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彝族毕摩文化
由凉山州老领导巴莫尔哈主编的《彝族毕摩人物志》一书(精装本)2019年6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该书分四川编、云南编、贵州编和广西编,全书92万字,入志的毕摩共379名。此外,还有人物照、仪式照、经书照559张图片。
读了《彝族毕摩人物志》一书,我受益匪浅,有较多收获,深感毕摩文化博大精深,现浅谈如下:
彝族毕摩人物志 摄影:蒋志聪(吉乃)
一、作为神职人员之一,毕摩历史悠久
作为神与人、鬼与人的“代言人”,彝族神职人员苏尼与毕摩是历史的产物。据说,苏尼与毕摩产生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苏尼在前,毕摩在后。苏尼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毕摩则是彝族历史发展到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才从苏尼中分离出来的。
春秋时期,彝族血缘父子共祖阿普笃慕是毕摩,其六子即彝族六祖都是毕摩,承袭他们首领职位的后裔大多也是毕摩。
到了唐宋时期,汉语称毕摩为“鬼主”。大部落则有大鬼主,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他们借助神权控制政治和军事大权,成为集政治、军事、宗教三权于一身的氏族部落首领。由于毕摩于彝族原始父系氏族时代从苏尼中分离出来,直到唐宋时期,都是氏族或部落中集神权与政治、军事于一身的执政首领。
到了元明时期,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在彝族地区分别委原来的大小鬼主为各级土司。这时,宗教职能专门化的毕摩便从鬼主即土司阶层中分离了出来,与土司、谋士结合而构成彝族社会,毕摩的社会地位由原来的执政变成了佐政。
元明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之日,也是进行改土归流开始之时。但作为一种少数民族地区极具社会变革的改土归流,从明朝中期到清初才是高潮。彝族社会原来“兹、莫、毕”三位一体的上层建筑随之解体,“兹、莫”合二为一,大多数毕摩从此失去了世代依附的权力,政治与经济地位跌入平民阶层。
彝族毕摩 翻拍:蒋志聪(吉乃)
二、作为彝族文化之一,毕摩文化经历了几起几落
作为文化来讲,他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有衰落、崛起的时期。彝族的毕摩文化尤其是这样,他还经历了几起几落。
毕摩文化在明代曾一度兴盛的基础上,在经历改土归流的社会变革之后,仍能在清代中后期尚能保持一般较为繁荣的时期。历史进入19世纪末,毕摩文化却步入了衰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毕摩被视为“宗教迷信职业者”“牛鬼蛇神”受到打击和管制,彝文书籍被看成“迷信糟粕”而遭查抄焚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救书、救人、救学科”的指示。毕摩名誉得到了恢复,肯定了毕摩在历史上对彝族社会发展作出过的贡献,认定他们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获得了新生,毕摩文化也获得了新生。
三、毕摩文化博大精深
1. 毕摩传承原则。毕摩传承原则有三。其一,传男不传女。与彝族社会的父系继承制度相适应,毕摩传承中奉行传男不传女的原则。其二,以毕摩世家的传承为主导。毕摩传承主要以毕摩世家家传为主,以保证少数毕摩家支永远拥有从事毕摩职业的特权。其三,以非毕摩世家的传承为辅。非毕摩家支的人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向有家传背景的毕摩拜师学毕,彝语称之为“之毕”,意即非正宗的毕摩。“之毕”在毕摩中地位很低,由于没有同血缘的毕摩祖先助祭护法,没有祖传的经书法具法器,法力不高,不能主持祭祖送灵、咒人、咒鬼、招魂等大型的仪式。“之毕”大多只是一代人做毕,不能传递给儿孙,永远也不能发展为毕摩家支。
