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西扯邑古寨雄虎洞考察记
连日来,深秋的阴雨下个不停。由于课题任务繁重,决定去考察收集彝族文献《祭龙经》和其它内容。2015年双十节上午,带上阿妮和驾驶员,一路冒着浓浓的雨雾前往弥勒市五山乡。
爬上西扯邑古寨
次日早晨,太阳从东山头上露出了半个脸,浓雾变成清雾,清雾变成白雾,白雾从山头的树林里向天空慢慢散去。早餐后来到文化站征求站长的意见,我说在出发之前就讨论考察西扯邑古寨和雄虎洞,看看我们能否去爬西扯邑大山,考察十三五民族旅游文化开发建议项目。站长、付老师和李老师他们满口答应。这样,我们临时组成了一个小型“驴友”队,驾车往乡政府南面出发。
车子经过新房子、小黑土、觅令、西扯邑山头村四个寨子,顺着西扯邑山头村南的马路上了大坡。山路又窄又弯,加上连日阴雨,车子摇摇缓缓,慢慢地向目的地前行。
离开西扯邑山头村大约25分钟,到达山顶,老土路与新挖掘的南北走向风力发电路面重合。我们顺着新挖的路朝北走了约300米,又向左转进密林深处。密林深处的路更窄、泥水更深,两边的草丛树枝几乎遮盖了路面,车子只能按方向如同犀牛钻湿地般慢慢推进。钻了10几分钟,看见几棵粗大的麻栗树跃入天空,再过一段,一块包谷地和一片空旷的绿色草坪映入眼帘。李老师和站长高兴地说,就在这片地方了。
车子停在草坪上,我们则顺着草丛中的羊肠小道,向北摸索前进。由于山高密林深,蜘蛛网把唯一的小路也拦得严严实实,不时还看见挂着几只拍着翅膀想逃走的蝴蝶战利品。身材魁梧的付老师一边用棍子探路,一边刷开蜘蛛网,作为逢山开路的先锋。
路过一片包谷地,左转弯,只见一潭白绿相间的涟漪,在高大的麻栗树丛中闪射出耀眼的光芒。霎时,我们这些临时凑合的“驴友”,好像发现了一个神秘天池,个个欣喜若狂。我拿出相机,啪啪啪地拍照起来。然后用右手撮起天池的净水放在舌尖上品尝,又在脑门印堂上点了三点,清爽惬意。我完全沉浸在百花簇拥的美梦仙境之中。
站到天池西北面小山包上,向北俯视,一马平川。光绪年间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为钱王王炽题写的“载锡之光”四个大字,在五山乡政府北侧龙脉宝地牌坊上,熠熠生辉;乡政府周围新房子、四家、中寨、冲子村,炊烟袅袅,生机盎然。透过炊烟与早晨露气形成的轻纱薄雾,青瓦白墙的民居房屋靓丽耀眼。村寨后山松林覆盖,空气清新;村子前面,苹果、桃子、梨园、蓝莓、核桃等产业园,一片接一片。这就是五山人用赤足作笔,汗水为墨挥就的美丽家园画卷。朝南一查看,西扯邑古寨的断垣残壁遮掩在竹林丛中,1米多高的石头围墙,弯弯曲曲画出不规则的弧形。
再举目遥望南盘江以西,彝族经书封为神山的两座大山奔来眼底:华宁登楼山像一匹骏马,飞驰归来;如同巨型灵龟的建水磨阳山,昂首遥望我们的幸运。在这里,聆听南盘江江水滔滔,又吸几口原始密林赠与的天然养生负离子。真是多娇江山,无墨就成诗画;老祖宗选择的这块宝地风景,蝉鸣清幽,花香鸟语,赛过美酒琴弦。
天池不算深,也不那么宽,三角形池塘,大约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据说,这个天池与巡检司长冲龙潭和法咋龙潭形成三点一线,从来不会干凅,是五山山梁最古老的村落饮用水了。
西扯邑古寨经历了数千年的世事沧桑,是五山巡检司最古老的寨子。传说,阿哲先民三弟兄阿依、阿布、阿者从南盘江西岸迁到东岸老虎山上,定居在现在的巡检司五山片区的老虎山、金子洞坡、斑鸠岩。老祖宗则在高甸大崖子居住。后来人口繁衍,金子洞坡的人移居西扯邑雄虎洞。若干年后,般上山顶,住在现在的西扯邑老寨位置。元明时期,西扯部的阿哲人与武定那部凤氏土司联姻,按彝族姑表舅婚的传统习惯,阿哲人算是舅舅家。明朝正德年间,参加了弥勒十八寨的民变事件。
1942年日本人占领滇西之际,大批西扯邑人受到鼠疫灾害,搬迁至盘溪、竹园绿水塘等地。1958年,最后几户分迁到现在的西扯邑山头村和冲子。寨子真正变为神秘的村落。
我们从天池北面顺草丛毛路继续下坡。树林遮掩下的毛石路,由于很少有人走,石板上的青苔受露珠的潮湿,更加泥滑。我们只能弯着腰慢慢往下梭。下到80米处,见一块三角形青石上,离地面25厘米处用錾子凿有平行的三个方形洞。“驴友”们疑惑不解,我说这是古人设的机关。在古时候,这些老寨子要防敌人或盗匪夜间来袭击,又要防老虎猛兽,他们常常在离村几百米的通道上设立机关,晚上子时开始设,到卯时解除。防人的机关通常用细麻绳的一端拴上竹箭、木棍、响铃,另一端拴在木屑机关上,人一旦碰上机关暗线,就会铃响、棍砸、箭伤,村子的狗闻声就开始狂吠报警。这时,整个村子的男人马上武装行动起来,奔向事发地。如果是防猛兽的机关,经过测算动物高度后,通常用数支对射毒箭的弩就可以了。
