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信仰及祭祀活动

中国四川金阳汉彝融合地区丧葬文化探究

作者:马鹏 发布时间:2020-06-24 原出处:《青年时代》2018年24期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摘要当前国家加大对地方习俗的管理,首先理清当地的习俗内容,并根据变迁的趋势引导地方的丧葬习俗。本文通过汉彝融合地区特殊丧葬文化的内容,根据其变迁以及背后社会、心理因素,为当地所推行的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汉彝融合地区;丧葬文化;文化变迁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的儒学体系中强调孝道与丧礼的重要性。如《论语》中提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说“事死之如事生”。诸如此类的思想对当时的上层朝廷和民间的丧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笔者长期在农村生活,见证了当地农村丧葬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现从四川金阳汉彝融合地区特殊的丧葬文化,来探讨丧葬的过程及其变迁的原因。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当地丧葬仪式内容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地理历史背景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县地处四川西南,1953年置县,气候属亚洲大陆东部季风区域中亚热带的云南高原察隅气候区,具有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特点。辖5个工委、34个乡(镇),总人口14万,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1]。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显示,彝族占总人口的76.81%;全县农业人口历年占总人口的90%以上,职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占绝大多数,是典型的农业县;男女人口性别比达到108.92,男女性别比例超过国际标准。据调查,该地区文盲、半文盲率达到48.62%,而文盲、半文盲人数,女性是男性的 1.32 倍[3]。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笔者与长辈交流得知,该地区的汉族主体来自云南,迁到该地区与当地原住居民混居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中,以汉族为主体无家族概念的混居地。这造成了当地的丧葬文化源于云南汉族文化,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当地传统彝族文化影响,使得丧葬仪式成为民族融合的产物。其又受现代文化影响较低,保留着较为原始的仪式。因此对研究民族聚居地文化特殊融合现象有重要意义。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丧葬仪式过程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该地区事死的程度远大于事生。对于出生一月后的婴儿,家里才举办满月酒,邀请亲朋乡邻参加,同时限定了只为最先出生的孩子举办。而事死的过程则颇为繁杂,根据已有文献记载,事死的过程是一个序列型文化[4],结合当地民俗可以划分为弥留、停尸、吊唁、下葬、祭奠。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弥留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刚在家中去世的人,先放到桌子上坐好,然后大声呼喊逝者名字,如果没有任何生理的反应,那么就确认人已经死去,在屋外用特制爆竹三声,以示人逝,同时派人去通知远方的亲人回家吊唁。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死者的寿衣有严格的要求。寿衣一共七件,颜色可以有蓝、青色,但要求必须有一件是白色的。当然不是所有死者都能穿金戴银,一般只有富裕的家庭才有这个能力。待死者穿戴好后,放入木质棺材中,此时孙辈要跪在棺前烧纸钱。棺材的首尾置于长条的凳子上,棺材正下方点一盏“过桥灯”,它代表死者去彼岸世界的路上有指引。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停尸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逝者家里在较近的宽阔路面,用黑纸挂在竹竿插在路边;在家的周围是用白色长纸,经特殊处理后挂在竹竿置于小路边。此时的子侄辈被称为孝子,需要头戴白色“孝帕”,且每晚都要有孝子守在棺材前,彻夜不能睡觉。守夜时,陪伴者唱“孝歌”,其内容多为称赞死者勤劳,养育之恩,也有一些临时起兴,唱死者生平事迹,评价死者功过,同时用一个类似木鱼的东西,边唱歌边敲,其音大致相配,多为“咚、咚、咚”三声为一个音节。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道场的先生到了后,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敲定下葬日期,查看适宜的下葬地点;此时灵堂交给先生布置,在棺材前悬挂地藏王菩萨的像,在桌上摆好各种道具,包括引魂幡、灵牌等,开始诵经和敲鼓打锣。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吊唁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葬的前一天称为“堂祭”,是亲人回来吊唁的重要日子,较为亲近的子侄还需抬猪赶羊,先生敲着锣鼓在路口迎接,子女跪于门外路上,以答謝客人迢迢赶来;同时会大兴宴席以示对远方亲属和周邻的谢意,而来者赠送一定的物品,如布匹,粮食,钱财,根据关系的亲疏程度有所不同,称为“挂礼”。当天孝子在先生的带领下,找到合适的墓地,挖好一个简易的坑。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下葬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葬当天早上,远方亲属和家人要打开棺材,最后瞻仰死者遗容,称为“亲棺”,随后合上棺材,用绳索捆好棺材,由六个人抬棺;先生在念完经文后,根据吉时安排起棺。孝子在起棺时,跪于道路两侧,由旁人抬着棺材从头顶而过。走出家门后,孝子引领队伍,并由子女执灵牌和引魂幡,灵牌要用伞遮住,不能接触阳光。家中会留下一人,打扫家中灰尘,用石磨的上部压着,再放一桶水在石磨上,等待亲属回来洗手;同时在水里放几个硬币,如果亲属捞到了硬币,代表未来有财。到了山上,孝子需要动手细致的处理墓穴,随后在先生的指挥下,将棺材放入墓穴中。下棺后,孝子背朝坟跪下,先生扔米,孝子用孝帕的尾衣接住,接住的米越多,代表后辈有饭吃;接着孝子在坟的四个角转一圈,每到一个角扔一抔土,并高喊“xxx,起来了”(xxx代表和喊的人的亲属关系);等四个角都完成后,孝子就直接回家,中途不能回头,其余的堆砌由他人完成。