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陇永志:关于“改土归流”问题

作者:陇永志 发布时间:2008-10-20 原出处:《乌蒙彝族文化》1998年总第4期 点赞+(30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在乌蒙等地的“改土归流”,史学界多数人都肯定了它的历史作用。例如:
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简史》:“鄂尔泰的‘改上归流’其目的在于加强清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变奴隶主和农奴主专政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巩固封建国家边防的作用,因而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其中对乌蒙、镇雄是主要所指之一: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冯尔康《雍正传》:“它的出现(指乌蒙等地改流)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被压迫的土民和受骚扰的汉民的愿望。主持其事的雍正和鄂尔泰,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适时地作出了判断,并付诸实行,他们作出了有益的贡献。”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蒙琰《昭通经济开发简史》:“……‘改土归流’主要是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土司和世袭制,在经济上取消奴隶制和农奴制残余。这必然遭到代表奴隶主利益的土司的强烈反抗。鄂尔泰对东川、乌蒙、镇雄三处土司的联合反抗,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十天之内就平定了三个土首府。东川、乌蒙设府,镇雄设州,委派流官。”这是援引曹吟葵《昭通概说》的观点。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论述,其中:冯文不顾历史事实,歌颂帝王将相,似乎“解放”了土民;((简史》则将土司的历史作用转嫁给“改土归流”;蒙文对这段历史并不清楚。我们认为:“改土归流”是封建时代大民族主义的最终暴露;是大民族统治阶级对地方民族统治阶级的抛弃,是乌蒙、芒部、东川地方民族的一场灾难。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鄂尔泰在乌蒙等地的“改土归流”。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土官(司)流官,良窳难分

几乎所有评论乌蒙“改土归流”的文章,都要引用鄂尔泰向雍正皇帝的奏报:乌蒙土司“钱粮不过三百余两,而取于下者百倍。一年四小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司一子取妇,则土民三载不敢婚;土民有罪被杀,其亲属尚出垫刀数十金,终身无见天日之期。”②而“改土为流”之后,按《雍正传》之说法,土民的“愿望”已经实现了。谁知“总兵刘起元贪暴残忍,……灾民之马,上者官索之,中者兵需之。不幸而妻女可观,无不嬲也。凡有薪炭入市,兵役轮抽,以为‘过税’。旧时酋目,向来自贵,今见工匠务须下马,迟则捶楚加之。大关通判刘镇宝丈量田地,苛刻为能。教授李焜管督城工,迁疏繁碎。于是远近灾民皆无生之气,有死之心。”③于是揭竿而起,怒杀刘起元等贪官污吏。可见,在封建社会,土官 (司)流官都是一丘之貉。而流官对土民(夷民) 还多一重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东川、乌蒙、芒部土司对“改土归流”的态度,史书均有明确记载

《会泽县志·大事记》:“清康熙三十八年 (公元1699年)东川立知府禄氏请求献上归流。王永玺为一任知府。禄氏献土有功,东川府拨可柯、小江、娜姑三官庄田,赡养终身。”禄氏“献土”之说欠妥,东川早为国家版籍。实为禄氏见家族争袭仇杀“陈请改土归流”清史《东川府》记载,并非是雍正年间的事。 《滇云历年传》土知府禄万钟因其叔禄鼎坤绑掳抄掠等三十余案;被川督题参革职究审,只摘印官未到。是时(雍正四年)鄂尔泰“乃令鼎坤作书与刘建隆,令其劝禄万钟归滇。且慑以祸福。”回书义正辞严:“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蜀在滇,岂有分别?但念乌蒙蜀郡,少府(禄万钟)蜀员,况蒙上宪题参,印须候摘交送。若是遵三官(禄鼎坤)之言,携印投滇,则其迹似叛,迨不可从”并说“然建隆已代少府作禀,申达川宪请示去讫,倘蒙批准归滇,则星夜渡江,不敢少后。” 又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正月,滇、黔兵分道攻屯而进,禄万钟怀印奔。滇兵又攻镇雄府,陇庆候亦孩提头目,欲抵御。其母禄氏日: ‘吾家世忠良,今虽无罪,安于气数可也。”庆侯遂逃豆沙关,入蜀路也。”其实,禄万钟、陇庆候都是孩提之年,他们的祖先历来效忠于封建王朝。如乌蒙土知府禄某(万钟祖父)不授吴三桂 “伪命”,禄万钟、陇庆候亦不授鄂尔泰“伪命”,真是“不犯法度,好生志诚。”这与乌蒙、芒部主文刘建隆、王之瑜的影响分不开。王刘都是满脑子儒家思想的汉族文人,又与乌蒙、芒部土司之家世代交谊甚厚。其结果都被鄂尔山冤杀。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鄂尔泰将乌蒙夷民杀戮殆尽

