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的先基》和晋南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传说文化辨析
【摘要】《阿细的先基》和吉县民间都有相同的关于兄妹成婚的载叙或传说,说明阿细人与今华北、中原地区的汉族具有同源性,他们的祖先都经历了“洪水滔天,兄妹成婚”的经历。
【关键词】阿细的先基;吉县民间传说;兄妹成婚;辨析
一、前言
《阿细的先基》是彝族阿细人从古至今通过口语承传关于阿细人的史诗,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文中把阿细语“先基(sei ji)”,意译为“歌”【1】。实际上阿细语“先基”为“史诗”或“古老的歌谣”之意,“基”才是“歌谣”或“诗”之意。阿细人的“先基”还有一个别名,叫“洛志”,“洛志”阿细语意为“祖先的来历”或“远古的时候”。阿细人有两部从古至今世代相传的诗经,一部就是《先基》,另一部是《指路经》。《先基》是为教育在世的人们要知道自己祖先来历的,而《指路经》是给死去的人指明回归祖地路径的,所以可以说《阿细的先基》和《阿细指路经》是阿细人文化的精髓,是阿细人始终不变的初心。
《阿细先基•最古的时候•世上的几代人》中详细载叙了阿细祖先蟋蟀横眼睛代经受洪水滔天的灾难,灾后仅剩兄妹两人,听天神旨意成婚,繁衍后代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与今晋南吉县民间一带流行的民间传说大体相同,难道这是一种巧合吗?
《阿细的先基》最早以文字的形式公之于众的是1944年光未然先生搜集整理的《阿细的先鸡》,在这以前均未见文字记载,都只有在阿细民间传唱。传说阿细人曾经有人懂文字,但在周时从今晋南一带返回祖地时都被周王召回修书或年老不能随行,部落首领用了七天七夜通过口语传授了《阿细的先基》和《阿细指路经》,从此阿细人只有口传的《先基》和《指路经》【2】。阿细人在清代以前,《先基》的承传者都是文盲,没有上过学的老人、妇女,他们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所以《阿细的先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把汉文化关于兄妹成婚的故事嫁接到自己文化之中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何况《阿细的先基》中关于兄妹成婚的载叙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符合历史背景。文【2】认为阿细人是夏商时期活跃在中原、华北一带的徙族演化而来的族群,因此从《阿细的先基》和晋南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传说的异同性来研究两地文化共性,对于探索华夏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阿细的先基》和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的传说
《阿细的先基》中兄妹成婚的载叙【3】:
蟋蟀横眼睛代,吉罗涅底泼,吉罗涅底摩,生了四个好儿子,四个好姑娘。兄妹几个啊,开始盘庄稼,在一块平平的荒地上,开荒种地。可是今天翻过的土地,第二天来看到又被翻过去。兄妹几个人不知何原因,于是就躲在地边看个究竟。
半夜三更,一个白胡子老倌从天上飞来,他拿着一把铲铲,把开垦过的土地全都翻过去了。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喊捆吊打那个白胡子老倌,下儿子说:“捆也不能捆,吊也不能吊,打也不能打,让他先说上几句话。”白胡子老倌说:“我是天上的金龙神,水要淹上天了,你们兄弟四人,不能盘庄稼了。”果然有一天,天上的安渣神,在四方布起了云,大雨下了三天三夜、七天七夜、十三天十三夜,水连着天了。蟋蟀横眼睛代,所有的人们,一齐都淹死了,剩下小儿子和小姑娘,他们坐在木柜里,在水面上飘来飘去,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活了下来。
他俩走了三天的路、三月的路,想找个小伴好成家,可是一个月也见不着。天上的金龙神,飞下地来对兄妹说:“你们两个嘛,要做一家了,要成一家了,如果不成一家,如果不配成夫妻,这个世间上,就没有人了。”哥哥不敢答应,妹妹不敢答应,天上的金龙神,叫兄妹滚石磨,石磨滚下能合拢,兄妹便成婚。哥哥妹妹两个人,哥哥站这山,妹妹站那山,哥哥滚上扇磨,妹妹滚下扇磨,石磨滚下山,石磨滚到山凹里,妹妹的磨扇在底下,哥哥的磨扇在上面;滚了石磨,再滚筛子簸箕。兄妹两个人,哥哥站这山,妹妹站那山,哥哥滚筛子,妹妹滚簸箕。筛子滚到山洼里,簸箕滚到山洼里,妹妹的簸箕在下面,哥哥的筛子在上面;对门山洼里有一条河,河里淌着清汪汪的水,妹妹站在河边,哥哥站在河中。妹妹拿着一根针,哥哥拿着一团线。哥哥把线抛出去,线就正正地,穿进了针眼里;就是这样子,兄妹两个人,还是不敢成一家,还是不敢配成婚。哥哥在这座山,架起一塘火,妹妹在另座山,也架起一塘火。妹妹的火堆冒起烟,烟子顺顺地飞,绕到了哥哥的火烟下。哥哥的火堆升起烟,烟子顺顺地飞,绕到了妹妹的火烟上。兄妹两个人,在天上的金龙男神和金龙女神的劝说下,终于配成了婚。
