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各地彝学研究会与机构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从事彝族文化专门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为州人民政府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业务上接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州委宣传部指导。
基本情况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前身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成立于1981年,1984年升格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2009年9月更名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建所扩院至今,人员已由最初的廖廖数人扩大到今天的31人,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彝族中青年为主的彝族文化研究专业队伍。本院下设毕摩文化研究所、社会历史研究所、彝族文化产业研究所、影视人类学摄制与研究所、《彝族文化》与《彝族历史文献译丛》编辑部和党政办公室六个内设机构。在21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6名,助理研究员9名,研究实习员5名。
▵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收藏的经折装彝文古籍
▵专家做古籍鉴定
科研成果
建所扩院30余年来,在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立足学科特点,高度关注现实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学术前沿的发展趋势,以弘扬和繁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以“横通中外,纵贯古今”的宽广视野,深入滇、川、黔、桂四省彝区,采用收集、翻译、整理彝文古籍和深入实地调查获取活史料并重的调研方法,广泛开展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发掘、研究和宣传、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实地调查与文物考证和彝汉文献相结合的研究路子, 在弘扬与应用优秀的彝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完成修复工作的彝文古籍
▵ 古籍普查
▵ 严格的古籍收藏管理
(1)编辑出版《彝族文化》(内刊)和《彝族历史文献译丛》
《彝族文化》自1984年创刊以来,己刊出年刊15期(600万字);季刊91期(2500余万字),刊出文章1600余篇,合计彝学成果字数达3000万字,所刊文章大多为实地调查获得的新鲜、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内容涉及到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和宝贵的资料价值;另外,编印《彝族历史文献译丛》38辑,译文500余篇,800多万字,是彝族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
▵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员在修复古籍
(2)编辑出版《彝族文化研究丛书》
▵ 毕摩经典译著
至2007年底,已公开出版由刘尧汉教授主编的大型学术“丛书”《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全套四十余本。《丛书》对彝族乃至中华民族诸多文化领域进行研究,深刻而新颖地揭示了中华古代文明的众多难解之谜、世界科技史及上古文化的众多疑难问题,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华彝族文化研究的新坐标”。
(3)完成课题情况
我院积极支持研究人员申报和参与国家、省、州课题项目等多层次课题合作。先后完成国家课题《彝文古籍编目》;与武汉大学合作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村民自治与宗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氏族传统的现代变迁:摩哈苴彝村宗族的人类学研究》;和中山大学联手与英国大英图书馆合作,开展抢救濒危档案,协作完成了“云南毕摩文书的保护和数字化研究项目”;与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合作的咪黑们传统文化和生态保护项目已经由德国国家技术公司验收结题;参与完成了《彝族谱牒》项目的编写工作。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我院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抢救,先后建成了“梅葛”、“母虎舞”和“火草麻布纺织”等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点12个,完成了禄丰高峰彝族大刀舞,南华沙桥彝族三弦舞、姚安左门彝族葫芦笙舞、楚雄树苴彝族母虎舞、姚安马游彝族古歌梅葛、武定罗婺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传承保护工作,在全省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走在了前列。
▵ 毕摩主祭场面
彝文古籍是彝族祖先世代承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我院目前已收集了近三千部彝文古籍。多年来,我院把对彝文古籍进行收集、翻译、整理的抢救性工作,始终作为各学科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科研内容紧抓不放。
(5)影视人类学摄制
运用影视人类学开展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是一种潮流、一种趋势,也是推介宣传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多年来,我院摄制完成了多部影视人类学电视专题片。其中《春的记忆》喜获2010年第七届中国影视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优秀影片一等奖。2015年9月,由我院选送的《开奔勒笃·六祖古歌》影视人类学纪录片荣获首届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奖二等奖。
(6)运用性研究
近年来,我院积极整合省内外彝学资源和优势,形成科研整体合力,切实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基础性研究与适应性研究并举,把彝族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优势资源,为“加强彝族文化研究,建设彝族文化强州”提供智力支持、理论保障和精神动力。
(7)对外学术交流
彝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文化及显著的彝族文化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学者以及旅游采风者涌向彝州楚雄。自1985年以来,随着彝族文化研究成果的不断面世与传播,我院对外学术交流日趋活跃。
最近几年,我院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关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帮助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以制度建设、效率提升、成果转化、学术服务为主要抓手,按照民主决策、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原则,通过体制改革和“三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为推进民族文化强州建设和构建和谐彝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