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馆藏保护模式——建立彝族文化博物馆
凉山彝族地区在解放初期尚处于封闭状态,极少与外界接触,很少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因此,至今,彝族传统文化在凉山地区还算是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彝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灿烂的奇葩,也是彝族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义务给子孙后代保留祖先传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众多保护民族文化的途径中,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无疑是最好,也是最直接的一种保护方法,它以实物的形式把文化遗产留给了我们的子孙。在凉山这块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土地上应该矗立着一座闪耀着彝族文化光辉的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现存情况
我认为,彝族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变迁,如:彝人在都市举行的彝族节庆和原始宗教仪式,现代彝人的宗教信仰、心理特征、着装服饰、变迁后的生活习俗等等。其中最明显的文化变迁是本来应该在民间举行的彝族传统火把节、彝历年、毕摩祭祀仪式、苏尼驱鬼仪式等活动随着彝人往城市的迁徙,也被搬到了城市里。在彝族传统文化里,比摩文化、苏尼文化、火把节、彝历年等民俗活动是彝族文化的精髓,这些活动至今仍然活跃在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中。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语言文字、民间文学、神化故事、宗教信仰、天文历法、婚丧嫁娶、民间工艺、节庆、服饰、哲学、占卜、乐器、歌舞等等。在彝族文化宝库里,还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涌现出了一大批彝族现代文学和现代音乐的爱好者,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和音乐作品,使彝族文化资源更加丰富灿烂。
彝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彝文繁多,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凉山彝文规范为819个字来使用,在保护和抢救彝族语言文字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之后,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四川省彝文校等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彝族语言文化专业,进行系统的彝族文化教育,另外,凉山各民族中学也教授彝语文。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杂志彝文版,《凉山文学》彝文版,《凉山日报》彝文版问世,彝人也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吐露心声了。最近举行的“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香港)研讨会”,评鉴建议报告第一个阶段性评鉴结论是:中国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亚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彝族的文明史又推向了前。
在很多热爱彝族文化的人士埋头苦苦钻研彝族文化史时, 2009年1月1日,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悄悄问世,彝族文化开始在电视屏幕闪亮登场,给全国八百多万彝族同胞带来了惊喜。从此,百万彝族人民群众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电视频道,彝族传统文化开始走进了电视屏幕,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再一次冲击着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它也将无可避免的被载入彝族文明发展的史册。
现在再对凉山彝族文化进行简略介绍:
服饰,由于彝族支系繁多,服饰也各具特色,就凉山彝族来说,因方言不同而种类繁多,款式多样,有圣乍、阿杜、所地、义诺等,从男士的衣服分类,也可以分为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
银饰,彝族是个崇银的民族,有银花牌、银花帽、银耳环、银耳坠、银项饰、银领扣、银领牌、银手镯、银戒指、银胸牌等。
漆器,彝族漆器工艺品种繁多,花色多样,工艺精美,高贵典雅,喜德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有木盘子、木碗、酒壶、汤匙、汤钵等
民间乐器,有彝笛(竖笛)、草杆、马布,口弦、月琴、葫芦笙、三弦,目前,凉山地区演奏彝族乐器的民间优秀艺人有马国国、打久石布、海来比比、俄地日伙、阿堵嘎尔、曲目五萨、马木果、孙子热哈等。
民间文学,有创世史诗、叙事诗、英雄诗,如《阿诗玛》《玛穆特依》 《勒俄特依》 《阿莫妮惹》 《阿依阿芝》 《阿惹妞》等。
音乐歌舞,有情歌,婚歌,丧歌,巫歌,朵洛荷,酒歌,彝族现代音乐。
二、博物馆藏区设置略谈
根据彝族文化的种类,可以分为多个展区和单元,展品可以分为实物、图书、图像、音影资料等。展区可以分为:
1、比摩、苏尼文化区。该展区收集散存于民间的比摩经书,比摩、苏尼所使用的法器,祭祀器具和服饰,图片等。
2、彝人使用的古老的生产生活用具。如,彝族民间使用的竹编背篓,背筐,竹盘,石磨,木甑,马鞍以及农具、厨具等。
3、漆器工艺。展示喜德的彝族漆器工艺。
4、图书、音乐。展览彝文典籍、民间文学、现代文学,彝文报刊杂志,彝族文化研究文集,彝族民间音乐,现代音乐。图片单元区,可以展览彝族生活、节庆,祭祀等风俗图片和凉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图片。
该展区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形式,把视频、音频和电影等储存在展区里,供人们欣赏。
5、民间乐器。展示彝笛、草杆、马布,口弦、月琴、葫芦笙、三弦等。
6、服饰展区。展示凉山各地区服饰,包括男、女士服装,老年人服装、青年服装和儿童服装。如:披毡、擦尔瓦、头饰、头帕、绣衣、百褶裙等等,还有银饰。
7、民族历史英雄人物展区。支格阿龙,孟获,小叶丹,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人物。
