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彝寨马龙,当年被国民党称“夷变之司令台”
两栋陈旧的房子,呈“┎”形坐落,东面是一块操场。二者之间,立有一块土红色的纪念碑:(云南)“红河州革命遗址——马龙村民兵指挥部建立地”。我脱口而出:“就在这房子里,共产党指挥民兵在操场上训练。”然而,在听了马龙村原老年协会主席石天华(78岁)娓娓讲述当年地下党和马龙人所做的事之后,对此“建立地”,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弥勒西山,是一条由北往南走向的巨大山脉,横亘在滇南弥勒城的西面。其上,石峰嶙峋,林海茫茫,星星点点分布着上百个彝族支系阿细人的村寨。马龙位于西山偏东,距县城15公里。1946年内战爆发后,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决定在弥勒西山动员彝民起义,开展武装斗争。而当时的马龙,一,时任小学校长的童绍尧(1920年生),父子教书,家境不错,但他在40年代初去县城读书时,曾与中共弥勒县委书记许友之有过接触而思想进步;二,马龙人富有正义感,为人可靠;三,马龙依山坐落,寨后崇山峻岭,寨前视野开阔,进可攻退可守……于是1946年10月,中共弥勒县委就指派年轻的汉族党员张黎到马龙——成为第一个上西山动员彝民起义的汉族人。
张黎上山后,童绍尧任命其为教导主任,让其拥有更为“合法”的身份,以便开展工作。张常与绍尧共同探讨阿细人的出路问题,绍尧誓为民族解放事业作贡献,1947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要扩大宣传面可语言不通,他就带张到各个村寨“蹿门子”。
张和童根据阿细人渴求文化和喜欢娱乐的特点,开办起成人夜校。为提高夜校学员的学习效果,扩大马龙小学的影响,以便吸引和团结更多的阿细青年,没有课本,他们自己编写;学员买不起笔墨,他们掏钱买给。在此基础上,成立起西山歌舞队,一有诸如摔跤等之类千人万人活动的场面,就去演出。当时,阿细人会听汉语者不多,童绍尧挑灯夜战,把《五月的鲜花》《农家苦》《保卫黄河》《解放区的天》《茶馆小调》等大量革命歌曲翻译成阿细语来唱,引起了阿细人的极大兴趣。外寨很多青年男女纷纷来马龙“求学”,结果可邑、磨香井、诺糯等山寨,模仿马龙的做法办夜校……西山上处处响起了朗朗的书声,嘹亮的歌声,激荡人的心灵!
民族“头人”号召力强,绍尧就与其他西山地下党的同志们以“交朋友”“打亲家”等多种方式,促使了阿细老团首昂凤林、国民党华荣乡乡长昂汝珍、滇胜乡乡长陈国裕(后牺牲)、县参议员李英才等在西山有较大声望的民族上层人士倾向革命。
1947年8月31日,由昂凤林、昂汝珍出面,在三家白泥塘召开誓师大会。会上,童绍尧旗帜鲜明地提出“反三征”(反征兵、征粮、征税)的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政府,并与大家一起慷慨陈词:“头掉了也只有碗大的疤,鸡死也要蹬蹬脚!”
