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昭通土陶文物中的彝族文化印迹

作者:王永泉 发布时间:2023-10-22 原出处:彝族微信公众号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昭通在彝族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彝学界不争的事实。随着地下或地上文物遗迹的发现这一“事实”逐步清晰起来。在昭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古迹流露出的文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紧密关联,这个民族就是今天的彝族。本人就昭通出土的文物土陶类收集整理,展示给大家,供彝学爱好者参考。文中对彝族而言,实是今天的民族认定概念,这些光彩夺目的地下的文物土陶,不失为昭通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无不展示彝语支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灿烂文化脉络。
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通新石器时代的土陶,在上面发现了许多刻画符号,早在贵州威宁中水出土的土陶中被贵州中水彝学学者出书例证与彝文关联,中水与昭通山水相连,实属一文化圈,这是不置可否的,这片区域的彝文化联系紧密。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淘器水波花纹遗留,与彝族服饰文化沾亲带故。“水波纹”在现在四川凉山州彝族服饰中随处可见,是否是陶器制作中,经过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断陶怡、凝练、遴选、转借为服饰文化,说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为过的。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otong01.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2页 新石器

zhaotong02.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5页 新石器

zhaotong03.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12页 新石器

上面4幅,无论是腹部还是口沿的“水波纹”,无论是单线还是双线的“水波纹”,足以看出从古至今的彝文化的延续。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水波纹”和“网格状纹”表现一体,与彝族服饰文化藕断丝连。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otong04.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17页西汉

zhaotong05.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18页西汉

zhaotong06.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19页西汉

三件器物均为西汉时期文物,“水波纹”与“网状纹”同在一个器物上出现,体现不同风格的同一文化的集中展示。无论在凉山彝族还是其他地方的彝族服饰都有体现。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人物形象中有“椎髻”发型,与今凉山州彝族的男性头饰的“英雄髻”一脉相承。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otong07.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27页 东汉

zhaotong08.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38页 东汉

zhaotong09.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35页东汉

“椎髻”发型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有详细的记述:“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巂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椎髻”发型从昭通文物中可见端倪,在后的叙述中也有不同情况的出现,不必赘述。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鸡、狗、鱼等大量出现,与现今彝族极为相似的生活类动物互证关联。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otong010.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41页东汉

zhaotong011.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41页东汉

zhaotong012.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43页东汉

zhaotong013.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45页东汉

鸡是彝族生活中最常用的祭祀或生活用品,在彝族神话传说中有着尊贵的地位。彝族典籍《勒俄特依》中记述,很早很早以前,天地无日月,昏暗一片,通过《呼日唤月》唤出6个太阳和7个月亮来,这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吱嘎阿鲁射日月,吓走日月,天地一片漆黑。于是就有“巴克阿扎”差遣公鸡早晚鸣叫呼出独日独月的叙述:“十、喊独日独月出:远古时候,自从射了日月后,独日躲在阴山下,独月跟随独日逃。白天没太阳,夜晚没月亮,天地一片黑。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妈妈坐在屋檐下,昏昏沉沉地坐着。阉鸡放在屋檐下,昏昏沉沉地走着。耕牛梨地时,角上插起松枝来照明。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巴克阿扎啊,头上束红鬓,红鬓红彤彤;腰间束黄鬓,黄鬓黄亮亮;脚上束白鬓,白鬓白晃晃。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坐在云、星、月之后,飘游白云黑云间,差遣白公鸡,去喊日月出。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日月不肯出,鸡冠刻九刻,日月也不听,鸡冠当契约,九刻九保证。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拿了一撮针,赐给病眼日,补作太阳眼。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天喊到晚,喊出独日来,太阳白天出,分出昼夜来,公鸡应承叫。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上公鸡叫,迎接太阳出;中午公鸡叫,观看太阳升;下午公鸡叫,陪送太阳落。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天喊到亮,喊出独月来。月亮缺半边,重新给补上,分出朔望来。白狗应承叫,此后万物才正常。”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肃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白雉”就是白色羽毛的野鸡,古代为吉祥鸟的化身。今天,彝族祭祀中能找到纯白色的公鸡作为祭品为最好,没有白色的公鸡可以用成年的红公鸡,母鸡作祭要用还没有生育过的仔鸡。大事小物、出门说亲,都要看鸡卦,探看祸福吉祥。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随鸡而来的圣物,在彝族中禁止吃狗肉。所以,鸡鸣狗叫,人间正常往复。《勒俄特依》中记述狗的是随鸡鸣之后的叙述:“三天喊到亮,喊出独月来。月亮缺半边,重新给补上,分出朔望来。白狗应承叫,此后万物才正常。”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鱼对于古代的彝族来说,是祖居地的产物。昭通古称“兹兹朴窝”,昭通有朴窝山,在《昭通旧志汇编》(一)《昭通志稿》山川中这样记述:“朴窝山:旧志谓在城东30里,夷(彝)谓平为朴窝,以此山四面皆平坦也”(《昭通旧志汇编》(一)112页),据本人考证,“朴窝山”就是今天的坡山院子所在地。如今许多彝族的亡魂归祖地就在昭通,不是空穴来风,在昭通这个鱼米之乡的说法在彝族《勒俄特依》典籍中有记载:“又到兹兹纳结,再迁到兹兹蒲武时。黑马躔毛在此脱,拐杷铁杵在此窳。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兹兹蒲武这地方,屋后有山能放羊,屋前有坝能栽种,中间人畜有住处。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坝上坪地能赛马,沼泽地带能放猪,寨内又有青年玩耍处,院内又有妇女闲谈处。兹愿迁来兹兹蒲武住。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兹兹蒲武这地方,屋后砍柴柴带松脂来,屋前背水水带鱼儿来。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耕种放牧那一天,赶群仙绵羊,去到兹兹山上放。赶去仙山羊,去到兹兹岩边放。赶群神仙猪,去到兹兹池边放。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赶群神仙鸡,去到兹兹院坝放。牵着神仙马,去到兹兹坝上骑。带着神猎犬,去到兹兹林中放。赶着神仙牛,去到兹兹地里犁。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兹兹蒲武这地方,小马到一岁,肚带断四根,小牛到一岁,犁头断九架,小羊到一岁,羊油有九捧。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代宝剑在此晃,八代骏马在此骑,九代《德古》在此讲,祖先根业在此建,子孙繁衍要此兴。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兹系司俄三子在此分,诺系古侯曲涅在此分,曲系阿莫三子在此分。”这中,鸡、狗、猪、牛、马、鱼一应俱全,好一个“屋后砍柴柴带松脂来,屋前背水水带鱼儿来。”望海楼今犹在,“千倾池”则被人为的破坏了,如何望海?美景只有在以上的兹兹朴窝的记录中寻找了。鱼自然而然的是古代昭通的一大美食了。至于“蒲武”和“朴窝”的不同,是音译汉写的异体字。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汉砖、陶甄、高把陶杯等文化,与今彝族文化情亲耦合。在昭通东汉时期梁堆中出土了很多画像砖,其中不少与彝族文化相关联。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otong014.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49页东汉

