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从彝族古典文献中解析彝族伦理道德观

作者:​沈小玲 发布时间:2024-10-12 原出处:​《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27期 点赞+(

摘要:伦理道德是关于人类社会善恶标准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彝族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构建的一套伦理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且贯穿在彝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准则和规范。彝族古典文献是彝族古代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彝族古典文献中,蕴藏着许多值得珍视的彝族伦理道德思想。通过对彝族史诗、彝族毕摩经文、彝族谚语等彝族古典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深入解析背后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发现彝族伦理道德最大的特点是以家支为本位,归宿点是从家族利益出发的观点,并在彝族史诗、彝族谚语等彝族古典文献中得以印证。
关键词:彝族文献;伦理道德;家族文化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勒俄特依》.jpg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道德这一特殊的社会形态,只为人所特有。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认为,“道德是一种取决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依托于社会舆论与传统习惯,亦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原则规范的综合体,即道德原则与行为的总和。这是基于道德意识与行为活动的规律,而形成的全面概括与总结。”[1]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伦理道德是关于人类社会善恶标准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一套伦理思想,有着自身的特点,并贯穿整个文化的始终,成为一种行为准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彝族古典文献中的彝族伦理道德观

彝族古典文献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古典文献中,蕴藏着许多值得珍视的彝族伦理道德思想。本文主要解读彝族史诗、彝族谚语、彝族毕摩经文等彝族古典文献中的彝族伦理道德观。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 彝族史诗中的彝族伦理道德观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叙述传奇故事来表现人类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史诗通常是以口头传唱或书面形式流传下来的长篇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也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学术界一般把它分为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英雄史诗三类。创世史诗主要描述创世神话、宇宙的起源,反映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英雄史诗的产生稍晚于创世史诗,它是以古代民族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为中心题材的长篇叙事诗。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四大创世史诗,分别是《查姆》《梅葛》《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查姆》在彝族未有文字之前,就已在口头上流传了。彝族人民把它当作本民族的历史来看待,全诗共分为上、下两部,记录了天地万物及人类的起源。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查姆》中说道:“独眼睛这代人,道理也不讲,长幼也不分……独眼睛这代人心不好,要换掉这代人。要找好心人,重新繁衍子孙。”因此,发生自然灾害:干旱,毁灭了独眼睛。此后,不再是独眼睛时代,而是进入了直眼睛时代。“直眼睛这代人啊,他们不懂道理……一不管亲友,二不管爹妈。……”于是又将直眼睛这代人换掉,变成横眼睛时代。“你说十二样礼节大,它说十二样礼节难分清。学会磕头作揖第一样,分清日月星宿能辩时辰;学会处人办事第三样,尊敬爹妈道理明;……十二样礼节记书上,规矩、礼节教子孙。”[2]到了这代人,终于懂得了伦理道德,特别是孝文化,真正的人类才形成。彝族人民把伦理道德视为人的根据,非常重视。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梅葛》流传于姚安、太姚一代。“梅葛”一词是彝语译音,是一种调子。全诗都用这种调来演唱。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和《丧葬》四大部分。《阿细的先基》流传于云南弥勒市的一部史诗。全诗分为两部分,主要记叙了阿细人的起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梅葛》和《阿细的先基》都有兄妹成婚的传说,彝族先民认识到兄妹成婚道德上的不合理性,反映了最初对禁忌的认识。《阿细的先基》中把人类起源后的进化过程通过 “蚂蚁瞎子代”“蚂蚁直眼睛代”“蚂蚁横眼睛代”“筷子横眼睛代”来区分人类的进化时代;同样伦理道德也在人类形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彝族古代社会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其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伦理道德,实乃人之为人之根本所在。正如杨数美、李红在《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对彝族伦理观的人学解读》中明确提出的观点:彝族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将其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据。总体上,彝族古代社会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是以追求道德的人为理想的社会[3]。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勒俄特依》流传于四川彝区和云南部分彝区所操彝语北部方言的彝族之中。这部创世史诗包括“天地演化史”“开天辟地”“喊日月”“创造万物”“支格阿龙”等内容,记叙了万物的起源。《勒俄特依》中提到:“初生第一代,只有两尺高。到了第二代,与人一样高。到了第三代,松树一样高。到了第四代,山峰一样高。五代长齐天,行动慢腾腾,走路摇晃晃,呼吸气奄奄,似死又非死。头上有喜鹊,腰间住蜜蜂,脚心住蚂蚁,能否成人类,还是不能成人类。”这里指出其经过5代还是不能成为人类,蕴含伦理道德的规范性。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创世史诗反映了彝族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蕴含了彝族人民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如注重孝道、互敬互爱等。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其他史诗中,同样闪现着彝族伦理道德思想。《彝族源流》中说:“六布摩创制,天地间伦理,生育伦理,恒仇珂,投皮耐制定;尊卑的道理,恒彼余,投毕德制定;布的道理,恒始楚,投乍姆制定;上下的律规,由农牧兴起,以金银作线。兴农牧制度,创制出穿着,做华丽盛装,穿着制度,以生死来立,生死礼义,孝子贤孙立。”[4]其背后透视出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西南彝志》阐述了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看法,歌颂了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品格,其背后透视出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彝族谷歌》塑造了众多神的形象,他们身上都有传统美德的体现,显示出伦理道德规范的强大约束力。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创世史诗 《尼苏夺节》中提道:“父母养儿女,操心又费力……父母的恩情,儿女要牢记,父母到晚年,要好好孝敬”[5],重孝是其一特点。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特依》使彝族的抒写方式转入深度写作的时代,集中诗唱了彝族人生命哲学的问题,其中蕴涵了不少的生命哲学、家族伦理及社会秩序观念等。阿育几坡、刘亭园在 《彝族道德经典<玛牧特依·伦理篇>新解》[6]中提出:彝族的先民在凉山彝族支系古侯、曲尼进入凉山之前就将自己道德伦理总结在《玛牧特依》之中,训诫彝族人民严格按照《玛牧特依》的规范为人处世。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牧特依》[7]中提道: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居木”之后代,是父须养儿,是儿须敬夫,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子相关照。是母须养儿,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女须敬母,母女相关照。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亲无儿爱,家庭无温暖;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子无父爱,到处去游荡。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儿无“母”爱,无处认亲人,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兄无女爱,无处娶媳妇;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若无孙爱,灵牌挂山崖,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儿孙无“普”爱,屋基狐狸叫。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子欠父债,养老送终。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欠子债,娶媳安家。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 彝族经文中的彝族伦理道德观

