦三子,彝名“阿保阿慈”,安邦辞世后袭父职。安慈自幼聪慧好学,善射习武,通晓武功,能文能武,朝廷为笼络地方土官,授予安慈武德将军(正五品)称号,并赐龙虎符金牌一具,兼任云南行中书省参政一职,后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病故。安慈任职年间,罗婺部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势力范围覆盖禄劝、武定、罗次、元谋、寻甸、东川、会泽、巧家以及贵州盘县、普安等广大地区。此期,罗婺部的府治已从云龙搬迁到禄劝鲁溪境南甸一带,后来在现今禄劝、武定交界处屏山街道办事处克梯村委会咪达拉村北侧的三台山建府邸,即凤家城,府治仍在禄劝县城北的南甸。据史料记载,安慈病逝后葬于三台山。
弄积:安慈子,彝名“阿慈鲁积”,又名“三保奴”,其父病逝后,袭武定路军民总管府土官总管。弄积任职年间,奉命征伐泰国“八百司”立有战功,兼管八百司元帅,升亚中大夫。八百司位于今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一带,东至老挝宣慰使司界,北至缅甸孟艮府界,为傣族聚居区,宋末建有八百媳妇国。据说当地原酋长有八百个媳妇,每个媳妇各管一寨,故国名为“八百媳妇”,直到泰定四年才设为“八百司”。弄积因功升兼管八百司元帅,势力范围迅速扩大,乃至发展到“兼制全滇”的地步,故有“安慈、弄积与赛典赤辈争辉”的说法。
据镌字岩彝文石刻《罗婺盛世铭》载,弄积任职年间,在“硕作”(柏树下)取福禄水,举行一场祭祖大典,祈求风调雨顺,祖裔兴旺,为稳固部落疆域扎稳了根基。
【明代凤氏土官】
商胜:弄积妻,海积母。商胜原是弄积之长兄法叔的妻子,法叔死后,商胜转嫁小叔子弄积,生有海积一子。因法叔早已过世,由其弟弄积袭父职。弄积去世时,其子海积只有十岁左右,年纪尚幼,故由商胜代子继位。商胜继位后,遇到了与先祖矣格相似的经历。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登上了大明王朝皇帝的宝座。洪武十四年(1381)为扫清元军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将,出兵征伐云南。与罗婺部有姻亲关系的乌撒(贵州威宁)、乌蒙(昭通)以及芒部(镇雄)先降后叛,后被残酷镇压。云南梁王把匝刺尔瓦密拒不投降,负隅顽抗,最后兵败,携家眷逃往昆阳州新街胡那寨,后投滇池自尽。明军很快占领了昆明,并攻取了滇南临安和滇西威楚等地,转而准备攻占武定路府。
面对明军强大的攻势,继任不久的商胜面临艰难的抉择。作为罗婺部史上的首任女土官,所要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一个庞大部落的命运和前途就担在了一个女人的肩上。然而颇具胆识,睿智慧眼的商胜,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为了部落众生免遭涂炭,远离战火,度过劫难,经过反复思量,最后作出向明军求和、归附大明王朝的明智选择。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商胜带上元王朝颁赐的金牌印信,自备千余石粮食,组织人马赶到昆明金马山明军驻地,将所带粮食交予明军,金牌印信上缴明朝官员千户徐某,以表诚心归附。明军对商胜的归附表示欢迎和接纳,尤其看到商胜是一位女性时,更让明朝官员感到几分诧异和佩服。明朝官员决定将原武定路军民总管府改设武定军民府,并临时委任商胜为武定军民府代理土官知府,正式任命尚待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颁旨下诏。