三、建立凉山彝族文化博物馆的价值
国内各高校都设立了民族文化博物馆,目前已经达到了160余座之多。彝族文化博物馆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糯黑彝族文化博物馆、贵州奢香墓彝族文化博物馆等。凉山彝族文化浓厚,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应该成立一座汇集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博物馆。虽然,现在还有一些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说自己的语言,举行自己的民俗活动。但是,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以后,我们都不能保证我们的子孙也依然如此。因此,我们的职责就是把我们手里的东西完整的保留给我们的子孙,再让他们保留给他们的子孙,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彝族文化博物馆,把珍贵的彝族文化资源储存在博物馆里,让兄弟民族朋友和我们的子孙都知道彝族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
当然,建立彝族文化博物馆的实际价值不只是保护,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价值体现,按我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价值
随着彝族知识分子的增多,研究本民族文化的学者也在逐渐增多,以及研究彝族文化的外族学者也越来越多,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准确的了解彝族、研究彝族,使得更多的人知道彝族人民群众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
如果建立一座彝族文化博物馆,将会为语言文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哲学等学科研究提供科学的佐证,为研究彝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以免部分学者纸上谈兵、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只要在凉山地区建立一座彝族文化博物馆,将为学者们带来更多的研究便利,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对彝学研究将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公共服务
博物馆是集文物保护管理、收藏研究和陈列宣传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可以让人们参观馆藏物品,学习和了解彝族文化,还可以和西昌学院等高校合作经营管理,为高校彝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和科普教育资料,定期组织中、小学学生,政府部门,部队官兵、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参观,提高人们的彝族文化知识。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积淀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和历史。在国外,很多小学生的课程都是在博物馆进行的,以便从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我们也不妨试着把学生的某些课程搬到博物馆进行,从小培养他们热爱民族的情感。
3、旅游观光
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着各地的旅游产品,如果在凉山建立一座彝族文化博物馆,也将为凉山地区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凉山彝族火把节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品牌的旅游节日,政府部门正努力打造彝历年,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内外游客进入凉山观光旅游,目睹多姿多彩的彝族文化。如果建立彝族文化博物馆,那么,将成为展示彝族文化的最好的地方,继而会产生经济效应,也成为游客们除了观看节庆和景区之外的一大观光景点。博物馆是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主要载体,其丰富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物证,更是我们这个民族走向未来的文化基础。
4、传播和保护
博物馆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物馆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殿堂之一,担负着收集、保存、研究、展示、传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使命。建立彝族文化博物馆,是对彝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对保护、传播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民族文化的兴盛和经济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发展彝区旅游事业,促进彝区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促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为热爱民族文化事业的人们,和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彝族人民呈现集中的彝族文化资源。保护彝族文化并不只是政府部门或是文化人士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彝族子民不可推脱的责任。保护彝族文化并不是闭关自守、坐井观天,而是为了让我们继续做自己,继续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继续做一个彝族人。保护彝族文化并不是做了一件事情,或在一个时期就能完成的。其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当我们远离最初的民族文化情结时,我们的民族文化终有一天会因无处安身立命、没有了传承的载体而消失。因此,我们应该给它们建立一座博物馆,给它们修建一座房子,让它们找到最后的“避难所”。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