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汉林:彝族阿细人的十一个为什么
自前年我出了一本《阿细迁徙史》的书后,不少读者和彝族特别是阿细同胞提出了许多“为什么”?为使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阿细文化的朋友们了解阿细人,我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探索一下阿细人的十一个为什么吧,也当作是我在这次年会上提交的一篇论文。
一、为什么阿西人大部分聚居在弥勒西山而少部分却分散在昆明文山?
相传阿细人在南诏国时,攻下了南诏军先后三次都没有攻克的被吐蕃占领的铁桥城,深受南诏王皮逻阁的重用。便命阿细酋长“莫拉”率“阿西军”打到昆明后,总营设在碧鸡关牛鼻寨(阿细语叫“尼农秋”)。 “阿西军”7支队伍在碧鸡关饮血盟誓后,除留部分守护大营外,分三路直取曲靖、弥勒和通海。三路大军汇聚“巴甸”(弥勒)后的第二年(748年),南诏王皮逻阁过世,莫拉请求新诏恩准镇守巴蜀。这样,阿细祖先便留在了巴甸。后来弥勒部(莫拉)便成了地名。南诏后期弥勒部又和东方37部一起帮助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西征,为建立“大理国”立下了战功,收到封赐。大理国后期,37部中的“于矢部”统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建立了“罗殿国”,弥勒部统一并建立了北到呈贡,东到贵州兴义,南到开远文山、西到江川地区的“自杞国”,与大理国、罗殿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到公元1523年左右元朝的蒙古军打到云南,“自杞国”才归顺了元朝。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特别是镇压十八寨彝民期以后,阿细人的祖先们才退出坝区,进入文山、邱北、弥勒西山等山区,有的甚至进入广西境内。许多学者认为,昆明附近的“紫些”、“子君”、“自喜”、“子精”,文山、邱北、泸西的“莫空”、“木歹”,富宁、广南的“白倮”(高裤脚倮)等,都是“自杞国”和弥勒部落的后裔。1985年3月出版的文山《民间长诗集》中的《铜鼓舞》中,就曾唱到越析诏时,因势力较小,打不过其他诏,酋长莫些(有的地方称些莫或些么)被杀,诏民们跟“东征军”打到“梦都”才定居下来开发创业的故事。康熙《广西府志》十一卷说:“阿细倮罗,其俗及衣袍等具同‘白倮罗’,但语言少异”。乾隆《开化府志》卷九中说:“阿系(细)耕种之余,牧羊为生,世居郡之农乐里(今文山陆乐镇)”。这就是十分清楚的说明,十八寨起义失败后,阿细人大部分也退到昆明西山双哨、长虫山等地。这就形成了今天阿细人大部分聚居弥勒西山,少部分散居昆明、石林、泸西、邱北、文山、富宁、广南乃至广西境内的格局。
二、为什么阿细人原来已达“二十万之众”而现在却不到10万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元朝灭“自杞国”的时候,“夷蛮(阿系)已达20万之众”。但是,1948年云南地下党在弥勒西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时,阿细人的总人口也不到2万人,现经过50多年的发展,也不到6.7万人。加上石林县2000多人,昆明地区1万多人,文山、邱北、泸西等地1万多人,加起来也不到10万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阿细人人口减少那么多?是地震死亡?还是流行性传染病?查阅历史资料和有关书籍,阿细人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两次统治阶段的大规模镇压。第一次,是在元朝灭亡“自杞国”的时候。虽然说“自杞国”是主动归顺元朝的,但是残暴的蒙古人还是杀了不少“自杞国”的臣民。第二次,明朝搞“改土归流”和残酷镇压十八寨起义。这次,阿细人几乎全部死亡。据史书记载,阿细首领阿寿和83个头目被押献省城,斩首挂在近日楼示众达一周。昆明至今还流传着近日楼阿细酋长首级被盗的故事。从镇压十八寨起义的刽子手云南巡抚何孟春遗留的两篇文章分析,当时逃往阿欲部深山老林中的阿细人也不过几千人。十八寨起义(1521年)至今以整整过去483年了,弥勒西山阿细人的发展十分缓慢,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总数也还不到6万人。这就是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阿细人为什么现在人口那么少的主要原因。