空中有只小燕子,飞到人旁边,挨着人落下来。妹妹打绿苍蝇,拿给燕子吃。后来有一天,小燕子又飞来,口里啣着瓜子,飞到人旁边,挨着人落下来。兄妹两个人,把瓜子拿去种。瓜藤结了瓜,瓜已经长大。把瓜摘回来,放在屋檐下,瓜里嗡嗡叫。兄妹两个人,把瓜剖成四瓣,世间万物都藏得有啊。第一瓣瓜里边,藏着很多的人,瓜里的这些人啊,眼睛是横的,像筷子一样。又有了一代人——筷子横眼睛代。
山西吉县民间兄妹成婚的传说【4】【5】: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男一女兄妹俩。有一天,兄妹俩正在村口的石狮子旁边玩耍,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当兄妹俩不知所措时,忽然听见有人说:“你们两个赶快分别骑到我俩背上。要不然就来不及了。”兄妹俩没看到一个人影,石狮子说:“是我,别找了,赶快。”兄妹俩没多想就赶快骑到石狮子的背上,脚下全是洪水,越涨越高,石狮子把他们送到了高山顶上。终于,有一天洪水慢慢退去。世上所有的人都没了,只剩下他们兄妹俩人。可是他们都到了结婚论嫁的年龄了,应该找谁结婚去呢?石狮子想了想说:“为了繁衍人类,只有你们兄妹俩成婚。”他们红着脸特别不好意思地说:“这怎么可以呢?我们是亲兄妹啊。”石狮子说:“这是天意呀,要是不这样,世上真的没人烟了。”兄妹俩心想,难道真有天意吗?
第二天,兄妹两个来到山上,一个在东边山头,一个在西边山头,各生起一堆火,说来也怪,两缕青烟隔着山沟绞和在一起。他们还是不太相信,后来他们又向山下滚磨扇,若磨扇滚到沟底能合到一块儿,那就是上天的安排,结果磨扇滚到沟底真的合到一起。接着,他们俩又一个拿针,一个拿线,隔沟相对抛出,神奇的是,线竟然穿过了针眼。
经过这三次的验证,兄妹俩确认是上天的安排。从此,兄妹两人结为夫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以后才有了咱们人类。
三、《阿细的先基》与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传说辨析
《阿细的先基》和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传说中,都遭到了洪水滔天的灾难,世上只剩兄妹两人,并遵循神意进行了滚磨、穿针、生火看缕烟的天意验证过程,这是两地“兄妹成婚文化”的共同点。
不同点:第一,《阿细的先基》有具体的世代“蟋蟀横眼睛代”;第二,在验证天意的过程中,《阿细的先基》借助于天上的龙神,吉县民间传说借助于神话了的石狮子;第三,《阿细的先基》从兄妹八人翻地引出,吉县民间传说从兄妹两人玩耍引出;第四,《阿细的先基》多了“滚筛子簸箕”的过程。
《阿细的先基》与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传说的相同性和不同性,正是说明了阿细人和今太行山一带的汉族具有共同的祖先,后因长期的异流形成了不同的表述。
《阿细的先基》中“阿细祖先经受洪水滔天的灾难,灾后仅剩兄妹两人,听天神旨意成婚,繁衍后代”的事件发生在“蟋蟀横眼睛代”。“蟋蟀横眼睛代”是《阿细的先基》中记载的人类演变进化的第三代,其前面有蚂蚁瞎子代、蚂蚱直眼睛代,《阿细源流》已经把其确定在距今170万年至150万年期间【2】,由于兄妹成婚以后繁衍出了第四代“筷子纵眼睛代”,并把“筷子纵眼睛代”确定在距今150万年至10万年,因此《阿细的先基》中记载的“洪水滔天”事件发生在距今150万年左右。
薛生先生指出:“最早引进狮子,还是要追溯到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的那次著名事件。在我国史籍中,最早出现狮子的记载是《汉书·西域传赞》,那里说到,狮子是张骞通西域之后作为“殊方异物”传入中国的。......狮子传入中国以后,一方面有现实存在的影子,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加上它本身威武的形象很具权势的象征,于是成了祥兽最佳的摹本。”【6】显然晋南吉县民间的“洪灾后兄妹成婚”的民间传说参杂了汉代以后的文化。
