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宣威田坝彝族姬氏土司府遗址
宣威市田坝镇位于宣威东南角,北与本市宝山镇以四里座“桥上桥”山水相连,东与贵州盘县隔清水河相望。田坝镇区域旧属“永安里”,过去是姬氏彝族扎营之地。姬氏彝族是元代忽必列“马跨革囊”灭大理国之后,合围南宋的先头部队“四十八营火”之一,因征战有功而被封为“土目”,是仅次于宣威州大土司安氏的土官。
趟过沧桑的板壁坡古驿道,攀上莽莽石岩。在青山滴翠的掩映下,姬氏土司府遗址就位于田坝镇龙家村的大山顶上,这里旧名“妥妥营”,距镇政府所在地约21公里,海拔2200米,现存两座石城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姬家大城、姬家小城”。两城建成年代已不可考,但应早于清“改土归流”之前,由巨石垒成的这两座石城:一座叫老城(姬家大城),一座叫小城(又叫姬家小城)。小城在大城的西北面(它的北面不远的山顶上叫盖寺脑包,有座寺庙的遗址。
遗址南部石凿水缸
小城山头独立,东南北三面皆深谷环抱,另有城墙拱卫。谷底深处有三、四百米。小城只有西面与山峰相连,高约百米,是进城内的必经要道。原有用巨石精修建成的城门,门西边还有门楼,上山入城之路呈 “之”字形,路面以青石板铺成。当地老人描述说:小城面积有近百亩,城门、门楼及城墙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被拆毁,石材运到外地修建水库。现在城内的山顶中央,尚存有一个原生石凿成的呈心形蓄水池和碓窝。蓄水池直径约3.5米,碓窝直径约60公分。城内现依稀可见各栋房屋的地基旧址,在80年代还有人见过有拴马石,喂鸭鹅的石槽,内部除建房的基础外都是用条石铺成。但由于此处多次开荒垦地,人为的进行过清理,原貌已经不复存在。山地上偶然可见的墙体通道、烂砖和碎瓦,似乎在诉说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喧闹。“烹羊赌酒且高歌,斗牛赛装亦欢乐”,彝人尚武,性喜奢豪,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多少故事,已无从回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曾经驻有一位强大而好客的主人。
姬家老城遗址西面城墙远景
老城周围的地理位置与小城相似,经实际测定面积有9.4万平方米,沿山顶的岩口边缘用条石砌成环形围墙,城墙圆周1.8公里,城内趋于平坦,东低西高。据当地老人回忆,在西面最高点的城墙中用石头加工成五面石建成拱型,宽、高约3米多的月弓型城门。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人破坏,仅留下城墙遗址,外墙光滑,难以攀登,远看如长城,蔚为壮观,墙砌为两层,内层中央设有人行道,低于外层1.5米左右,当时可能是用于防护,但老城中已难发现建造房屋和其他设施的遗迹。
姬家老城遗址北面城墙
据《宣威州志》零星记载,“…松树脚居山丘之上,上有七甲大营一座。…木渣坝后负跌麦梁子,与妥妥营相对。妥妥营位于妥妥营山顶,为昔日姬土目故里。腊家冲位于木渣霸、马木科二村之中,西有姬土目之老城…”。据此推断,小城应属姬氏土司府旧址,而老城很可能是部队扎营之所,两城相互拱卫,成犄角之势。当地传说,当年建石城时从8里外的营上村排着长队一个挨一个的传递木头瓦石,可想见彼时姬氏土司有多大的势力。
行在古城墙边,山风袭来,阵阵萧杀之气,仿佛看见了当年的金戈铁马与楼台烟雨。繁花落尽,盛极而衰,在民族融和、文化进步的进程下,雍正七年,宣威州大土司安于蕃被鄂尔泰生擒后囚于江宁府(今南京),标志着本地土司制度的终结。其下辖的各营首领,或主动顺应“改土归流”的大潮,或被驱散。于是,田坝姬氏土司也和同时代的土官们一样,消逝于历史前进的车辙之中,只在大山顶上留下两座石城遗址,供后人们追忆和思索。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