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祭奠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奠分为复山,奠七。下葬三天后家人要到山上去修葺坟墓,称为复山。下葬后七天称为头七,要烧“包”(一种白纸包上纸钱的东西,上面写有死者的身份),每七天要烧一次,直到四十九天。而头七的晚上所有人要“回避”,鸡、猫、狗都不能随意出门,同时要在屋内沿着灶,正屋,死者去世的屋顺序撒灰;在正屋准备一桌菜,特别备好酒和鸡蛋。由于灵魂不死,生死轮回观念的影响[4],当地认为根据第二天灰上的脚印,可以判断死者“来世”的投胎所属。这些措施使新鬼有能力买通旧鬼 ,在阴间得到妥善安置 ,免遭挨饿受穷之苦和棍打鞭抽之罪;也让新鬼安心于阴世的生活 ,不在迷恋阳世 ,影响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5]。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丧葬仪式变迁及其意义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丧葬仪式部分内容的变迁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礼仪简化。挂的礼改为钱财,而且较为亲近的家属会带烟花爆竹。现在农村礼钱也日趋变高,根据家中的一本专门记录白事礼钱的账本,笔者发现,90年代挂礼物品多为钱、粮食、布匹,钱一般是一元左右,而现在全部为钱,且达到五十元的基准线。同时,亲属到来还一定要带烟花爆竹,在到达灵堂前,会全部燃放,并且在礼簿上要记录下来。以前带上的猪是解剖好的,现在多为活猪,牛羊;在笔者少年时期远方亲属到来,是要一个解剖好了的猪,四个人抬着进逝者家里。现在则是赶着活的猪,有些是牛羊,然后交由死者家处理。部分仪式已经取消,如压磨;部分已经没落,如亲棺,棺从孝子头上过。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个性化突出。子侄辈或者女儿的家属,会带着四筒鼓来敲锣打鼓跳舞,甚至有专门唱歌的;四筒鼓一般是六人为一个团队,穿上统一的制服,在远方的家属即将进入到达设置灵堂的地方时,由这个团队先敲锣打鼓,随后先生引领进入灵堂。亲属往往带花圈,以表祭奠之心。农村地区开始盛行刻碑;目前农村开始对传统的土坟越加不满,推崇现代的刻碑式墓穴,甚至活着的人也刻好了碑。同时对碑上的名字尤其敏感,一般是家中活着的后辈,从长到幼都要刻上,包括襁褓中的婴儿。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社会原因和个性心理原因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社会原因。当前丧葬文化的变迁,反映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过程,“孝”观念与行为之间的某种不平衡[6]。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用在丧葬的金钱越来越多,整个仪式的铺排变大。同时丧葬文化的变迁表明,现代文化开始对农村造成冲击,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氛围,使得丧葬文化开始减少仪式内容,尤其在下葬环节显得尤为突出,大多仪式化的流程被删减,呈现出能够越简单越好的趋势。族群互动的过程,是异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在凉山地区,随着彝汉族群互动的增加,丧葬文化作为彝汉族群标志的象征性边界逐渐模糊,是伴随凉山彝汉族群互动而发生变迁的[7]。当前的彝族开始迁向汉族聚居地,两种文化开始融合,开始出现彝族文化中送活体动物,如牛羊等。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个体心理原因。丧葬文化具有与本地区民族生活特点相适应,或与人们的心理需求相一致的特性,在很大程度反应了我国极为重视的孝悌心理,能满足人们的自我炫耀[4]。这种农村长期不愿放弃的仪式过程,代表了个体参与其中的复杂心理变化。丧葬规模扩大,显示出农村对孝悌文化和对文化传承的越加重视。个体越加追求个性化,在对待丧葬文化的态度上表现为:能够和他人操办的有所不同则显得自己越有特色,越与众不同。严重的攀比心理,亲属挂礼时,如果礼钱少了会被看不起;而孝子在宴席,爆竹,刻碑上不下功夫,也会被同村人嘲笑。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总结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丧葬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 它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 , 也是社会发经济文化生活的又一真实写照[8]。汉彝融合地区的丧葬文化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的趋势,但是这种发展趋势表现的浪费和铺排形式,也促使我们思考应当如何引领农村丧葬文化,才能符合时代发展和传统文化。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金阳县政府网.单位介绍.[EB/OL]. http://zhengfu8059.e-fa.cn/introduce/2018-04-28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黄剑华. 汉代画像中的 “事死如事生 ”观念与孝道思想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46-49.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刘宁.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人口研究[D].四川:西南民族大学,2012.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陈玉文.我国丧葬文化浅论[J].黑龙江民族丛论,1993,(4):78-87.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靳凤林.死亡与中国丧葬文化[J].北方论丛,1996,(5):22-27.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曲春明,向海霞,鄒欢.重庆市奉节县农村地区文化研究现状—以白鹤村丧葬文化变迁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4):53-58.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J].民族研究,2017,2:68-77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段广伟.花蓝瑶丧葬文化变迁研究—以广西金秀六巷乡门头屯为例[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8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V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