《阿细的先基》以天上的龙神、劳动来引出“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故事,应为最早的文化原传。众所周知,天神崇拜是人类最古老、最为持续的宗教活动。古代社会,天神祭祀最为隆重、最为普遍,《论语•泰伯》有“惟天为大”,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天者,“万物之祖”【7】。“天”包含着“最初,原始”的义项【8】。《淮南子·天文训》有:“天神之贵者,莫贵於青龙。”阿细人自古有龙崇拜,《阿细的先基》中就有许多关于龙的文化印迹。1994年6月至1995年1月, 辽宁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阜新查海遗址进行了第七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中, 在聚落遗址的中心部位, 清理出一条长19.7米、用石块堆塑的龙。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9】。阜新查海遗址距今7300多年【10】,可以肯定中国的龙文化远远早于阜新查海文化,因此《阿细的先基》的记载较为原始性。
“盘庄稼”是贯穿《阿细的先基》的一条主线,体现了“劳动创造了人”的思想。阿细祖先在蚂蚁瞎子代、蚂蚱直眼睛代都没有“盘庄稼”的叙述,到了“蟋蟀横眼睛代”有吉罗涅底泼、吉罗涅底摩八个子女开始翻地、盘庄稼,但没有成功,直到第四代“筷子纵眼睛代”才从学习蜜蜂的劳动中学会了“盘庄稼”。因此,《阿细的先基》所载叙的历史时期,人们还没有进入农作物栽培的时代。但是,用于验证天意的滚磨、筛子簸箕是食物加工的工具,针是缝制衣裳的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对野外采集到的果实类食物(如野生狗尾粟、稻等)进行研磨和筛选加工、会用木针或骨针缝制兽皮或树皮为衣。
《阿细的先基》和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传说中都试图把“兄妹成婚”的伦理通过天意或神授合理化,说明无论是《阿细的先基》或者是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故事的形成是后来的“族外婚阶段”对前“血缘婚阶段”发生的事迹进行描述。在《阿细的先基》中,“蟋蟀横眼睛代”和早期“筷子横眼睛代”都是“班辈血缘婚”时期。宋澎先生指出:人类距今“100多万年前为血缘婚阶段”经历了“长达近100万年的‘血缘家族’班辈婚阶段。”【11】所有《阿细的先基》和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事迹是发生在距今100万年前的洪荒时期。
四、《阿细的先基》中兄妹成婚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彝族《阿细的先基》中载叙,阿细人的祖先经历了蚂蚁瞎子代、蚂蚱直眼睛代、蟋蟀横眼睛代、筷子纵眼睛代和我们这代人的五个进化过程,“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出现在“蟋蟀横眼睛代”和“筷子横眼睛代”之间,离“我们这代人”还有两个阶段。《阿细源流》把进入“我们这代人”的时期定在距今2万年左右,以“开始尝试农作物栽培”为标志,所以“兄妹成婚”的故事发生在更早的历史长河之中。
在部分阿细人中传唱的《先基》里,有阿细祖先“蚂蚁瞎子代”在南方遭到极热气候的劫难,被迫北上太行山一带的载叙:“空中有七个太阳,晒了七年七月零七天,蚂蚁瞎子人那一代,全都晒死了,只剩迟多阿力列和迟多阿力勒两兄妹,他们克服千难万险北上来到了‘商昊咪噔’。”其中“商昊咪噔”是指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这个载叙,阿细人称“太行山”为“太行亳”。《山海经·海内北经》也云:“昆仑墟北,有人曰太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其中“太行伯”即为“太行亳”,“伯”和“亳”
均为徙族语借近音汉字,意为“山”。而且从众多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墓葬考古情况来看,都具有阿细人特有的“直肢,头向朝南”的墓葬形式【12】【13】【14】【15】,这是阿细人在《阿细指路经》中贯穿始终的回归祖地文化在逝者身上的具体体现(灵魂的幽冥世界去向)。在红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了代表阿细四代人蚂蚁瞎子代人、蚂蚱直眼睛代人、蟋蟀横眼睛代人、筷子纵眼睛代人的玉俑,这种文化的承传,只有阿细人,独一无二。因此,《阿细的先基》中的极热气候事件和阿细祖先“蚂蚁瞎子代”北上太行一带、又在周时从“商昊”返回祖地是真实、可信的。阿细祖先“蚂蚁瞎子代”北上的时间,《阿细源流》确定在距今200万年左右。因此,阿细祖先在晋南、太行山一带几乎生活了长达200万年的时间。
阿细人的祖先第二代“蚂蚱直眼睛代”又遭受大火的洗礼,《阿细的先基》载叙:“蚂蚱直眼睛代,水牛和山羊打起架来,水牛角溅出了火,火烧了七年七月零七天,世上的人们,一齐都烧死了。只有吉罗涅底泼,吉罗涅底摩,他们两口子,逃去躲在石洞里。那个石洞边上,长着一颗大松树,这棵空心有水的树啊,倒下来堵住了洞口。”这个传说与晋南一带的传说大同小异,特别是关于大火过后寻找食物、用火以及产生火的崇拜的经过如出一辙。西侯度遗址考古成果也证实了人类在180万年左右学会了“用火生的烤成熟的吃”。联系到《阿细的先基》和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传说的相同性,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阿细祖先洪水滔天、兄妹钻进木柜里逃生之事件就发生在今晋南一带。
