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琅山:彝族“六祖分支”的圣山
堂狼山,也称堂琅山,彝语又称妥鲁山、罗尼山、罗尼白、螳螂白子等。是今巧家包谷垴乡、老店镇、马树镇、炉房乡等乡镇一带横贯巧家之山。也是彝族的发祥地,天下彝族都认为他们是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及其六子武、乍、糯、恒、布、默的后代,彝族典籍记载彝族六祖在罗尼山分支……
《圣经.创世纪》: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决定将所造的人和走兽、昆虫、飞鸟从地上除灭,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神就示意挪亚造方舟,挪亚及妻儿百兽方免予洪水之灾。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
无论中外,创世神话大都和洪水相关。彝族也不例外。
贵州威宁彝族传说:古时山上有个耕牧之人,在岩下避雨,见几筒竹子从山洪中漂来,取一筒划开,内有五个孩儿,遂收为养子,彝族就诞生了。
四川大凉山彝族传说:混沌初开,乔母一家生了石齐、石礼、石奇三弟兄,都以耕田为生。一天早晨,他们下地发现昨日所耕的地又硬结如初。兄弟只好重耕,但无论怎么耕,第二天照旧板结起来。一天晚上,月色朦胧,见一老翁在那块田里挥锄劳作。石齐、石礼以为是鬼怪,欲将老翁刺死,石奇连忙阻止。老翁说,七天后,天神将降临洪水,毁灭整个人间。老翁告诉乔氏弟兄,让他们分别制一条铁船、铜船和木船而置身于内。七天后,果然洪水肆虐,铁船、铜船及世间万物尽沉海底,只剩石奇所乘木船,石奇救出蛙、蛇、虫、蜂等生物,后来和天女结婚,生下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彝、藏、汉三族的始祖。
当然,在彝族众多传说中,“六祖分支”的传说同样跟洪水有关。
这是一个久远的传说,更是一段沧桑的史实。
关于彝族的历史,无论是彝族的“家谱”——《指路经》,还是历代典籍,都无一例外地追溯到一个神秘的人物——笃慕,一座神秘的圣山——木雅洛尼山(或称“洛尼山”、“洛尼白”、“罗业白”“木昊鲁棱山”)。据考证,西周时期,彝族先祖希慕遮带领部族从原住地西部旄牛缴外的河建地区迁到以今西昌为中心的邛卤地区,在这里采集、狩猎、放牧,并与当地土著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这个民族下传到第31代,到笃慕这个时代,约相当于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0年,突然爆发洪水,淹没了他们的家园,为避水患,寻找理想的栖息地,笃慕带着彝民“牵着自己的马,赶着自己的羊,往‘洛尼白’去了”。在洛尼白,笃慕家族迅速繁衍起来,“不多年,父母有子女,子女传子孙”,终于形成6个支系,史称“六祖”。生存环境的优越导致人口的剧增,洛尼白容纳不下,“六祖”为了生存,便在这里由笃慕主持“分家”,四处寻找理想的家园去了。《西南彝志》载,长房慕雅切、慕雅考,往楚吐以南,分为武、乍两支,发展到滇中、滇西、滇南一带。是当地彝族和其他一些彝语支系之祖。次房慕雅热、慕雅卧,往“洛博以北”,分为糯、恒两支,发展到川西、川南一带,为今四川凉山及盐源、古蔺等地彝族之祖。幺房慕克克、慕齐齐,分为布默两支,在“实液中部”为今滇东北和贵州的毕节、兴义、安顺、六盘水等地区以及广西隆林等地彝族之祖。这个发生在木雅洛尼山中的彝族发祥史上的重要事件,历史上称为“六祖分支”。
那么,这座彝族人民心中的圣山——木雅洛尼山在汉语体系里指哪座山呢?尽管岁月的烟尘过于浓烈,但经历代史学家的拂拭,历史的真相还是一点点清晰起来。
康熙《大定府志》和《贵州通志》同载:“有祝明(笃慕)者,居堂狼山中,以伐木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夷人谓邑为业,谓山为白,故称为罗业白。”
《西南彝志》说:洛尼山,又名堂琅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
近年来,著名学者邹长铭先生、范文钟先生等均有严谨的考证,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堂琅山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点。
那么,堂琅山又在哪里呢?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朱提县西南二百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堂琅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
《水经注》载,“朱提县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曲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南中诸郡以为至险”,“(若水)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有泸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
从这些简约的叙述中,我们不难推理,堂琅县、堂琅山应在朱提西南二百里和金沙江渡口东八十里的交叉处。这个交叉点在今巧家县老店、包谷垴一带。
这不是我们的臆想。学界早有公论。
民国版《巧家县志.舆地.山脉》载,“玉屏山自会泽之惠沙溪沿西北走入境,循以礼河以北、以博溪以南折西,为太平山,为堂琅山,西抵金沙江而止”,“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
《新纂云南通志•地理考》地图、中华地图学社1977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益州刺史部南部(第28—29页)”、“东汉益州刺史部南部(第56—57页)”地图,都无一例外地把堂琅县治所标在今巧家县老店镇境内。
属于玉屏山山系的老店、包谷垴一带,山峦起伏,峡谷幽深。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数千年的渔猎牧垦,这片神秘的土地早已面目全非,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明已深深埋藏于厚厚的烟岚雾瘴之中。如今,当我们回首彝族发祥史上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彝族31代祖笃慕在堂琅山中“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发家创业的艰辛!同样,我们也很难想象,当“六祖”含着热泪,告别诗意的家园,带着眷属,赶着马羊朝四面走散的时候,他们内心承受了多少生离死别的悲怆!但有一点可以确信,这些彝族的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他们也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因为,他们内心装着《指路经》,装着一座圣山:木雅洛尼山——堂琅山。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