2. 毕摩流派。(1)大小凉山的毕摩流派。流派都以历史上的著名毕摩的名字来命名。如:阿苏拉则流派、阿康俄莫流派、阿格硕祖流派、雅古苏布流派、吉尼朵孜流派、勒伍阿则流派、扎毕阿伊流派、古树二子流派、阿支布约流派等。(2)其他地区的毕摩流派。彝族喇鲁支系毕摩的始祖师阿夷白,昭通市侯娄、阿涅、苏可、阿娄四大毕摩世家等。
3. 仪式用牲。仪式用牲非常讲究,如种类、颜色、公母等,凶性仪式一般用黑色的公山羊,吉性仪式用白色的骟绵羊,招魂用黄色的母鸡等。
4. 毕摩阶层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毕摩阶层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说起来很多,概括地讲,有这么几条:热爱神职,忠于职守;诚实求信,遵守毕约;一视同仁,平等待人;吃苦耐劳,不贪钱财。在行毕中,毕摩为了赶做仪式,要么风餐露宿,要么日夜兼程,守约准时;能用鸡做的仪式绝不会用猪羊,能用猪羊做的仪式绝不会用牛,无论主人家是贫是富,是贵是贱,都一样对待,尽心尽力做好每一场仪式。
毕摩本身就是一门行善积德做好事的职业,讲究的是如何把法事做好、做圆满。如果骗吃骗喝,捞取钱财,那就有悖于毕摩的古规,也是极不人道的。
毕摩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职业,其艰苦程度超过常人想象,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冰天雪地,只要有人登门来请,都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跟主人家提报酬。
5. 做诅咒仪式的毕摩不能做“尼木措毕”送灵归祖仪式,只能主持凶性仪式。
6. 彝族毕摩传承惯例,徒弟不能在自己父亲门下出师,还需要到其他毕摩处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出师独立行毕。
7. 彝族毕摩,从来没有游荡四方,主动去做毕的道理。按照习惯,做毕之后是不送毕摩的。毕摩走时把仪式人家的门虚掩上。
8. 学习念诵经书,其中最难的是“毕调”(毕夫琴),即念诵经文的腔调。念诵经文的腔调要悠扬动听,声音要好。
9. 按照彝族毕摩的惯例,杀过灵长类动物或者人的毕摩,都不能再做吉性仪式的毕摩。
10. 专属毕主。仪式主人家信任、满意的毕摩和仪式主人之间双方有约定,毕摩做其专属毕主,不约请其他毕摩。
11. 在彝族东部方言区,毕摩分为纳布、吐布、武布三类。一般驱邪送鬼和未成年儿童死亡仪式,纳布、吐布都不愿意做,特别是“凶死”的产妇、伤亡等,只有先由武布做了“祛污”法事之后,纳布、吐布毕摩才肯超度。
12. 贵州的毕摩,大都有毕摩名,就像作家大都有笔名一样。也有传长不传小的毕摩传承传统。另外,云南、贵州、广西的彝族毕摩大都有法依,即察尔瓦,这跟北部方言区的大小凉山毕摩有些不同。
四、毕摩名毕辈出
1. 阿苏拉则
阿苏拉则是元朝中后期的一代毕摩大师。他创造了赎魂宗教仪式,编纂了《驱鬼经》《驱痨经》《赎魂经》《指路经》等彝族宗教经典,统一和规范了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古彝文。
阿苏拉则是凉山彝区历史上影响最为广远的毕摩大师,被后世凉山毕摩尊为师祖,尊称“毕阿苏拉则”。
在美姑,还有不少与阿苏拉则有关的风物遗迹。龙门乡吉特合俄,有拉则水井、拉则屋基、拉则牧马场以及拉则之子格楚的火葬地;九口乡有拉则做毕时咒人用过的烧石;瓦古乡有拉则藏经楼的遗址和拉则住过的岩洞;毕古纳龙还有纳龙湖,传说这个湖是拉则父女俩在兹阿乌破破土司家做完法事逃离途中施展神力用神扇戳地出泉而形成的。
2. 阿支布约
阿支布约与扎毕阿依、雅古苏布、吉列朵子齐名,生卒年代不详,凉山彝族习惯说“兹兹普乌的扎毕阿依、雅古格则的雅古苏布、日哈洛莫的吉列朵子和鸠土木古的阿支布约。”(指都是古代毕摩大师,流派创始人)。
相传,阿支布约有一次经过草山坡时,看见一位中年妇女用荷叶帽拍打手掌心,连哭带骂地在自言自语。阿支布约前去打听,得知中年妇女是个寡妇,膝下无儿无女,每天和一头小母猪相依为命。这天刚放猪于山上,就被一只突如其来的老鹰叼走了。阿支布约立即从四处找来干草,燃烧出的烟雾熏眯了老鹰的眼睛,使老鹰无法叼走小母猪。救下小母猪后,阿支布约又用烧石投于冷水中,用熏蒸法治愈了小母猪身上的鹰抓伤。寡妇带小母猪回家后,高兴地向左邻右舍传扬着阿支布约的事迹。这就是后世毕摩做毕时要先放青烟,然后淬石祛污作为开场的来源。
3. 依火伍助、依火阿呷
依火伍助系依火阿呷的高祖父,生长在四川省昭觉县境内一个叫瓦布史各的地方,是位有名的毕摩和德古(民间调解纠纷者)。
