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吉差伍来|新修:中越关于古蜀彝人南迁的相同传说

作者:吉差伍来 发布时间:2025-02-1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2016年1月笔者根据一则“安阳王”的越南典故,写了一篇《中越关于古蜀彝人南迁的相同传说》。受到许多读者的反响。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又有了一些见解,现经修改完善,供题材爱好者们赏析,不妥之处,请予指正!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安阳王”的典故源于越南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这则典故中的一些内容与彝族老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十分相似,即:古代一名彝族女子出墙仇家后,后其父亲被仇家所杀的典故。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image001.jpg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这则传说,彝族老人们是这样讲的:在古时候,彝人与秦人相争,彝人战败,君王带部分族人南迁。途中曾在一处“依市笆噶”的地方(彝族地名音译,有学者说指现在云南的玉溪)居住。在这里君王也得了三个儿子,号称“濮合惹嗦”(汉译为濮氏三子或国之三子、三王子)。三子长大后举势返征蜀地,后有一子牺牲。剩于两子败退到四川的大小凉山,成了今日凉山彝族古候部和曲涅部的祖先。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返征蜀地一事,在《勒俄特依﹤旨住谱﹥》中记载,是迁到“滋滋濮武” [1]地后,得势后才返征蜀地的。但一些彝族老人们传说,是在“依市笆噶”得子后得势才返征蜀地,也因返征没有成功,而秦人也发现彝人仍有势,就派任嚣为文官,赵佗为武将,追击彝人。彝人不敌,所以再次南迁,最终到达“滋滋濮武”地。据说在‘滋滋濮武’时,彝人君王创制了一种新武器,彝族人称为“哔”(指原始的弩)以对抗;其次是占据有利地形,形成了僵局。期间彝人曾派代表去谈判,和平共处的事宜,但是任嚣不同意。所以今天彝人叫‘任嚣’时谐音为“入额”(意为板着脸的人),叫‘赵佗’时谐音为“咋多”(意为饭桶,即贬称)。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秦军因久攻不下,赵佗的儿子想用和亲策略来做探子,但彝族君王没有同意。然而彝族君王却有两个女儿,长女叫芈珠,次女叫芈蕾(彝语音译,“芈珠”是指瓜子型脸,凉山彝人的发音也称为“芈机”;“芈蕾”指鹅蛋型脸)。芈珠却在妹妹芈蕾的怂恿下与秦军公子私会,最后奉子成婚,秦军公子入赘彝家。据彝族老人讲秦军公子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弄清造弩的技艺;二是来搞清彝区地形,好一网打尽。据说,那时“滋滋濮武”之地丛林密布,沟壑密布,阡陌纵横,稍有不慎就会迷路,彝人也利用了这些才得以自保。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成婚的三、四年后,秦军公子搞清了“哔”的制作工艺,但“滋滋濮武”之地的地形变数太大,不知如何是好,而复命的时间也到了,弄得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天他对芈珠说,自己私自留下与之成亲多年,现传来家父生病的信息,想回家一趟,但彝秦两家终究不和,他日回来找不到你怎么办。无知的芈珠信以为真的说,到时我将自己的羊毛披毡上的羊毛扯下,并缠在木棍上放在路口指示,就可找到我等等。(《大越史记全书》上说的是一件鹅毛毡子)。我也认为应该是鹅毛毡子。一是芈珠是君王之女,不会披平常的衣物;二是南方天气炎热,羊毛百褶毡子太厚,不大可能披在身上。三是此事经口语相传千年,彝族人再没有见过鹅毛毡子,便误认为是白色的羊毛百褶毡子而已。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噩梦终将降临,一天秦军公子带着秦军打来,这次在芈珠白色标记的指引下,彝军不管窜到哪里都被秦军找到,最后被秦军打败,据说君王是被打死了,当时的彝人发现了战败的原因后,也将芈珠火焚了。至此,古蜀彝族政权被击溃,彝人子民逃入深山,此后群龙无首,形成了后来的大分散小邑居的局面。从此彝人也兴起了一种习俗,凡彝家女子成年后不能再披白色的羊毛百褶毡子(彝语称“诗杜”),必须染成青色或黑色的才能披(彝语称“诗武”)。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凉山的彝人还保持着一种行为,即:若发现披着白色羊毛毡子的成年妇女,就会说鬼来了,会往毡子上撒灰尘,以示染色。另外,彝族人也用一句谚语总结了这件事以告诫后人。即:“女儿出墙仇家,父亲被仇家杀”。现在彝族人中对那些惹事的女子还爱用‘芈珠’来比喻。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安阳王”的越南典故,是根据越南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中的记载。国内的《华阳国志》及注解本上也有一些记载。安阳王本名蜀泮或开明泮,原是古蜀的王子,乃为鳖灵的后裔。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古蜀之后,辗转到达现在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自称为安阳王,建都于古螺,乃今河内近郊的东英县。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书记载,蜀泮本为中国战国时代蜀国的王子。因先世蜀王要求与雄王(越南)通婚遭拒,蜀国因此与文郎国结为世仇。在蜀国被秦国灭亡之后,蜀泮率军南下,到达现在广西和云南,随后辗转南下,进攻世仇文郎国。最后一代雄王自恃强勇,不为兵备,在蜀泮进攻的时候因酒醉坠井而死。于是蜀泮自立为王,称安阳王,改国号为瓯雒,安阳王在越裳地区建立新都思龙城,因其盘旋如螺形,所以又称古螺城。