商胜返回府邸,继续管理她的领地。时间过去一年多,却迟迟不见明朝皇帝朱元璋下诏,商胜不免有些着急,思来想去,还是打算派人进京打探消息。洪武十六年(1383)春,商胜派遣她的叔父阿额、把事黑次、通事曲理等人带着20多匹马,驮着礼物进京朝贡。半年后,派往京城朝贡的人还没有回来,商胜决定亲自去南京朝觐。当她与随从来到四川泸州纳溪时,正遇上从南京返回的叔父阿额和朝廷差官冯执中等一行人,商胜领授了朝廷赐封她为经历一职的印信和金带后继续北上,于当年9月25日赶到了南京,终于见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并献上贡礼。11月明太祖朱元璋颁发了诏书,诏书曰:“朝廷致治,遐尔弗殊,德在安民,宜从旧俗,惟尔黔中之地,官皆世袭,间有妇承父位者,民亦信服焉。前武定府土官法叔之妻商胜,质虽柔淑,志尚刚贞,万里来归,试可嘉尚,是用锡之以衣冠,表之以显爵,仍抚其民,以遵声教,可特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知府。”正式授封商胜为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授予中顺大夫(正四品)、世袭诰命。商胜于12月领授任命后返回,成为罗婺部史上第一任女土官,也是首任土知府。
商胜在任期间,武定军民府辖和曲、禄劝二州,元谋、南甸、石旧、易龙四县,府治在南甸。那时滇中、滇东北地区的彝族土官叛服无常,较大的反抗有曲靖亦佐县土酋安伯之叛,东川及越州(曲靖)土酋阿资之叛,这些反叛给明朝在云南刚刚建立起来的地方政权给予了沉重打击。在此起彼伏的土官反叛中,商胜始终与明王朝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在她任期内,罗婺辖地始终保持了安定平稳的局面,使当地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气象。洪武二十六年(1393)商胜退位,由其子海积袭职,建文元年(1399)商胜病故。
商胜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在朝代更迭的动乱年代,她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朝流,稳步掌舵,统帅整个部族平稳度过风起云涌的动荡年代。在她任职年间,抚民安民,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充分显示了一个部落首领睿智果敢,运筹帷幄的领袖风采,不愧为史料中评价的“善于抚蛮,质直宽恤,夷民安业,地方宁谧”和“胜虽女流,然质直兹爱,夷民安之”的贤主。
海积:弄积与商胜所生之子,彝名“鲁积海积”,其母商胜退位后,继任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其父弄积去世时,海积年幼,由其母商胜替职。洪武二十二年(1389)商胜患劳怯病,不能理事,禀告上司后由嫡长子海积代职理事,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式钦准海积袭职。建文元年(1399)明太祖朱元璋四皇子、建文帝四皇叔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历经四年的战争,打败了建文帝夺取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建文四年(1402)十二月,海积自备马匹,带领把事矣兜等人进京朝觐,于永乐元年(1403)病死于会同馆。会同馆是少数民族土长进贡朝觐,授命赐封的地方。据《凤氏本末》记载和一些学者推测,海积决非病死,而是自杀。从时间上看,此时正是传闻建文帝潜入沐晟家又转送武定军民府(三台山)的时期,朱棣也怀疑建文帝是否已逃往西南,自然要向海积追问建文帝的下落,海积左右为难,不说实情就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说出实情又对不住沐晟和建文,万般无奈之下,只好采取自杀来保全建文帝和黔国公沐晟。如果说建文帝果真没有在“靖难之役”那场大火中焚死,并驻锡过武定狮山正续禅寺的话,那么海积是为保护建文帝而死应该是属实的。
