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的来源:糯恒部落向滇东北永宁和凉山的迁徙和发展
本文系马长寿民族史研究著作选《彝族古代史》部分,节选自彝族古代史部分第15-19页内容,部分列举的内容省略。
彝文文献中的糯、恒,在凉山方言中被称为曲涅、古侯。古侯和曲涅首先都是部落首领的名字,后来逐渐演化为部落名称。
曲涅部落,从六祖之一慕阿赛之后传了7代,到额阿糯,居住的地方在佐雅纪堵,这里本是六祖的家园。后来,辗转迁徙到洛补红岩。那里汉人居住的地面很广,搓图(白人)众多,都被汉人收来在谷中牧马。彝人看到这里不能住,就返回原处古雅嘎居住。以后又辗转迁徙,来到窦地的甸,也就是现在的昭通。
曲涅中的一支迁徙到纳汝洪和伦妥格,传了12代,很是繁荣。但是正好武部落的两位酋长在此拓展,这支彝族就迁徙到贵州纪俄格(威宁)和粗易歹去了。
另有一支迁徙到洪鲁山一带。
据文献记载,曲涅一部在进入凉山之前绝大部分住在昭通西北金沙江的南岸。原来六祖之一乍部落的子孙已经在金沙江南岸以牧猪为业。曲涅家看到这种情况,就召集族人往金沙江南岸迁移,不久就在金沙江边占领了九座山的地盘。江岸有是哪个河口都是右曲涅部落的人把守,在和的上中下游都驻有兵丁,这样一来,金沙江江流就长期处于曲涅部落的控制之下了。后来曲涅部落汇同古侯两部落所以能够顺利地进入凉山,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恒部落的子孙分为三个大家族,各居一地,唯有古侯占有城池,所以这一支的实力最为强盛。古侯生九子,原居在格格宏克,长大以后向滇东北一代迁徙。滇东北地区古代濮人聚落很多。古侯部落到达后,有的和濮人一起,逐渐演化为濮人,有的与汉人益州军队相遇,被拦阻在楚洪助穆,后来也变为濮人了。还有的已经迁徙到委委冲垮了,濮人不许他们移居,因而又回到恒雅妥一带。
古侯的子孙从此分为三支,向三个地区进展:一支定居于窦地甸(今昭通),成为后世所说的乌蒙部;一支经过黔西北到达川南的永宁(今叙永县)、古蔺一带,也即后世的永宁奢侈土司;最大的一支是与曲涅汇合后渡过金沙江,沿着美姑河北上到达大小凉山各地。
分叙古侯三子,先述窦地甸支的发展情况:
古侯的子孙有洛的一支从比索妥提向昭通迁徙。洛之子分为三房,长子为洛依,居住在委委邵那;次子名洛类,居住在旺姆城南部;少子名叫路乌穆,居住在德邸仆卧。这三个地方都在今昭通城附近。此时曲涅的一部分后裔也驻扎在昭通城附近。凉山地区的史诗《勒俄特依》对于古代彝族各支系在昭通一带的相互斗争的情况有所叙述:
仲牟由的后人波阿图兄弟三人驱苍牛黄马并带着猎犬经过许多地方才到了兹祖仆吾,也即德邸仆卧(今昭通)。住了若干年之后,古侯、曲涅二部为疆界而争,为牛羊而争……混战多年。
当时住在昭通的,还不只是古侯、曲涅两家。甘洛县《招魂经》叙述了古代昭通的诸部的情况:
兹祖仆吾呐,前有尼古阿尼部,后有吉郭阿播部;上有乌主部,乌主分九支;中有阿举部,分为阿举、耶举;下有卜凯部,分为卜鼓、里卧两支。
《招魂经》不是近代毕摩编造的,他反应了古代传说中昭通彝族的分布状态。
其次,德额支系,原来居住在霸穆格努。传到卧雅穆,分为四房,迁徙到西部的洪各菁、尼尼何、鲁道何一带居住。这些地方约在滇东北、黔西北赤水河以南的地区。到了德额非之世,征服了当地的濮人,又招纳了四川南部永宁一带的扯勒土人,实力壮大,而后渡过了赤水河和葛甸沙枯,到达古蔺居住。当时汉人的势力已经在扯勒一带哟所发展,彝族不能抵抗,分为东西二部向扯勒集中。德额家孤节把吐的女儿和她的巫师勇敢善战,打下十二个山头,就在那里称王称霸,占有了当地的人民和土地。