毕摩经文是掌握在毕摩手中的经书。毕摩经文涉及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语言、文字、历法、医药等方面。毕摩经文所涉及的彝族伦理道德部分在整个毕摩经文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食人经》中说:“世间如果有违反伦理道德之事,就要讨回公道。要向高山,大河,岩石,树木,飞禽,走兽,向太阳,月亮讨得天理。天地存公理,日月可作证。讨得天理,上天就会派天理之子到人间,惩办那些邪恶之徒。”在《与人规范》中说道:“人,有口难免说错、吃错,有手难免拿错、做错,有脚难免踩错、走错,人犯错在前,改正在后。只要悔改,就能回归家族,再结姻亲。”这里表现出了彝族人特有的道德荣辱标准。在《驱奸恶晦淫》经书中说:“挑拨离间,破坏人们之间的友谊,教唆传播恶习淫意的人是‘莫尓格车’者,是邪恶的,要把他们像魔鬼一样驱除。”另外,在其他的毕摩经文中也提及了不论是君臣之间,还是邻里之间,都要和睦相处,和睦相处的伦理道德观贯穿其中。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 彝族谚语中的彝族伦理道德观

彝族谚语贯穿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体现的伦理思想是注重孝道、尊重长辈等。如下文的谚语: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听父言会跨十条沟,不听母言会越五道壑。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亲的话犹如铁钉,母亲的话犹如墨迹。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听父训者错走十道梁。不听母劝者枉过五条沟。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主要强调要尽孝道,突出重孝的特点。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谦恭随长辈,长辈爱惜你。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礼貌待姻亲。前辈交流时,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辈莫插嘴。待友要善意,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待老要爱戴。人类需规而定规,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类遵法而守法。待亲要礼貌,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待友要善意,待老要爱戴。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韦安多主编的《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8]中的《浅议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彝族传统社会在经济生活上始终都是坚持以伦理道德精神为准则的。彝族文化是一种伦理性文化,明确伦理理道德是在彝族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彝族经典文献中伦理道德观的解析