萨周:海积妻,彝名“奢珍”。海积故后,其子弄交未满十五岁,不到袭职年龄,暂由其母萨周替职理事,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十一日奏请上司核准,承袭土官知府职事。永乐三年(1405)九月,萨周自备马匹,亲自赴京朝觐。永乐四年(1406)正月初八日,钦授甲字一百八十五号世袭诰命一道,授中顺大夫,袭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是年五月初八日到任管事。永乐十一年(1413)八月十一日萨周在任病故。
商智:萨周儿媳,弄交之妻。弄交是海积与萨周所生之子,萨周病故时弄交先于其母病故,因无嫡庶男儿袭职,只好由弄交妻商智袭职。永乐十一年(1413)十一月二十四日奉吏部法字五十号堪合,商智袭土官知府职事,于本年十二月初八日到任。永乐十八年(1420)九月,商智自备马匹赴京朝觐谢恩。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一月,商智自备马匹、贡礼,派遣把事沙启贤等人赴京进贡,永乐二十二年(1424)四月初八日授予商智丙字三十二号世袭诰命一道,升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宣德二年(1427)十二月二十八日商智在任病故,无子嗣。
据《凤氏本末》载,萨周、商智两任女土官仍遵循海积遗志,一如既往地忠诚、庇护建文帝,帮其隐匿踪迹,使其隐居武定狮山数年。商智在任期间,还派通事张应组织修建武定狮山正续寺山门。
阿宁:海积弟,弄积子,彝名“鲁积阿宁”。商智病故后因无子嗣,只好禀报上司让海积弟、弄积之子阿宁替职,但可能因正支无嗣袭职的缘故,上报都指挥司、按二司堪合后未被核准,反而转由布政司酌处,致使阿宁袭职一事整整拖延了10年之久。由于袭职人选迟迟没有结果,家族内部开始明争暗斗,争夺土官职位,直到正统二年(1437)九月阿宁进京贡马朝觐,于正统三年(1438)二月初一日正式钦准阿宁继任土官知府,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家族内部土官职位争斗才终于落下帷幕。
据《凤氏本末》载,阿宁未钦准袭职期间(宣德末正统初),沐英之子征南将军沐昂率通事李贤一道游览武定狮山,观光狮山胜景后,指定李贤出资修建大雄宝殿,阿宁也参与了鈡楼的修建。
阿宁袭职后,正值明英宗征伐麓川。麓川位于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南部,包括瑞丽、陇川两县全境及梁河、潞西两县之南部。自元末至明正统年间,中央王朝与麓川百夷统治者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在明正统年间的三次征伐中,武定土府也参与了征伐。景泰元年(1450)三月,阿宁随军征伐麓川中患有寒湿病,不能理事,申奉上司后由其子矣本袭职。
矣本:阿宁子,彝名“阿宁矣本”。其父阿宁在征伐麓川中染疾,禀告上司后,承奉吏部丑字二百九十二号堪合,准其子矣本袭土官知府职事,于翌年六月初八日到任。景泰七年(1456)十一月,矣本自备马匹,派遣把事杨文胜等人进京谢恩。天顺元年(1457)九月初六日,奉吏部丑字四百九十二号堪合,授诰命一道,升授中宪大夫(正四品)、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职事。天顺三年(1459)八月,矣本在任病故。
金甸:矣本子,彝名“矣本基登”,其父病故后,于天顺四年(1460)十二月袭父职。《凤英自题世系碑》载,金甸任职时间为“天顺四年(1460)四月二十四日承奉云南布政司扎付,准护管本府印信,本月二十六日依奉护官。天顺五年内,承奉吏部丑字五百五十七号堪合,仰令就彼冠带。天顺六年(1462)二月十二日到任。”按《凤公世系记》载,金甸不仅承袭土官知府,还授诰命一道,升授中顺大夫。成化二十二年(1486)九月十三日金甸在任病故。
据《凤世本末》载,金甸任职年间,“曾于狮山建二浮屠”。“浮屠”为佛教用语,亦称“佛驮”、“浮陀”、“浮图”等,意为“觉者”、“知者”,小乘佛教是指释迦摩尼的尊称,大乘佛教则泛指一切觉行圆满的佛,如过去的七佛、燃灯佛、弥勒佛、阿閦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这里所说的“浮屠”指的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纪念物,应为佛塔或供奉佛像的大殿,指的是金甸任职年间,曾在武定狮山修建两座佛塔或是供奉佛像的两座大殿。
