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彝族阿细祭火仪式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对于生活在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弥勒县百里西山上的西一镇红万村的彝族阿细人来说,是一个隆重盛大的节日。是日,阿细人奔放的歌舞精彩迷人,神秘的祭火活动撼人心魄,这是火的圣典,这是阿细“部落”原始激情的豪迈释放。他们追寻最初的火种的来路,纪念把火种送到他们生活和生命中的人:他们的先人“木邓赛鲁比”。在我们越来越习惯遗忘的当下,阿细祭火让人倍感意味深长,倍加撼人心魄。其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堪称“东方狂欢节”。
这个节日的形成,与信仰万物有灵的阿细人对火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记载了阿细人与火的渊源:相传远古时候,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他们认为,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祭火神节的头一天,这个约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已到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桃花、杏花、李花把村落装点成一幅阔大的彩毡,大人小孩都换上了本民族鲜丽的盛装,尤其那些姑娘更是如一只只花蝴蝶一样悦人眼目。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贴红挂彩,门庭院落干干净净,就连村面街的墙壁上,也串挂着绿色的青菜,金黄或洁白的玉米棒、火红的辣椒、豆子,还有一块一块的腊肉,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田园风光,什么是山村彝家单纯而充实的日子。
节日前夕,村里摆上了令外来人别开生面的长街宴,村里的小伙和姑娘,一起跳着唱着到了村子中央,把他们清晨从山上采来的鲜松毛叶一把把撒在路上,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村人和来客席地而坐。一条近1000米长的独特的长街宴席就这样诞生了。宾主间有说有笑,谈笑风生。姑娘们勤脚快手地从厨房里端出一碗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风味菜肴,供大家分享。这时村里一名能歌善舞的英俊小伙,沿着长街宴席向大家劝酒,并带领大伙一起举杯高唱祝酒歌。大家边吃边谈边唱,整个山村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2004年2月22日,又到了祭火的日子。当天,天高云爽。一大早,在西一镇镇政府所在地油榨地通往红万村的叉路口,来自本镇三棵树村落100多青壮阿细男女组成的迎宾队列于道路两旁,吹响唢呐、长号欢迎远方赶来观看祭火的客人。我们的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村头,村路两旁的石头上,到处被用红色和黄色的油漆涂上七形八状的火,烂泥箐村的文艺队的阿细姑娘们正在松林中打扮,笑闹声传出好远好远。该村王红芬带着才三个多月的孩子,也要准备参加演出。我们通过用柏枝搭成、上悬木剑、刀叉等物的“避邪门”,门两旁有周身彩绘的壮汉把守着。“守门神”告诉我们,有他们的把守,什么妖魔鬼怪都进不了村。到得村里,只见家家户户的堂屋、院落被打扫得干净利落,穿戴一新的妇女们如彩蝶般来回穿梭。磨香井村的王明珍赶到该村他的战友任志华家,来共同庆贺他们的节日。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也悄然而至,到村中心的何志学家做客。好客的主人为我们端上大碗的红糖鸡蛋和糖煮粑粑丝,笑着劝我们全部吃完,说这样便能在来年得到火神的保佑。在所有人吃完早饭后,“送旧火”的活动开始了。主妇将灶塘中的火灭了,把火灰送出家门外,送旧火是为了迎接新火。随后,主妇们又忙着准备迎接新火种的各种祭品去了。与此同时,在毕摩家中,祭火神活动中的主要角色――祭火师已将传袭几十代人的祭火服取出,他头戴一顶有些年头的大檐帽,光着上身穿上破旧的衣服,让人一时意会到什么叫土生土长,一位老人严肃地告诉我们:火神木邓当年就是这身装扮钻出火来的。
太阳慢慢升至中天,到了开饭的时间了。各户都准备一桌美食佳肴,什么芭蕉花、棕花、野蒜,巴掌厚的肥肉、颇具风味的阿细骨头参等等,让人胃口大开。顺着长达千米的长龙,一位老者边走把酒杯举向高天,似在请太阳一起来进这道美餐。他口中念念有词,在念诵着“开席经”,讲述远古时候先民们在黑暗中摸索的艰辛,和在火神保佑下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喜悦,召唤火神和大家共进盛宴。诵经毕,村民们举杯互祝来年村人和睦、四季安康。开席了,人们饮同心酒,比烟锅赛,跳民族舞,为祭火节的狂欢活动进行“热身”。