从四川泸州以南到赤水河一带原来就有许多的土著人居住,据宋元明三代各种史志记载,这里有僰人、革老、羿子。直到明代初年明太祖致傅友德的诏书说有“羿子九属及阿吕、雨宗、碎瓦、莫德、阿胡、阿遣等蛮。”彝族初到扯勒就把这些土著征服了,许多不同的部民就作了他们的努力、驻扎在这里的彝族奴隶主与汉族的封建统治阶级直接发生冲突,所以连年交战,彝文文献上说“像天昏地黑一般”。战争的结果是汉人胜利,启道、色谷、奢旺、陀宜、洛举五个土著部族都归汉官统治了。但是彝族还是占领了当地濮人的城池和土地,“君住的云金城,是一座织丝的城;臣住的楚尼城,是一座商品交易之所;巫师住能故城,是一座晒锦帛的城。”
最后叙述住在昭通以北、尚未横渡金沙江迁往大凉山的古侯部中的一支的状况。这一支叫卧雅不,初至时暂以打猎为生。在兹祖额嘎与濮人为邻。起初与濮人椎牛饮血,结为联盟。古侯家在那里居住了几个城,君住的迭舍城,是一个养蚕的地方;臣住的是楚尼城,是个织丝的地方;巫师住在努故城,是一座晒锦帛的城。此外还有三节坡和三条冲,是男女唱歌游玩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名叫都雅赤,是手艺人所在的村落。在这里,彝、濮都生活得很好。过了一代之后,彝族的武部常来这里侵扰,濮人看不能自保,就赶造银弓毒箭,准备战斗,而彝族的古侯、曲涅二部,看情势不好,就相互商量,就渡河往大小凉山迁徙而去。
凉山,彝族称之为“谷虖”,高寒的意思,金沙江南岸的彝族常以之为牛羊避暑的所在。古侯、曲涅迁徙到凉山的年代,根据彝族的谱牒,最多的有78代,若按每代25年计算,则约在西汉末年,他们就开始向凉山迁徙了。根据《指路经》、《招魂经》的记载,迁徙路线大致是从云南永善县的井底坝或者大屋基过度金沙江,进入雷波境内,然后向西循美姑河上行,到达凉山中心的利美莫姑。此村在今美姑县利美甲谷的山麓,水源多,草木盛。适合畜牧,也适合农耕,彝族在此停留时间较长,落户留居的不少。
另一些人从利美莫姑沿着美姑河而西,经过利美都柯、利美且窝而到达利美竹核。竹核是一个很大的平坝,纵横二三十里,土地肥沃富庶。古侯、曲涅在此停留了很久,然后分道扬镳,古侯向东,曲涅向西,分别向凉山的广大地区迁移而去了。关于这次东西二分的记载,在《指路经》、《招魂经》里都有记载:“左边是曲涅路,右边是古侯路,曲涅、古侯二路走。”(迁徙由南而北,左为西,右为东)
古侯家分布到了东部,在牛牛坝以北有阿侯、苏呷家;从马边到天喜一带,有甘尔、莆田十二支;靠近雷波有阿著、阿苏、捏索等等;马家九支最初的分布地也在雷波。
曲涅家在凉山中部偏西,阿尔家最初住在宜车河的车子尔哈一带,后来分为几支向龙头山、瓦库尔苦、巴普以及巴普以南地区分布;巴且家在昭觉平原的北山;古代曲涅家最西的分布到西昌的为利利家;西北在大渡河以南为新基家。
在彝族进入之前,凉山已经有很多部落居住了。西昌地区各县的彝族,绝大部分是近代由凉山各地迁移进去的,且有一部分已经向西迁移到木里和九龙;向南又再次渡过金沙江迁移到云南的宁蒗、永胜、华平三县被称为“小凉山地区”。其中,只有安宁河流域的彝族,被成为“木西苏”,意为平川种田人,可能是南诏国建国时阁罗凤迁来的彝族后裔。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名称来历
- 2 白彝黑彝从何而来
- 3 彝族名词解说之“诺伙”
- 4 崛起于民国时期的昭通彝族
- 5 凉山彝族迁徙
- 6 乌蒙与乌蒙王罗杓
- 7 揭开鲁魁山图腾神秘面纱
- 8 雷波人解码三国:七请孟获,一段被误读...
- 9 改土归流
- 10 僰人后裔在大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