阿英:即凤英,矣本子,金甸弟,字“时傑”,别名“世守”,彝名“普赛阿保”。其兄金甸病故后,无子嗣袭职,承奉云南布政使司明文,经镇守太监、总兵、巡抚堪合,由金甸弟阿英管印理职。弘治元年(1488)三月,奉云南布政使司明文,承奉吏部丑字八百九十号堪合照会,钦准阿英袭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赐金带一具,于当月十二日到任。弘治三年(1490)明孝宗朱祐樘御赐罗婺土官家族凤姓,阿英改名凤英,罗婺土官家族凤姓由此开始。弘治六年(1493)二月十三日,授诰命二道,升授凤英为中宪大夫,御赐其母索则为太恭人、其妻索国为恭人,均为四品。弘治十一年(1498)三月四日,凤英自备马匹,派遣把事董傅赴京谢恩,领赏宝钞四千贯。弘治十三年(1500)因改土归流激起地方土官反抗,明朝廷利用武定军民府凤氏土长势力镇压寻甸土酋叛乱,凤英奉命征剿寻甸竹子箐梁王山土酋反叛有功,晋升亚中大夫(从三品),厚赐宝钞一千六百贯、彩缎八百表里。凤英返回禄劝后,在掌鸠河沿岸的镌字岩摩崖勒功石壁,自题世系碑文。弘治十五(1502)贵州普安土酋反叛,凤英奉命征剿,丰功昭著,敕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正德二年(1507)三月,云南师宗同州珑氏宗亲阿本叛乱,巡抚都御史吴文度调兵征剿,兵分三路,从师宗、罗雄、弥渡分兵出击,另派一军潜伏盘江截剿。凤英为土军统帅,讨伐师宗豆温乡反叛余部立下战功。因多次征伐,战功卓著,钦赐“尽忠报国”金带一具。正德六年(1511)在任病故。
凤英是一位杰出的贤主,除了阿而以外,罗婺部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部落酋长首推商胜和凤英。凤英不仅能文能武,弓马娴熟,战功赫赫,且正己爱民,勤于政务,知人善用,贤达开明,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在他任职年间,罗婺彝区正处于封建领主制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经济结构过度的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长期处于“以牧养农”为经济主体结构阶段,加之改土归流激起了地方势力的强烈反抗,各地土官反叛接连不断,严重动摇了明王朝在地方建立的政权根基。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凤英主张和平统一,反对地方割据,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奉命征剿地方反叛势力,为巩固明朝对边疆的统治作出了贡献。同时还十分重视罗婺彝区的农耕生产,鼓励彝民开垦荒地,修沟筑坝,开挖道路,学习和借鉴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耕作技术,增进彝汉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建立罗婺彝区以农业为主的新型社会经济结构,一改过去半牧半农,甚至是“以牧养农”的经济状况,推动了罗婺彝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礼仪道德方面,学汉学,兴汉礼,以礼正家,一经教子,在罗婺彝区兴办学校,请来汉文师塾给彝家子弟讲授汉文经书,掀起学习汉文化的热潮,使汉儒文化得以在罗婺彝区广为传播。
凤英一生勤于政务,亲民爱民,尊师重教,以礼治家,精忠报国,为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治理下,罗婺彝区政治、经济、文化有了空前的发展,呈现出“边疆安靖人民安”的大好局面。有诗颂扬他:
天生世守身堂堂,文谋武略真殊常。
臂力过人善骑射,胸中筹策更无双。