通过对彝族文献中蕴藏的彝族伦理道德观,如:互敬互爱、和谐共处、尊敬长辈、注重孝道等,进行深入解析,发现其最大的特点是以维护家支群体利益为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本位与归宿点都从家族利益出发:对家族有利的给予维护,不利于家族的摒弃。这一特点通过彝族史诗、谚语、尔比尔吉等得到印证。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理解“家支”的概念。“家支”一词是汉语,是“家”与“支”的总称。刘正发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9]一书中认为“家支”一词在彝语中比较准确的对词应为“阿达次玛惹尔额(汉译为“都是一个父亲的子孙”)或“次布惹尔”(汉翻为“一家的后代”),并且他认为,凉山彝族家支是以父系始祖的血缘为纽带的,用父子连名谱系作为一种链接来进行维系。他对家支的定义较为准确。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支”构成了彝族社会或文化的基本单位。家支制度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制度文化形态。司亚勤和王路平在《试析古代彝族的伦理思想》中提道:“古代彝区大多是家支统治的社会,家支为本,统治各方,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各领域皆以家支为本,此乃家支统治社会之显著特征。彝族统治者治理社会,实则借助家支制度,此亦为彝区历史之真实面貌。”[10]新中国成立前,凉山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组织,各个家支林立,家支的势力成为社会重要的标准。家支的强盛与衰弱往往与个人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家支的精神力量在彝族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汉区长官为大,彝区德古为大”的说法。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彝族社会的组织架构以家支为核心,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由此延伸。彝族人民在面对如何平衡个体与群体的伦理道德问题时,家支利益无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是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彝族人民独特的价值取向。他们以维护家支的名誉为善恶的判断标准。只要是能维护家支荣誉的行为,就被视为善;反之,就被视为恶。例如:偷窃家支财物者需进行10倍赔偿,同家支男女通奸的行为则双双处死等。反正只要牵涉到家支声誉,该事件都会被提升到很高的高度。在彝族人的道德情感中,存在着浓厚的家支利益至上的观念,伦理道德规范首先都是指向家支内部的,无论是重孝还是重诚信等,其所指向的首先都是家支内的成员。维护个人的利益与声誉,就是在维护家支的颜面。个人与家支早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特殊时候,个人利益为了整个家支的利益,可以做出牺牲。正如彝族谚语:“想家支想得流泪,怕家支怕得发抖。”“亲家听到就跑,家支听到就来。”“不能不吃是粮食,不能不要是家支。”“猴子靠树林,彝人靠家支。”“不维护一家,全家支保不住;不维护家支,全部被抢光。”彝族教育经典《玛牧特依》中这样说道:“后世之子孙,友善待亲戚,热心待‘祠威’,凡事有商量。”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代儿孙们: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莫跟着“鄔昵”得罪“吾撒”,对付强势之家族,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吾撒”最给力;莫跟着“吾撒”得罪“鄔昵”,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鄔昵”最给力。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居木之后代:如果没有铁锄犁耙,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能开垦良田沃土;如果没有良田,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能播下优良种子;如果没有优良种子,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能培育茂盛庄稼;如果没有茂盛庄稼,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能实现五谷丰登;如果没有五谷丰登,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能结缘强大“吾撒”;如果没有强大“吾撒”,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能制服强大“怖棘”。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尓比尓吉中也有大量反映家支观念的。例如:“牛的力气在颈板上,马的力气在要被上,人的力量在家支上。蛤蟆生存靠水塘,人类生存靠亲友,彝族生存靠家支。不能没有的是牛羊,不可不吃的是粮食,不能不靠的是家支。拐族人妻罪大,杀族人罪大”“亲戚再亲,听到哭声就走,家支再疏,听到哭声就来不维护一片,全家支不保,不维护家支,一片被抢光”“天上吃家支的嘴红,死者不要他,地上杀家支的手黑,活着不要他。”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每个家支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维护家支的利益,一旦有人侵害家族的利益,将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在彝族社会中,家族的伦理道德和尊严具有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就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都将受到彝族习惯法的严惩。彝族伦理道德的源泉在于血亲文化,其规范也体现在彝族习惯法之中。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彝族古典文献有着多方面的学术价值,通过对彝族史诗、彝族谚语、彝族毕摩经文中的彝族伦理道德观进行解读并进行深入解析,发现其最大的特点是本位与归宿点都从家族利益出发,对家族有利的给予维护,不利于家族的给屏弃,是一种家族伦理道德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伦理道德观。bH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阿育几坡,刘亭园.彝族道德经典《玛牧特依·伦理篇》新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1).
[2]杨树美,李红.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对彝族伦理观的人学解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DOI:10.3969/j.issn.1000-5110.2008.04.008 .
[3]司亚勤,王路平.试析古代彝族的伦理思想[J].贵州文史丛刊.2005,(3).DOI:10.3969/j.issn.1000-8750.2005.03.015 .
[4]刘正发(彝名: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金古忍石家支为个案[D].2007.
[5]韦安多. 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 [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6]吴敏英. 伦理学教程 [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7]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 尼苏夺节 [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西昌。
原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27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