边说边走,忽然间到了雄虎洞洞口东侧。
走进雄虎洞
雄虎洞口朝北张开,两棵高大的核桃树把住洞口,在藤蔓的交织缠绕下,形成一道宽大的绿色帷幕,把整个洞的面目遮得忽隐忽现。我用棍子在石缝杂草中探路,双手慢慢扒开绿色藤蔓。忽然间,宽阔幽深的大洞豁然开朗,仿佛是侏罗纪时代的自然公园展现在面前。我爬上一块石头上,朝洞内大声吼了一下,四周山谷回应。瞬间,有几只鸽子被惊飞起来,似脱弓的利箭射向洞口的天空。 崖洞周围树林中,画眉、百灵鸟、黑头哥,叽叽喳喳互相呼应,有几只胆大的小鸟竟然飞到我们头顶,翘着尾巴朝我们喷撒粪便。这显然是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表示抗议和惩罚。
鸟声稍停,我带头从崖洞北面顺着石夹槽穿梭而入。崖洞北侧是当地人藏灵台、祭祀祖先的地方,洞内有洞,深不可测。藏灵台处自然形成一个空中柜台,离地面约2米许。柜台南面10多米,有一幅石帘垂吊形成的帷帐,人坐其中,顺着洞口遥望北方,仿佛驾着彩船归隐仙境。
走到洞的中间,耳听崖顶水珠滴落在钟乳石柱上,发出嘀嗒嘀嗒的清脆声。在钟乳石丛周围,人已经变成了一只只小猴子,双手左右抓着摸着,才能慢慢移动。从地上长出的钟乳石,几十万年崖顶水珠滴落造就,千奇百怪。由于崖顶终年水珠淋浴产生的湿度和洞内相对恒温的作用,有一棵高约2米多的石柱,五官清晰,线条分明,头顶和肩部的主要位置被回心草和碧绿色青苔覆盖着。远看像一位披着绿色纱巾的淑女,含情流芳;近看是一位鹤立鸡群的少妇,风姿艳雅。许多石柱百态千姿,有神龟托华盖、鲤鱼跃龙门、夫妻对拜、金猴练舞,还有金蟾送宝、猛虎下山、犀牛望月。更神奇的是有一只身长10多米的大鳄鱼,头朝洞口,四爪伸展,欲腾空飞出。石洞中部,从北向南审视一圈,只见褚红色的石幔垂帘,一层层、一道道,似早霞播撒,如仙女彩带飘扬。鬼斧神笔,巧夺天工。
洞的最深处,有一片篮球场大小的红土壤平地,好事者在中央用石头摆了个“心”。转身回望洞口,一百多米宽的洞口变成了几米的天窗。人在洞中,洞在人外的感觉油然而生。仰望洞顶,白色苍穹似覆盆,一朵直径1米许的钟乳荷花垂挂正中,含苞待放;四周荷叶垂折,伴有流线池子,田埂弯曲起伏。真是荷塘月色在头顶,人们仿佛飘飘然倒挂在空中,成为脚踏天空、俯瞰大地的外星人。
我用长镜头详细查看钟乳荷花。忽然间,一幅乾隆时代的红色中国地图映入眼帘。乾隆皇帝题写的御扁,临安府文庙中有悬挂。怎么在这个神秘的祖先洞荷花钟乳上,会有乾隆时期的中国地图。真是神了、奇了。
带着一片神奇的心,我们顺着洞的南面,朝古人踏过的石坎足迹,慢慢地走了出来。再顺着北面坡缓缓而下,经过一片草地和黑果树灌木林,又进入30度坡的原始密林中。坡陡石头多,林密泥稀。大约下去500米,路两边白的、红的、绿的蘑菇,一朵朵争相打开自己娇艳的伞,宛如红宝石、白水晶、圆蓝珠点缀其中,互相竞赛。
中午12点半,我们走到冲子村刘崇富家的大门口。在门口,望着雄虎洞大山,我们对72岁的刘崇富询问有关内容。刘毕摩介绍,他的父亲早年参加边纵。1948年初,边纵司令朱家璧从石屏、建水率部去弥勒西山组织发动武装。原来确定路过巡检司,用船渡南盘江,走虹溪又上西山。后来,侦查得报国民党派兵扼守巡检司,封锁控制民船。遂改道拉里黑,经德万、丫宗上西扯邑。在雄虎洞里听取当地边纵联络员范兴仁、范崇安和王某某等人的汇报,又与刘国珍、刘荣兴等人谋划了几天,才顺着山梁小路进入今天的西一地界。
午餐时候,刘毕摩安排他的徒弟,按阿哲人的风俗热情款待。席间他双手抱出封面发黑的彝族文献《敬酒经》,叫徒弟用老规矩敬酒。徒弟们一边斟酒一边念诵五言古诗体酒歌,念了一段,饮酒一口。五言古诗体酒歌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吟诵到群情激昂时,如海浪奔涌,豪迈粗旷;吟诵到要请宾客饮酒时,似清泉石上流,舒缓情真。文化站站长也开始嗓子痒痒的,只见她端起酒杯、打开嗓门,用当地民间“河边腔”亮出《大河涨水》酒歌来。李老师也不示弱,用酒润润喉,唱出《阿哲家乡来贵客》的抒情诗酒歌。酒歌赞美美丽家园的辉煌,酒歌勾画出百年梦想的小康。宾主互动交融,一行人完全被沉浸在诗的村庄、歌的海洋之中。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作者:师有福,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联系邮箱hhshiyouf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