帐下相随多才俊,一心一德以身殉。
忠肝义胆俱凛然,田文多士畴堪并。
左右赞襄不避难,奋身就敌敢当前。
折馘执俘风烟熄,边疆安靖人民安。
九重圣主验功赏,升爵加官金万两。
海内争驰赫赫名,殊勋显著坚珉上。
管家义官吴者二,勤干操持有才技。
传名普德及凤仪,更有凤伦同者尼。
四子有功俱受赏,冠带荣身耀里闾。
瓦禄勤干称总率,阿珀阿而俱曲觉。
几度捐躯锋镝中,将斩贼兵心胆落。
把事董傅赵文衡,亦荣冠带以功升。
世守亲之如手足,勒石应垂万古名。
凤朝明:凤英长子,字“景昭”,土名“矣禄”,彝名“阿保矣弄”。凤朝明身材魁伟,器宇轩昂,才气高迈,品行端庄,其父病逝后袭父职。明初以来由于推行移民屯垦政策,大批汉人从内地迁入,尤其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彝汉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加之凤英任职年间,学汉学,兴汉礼,摒除陋习,移风易俗,学习汉文化的彝人越来越多,当地彝俗日趋褪变。凤朝明继任土官知府后,对明朝推行的土官改设流官的做法不满,以至产生抵触情绪,巡抚唐龙以此为由,上奏朝廷说凤朝明有反叛迹象,将其勒令革职。事后,凤朝明密派刘宣、董傅带重金赴京贿赂太监钱宁,帮其斡旋复职。钱宁指使刘宣、董傅冒充通把,联名在京云南籍官员一同保举,上奏朝廷钦准复职,只因巡抚唐龙横加阻挠,并联络按察使沈仁辅、郎中苏天秀等一道极力反对,致使凤朝明复职落空,仍降为土舍。这段历史因文献记载不详,凤朝明被革职时间和具体原因难以考证。求得复职仍降土舍的时间疑为正德十二年。
正德十五年(1520)凤朝明奉命征剿广西十八寨,立下奇功,钦赏宝钞千贯,彩缎数表里。凤朝明乘立功之机呈请复职,可还未等钦准就已病故。
凤昭:凤朝明子,彝名“矣弄矣振”,其父病故后袭父职。凤昭名誉上袭父职,但因未满敕封年龄,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授封,实际权力则由其母瞿氏掌控。嘉靖六年(1527)寻甸土酋安铨因改土归流降为马头,流官知府马性鲁苛虐暴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在一次征粮中将安铨妻抓捕入狱,并进行裸鞭,激起安铨及族人的愤慨。安铨拥兵反叛,攻陷嵩明、马龙等地,杀死官员数人,朝廷急派都御使傅习带兵征剿,败兴而归。翌年,凤昭叔凤朝文因未能袭职而生忌恨,加之罗婺凤氏与寻甸安氏有姻亲关系,并与安铨交情甚好,于是从他屯兵镇守的厂江起兵响应,攻陷禄劝、武定,杀死同知袁俸、州知秦健等13人,随后与安铨拥兵二万直逼省城(昆明),屯兵于西门外,纵火烧毁军营民房,准备攻打省府,震惊省城。明朝廷火速调集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军队和云南元江、蒙化、镇源等地的土司武装前来追剿,凤朝文带着残部逃往东川,后在东川境内的汤郎箐被剿杀,安铨撤到东川逃往镇雄,被阿志斩杀。
凤朝文起兵之初,瞿氏、凤昭母子并不反对,认为凤朝文起兵是为了给安铨之妻出口气,因安铨妻是凤氏之女,作为娘家人,应该支持。但得知凤朝文因大权旁落嫂子瞿氏之手未遂心愿才起兵的,这才大为恼火,可为时已晚。眼看禄劝、武定被攻陷,瞿氏、凤昭母子只好带着家奴逃往省城。凤朝文攻打省城失败后退守凤氏所,并在民众中煽动说;“瞿氏、凤昭已被官军杀死,朝廷正派官军进剿凤氏府。”不明真相的民众纷纷聚其麾下,奋力抵抗。瞿氏母子为揭穿凤朝文的谎言,书写一封彝文书信向民众传递消息,向大家说明真相。谎言被揭穿后,人心涣散,凤朝文势单力薄,只好带领家眷和残部匆忙出逃。瞿氏、凤昭返回凤氏所,亲自为明军带路,清剿凤朝文余部。平乱后,瞿氏和凤昭将那些躲避战火而流离失所的农奴招抚回原地,给他们提供口粮、籽种,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救回那些因不愿参与叛乱而被凤朝文叛军掳去的中小领主和农奴,帮助他们重返家园;对那些参与叛乱的中小领主及农奴进行安抚教育,让他们重新回到原来的阵营。通过积极稳妥地治理,罗婺彝区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由于凤昭在征剿其叔凤朝文叛乱中有功,嘉靖九年(1530)十二月正式授封土官知府。嘉靖十年(1531)凤昭奉命征剿蒙自、嶍峨土酋反叛,因患疹疾,死于征剿途中。