三、为什么阿细人有闻名中外的“阿细跳月”却文化教育十分落后?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阿细人有闻名中外的“阿细跳月”等民族文化,却没有一个著名的阿细人文学家、书画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和音乐家或教育家、数学家等等,甚至没有一本成文字的阿细书籍(阿细的先基除外)。据凉山著名的彝学研究专家巴嫫阿依嫫、巴嫫阿布嫫、巴嫫阿萨嫫三姐妹1992年编的《彝族风俗志》记载,西川盐源一代过去的“昆明人”中曾流传着一种“西泼文”,估计就是“阿细文”或“火米(昆明)文”。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靡莫(阿细人的祖先)离开昆明迁徙过程中,一路只打“火米人”(汉字写为昆明人)。到曲靖与毕节之间时,古书中留下了“围恢于昆明”的记载;到牛栏江边时,《西南彝志》中留下了“昆明人木佐部落”协助恒阿统打濮人的记载;过金沙江到盐源地区后,甚至将盐源地区叫做“昆明”,很多历史书上都有记载。以前很多人对历史的这段记载不理解,西南地区那么大,为什么到处都叫“昆明”,原来就是“火米(昆明)人”迁徙经过的原故。但是,由于战争不断,磨难太多,文人被杀,资料毁灭,使阿细人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民族传统丢失了不少。特别是明朝镇压十八寨起义,杀死许许多多阿细人,阿细人错误地汉族与朝廷等同起来,发誓“不读汉书,不学汉话,男不找汉女,女不嫁汉男”,所以,清朝康熙《广西府志》和乾隆《开化府志》中才记载:阿细倮罗,其俗及衣袍等具同‘白倮罗’,但语言少异”,“耕作之余,牧羊为业。男女皆青蓝布,男喜穿褂,女喜拖衣尾,背负羊皮,寒暑无间”,“不读汉书,不学汉语,有点愚昧”。一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春,法国传教士邓名德神父到弥勒西山野猪塘村创办小学,阿细人才揭开了文化教育序幕。阿细人虽然受汉文化教育实践短,但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时间却历史悠久。就说“阿细跳月”,形成于南诏时期,已有1000多年历史。特别是云南地下党在弥勒西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后,大大推动了“阿细跳月”的传播。据《中国文艺大词典》记载:1950年10月3日晚,“阿细跳月”第一次跳进北京,跳进中南海怀仁堂。当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柳亚子先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舞蹈“阿细跳月”,毛泽东心情十分激动,当时就填写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著名的词。柳亚子先生也当即赋“浣溪沙”词一首,并特别注明:“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延边文工团、内蒙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词,用纪大团结等盛况云尔”。当时,凤凰村的小伙子段家兴,扛着抗战胜利那年自己亲手制作的“三弦王”参加演出,演出结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拍着大三弦夸赞,并与段家兴和“三弦王”留下了珍贵的照片。这以后,“阿细跳月”跳到朝鲜慰问中朝将士,跳到波兰荣获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大会金奖,跳到柏林,跳到莫斯科,跳到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荣获了几十个金奖。1999年5月1日,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数百名穿着节日盛装的阿细男女青年,跳着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欢迎江泽民总书记和各国首脑,受到了热情称赞,江总书记还一边夸一边走过去以“阿细跳月”为背景,留下了一张珍贵难忘的照片。1000多年来,“阿细跳月”一直在阿细山寨自娱自乐,最远也直跳到过省城。解放后,“阿细跳月”跳进北京,跳出国门,传遍五湖四海,誉满全球,是党的民族政策让“阿细跳月”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四、为什么阿细男女过去都要穿高过膝盖的长短裤?
阿细男女服饰的特点,古代不少书籍中都有描述,主要的特点就是“喜穿青兰布衣,男褂女拖衣,背负羊皮,寒暑无间”,“男女皆穿高过膝盖的长短裤,俗称‘高裤脚倮’”。据传,唐朝前,阿细男女服饰都有点像今天的纳西族服装,“大围腰宽挡宽裤口”,酋长莫拉率队东征时,路过宜良到弥勒间的原始森林区,青蛇很多,蚂蝗和蚊虫常来叮咬,树枝树桠又常撕破裤子。于是,莫拉下令,无论男女老幼,皆把裤子膝盖以下的剪下来撕成布条打绑腿,这样,行军既轻便又安全,再不怕虫蛇袭击。那以后,阿细男女的裤子都成了高过膝盖的“长短裤”。直到解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商店里购买汉族裤子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汉化的趋势,穿“长短裤”的越来越少,特别是男子,除穿“麻布褂”外很少见到有阿细特色的穿着。
五、为什么阿细男子喜欢穿钉有十一排红扣的麻布褂子?
