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曲靖市马龙区咨卡彝族摔跤

作者:白付平 发布时间:2023-01-19 原出处:​马龙在线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因申报“非遗”项目,笔者再次走进了马鸣乡咨卡彝族村,对该村传统体育摔跤进行田野调查,在采访中被这个古老文明的彝族村落深深迷住了。
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咨卡”是彝语的译音地名,咨为姓、卡为村,全意为:咨姓的村庄。咨卡彝族自然村70%是彝族,全村有193户,人口680人。于2013年被国家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咨卡,传统体育摔跤闻名方圆几百里。只要逢一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摔跤这天,来自昆明、石林、曲靖、昭通等地的观众或是来参加摔跤的跤手,他们驾车的、骑摩托的、徒步的,如蜂拥而来,相聚咨卡。咨卡坝子上,铺满青松毛的跤场周围,围满了成千上万的人。热情好客的咨卡彝族村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唱家彝家古老的花灯团场阙,载歌载舞,欢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客人。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咨卡彝族村

在彝家开展的农历二月初二男子摔跤、初三女子摔跤的两天活动里,咨卡坝子空前热闹,前来摆摊做生意的提前两天就来摆好了。有卖吃的、穿的、及生活用品,琳琅满目,要有尽有。咨卡摔跤赢得了商机,让不少人赚了钱,还拉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以跤会友”美誉的咨卡彝族摔跤,在沿袭彝家古老传统体育的摔跤习俗中,更多的是传承一种文明健康美德。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咨卡彝族摔跤传承人、村党总支书记李吉伟高兴地说:“我们咨卡彝族老本家摔跤,到我们这一代已有四五代人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男子女子摔跤,都得讲究文明健康道德,彝家要以摔跤结交外面更多的好友,以摔跤来搞好民族的团结友爱和共同进步发展。”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史悠久的彝族传统体育摔跤,在远古时期,是少数民族挑选部落“大力士”守护部落安全,抵御外敌的一种体育活动。据史料记载,彝族摔跤活动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彝族传说中的支格阿龙、惹丁豪星等英雄和传奇人物都是摔跤高手。彝族有谚语:“请客没有酒不行,快乐离不开摔跤”。祖辈喜爱传统体育摔跤的咨卡彝族村民,据该村李国成先生收集的文史资料说明,咨卡村的赵家和李家早在300多年前就从陆良和马龙的月望搬来此地居住。也是从那时起,咨卡彝族村的传统摔跤就有了,不过早以前的摔跤还不那么正规,也就是不那么规范,彝族村民利用劳作间隙,在田间在地头,喜欢摔跤的男男女女围在一起,比比力气,摔摔玩玩而已。直至100多年前清朝末期,咨卡彝族村建有自己的摔跤场,定为每年在农历二月二组织开展彝族摔跤活动。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沿袭彝族祖宗的摔跤习俗中,他们又规定三年两头跤,中间隔一年。到摔跤的农历“二月初二”前一个月,村上领导忙送帖子,发布告。摔跤也不同其他地方,不仅有男子摔跤,还有女子摔跤。农历二月初二是男子摔跤,初三是女子摔跤。意为二月初二龙抬头,意为有龙脉,有阳刚之性,初三是龙摆尾,是阴性,有孕育之意。阳与阴结合,摔跤才会有一个完整的世界,彝家摔跤才会长久。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逢上农历二月初二村里组织开展摔跤活动的头天晚上,村长就会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在村寨附近四周高中间低的摔跤场上,把从密林采伐来的三颗笔直的青松树立于摔跤场右侧,搭建摔跤台。同时,头天晚上还要准备第二天摔跤用的东西,早以前彝家为突出彝族特色,摔跤前必须准备火草褂,让男女跤手穿上彝家火草褂,增添一份自信心,抑或是外面的跤手来到咨卡穿着彝家火草褂摔跤会有一份荣耀与自豪。这些年男女摔跤时只需准备一条系在男女跤手腰间的红腰带即可。在摔跤前抽签的工具,最早以前是用山里扯来的树藤条,把树藤条中段扎了隐秘起来,跤手围在一起,各自拉着一头树藤条头,放开后拉在一条树藤的就是摔跤对手了。随后换成红布条。现在用纸写号进行抽签(也叫抓阄)。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女子摔跤前做抽签准备