瞿氏:凤朝明妻,凤昭母,凤昭病故后,无嗣袭职。嘉靖十一年(1532)十月瞿氏奉旨母袭子职。明洪武年间,武定军民府已设有流官同知参政,但由于明朝统治阶级的力量在罗婺彝区尚未发展起来,力量比较薄弱,一切权力统归土官掌管,同知如同虚设,手里无权。到了正德年间,罗婺彝区的明朝统治阶级力量有了明显的发展,朝廷想乘机改设流官,当年凤朝明虽终未革职,但已由土府降为土舍,府印已由流官掌管,土官只负责巡捕、征粮等一些事务,权力大大减弱。到了瞿氏袭职年间,土官势力日趋强大,嘉靖十六年(1537)瞿氏重掌府印,土官实权又得到恢复。
瞿氏也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女土官,在她任职期间,曾在掌鸠河发明段西岸镌字岩摩崖镌刻了一方彝文石刻《罗婺盛世銘》,记述了罗婺凤氏的兴盛史事,其中记录了几次较大的征战实绩,四次较大规模的祭祖活动,为研究禄劝、武定彝族史乃至云南地方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同时积极筹建武定新城,于后来的嘉靖四十五年(1566)瞿氏退位后再次理职期间,凤氏治所由南甸迁往武定新城。
索林:凤昭妻,瞿氏儿媳。嘉靖四十二年(1563)瞿氏年事已高,已故其子凤昭无嗣,便主动呈请上司让儿媳索林袭职。瞿氏在位时,索林已开始辅佐婆婆料理一些事务,婆媳关系还算好。索林任职后,与婆婆的意见常常相佐,让瞿氏很不满意。天长日久,婆媳关系极度紧张,瞿氏非常后悔当初不该举荐索林袭职,于是想把凤朝文的异姓养子阿伦收为养子,以便废除索林,让阿伦袭职。
说阿伦是凤朝文的养子,其实也就是家奴。正是有了凤朝文养子这个身份,凤昭病故时无嗣袭职,阿伦认为自己也有袭职的合法身份,只是养父凤朝文有叛逆罪名,也就不敢多想。现如今瞿氏要把自己收为养子,承袭凤氏祖业,自然暗暗自喜。瞿氏将阿伦收为养子后,取名凤继祖,着手帮他谋划袭职一事。为了上下打点,疏通关节,瞿氏备下礼物,派凤继祖进京谢恩。凤继祖进京期间,瞿氏亲自给有姻亲关系的外甥贵州水西土司安国享以及四川建昌的土司分别写了书信,告之欲废索林,让凤继祖袭职,到时请他们出手援助。此时的索林却不动声色,照常料理她的府事,这倒让瞿氏着急起来。她不能再等了,省得夜长梦多,于是急忙给凤继祖去信,说自己已被索林囚禁,要他赶快回来营救。凤继祖从京城赶回后与瞿氏合谋,诈称这次上京自己已被授封土官知府,骗取府内不明真相官员的信任,带兵冲进府内向索林逼夺府印,索林早有防备,携带府印连夜逃往省城告急。巡抚派人随索林返回凤府,向众官员说明真相,宣布索林继续履行知府职事。通过这次夺位之争,索林深感自己的职位不保,于是串通属下总管郑竑等伺机谋杀凤继祖,不料走露风声,凤继祖抢先下手,串联姚安土官高钧、易门土官王一心、东川土司下属阿科等,带兵围攻知府,索林再一次带府印上省城告急。这一次巡抚不再像上次那样派人调解,而是收缴了索林的府印,将参与谋杀凤继祖的郑竑逮捕入狱,重新下令由年迈的瞿氏料理府事,同时派兵围剿凤继祖,后官军兵败而回。
官军围剿凤继祖失败后,屯兵于三台山的凤继祖采取一战一和的策略,一面招兵买马,扩充军事实力;一面派人上省城诱骗索林返回讲和。新任巡抚吕光洵为缓和事态,支持索林返回讲和,可索林刚回到凤氏所就被凤继祖带兵围攻,并杀死了复职后随索林一同返回的郑竑及知府官员70多人。朝廷闻讯后,再一次调集各地土军会剿,凤继祖终因寡不敌众,退守三台山后逃往东川,最后被杀。此时索林也不再被重用,只好另谋去处。
凤继祖:瞿氏养子,原名“阿伦”。阿伦原为凤朝文养子,索林袭职后,与婆婆瞿氏失和,瞿氏将阿伦收为养子,取名凤继祖。瞿氏将凤继祖收为养子后,欲废除儿媳索林土官职位,转由凤继祖袭职,于是索林与凤继祖、婆婆瞿氏之间展开了四年之久的夺位之乱。凤继祖先后串通周边邻近彝区的土酋,发兵围攻和曲、禄劝等地,杀死杀伤官员、士兵数人,逼得索林两次带府印上省城告急。朝廷几次派兵围剿,最后凤继祖兵败逃往东川被剿杀。