中午时分,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祭火的人像流水般涌进村中,整个村庄喧闹起来。此时,离祭火神尚有一段时间,在村前的一个四面环山的大洼子里,来自本镇的10多支共计1000多人的文艺队一一奉上阿细跳月、跳虎、酒歌、霸王鞭、阿细刀舞等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四周的山坡上,上万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山中的道路上,数十个小食摊和小百货摊前组成一个小市场,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
与此同时,各种准备活动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毕摩家中,几个神态庄重的中年人正一丝不苟在纸糊的火神画出他们心目中的火神的形象。在脖颈处围上松果作装饰,并在手中插上一把锋利的木刀,使其看起来气宇轩昂,英气逼人。而在背人的房屋里,另一些化妆师在为青年男子和小孩描面绘身。化妆讲究前胸和后背相对称,头上、脚趾上和小孩的双腚都精心绘饰。绘身的涂料有红、黑、黄、白、褐五种颜色。图形有由几个五色连环组成的倒三角形,各色斑点和虎、豹等动物的图案。五色连环代表着五种颜色的土壤,喻意人们希望由五色土构成的丰饶大地能为人们提供累累硕果;五色圈内的各色斑点象征日、月、星辰和灿烂的火苗,而各种动物图案则反映出阿细人的崇拜。绘过身的男子用树叶、纸片做成各种动物的图案戴在头上,用棕叶和麻片或塑料片包裹下身,仿佛原始人一般。小男孩则一丝不挂地全裸着,只用树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待全部化妆完毕,绘身人鱼贯进入毕摩家中,这时,连他们的亲人也认不出他们。他们在那里静静等待着祭火时辰的出场亮相。
约下午4时左右,祭火神的时辰到了。这是庄严的时刻。毕摩用阿细话指使着两个看上去力大无穷的男子将“火神”抬起,在毕摩和祭火师的引领下,数十名绘过身人的人前呼后拥地开赴村中最大最茂密的一片树林,祭火就在这里进行。平常,村里凡遇重大的节日庆典、祭祀活动,都要首先在这里祭祀神灵。祭火神时,毕摩在象征祖灵的树下放好贡品,手摇法铃,口里念念有声,大意是告知火神,全村人要举行祭祀他的盛大活动,请求他保佑活动成功等。此时,大家都停止了喧闹,诵完经,钻火师、毕摩和一老者围成一小圆圈,祭火师在黄栗树杆上凿一小孔,以另一根黄栗木秆做杵钻木取火。通过大约十分钟的努力,随着几缕蓝色的丝缕飘起,火星四溅,老者忙用火草引燃,并加上干木片,然后将火移至火神座下的火盆之内,这时,人们欢声雷动,为一年的新火种的产生。
真正的狂欢高潮是在新火种和“火神”被人抬起时,鞭炮声、锣声、牛角号声大作。在震耳欲聋的乐曲中,人们高擎着捆绑着许多木刀的树枝为“火神”开道,“火神”昂然前行,周游村寨,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庭大开,并将贡品恭恭敬敬地献于“火神”座下,对着“火神”焚香叩头,将事先准备好的美酒洒向“火神”,然后用松明在新火上引燃,把新火种小心翼翼地迎入家中火塘,。与此同时,护送“火神”的绘身人也被当作火神的使者迎入家中,在屋内喊喊打打,挥刀舞枪,意思是把家中的邪魔驱赶出门。
送火神时,祭火活动中最为精彩的跳火神也同时开始了。只见绘身人高喊“木邓来啦”,舞起木刀、木杈和棍棒,击碗敲盆,簇拥着“火神”冲向四面八方。有的绘身人扮作小丑的模样,对围观的人群做着夸张的鬼脸,极力地扭腰摆胯,有的男扮女装,围头巾、穿花衣、怀抱假娃娃,做出宽衣解带,要给娃娃喂奶的样子,让人笑弯了腰。
太阳渐渐偏西,人们抬着“火神”来到村头的大山洼中。在这里,要举行第二轮的祈祷。只见人们全都赤足俯身,叩拜生长万物的大地,感谢大地母亲赐予的一切,并祈求火神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一起围着火堆,手舞足蹈,在鼓锣声、号角声、呼叫声中点燃火把,有的踩火堆,有的射火箭,有的转火磨,有的闯火阵……
祭火神仪式结束后,八个体壮如牛的小伙子轮换着将“火神”送至村外的山坡上,用干柴燃起熊熊烈焰,就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夜幕悄然降临。
对阿细祭火这一神秘的仪式,我们倍感语言的苍白,我们只能写意,而无法对它传神赋形。但在我们心中,它是一种古老的文明,是一种生命的图腾。通过它,传承着人类火一样的热望,表达着我们对自然、对人生火一样的情怀!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石屏彝族祭大龙
- 2 彝族土主崇拜中心何在
- 3 彝族毕摩及毕摩文化
- 4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祭祀...
- 5 弥勒彝族阿细祭火仪式
- 6 “招亡”与“祭羊”
- 7 福长村的“大王操兵节”
- 8 黑虎之灵――彝族的虎图腾
- 9 六盘水彝人祭山神 祈求风调雨顺
- 10 毕摩送祖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