有人劝绍尧“悠着点”——“出头的橼子先烂”。可他没多久就召集西山各村代表开会,成立西山抗征委员会,并任该会负责人,直接领导群众停止向反动政府和地主交租纳税。
——鉴于马龙人影响较大,10月,省工委特派员祁山和中共弥勒县委书记李文亮到马龙村坐阵,执行省工委“组织人民武装,开展军事训练”的指示,成立马龙民兵指挥部,由曾任龙云护卫旅连长的阿细人杨治廷任总指挥。绍尧和其他西山地下党的同志们立即挑选300余名精干民兵在马龙集中训练(李文亮上政治课,杨治廷、李荣兴、张天祥上军事课)。其间,马龙人主动承担起了集训人员的后勤服务工作;并购买50支枪,5000发子弹支持革命,使我党成功组建起了西山游击大队。1948年2月11日,西山游击大队前往西山东面的小芹田,击溃企图进犯西山的敌一个联防大队,揭开了西山反蒋武装斗争的序幕。
为加强革命斗争的领导力量,省工委不断向西山派驻汉族干部。有人挑拨:“汉族不怀好意,想诱我们下火海。”童绍尧站出来:“汉族人民也受国民党的剥削压迫,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才能打倒反动派。”阿细人无不崇敬童绍尧,听了后疑虑顿消。
早年打入竹园镇的地下党员宋文溥欲起义上西山,为避免其父宋必成,母亲李氏、姐宋文秀等5位家属遭敌暗害,马龙人在宋起义前,就将他们接到村里保护起来,解除宋的一切顾虑,使宋得以在1948年1月17日成功起义,拖出轻机枪1挺,冲锋枪2支,长短枪38支,子弹5000余发,干部战士 42人。
西山起义并不一帆风顺。1948年2月15日,游击大队在攻打敌驻地泸西午街铺时受挫,杨治廷被俘(后被杀),队员失散。童绍尧心急如焚,四处查找队员下落,然后将留在村里有被敌追杀危险的灰跃武、何国章等30多人,隐匿在拖基一带的深山里。2月29日,我党高级将领朱家璧将军来西山领导武装斗争。原游击大队大部分队员参加了其在诺糯四头山组建的“一支人民的军队”,朱伸出大拇指夸赞绍尧“保留革命火种有功”。
马龙村人的举动,引起敌人无比仇恨——国民党第三行政督察专员杨立德民国卅七年三月二日向省民政厅告称:“在夷区活动奸匪以马龙为中心,有外来知识分子七八人……童绍尧曾任县参议员,马龙中心学校校长。据判断,奸匪分子均依童活动,故马龙成为夷变之司令台……”〔见省档案馆11全宗1目录33卷〕1948年2月26日拂晓,国民党26军279团突然袭击马龙,杀死2人,劫走和烧毁粮食900公斤,砸碎全村的锅碗瓢盆…… 然而,马龙人没有被吓倒——仅只这年,就有上百人参加了游击队、民兵、儿童团、妇救会等组织,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中。
1949年初,童绍尧被调离部队,任西山根据地人民政府主席,领导群众坚持反扫荡斗争。8月3日,外出武装活动遭遇大雨,衣服被淋湿,就与部下龙开兴、昂学聪等人回家更衣,突遭敌人包围,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龙开兴性格刚强,当夜在小学楼上,挣脱捆绳跳至天井里与敌人博斗(但毕竟赤手空拳被敌残杀)。4日,余下被俘者被押往弥勒县城。途中,敌人割下童绍尧耳朵上的一块肉,脱掉他的鞋,让他扛上抢来的一袋大米,强行拉他走在布满尖糙石沙的路上。但他风骨峭峻,视死如归,当行至西山东麓的黑菁桥时纵身坠桥,欲与押走自己的敌人同归于尽,可敌有防备而未遂,5日被敌杀害。时年,他29岁,其小儿子童志德还在呀呀学语,他还没能看清楚父亲长得什么样子。
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马龙村83户人家,300余人,就有上百人参加革命,其中童绍尧、昂学聪、童绍文等11人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支持游击队粮食3800公斤,肉类368公斤,枪支50支,子弹5000余发;遭敌毁坏房屋两所,各类家具300多件,烧毁粮食20000公斤;被敌宰杀猪30多头,山羊36只,鸡400余只……
“看看吧。”石天华抱出了一大摞的书和老前辈的题词。书基本上由各级党史研究部门和革命前辈所编写,书名《弥勒县志》《弥勒县党史大事记》《话说红河·弥勒》《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二支队十二团斗争史》《朱家璧》等。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历史不能编造——其所讲,几乎书上都有记载。
很显然 ,1948年国民党电报所称的“夷区”,指弥勒西山彝区;“奸匪”指西山地下党人和革命群众;“童”指童绍尧——既然“在夷区活动奸匪以马龙为中心”,“故马龙成为夷变之司令台”,那马龙无疑就是当年省工委在弥勒西山开展武装斗争的“星火燎原”之地!既然“奸匪分子均依童活动”,那童绍尧无疑就是当年阿细人革命的先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当年的马龙人,我不禁肃然起敬。最后,拿起当年领导人之一的马仲明的题词,大声念了起来:“向马龙人民致敬!”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注:① 本文原载2021年4月23日《弥勒周末报》;② 作者系地道的弥勒彝族阿细人,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弥勒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弥勒市第一届委员会文史资料文史员,弥勒市第五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