经过四年的战争,凤继祖之乱终于平息。此时,凤氏家族势力已走向了衰落,不再有较强的力量与明王朝对抗,实现了明王朝对武定土知府的彻底改流,凤氏土官由过去的土知府降为经历。隆庆元年(1567)明朝廷正式任命江西籍汉族刘宗寅为武定知府首任流官,邓世彦为同知,凤历为经历。同时在武定府辖区内设有龙街关巡检司巡检、金沙江巡检司巡检。武定军民府改设流官后,因索林在平定凤继祖叛乱中有功,被巡抚安置于省城安度晚年。
凤思尧:凤历子,索林支属。武定土知府改设流官后,当地彝民从心里不愿接受流官的统治,加之汉族地主、商人在流官的纵容和支持下,随意掠夺彝民土地,欺骗和压迫彝民,引起彝民对汉族地主、商人的不满和怨恨,对本民族土官的统治仍抱有幻想和怀念。为了缓和矛盾,首任流官知府刘宗寅授凤历子凤思尧为经历,并赐给庄田百余处。凤历因其子凤思尧未能袭土知府职事,只任经历一职不满,于隆庆三年(1569)纠集四川七州(应为凉山境)与贵州水西彝族头目作乱,拥立凤思尧为土知府,刘宗寅派人劝说不仅无效,反而被凤历带兵袭击了武定府。刘宗寅派人向巡抚求援,巡抚派兵前来与知府刘宗寅、同知邓世彦密谋,趁其不备攻破凤历父子军营,追至禄劝境内的马拉山将其余部全歼。
凤阿克:又名凤腾霄,凤继祖侄儿。经过凤历父子叛乱后,流官不仅加大了对彝民的盘剥勒索,而且还处处抑制彝族地主的发展。万历三十五年(1607),知府陈典以“廉防”为名,逼迫当地彝族地主郑举把金子置于鱼腹中馈赠给他,并没完没了地进行勒索,郑举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无休止的敲诈,于当年11月与逃亡金沙江以北的凤继祖侄儿凤阿克遥相呼应,纠集彝民发动了反抗明王朝统治的战争。
凤阿克、郑举很快攻下了武定府,杀死指挥金守仁、千户王应爵、魏守恭、张斗、梅应时等大小官员450多人。随后又相继攻下元谋、罗次、禄劝、寻甸等地,直逼省城昆明。与此同时寻甸彝族头目也号召彝民反叛,攻下嵩明,杀死官员韦宗孝等全家。昆明城被围困后,凤阿克、郑举向巡抚索要武定知府府印,巡府陈用宾不答应,凤阿克、郑举派兵顺北门沿途烧杀抢掠,摆出随时要冲入城内的架势,陈用宾无奈之下,只好从城墙上将府印丢下。凤阿克、郑举拿到府印后返回武定,并拥立凤阿克为知府。翌年,巡府陈用宾调集各地土军,兵分五路向武定、元谋、罗次、禄丰、嵩明等地进攻。不久武定被攻陷,据说三台山凤家城就是在这场战火中烧毁的。凤阿克、郑举退守三台山后逃往东川,在东川境内被当地彝族土司禄哲捉拿交予官府,送往京师后被斩杀。
凤阿歹:凤氏后裔。凤阿克叛乱平定后,凤阿歹于天启初年与彝族头目张世臣纠集东川、寻甸土目叛乱,集结一千余人,攻打禄劝他颇、补知,直逼武定。巡抚派兵救援武定,经过数日激战,张世臣兵败逃往他颇被官军斩杀,不久后凤阿歹也死。
【清代凤氏没落】
自明隆庆初年凤思尧降为经历后,凤氏集团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日趋走向衰落。进入明末清初,凤氏家族对失去的土官职位仍不甘心,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反抗,但再也没有实力与朝廷抗衡,最终以失败告终。明天启初年凤阿歹叛乱后已死,其妻奢卓改凤姓,叫凤奢卓,招金沙江北面的鲁鸡为夫,盘居在撒甸(撒营盘)撒永山一带,自称土舍,直到嘉庆初年才从撒永山迁到撒营盘旧城。康熙四年(1665),凤奢卓抗粮拒捕,禄劝州知彭蠡派兵剿伐,凤奢卓逃往东川老家避难,撒甸被武定、寻甸官府派兵占据。由于官府追逼得紧,凤奢卓的娘家只好让一丫鬟冒充奢卓,与其夫鲁鸡一并交给官府谢罪。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了对清王朝的反叛战争,先后占领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福建等省,凤奢卓乘机返回撒甸彝区继续统治。凤奢卓与鲁鸡生有一女儿,名叫凤阿爱,嫁给贵州普安土司龙天祐为妻。凤奢卓死后,凤阿爱以奔丧为名回到娘家,再也不回丈夫家。后来龙天祐死了,凤阿爱招马龙地区的彝族头目常应运为夫,生下一子取名凤如松。两年后,凤阿爱也死了,常应运娶东川土酋禄天祐的妹妹为妻,生有一子叫常守嗣。