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安阳王统治时期的事迹,越南史书中的记载甚少。越南历史学者则称安阳王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在他在位期间,制造了灵弩,抵御了秦朝几次的进攻。公元前210年,秦朝任嚣、赵佗率军入侵。赵佗在北江的仙游山与安阳王交战,安阳王用灵弩击退了赵佗。赵佗退守武宁山,遣使讲和。双方约定以平江为界,北为赵佗界,南为安阳王界。赵佗子赵仲始娶安阳王的女儿媚珠为妻,入赘安阳王家。仲始窃取了灵弩,用假弩将其掉包。仲始以省亲之名义北归,临行前对媚珠说:“夫妇恩情不可相忘,如两国失和,南北隔别,我来到此,如何得相见。”媚珠说:“妾有鹅毛锦褥常附于身,到处拔毛置岐路,以示之。”仲始回到北方后,将这番话告诉了赵佗。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公元前208年,任嚣病逝,临死前嘱令赵佗掌管岭南事务。赵佗在岭南发兵拒险,成为一路割据势力。赵佗发兵南下进攻安阳王。安阳王不知灵弩被窃,为赵佗所败,与女儿媚珠同乘一马逃跑。赵仲始认准鹅毛紧追不舍,安阳王逃至海滨,下马,在涌出海面的金龟的协助下,持七寸文犀走入海中。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安阳王在海滨下马之时,因金龟指称乘坐马后的人“是贼也,盖杀之”,于是挥剑斩杀了媚珠。媚珠的血流入海中,化为了明珠。仲始痛哭不已,将媚珠的尸体归葬螺城,其尸体化为玉石。后来因思念媚珠,投井而死。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两则传说如此相同,而且越南史书记载中的有些词语还可以用彝语解释,如“瓯雒”,在彝语中是指山顶上的集水盆谷地形,也称“殴洛”,其发音意相近。“古螺”在彝语中指阴山,发音也为“果诺”。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据在彝族史诗《勒俄特依‹旨住谱›[2]》(冯版)中记载和彝族老人的讲解,君王在“撒古克里”[3](也有版本说是“明庭伯哦”[4],应均指《华阳国志》中所说的武阳,即:今日彭山)地时被秦军围困,急传位于其子南逃,自己留下阻止后战死。但其子当时只有十三四岁,为了保密和安全,彝族人称小君王为“阿伊苏依”。(‘阿伊’在彝语中指小孩,‘苏依’在彝语中指大官。所以,“安阳”应是“阿伊”的音译)。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经周折,最后迁徙到“滋滋濮武”的地方。但现在的彝族对该地确切地仍有争议,有的说是云南昭通,有的说是贵州威宁,有说是云南大理的洱海边等等。但结合以上中越两则传说,我认为“滋滋濮武”应是指今天的河内或近郊的东英县境。而彝族史诗《勒俄特依﹤旨住谱﹥》中记载,在到达“滋滋濮武”地前曾经过一个叫“滋滋纳界”的地方。而这个“滋滋纳界”可能就是指今天越南北部与中国云南接壤的“老街”,即越南老街省。因为“纳界”可能就是“老街”音译,因为发音上仍是相近的。而多数学者认为的昭通,在彝语中为“鸠突木古”,意为猎鹰天地(可见是个古战场),古代汉语中昭通为朱提,朱提应是彝语‘鸠突’的音译。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彝族《指路经》(亡魂指路经书)中说,若魂悲伤,不愿离去至滋滋濮武地,就饮一口“玛诺依曲”(水井)的水,就不会再留念尘世,就会快快乐乐走向滋滋濮武。“玛诺依曲”就是指昭通市昭阳区的葡萄井,当地彝语为“麻纳依期”,这是彝语方言音译造成的,其实指的是同一处。所以把滋滋濮武定为昭通不妥的。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勒俄特依﹤旨住谱﹥》中还记载了一则顶怪的事,即:迁徙途中曾到一处彝语叫“依诗特布”的地方时,称这里蛙鸣如虎啸,蝴蝶叫如猪。虽然是有些夸张,但目前能符合这些因素的地方也只有云南。云南保山有翼展达25厘米的飞蛾。云南还有一种蛙,音量大而粗浊的滇蛙,也称滇侧褶蛙。这说明迁徙确是到了云南境内。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有在越南义立县的考古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玉璋、牙璋,与四川三星堆的相同。2006年还邀请了陕西和四川的专家去一同考古,专家们肯定这些文物的主人就是四川广汉去的,当时一同前去的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显丹称这些人是从四川西昌出去,经过云南最终到达越南。这也可以佐证彝族史诗《勒俄特依‹旨住谱›》中的记载是可信的,只是历史久远,需要抽丝剥茧的去复原真相。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越之间留传着相同的古蜀人(彝人[5])南迁的传说,而且得到了一些考古的应证,说明能留传千年的故事是有一定的历史事件基础的,无缘无故的事也不可能被传承,虽然在口语相传中难免有些残缺,但主体事件是不变的。所以在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结合民间原汁原味素材,否则彝学研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Lc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4年4月24日于成都)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注:
[1] 滋滋濮武:彝族地名音译。‘滋滋’指冠,喻指上层;‘濮武’指泛蓝,也指水的波浪,说明居住地有湖泊或海。
[2] 旨住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章节,译为君迁录,或君王择居记录。
[3] 撒古克里:彝语地名,现在凉山州昭觉县境内,但结合历史事件,估计不符。
[4] 明庭伯哦:彝族传说中是一座山,彝族人不知其确切之处。但结合《华阳国志》的解读,估计指白鹿山,在四川彭山境内。
[5] 彝族:这一称呼建国后根据毛主席的建议修改的。古代彝族自称和他称可谓五花八门。他称方面大体为“夷人、蛮夷、南蛮、蛮爨、倮倮、”等等,具体可阅“彝族人网”上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