第二天(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男子摔跤日)的大清早,也就是彝家未开展摔跤之前,必须去村后密枝山“领生”请山神。请山神由村上年长有文化的毕摩(彝家摔跤传承人),穿着盛装,一手拿香纸,一手摇响铃,带领挑着未煮熟的猪头和未宰杀的大公鸡等祭品的村民,敲锣打鼓向村后密枝山走去。来到密枝山,毕摩摆好生猪头和大公鸡,点燃香纸,带着村民(一般都是徒弟)跪拜山神,请求山神保佑彝家摔跤顺顺当当,平平安安,抬了风水跤后,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和万事兴。从密枝山“领生”请愿回来,毕摩又带着村民敲锣打鼓围着跤场左三转右三转来回转走,意为“踩跤场”。踩完跤场,他们来到跤台点燃三柱香叩拜,说明从密枝山把山神请下来了,可以平安如意摔跤了。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摔跤时间一般都在中午十二点左右,这时四面八方的跤手或观众都来到咨卡了。看着成千上万围在跤场的人群,经验老道且能胜任摔跤裁判的村民走进跤场,大声呼喊:“各位大力气,请进跤场了。”听到裁判的叫喊,参加摔跤的跤手走进跤场抽签,并听从主裁判宣布摔跤规则。一般规定摔跤年龄都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年小或年老的不允许参加。还有专业跤手不能参加,来这里摔跤的跤手必须是业余爱好者。这种自发报名、现场抽签海选式的民间自由摔跤,头天男子摔跤的跤手可有三四百,第二天女子可有两三百。场面非常热闹,十分感人。摔跤的跤手根据抽签号数同号的进行对摔,单人对单人,不管是男摔或女摔,都得进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淘汰赛,三跤定输赢。如果当天参加摔跤的跤手人数较多,也可以一跤定输赢。比赛时跤手必须把对方摔倒双肩落地方才取胜。摔过之后由裁判带到主席台,见过长者,不管输赢均要喝一碗彝家泡缸酒,以示友好,赢者再次参加下轮角逐。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女子摔跤

摔跤准备:两个跤手站直相互握手后,双方各自一只手抓住对方的红腰带,另一只手紧紧拽住对方颈部,双方作好摔跤姿势。裁判一声大喊:“开始!”摔跤便正式开始。摔跤要求攻击性极强,强调摔跤者的身体接触和对抗,可以加入假动作迷惑对手,力量、技巧、智慧缺一不可。跤场上最抢眼也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是二月初三女子摔跤,她们是跤场上一支生龙活虎的生力军。开朗强健的女子们也许头一天还在田间劳作或在家中盘鸡养猪照顾一家老小,第二天她们腰上一系红腰带就成了跤场上的女汉子。她们拼尽全力,一展雄风,丝毫不逊于男跤手的力大无比,威武雄壮。 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摔跤时动作虽有一些规范性,但不论男跤手或女跤手他们都会身怀绝技,闪现着抱单腿、过背、夹臂翻、勾脚、穿腿等灵活多样的摔跤动作,都想竭尽全力以最好的表现,展示叫人称赞的绝招将对方摔倒在地。看着他们时而如鹤舞,时而如龙骧,时而如泥鳅,时而如狮搏,时上时下,时翻时背,时扛时举,他们这些别具一格尽显威武的英姿,叫人看了眼花缭乱,触目惊心,但又被他们招招绝技的精彩表演,直入人心,感动不已。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男子摔跤

晚上,经过几轮的摔跤比赛,赛出了拔头杆、二杆、三杆,也就是荣获一、二、三等奖的跤手。奖品设置,过去拔着杆子的跤手分别奖一丈六、一丈二、八尺等不一的红布。前几年拔着杆子的奖电冰箱、洗衣机。这些年奖给拔头杆的5000元,二杆的3000元,三杆的2000元。拔着杆子的跤手领了奖品或奖金后,抬着跤杆绕着跤场转三转,跟随毕摩来到密枝山“回熟”,感谢山神的保佑,彝家摔跤平安无事,圆满成功。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具有“滇地宝藏”美誉的咨卡彝族传统体育摔跤,今年7月已被马龙区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马鸣乡咨卡彝族传统摔跤这颗南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将会更加光彩夺目。qk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曲靖市马龙区文化馆 白付平)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所属专题:

曲靖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