康熙末年,常应运与武定慕连土酋那德发结仇,仇杀不休,禄劝州知李廷宰带兵前往撒甸逐之,常应运丢下凤如松,带着妻子禄氏和常守嗣潜藏于皎平一带的深山老林。不久后常应运返回撒甸,纠集数千人马攻打卓干马(团街),直逼杉松营,李廷宰急告云贵总督蒋陈锡,调集曲靖、寻甸、武定三路兵马会剿,常应运逃往四川会理,被四川巡抚年羹尧派兵抓捕,不久后被杀。凤如松被逮后送往京师治罪,常守嗣则逃到山里长期藏匿,当地彝民仍以土司相称。雍正四年(1726),常守嗣因改土归流被招募参加征战有功,官府允许其继续统治撒甸地区,人称常土司,堂而皇之地以土司身份跃居历史舞台。事实上,常氏土司从未得到过官方封授,纯属讹称。这时的常氏实际上已没有了凤氏的血统,传至凤阿爱时凤氏血统已开始退化,尤其到了常守嗣时与凤氏毫无血缘关系,虽然他们都以凤氏后裔自居,但常氏与凤氏没有血缘关系。到了晚清,常氏日趋走向衰落,民国时期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凤氏后裔还有另一种传闻,说武定慕连那氏也是凤氏的后裔,但除了民间传闻和明万历年间编写的那氏《世袭宗支谱图册》以及清乾隆年间篆刻的《那德洪神道碑》有记载外,禄劝知县檀萃编修的《凤氏本末》并没有相关记载,不知是檀萃不了解实情还是没有这一回事,这还须进一步考实。慕连那氏为凤氏后裔的说法是明弘治年间,凤英的一个弟弟叫凤阿改,凤阿改生凤阿他,凤阿他生凤拨。凤拨为躲避改土归流,带领宗族和家奴逃到武定发窝大黑山居住,成为慕连那氏土司的鼻祖。传至凤拨之子凤者峨时,为逃避官府的追查,只好把凤姓改为那姓,凤者峨改名那者峨,袭慕连那氏第二代土司职。传至后孙那魁袭职后,土司府已迁到武定的万德村。直到民国十一年(1922),慕连那氏土司已传至第十二代,由裔孙那维新袭职。那维新曾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受过进步思想的熏陶,后改名那休,于昆明讲武堂毕业后被委任为金沙江江防司令,因看不惯地方豪绅鱼肉百姓,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后死于腾冲。那维新袭职期间,实际权力掌控在其母那安和卿手中。娜安和卿为慕连那氏的最后一代土司,也是慕连那氏唯一的女土司。在她袭职期间,时局动荡,兵燹不断,为躲避战乱,那安和卿曾多次逃到武定、昆明等地避难,不敢回武定万德,直到1950年才回到万德,1952年去世。凤氏后裔线索也就到此为止。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凤氏本末笺证》,何耀华著,禄劝县委宣传部、县挡案局2013年6月翻印;
《云南彝学研究》第3辑,马立三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罗婺历史与文化》,朱宪荣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活在历史中的人和事》,李学智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镌字岩彝文摩崖释译》,禄劝民委古籍办、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联合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积淀千年的文明密码》,孙显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罗婺彝族史略》,张仲仁著,内部资料;
《禄劝文史资料》第16辑,禄劝政协文史委编,2010年内部出版。
作者:张天文,原禄劝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名称来历
- 2 白彝黑彝从何而来
- 3 彝族名词解说之“诺伙”
- 4 崛起于民国时期的昭通彝族
- 5 凉山彝族迁徙
- 6 乌蒙与乌蒙王罗杓
- 7 揭开鲁魁山图腾神秘面纱
- 8 雷波人解码三国:七请孟获,一段被误读...
- 9 改土归流
- 10 僰人后裔在大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