民间有很多关于依火伍助毕摩的传说,说他念经做毕,能调动草偶泥俑行走,能遣鬼板飞向坟山葬地找到妖魔;通过施用法术,能把失落在外的经书自动归位;神签筒施于法术后,插入何地都能产生饮用之水;通过念经让石头和木头说人话。
依火阿呷,生于1962年12月12日,四川省盐源县德石乡赶马地村人,依火家支世袭毕摩。
依火阿呷做毕不局限于彝族人家,因其毕术专深,治病有方,与仪式主人家和谐,所以汉、藏、蒙、傈僳、纳西等民族的人家也邀请他做毕。
依火阿呷从未进过汉语文学校读书,他通过《看图识字》《汉语文扫盲课本》以及报刊、广告牌、影视等媒体,学会了汉语文。
1991年,依火阿呷被盐源县录用为正式干部,历任助理翻译、翻译、副译审、译审,县语委语言文字股股长、县语委主任;2013年,被《盐源县人物志》收录,同年被推选为盐源县彝族文化研究协会会长。
4. 阿尔林达、曲比伍勒
《彝族毕摩人物志》(四川编)在介绍盐源县毕摩阿尔什都和曲比依哈时,谈到有两个大同小异的传说。
传说一:阿尔什都的高祖父阿尔林达,生长在盐源县巴折乡马斯尔村,是著名的毕摩和德古,游毕于盐源、木里、冕宁、九龙、喜德、西昌、德昌等地。在一个涨水季节,尼惹姓氏的9位黑彝翻船落入波浪翻滚的巴折江中。通过阿尔林达毕摩念经做毕七天七夜后,9具落入江河深渊的死尸浮出了江面;念经做毕到第九天时,江河突然断流,在江中出现了一弯七彩的彩虹,并且从江边向冕宁方向飞走了一只色彩斑斓的雄雉鸡。从此以后,巴折江再没发生过翻船事件。
传说二:曲比依哈的高祖父曲比伍勒的毕术高深。据说,有一年,村寨里的7个人翻船落入金河中,多日不见踪迹。在无奈之际,村人请到了曲比伍勒毕摩做毕。曲比伍勒毕摩做了7组21根黑、花、白的野白杨树干投入深不见底的江河,不停地诵经后,溺亡者浮出江面。
5. 左尚祥
左尚祥,彝族喇鲁支系人,1922年11月生于今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瓦厂乡蛇马村,2008年1月18日卒于家中,享年86岁。
1947年,常德才由蛇马村黄山到四么路孀妇左厂妹家上门入赘,按彝族习俗改名换姓左尚祥。
左尚祥最为中意的徒弟习中道独创了用汉字记彝语毕摩经的方法,后由另一徒弟左家伟继承并教给左老毕摩的其他弟子。
6. 文正举
文正举,生于1903年,卒于1960年。系出阿维毕摩,贵州省威宁县龙街镇高峰村人。游毕和父亲一样要用两匹马,一匹为坐骑,一匹马驮经书。
据传,文正举毕技好、法力强。传说,其父亲阿维福贵去世后,同村的汉族先生李长发处处刁难文正举。有一天,文正举正在家里用石磨推炒面,李长发走进磨房,施展法术使文正举磨出的不是炒面而是石灰。文正举明白是李长发在刁难自己,他用手按住石磨不让石灰流出来,并呵斥道:“李长发,看我怎么收拾你。”李长发忽然头痛欲裂就无计可施了,一边用手捂住头,一边求饶说:“哟哟,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一次,文正举到云南做祭祀,走到木槽梁子的时候口渴,但那附近没有水井。文正举便取下毕摩神帽罩在树荫下施展法术,神帽下便冒出一股清泉,人们便把水井取名为“毕摩水井”。
7. 陈贵宝
陈贵宝,生于1795年,卒年不详。世称阿朵毕摩,终生以毕摩为业。贵州省赫章县雉街乡发达村人氏。
陈贵宝毕摩一生致力于毕摩之业,受到后人的敬仰和崇拜。传说,其毕技甚高,念经可以将房屋点燃,还可以通过念经请鬼来干活等。
历史上和《彝族毕摩人物志》入志的杰出毕摩还有很多,比如沙马尔阿穆、沙马马海就是,由于他俩单独成篇,这里就略去不谈了。
总之,巴莫尔哈老领导主编的《彝族毕摩人物志》是一部好书,他基本上反映了滇、川、黔、贵四省(区)彝族毕摩的整个概貌,弘扬了毕摩文化,是一部值得好好阅读的大部头书籍。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原出:《彝族人家》公众号。
作者:沙马加甲,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彝汉双语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特约编审,越西县彝学会会长,越西县作协常务副主席。截至2015年,在《四川文艺报》,《凉山文学》《凉山日报》彝汉文版等报纸杂志上,用彝汉语发表小说200多篇、诗歌近200首、散文130多章、文学评论40多篇,获过多种奖项,作品入选多种文学集和大中小学课本。出版彝汉文《乡里乡亲》等多本专著。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