zhaotong015.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51页东汉

牛和马在彝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汉砖上的图案一看便知是古彝人。以上两幅图中第一幅叫“耕牛放牧图”,左幅是一个彝人形象的耕牛完后放牛准备回家的图,图中“三角型”土堆,披毡后还有牵牛的绳索。说明彝族很早以前就已耕田,进入农耕文明,集中在夜郎片区,昭通出土的文物佐证这些。右图是一个放马的彝人,扬鞭赶马,马回头张望,栩栩如生。第二块汉砖中,两牛一马,天空还飞翔着鹤,说明昭通坝子,水美草丰,沼泽一片,说不定那时候大山包的黑颈鹤就在这片区域越冬呢。据云南考古专家李昆生专家考证,云南发现最早有稻谷种植的在昭通,这与贵州威宁中水鸡公山出土的稻谷碳化种子互相印证,昭通出土的另外一样陶器,又再次证明用米做饭的历史,从昭通的陶甄上就可以看出。以前我在学“甄”字写法,为什么“甄”字的部首是“瓦”?一看这出土文物,原来古代用泥做烧制而成。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酒是彝族人民从古至今的生活必须品,迎宾待客、婚丧嫁娶一样都不能少。常言道:彝人的酒,回族的茶,再说不假。看一看昭通出土的酒杯吧。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otong016.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64页东汉

彝族对酒的喜好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主要供奉祖先的必须品。早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记述:板楯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馀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锺。”夷人安之。在昭通旧志《恩安县志稿》“物产”中也有记述:“角酒杯:土人以牛角雕斫,储酒,用器涂面,上制顶盖,以绳绾之,系于身畔,或羊角凿刻为杯。三五成群,不食菜果,而以援叙,终日终夜,卒无酒病。”(《昭通旧志汇编》(一)第37页)从土陶杯到牛、羊角杯的进化,耐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otong017.jpg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陶器刻画符号,与今彝族文字雷同近亲。毕节彝文古籍翻译中心的王继超一行和我参观了昭通博物馆,多数口沿刻画符号他都可以用彝文翻译。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otong018.jpgzhaotong019.jpg

昭通文物藏品图录》48页东汉

彝族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昭通出土的文物大部分与贵州威宁中水出土的文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是否就是彝族文字的早期表现形式呢?在后来的昭通出土的青铜文物中得到一定的佐证,但系统的论证还需要广大彝学爱好者进一步潜心研究。7v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文字来源:彝族微信公众号;作者:王永泉,单位:昭通市民宗局。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