鄂尔泰杀戮乌蒙夷民,史家多认为是土司“ 叛乱”所致。其实大谬不然。其中最惨烈的有两次: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米贴事件。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鄂尔泰派副将郭寿域率清兵五百人至米贴,将逮捕禄 永孝之妻禄氏,被夷人把郭寿域及其士兵除一 人之外全部杀光,鄂尔泰得知后大为震怒,立即派总兵张耀祖率兵进剿,“泊耀祖至,立沉命法: 在者杀,去者杀,妇孺杀,小有姿首之女子不杀, 苟稍持志节亦杀矣。汉人妻而有儿者,则其夫又 必以汉奸杀。而其杀又各不同,凿颅、批面、剁手、截足划腹抽肠、活併、生竿,极千古未有之惨酷凡三万余人。其有先匿深箐今拟投出者,闻而知不免,奋身崖壑以死,又数千余。血肉淋漓,挂于树石间者,亘十里不止。...越数日,米贴人杀尽,禄氏乃自出。至省,自缢于狱。”“是时,改米贴为永善县。” 再是雍正八年(公元1729年),所谓“庚戍乌贼悖叛。”夷民被流官压迫、欺凌,已经到了“皆无生之气,有死之心,遂阴与(禄)万福等合谋。” 假借为总兵刘起元庆寿,里应外合,攻入乌蒙城,“起元势促,率二将官散以金帛,诱以美言。逆众不听,数其恶而迫之。及刘、马二将见杀,起元急同汪将官溃围而出。逆众袭杀汪游击于马鞍山,刘起元、杨守备于荔枝河。城中刘通判、赛知县、李教官、刘知事、陈司狱及眷属等,俱死于难。”⑥鄂尔泰闻报,调动两万军队,分三路向乌蒙、镇雄进剿。下令“分兵穷搜,务获渠魁,尽屠丑类。”清军所到之处,任意杀掳,连改流前迁入的汉族也在劫难逃。当时为清军催督士卒粮响的官吏鲍尚忠亲历这场屠杀,在其《大定府志. 平蛮后记》中说:“诛剿两月,靡有孑遗。”又说:乌蒙城“外无城郭,内无垣墙。寒冬腊月,蝇蚋扑面。举步髑髅,遍野骨骸。杯水半血,阵风尽腥。未睡辄悸,欲食先呕之境,不禁黯然泪下也。”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鄂尔泰残暴屠杀夷民之后,向清庭奏报:“统计逆党、逆首及附从凶倮前后临阵杀伤并滚崖投江自杀自尽者已万余人;擒获搜获讯明袅首及剁去右手者数千人,所获倮贼男妇分赏在事有功者亦数千人;准于安插,并暂准投诚者亦万余;其余生擒贼首贼目并应质审要犯家口数百人,押解收监。所未获大小头目共不满十人。” ⑦其实,何止“统计”之数。方国瑜《彝族史稿》说:“鄂尔泰把乌蒙、镇雄、东川的反抗斗争镇压以后,达到他设置流官的意图,但是原为彝族聚居的乌蒙地区,已被惨杀和逃亡殆尽,人口已很少。”又说:“鄂尔泰一伙的血腥屠杀,弄得人烟俱寂,鸡犬无闻。”从此,乌蒙(昭通地区)社会的主体民族再也不是夷民,“改土归流”前后成了两种社会即改流前为夷民社会,改流后为汉民社会。这两种社会失去了它发展的必然联系(出现了断流),怎么能够说“改土归流”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h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注:
①引自陈本明《朱提经济、文化盛表考说》。
⑦魏源《圣武记》卷引雍正四年郸尔泰奏。
(3④⑤《滇云历年传》(倪蜕辑李埏校点)。
⑥鲍尚忠《大定府志.平蛮后记》。
⑦《乌蒙纪年》引《满名臣传·鄂尔泰本传》。又见《朱批》第56册。
其他引文均出自《明太祖洪武实录》和《明史》,在文中多已注明。

原载:《乌蒙彝族文化》1998年期总第4期;出自:《士司制度使乌蒙走向开放之路》。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