阿细男子,无论老幼,都喜欢穿“麻布褂子”,特别是小伙子,内穿一件雪白的衬衣,外套一件钉有十一排红扣的麻布褂子,加兰色青布裤子,穿白色球鞋,算是阿细人的帅哥美男子了。“红排扣子麻布褂”,成了阿细男子衣服的明显特征。阿细人常居深山,以虎为伴,视虎如神,虎是男子勇猛、威风的象征,所以才把虎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打仗时,扛的是虎旗;娱乐时,耍的是虎舞;家里的装饰品,大都刻有老虎形状。就连房子顶上,也要立上一尊威猛的老虎。“麻布褂子的十一排红扣”,实际就是守护和保卫阿细平安的十一只猛虎。相传阿细人长途迁徙的时候,有十一位专司保卫部族安全的首领,他们蓄长发,吊大木耳环,戴银手镯,肩扛长矛,腰佩弯刀,身披羊皮毡,脚穿羊皮制凉鞋,身穿“麻布褂”,头戴青色布带,又“野”又“猛”。部族大部分安全到达目的地,十一位勇士却先后牺牲在迁徙的路途中。为纪念阿细人的十一位勇士,女人们就在男人穿的“麻布褂”上绣上十一只形状像老虎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纺织成的扣子,并想方设法把男子打扮成十一位勇士的形象,以保村寨平安,家人安康。
六、为什么阿细人的“公房”会成为男女社交娱乐的场所?
“公房”,严格意义上讲,是阿细人长老议事办事的地方。阿系人的村寨,除每家每户外,有一片比较开阔的地方,由每家每户出资建盖一栋房子,供长老们议事、调解民事纠纷。十八寨起义失败后,阿细人躲进了阿欲部山深山老林之中。为重振旗鼓,被明朝杀害的老酋长阿寿的孤儿阿猜带领大家走出年山洞,在深山密林中选址建寨,辟荒地,种庄稼,进行生产自救。为了对付明军的清剿,阿猜在义军山寨中建立了“公房”制度,一方面让“长老、缺目、毕摩”三位一体的寨委会在“公房”里定期议事,处理寨务,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寨里的青壮男子在“公房”里昼夜轮流值班。当时,整个西山建有32个烽火塔,一有情况,白天放烟雾,晚上点火把,一村传一村,寨寨互动,将敢于进山清剿的明军消灭。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寨子里的文艺生活也丰富了起来,特别是阿猜发明大三弦后,跳乐这一群众性健身舞蹈很快在各寨传开,小伙子们就只有在这唯一的宽阔地“公房”门口跳乐。日子一久也免不了小青年们在“公房”里唱“阿细先基”,谈情说爱。但是,把“公房”说成是阿细人“玩姑娘的地方”,“男女青年一起睡觉的地方”,绝对是错误的,应纠正对阿细人习俗的这一误传。
七、为什么阿细人人住山上而几乎每村每户都有“飞田”在坝区?
在弥勒西山东面的弥勒坝和路南坝,有许多阿细人的“飞田”。所谓“飞田”,就是自己的田在别人的地盘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呢?原因有:一是弥勒西山是缺水区,没有水,不能种稻米,只有包谷、荞子等,必须千方百计到坝区买几亩田种稻子,解决过年过节,办红白喜事时吃米饭问题;二是山上有的住户,本身就是从坝区迁上山的,有的是做木工,有的是打铁,有的是烧石灰烧炭,时间一长,找了阿细姑娘安了家,在坝区有自己的一份田;三是西山山梁子上会出山泉水,但都是流朝山后坝子里的,坝区的人为了搞好关系,主动拿一部分田换水,不然山上的阿细人会筑坝堵水,改变水的流向,但这部分很少,只有居住在半山腰又有山泉水的村寨得益。不管怎么说,这些“飞田”为解决阿细人吃大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阿细人提倡科学种田种地,粮食连年大丰收,用包谷换大米,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吃上了大米饭。
八、为什么西山阿细人中会有很多人信奉天主教