今晋南一带何时发生洪水滔天之事件呢?根据黄河形成的研究成果【16】【17】【18】得知,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青、甘、陕高原上的湖泊,因地震、暴雨接连切穿,滚滚河水注入到今山西临汾运城盆地,受到太行山(中条山)、秦岭(华山)的阻挡,不能下泄,形成了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的古三门峡湖,这就是《阿细的先基》中载叙的“洪水滔天,人类湮灭”之事件,西侯度遗址考古结果也证实了当时人类遭受了洪水的灭顶之灾。因此,《阿细的先基》和吉县民间一带的“兄妹成婚”民间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距今160万年左右时期的今晋南一带。
五、几点结论
1、《阿细的先基》和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的华夏人类的事迹,只是因后族群异流和其它文化的影响使这个真实的事迹有了不同的表述;
2、“兄妹成婚”的故事发生在距今160万年左右黄河上游形成,并注入到今晋南一带形成古三门峡湖的时期;
3、《阿细的先基》和吉县民间关于兄妹成婚的传说是华夏祖先在“族外婚阶段”对前“血缘婚阶段”发生的事迹进行的描述;
4、阿细人与今华北、中原地区的汉族具有同源性,他们的祖先都经历了“洪水滔天,兄妹成婚”的经历。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关于<阿细的先基>的几个问题》,《读书》,1960年第2期,第19~20页;
【2】 段树乔:《阿细源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215页;
【3】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红河调查队:《阿细的先基》,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4】 毛巧晖:《山西吉县民间伏羲、女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3月26日 ;
【5】 王浩宇:《山西吉县民间人祖山生态旅游商业价值开发研究》,《北方文学》,2018年第6期;
【6】 薛生:《华夏本无狮,中国狮文化如何兴起?》,北京日报,2019年3月11日;
【7】 陈奇等:《天生崇拜,儒家的大自然敬畏思想》,贵州文史丛刊,2015年第2期,第18~23页;
【8】 刘振伟等:《诸神共在--西域天神崇拜试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12期,第67~71页;
【9】 阜新查海遗址发现大型石块堆塑龙,《北方文物》,1995年02期,第77页;
【1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11期;
【11】宋澎:《半坡史前婚姻形态试析》,《史前研究》,2010年00期,第290~294页;
【12】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1981年第1集:第14~21页;
【13】高天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墓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第18-31 页;
【14】方孝廉:《洛阳东马沟二里头类型墓葬》,《考古》1978年第1期;
【1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
【16】岳乐平等:《黄河中游水系的阶地发育时代》,地质论评,1997年第2期,第186~192页;
【17】王苏民等:《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中国科学,D 辑,2001年第9期,第760 ~ 768页;
【18】张信宝等:《黄河、长江的形成演化及贯通时间》,山地学报,2018年第5期,第661~668页。
(本文原载彝族人网,感谢作者的支持。文中如有争议观点,供大家沟通交流,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彝族人网立场。)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