阿细人崇信“万物有灵”,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主宰之神”,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家有家神,门有门神,灶有灶神,火有火神。总之,世间万物都有神在管理。正如清乾隆《弥勒州志》中说的:“夷人无天不杞,物皆有神”。阿细人除信仰原始宗教外,还有不少人信仰天主教和佛教。天主教,主要是外国传教士传进来的。天主教,有统一的教规教义,出门有出门祝文,进门有进门祝文,饭前有饭前祝文,饭后有饭后的祝文。天主十戒,圣会四规,对人们生老病死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规教义和教徒信条。弥勒西山的天主教,主要是法国传教士邓名德神父从野猪塘村传教开始的,1890年邓神父又到烂泥箐村设堂传教,并逐步向阿基黾村、大云村等地扩散,很快遍布全西山。为使阿细人都信奉天主教,邓神父还培养毕金星、段若望、王飞云、毕继方4位阿细天主神父,培养了何琼英、灰秀英、龙桂珍3位阿细修女。邓神父之后,又先后有6位法籍神父到西山传教。他们一方面传教,一方面帮助阿细人办学,发现较好的苗子还送到国外留学。大色多的何明德神父就是阿细唯一一个在七个国家留过学的文人。民国初年,法国传教士又先后在大云、阿基邑、可邑、马皮等村寨建起了“经堂”。民国13年,又在烂尼箐村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圣母堂”。当时,阿细人信天主教的教徒多达万人。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三自办教”宗旨的引导下,阿细人地区的天主教恢复了活动,一批青年人还被送去外地学习进修,昆明市北京路塘子巷天主教堂,主持教务的几乎都是弥勒的阿细人,有的还担任主教。所以,天主教在阿细人中有一定的根底。阿细人信奉天主教的人也很多。
九、为什么“阿”字在阿细人日常生活中用途甚广?
“阿”,在阿细人中不读“a”,读“er 二”,用途十分广泛。首先,广泛用于名词。例如人名“阿海”、“阿勿”、“阿猜”、“阿胜”等,不分高低贵贱,达官和贫民,都可用“阿”;又如人称“阿爸”、“阿妈”、“阿木”、“阿米”等,对父母亲、爷爷奶奶、叔叔嫂嫂,都可以用“阿”称呼;还有对寨名、山名、地名、动物名、植物名、餐具名、食品名、支系名、家庭名的称呼。如“阿基邑”(寨名)、“阿柱波”(山名)、“阿谷来”(地名)、“阿磨”(动物“马”的名)、“阿比”(植物‘蕨菜’的名),“阿宗”(餐具‘筷子’的名)“阿贸”(食品肉类的名)、“阿哲波”(支系‘阿哲’的名)、“阿浦庆”(浦家家族名)等等。其次,广泛用于人称代词。例如“阿生”(我们),“阿剥比”(跳乐)等。另外,“阿”还广泛用于疑问代词、副词、叹词等。例如“阿腮边你目”(疑问:谁告诉你?)、“阿基尼”(副词:明天)、“阿咪咪”、“阿比比”“阿啧啧”(表示惊叹、赞叹)。那么,为什么阿细人生产生活中对“阿”字使用那样的广泛呢?一方面阿细人是彝族的一支,深受彝族文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就充满了彝语成分,虽然没有使用彝族文字,但使用彝族语言很普遍。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庄乔入滇之后,长期和阿细人生活在一起,将优秀的楚文化包括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语言文化带到阿细人中。据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考证,“阿”是楚文化语言的主要特征,与楚文化有关的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台湾等,使用“阿”字的频率很高。自庄乔带领阿细人的先民“靡莫”在今昆明开辟“火米”“火莫米”之后,阿细人中的“阿”字就广泛使用起来,“阿着底”“阿若尼核”、“阿喜比”、“阿尼千基鲁”等《阿细指路经》中的地名、人名就多了起来,甚至最后将自己的部落名称都用上了“阿”字。
十、为什么阿细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和撒尼人十分相似?
有的人认为,阿细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和撒尼人十分相似,所以断定“阿细和撒尼是两兄弟”。我认为,如果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是可以的,正确的,但从民族的起源和演化角度讲,这句话是错误的。阿细和撒尼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地方,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族系。撒尼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主要来自于曲靖陆良一带;阿细,虽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来自于滇西宾川一带。但是,自从弥勒十八寨起义失败后,阿细人来到西山,那时的西三一部分属于路南府辖区,这样,阿细人分成两个不同州府管辖。马龙、阿基邑、勒克等属于弥勒州管辖。但油柞地、凤凰山、林马硐等一大半都属于路南府,这样,阿细和撒尼大部分同属一个府管辖,接触的时间多了,交往的事情多了,慢慢地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例如“穿麻布褂”,撒尼和阿细都穿;阿细跳乐,阿细、撒尼都跳;摔跤、斗牛,阿细和撒尼都举办。但衣着和风俗也有很多不同,如穿“麻布褂”,首先是布料不同,阿细人用的是细麻布,撒尼人用粗麻布,其次是扣子和镶边不同,撒尼人用的是宽兰布镶边,兰布兰线编织成兰扣,阿细人红黄兰三色镶边,红排扣子装饰;另外是条纹不同哦,撒尼的褂子直线纹宽又粗,阿细的条纹窄而细;最后,制作的风格不同,主要是妇女搓麻时工艺有很大的差别。就说“阿细跳月”,撒尼人学“阿细跳月”,主要是抗战胜利以后才开始的。一开始,大三弦的制作,主要的弹法,都是在西南联大60多名学生到圭山、西山采风时阿细人教的。后来,经舞蹈家梁伦改编的“阿细跳月”在昆明公演,引起社会轰动。正如《路南县志》中说的:“撒尼人跳大三弦舞,是从阿细人跳‘阿细跳月’借鉴过来的”。但是,撒尼人利用石林名胜风景区这一环境优势,为“阿细跳月”的普及和推广作了很多工作。现在,很多音乐家感到阿细和撒尼的歌曲越来越像,都是“1-3-5-i-”的音调,很难区分开来,大概是文化融合的缘故吧!但是,不得不承认,撒尼人作曲家、演唱家、舞蹈家、作家等,就是阿细人多。就从现在说起吧,撒尼人在省歌、中央歌舞团专司作曲、演唱、演出、编剧的就有10多人,而阿细一个人也没有。近几年,撒尼人先后出了68本反映民族文化的书,而阿细人才写了寥寥几本。所以,要承认,阿细人经过多次磨难,人才十分困乏,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交流,促进阿细文化的发扬光大。
十一、为什么说阿细妇女的红黄绿腰带象征的是“彩虹”?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冕龙村(马龙村)美丽、勤劳、善良、能干、爱唱的山翩姑娘,在去参加兔米栽(土木基村)火把节跳乐回村的路上,遇到一猛虎扑来,顿时吓晕过去。待她醒来时,有一位很帅的小伙子正搂着她轻轻地呼唤着她,旁边躺着一只血淋淋的老虎。她什么都明白了,是这位英俊的小伙子救了自己。原来,这位英俊的小伙子,就是远近闻名的课衣千(可邑村)的摔跤冠军毕阿自。很快,阿自和山翩姑娘相恋了。她俩常常在一起跳乐,在一起对唱“阿细先基”。既可恶又可恨的冕龙村碾诺土司知道后,一心想拆散这对年青人的恋情,想自己娶山翩姑娘做偏房。碾诺土司命令狗腿子躲在可邑村的路上暗害阿自,守在马龙村的村边不让山翩出村,还亲自到阿自家催租逼债,用钱财收买山翩家的亲人,一心想把山翩弄到手。有一次在马皮村摔跤的大会上,碾诺土司高价聘来一位“撒尼大力士”,想摔死阿自,可是阿自却摔赢了“大力士”。碾诺土司恼羞成怒,埋伏在可邑村的路上,用利箭将阿自射死。山翩姑娘知道后,哭得死去活来,几天几夜不吃不喝。阿自火化那天,碾诺土司派人守住山翩,不准她去可邑村。可是,山翩姑娘乘人不注意,悄悄躲进村的树林里,一口气跑到可邑村,跳进火化阿自的火堆里。可邑村的男女老少都被山翩姑娘殉情感动了,把她俩骨灰合葬在她们俩相恋的地方。碾诺土司带着一帮狗腿追到可邑村,骂着挖开她俩的坟,说什么“死也不能让她俩成亲”,并把阿自的骨灰撒在“课衣波斗”,把山翩姑娘的骨灰撒在“冕龙波斗”,让她俩风吹雨淋,永远分开。但当骨灰一撒出去,山翩姑娘的骨灰变成一朵翠绿的云彩,阿自在的骨灰变成一朵红艳艳的彩云,两朵云彩慢慢汇聚在一起,在马龙与可邑之间架起了一道“彩虹”。为了纪念这对坚贞不屈的阿细青年,从此,阿细姑娘们都在腰间系上红绿布条加刺绣花边的腰带,以示对爱情的坚贞,对钱财的蔑视。红黄绿腰带意为“对爱情坚贞,就是幸福,就是腰缠万贯”。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图片来源:弥勒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年10月补充。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