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凉山彝族山区教育落后的根源与对策
内容提要:凉山民族教育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多种办学模式发展民族教育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凉山彝族人民绝大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一些旧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在制约着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全国、全省发达地区相比时差距仍然很大。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热心于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困扰凉山彝族山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根源,认真分析和研究并找准一些对策来加快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凉山彝族;山区教育;发展落后根源与对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凉山民族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国家给予了特殊照顾,采取多种办学形式,积极稳步地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凉山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存在的差距,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与全国、全省相比时差距仍然很大,并且这种差距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热心于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笔者以凉山彝族山区的实际为例,先谈一谈山区教育落后的主要根源:
(一)封闭自守的传统观念,制约着凉山彝族山区教育的发展。
凉山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自古以来,彝族人民生活在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无法拓展视野,并且受旧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影响极深。如家族家支观念,血统论、近亲结婚观,封闭保守和安于现状的生活观,贱商轻利的小农思想、迷信、禁忌、重男轻女等等,这些观念显然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的进步。有些彝族群众抱着孩子读书无前途,还不如在家帮助父母解决点困难的思想,于是他们就低要求子女,只让子女学点加、减、乘、除法,会算一点数目就拉回去放牧和做活。有些彝族群众对子女的最高愿望是,男孩会盘田种地,女孩会纺线挑花,会懂一点所谓的“克智”和“尔比尔吉”(意为谚语),就能适应彝族地区的日常生活,并以此为自己教育子女的目的,导致彝族山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低,教育落后等状况。
(二)经济落后是导致彝族山区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
凉山彝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生态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经济来源差。人们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牧活动,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水平较低,其生产的粮食尚不足生存的需要,生产结构单一,剩余产品极少。除购买少量不能自己生产的必需品外,很少参与市场交换,农民负担过重,经济拮据。人们不是不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去上学,有的是因缴不起书学杂费而把自己的子女叫回去劳动和放牧。的确,山区找钱难,送个子女读书很不容易,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等必然低下,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这就妨碍了凉山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深化。
(三)彝汉语言与文字的脱节,困扰着彝族山区教育的自身发展。
语言障碍是高山彝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因环境及自身客观因素造成彝族学生成绩差,是产生中途辍学的现象之一。凉山是彝族聚居区,彝语是当地群众社会交往的公共语言,彝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因接触汉语少,不会听,不会讲汉语??胙Ш蠼哟サ氖侨??潮嗪何慕滩模?皇蹦岩岳斫夂河镂牡暮?搴凸媛桑?偌由辖滩氖前凑蘸鹤宓厍?氖导释潮嗟模??远杂谝妥逖??此担?镅哉习?螅?恪爸苯庸?伞毖?昂河镂男б娴停?纬捎镅院臀淖滞呀冢?蚨?潮嘟滩闹械闹?逗筒愦魏懿皇视σ妥宓厍?氖导剩?挂妥逖??坏貌挥没?档陌旆ɡ此兰怯脖辰淌λ?彩诘哪谌荩?延诶斫夂头治龀鲆黄?恼碌氖抵誓谌荩?斐闪恕敖?诵C叛Ш河铮?隽诵C潘狄陀铩钡难в貌灰恢碌姆床钕窒蟆?lt;/SPAN>
(四)教师队伍心理上的情绪低落和业务素质相对较差,影响着凉山彝族山区教育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尚未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与其他行业相比,社会地位较低,没有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存在着“乡村教师想进城,外地教师望下山,本地教师盼改行”的现象,教师很难调进最需要人才的彝族聚居区。其原因主要是:政治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差,家庭困难多,后顾之忧多,办学问题多;教学点分散,家长子女的求学观念不强,一师教多门学科,课程跨度大;课时量多,备课量也大,这样,教师一向心理上压抑过重,致使情绪低落,失去教书育人的信心。从业务素质上看,教师数量较少,文化水平较低,许多彝族山区小学民办、代课教师占的比例大。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没有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感,工作上遇到严重困难,教育上处于危机时,看不到投身于教育事业而奋斗的奉献精神。学生到校几乎学不到什么东西,挫伤了群众送子女上学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近些年来因放松了思想教育工作,部分教师滋生了“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的不良倾向,导致教师身在教室,心不在教室的精神状态。应该明白,提倡的奉献并不是要排斥个人的物质利益,奉献本身就包含着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说到这里,笔者总是在想:在五、六十年代,一大批优秀的人民教师长年战斗在条件极为艰苦的彝族山区,他们睡牛棚、住烂房、吃洋芋坨坨,教学条件差,但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而一心扑在教育上,同彝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人们没有忘记他们曾经在大小凉山这片土地上所走过的足迹。每当讲起当年办学的情况时,他们总是流露出怀念之情。然而,为什么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人们的精神状况反而不如过去,这就不能不说明思想教育工作没有跟上时代的需要和发展。
(五)自然条件的客观因素和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阻碍着凉山彝族山区教育的发展。
凉山彝族居住分散,大多数居住在高山深谷、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的地区,因此学生入学不方便。有的学生从家到学校要走十几公里,每到夏季,山洪暴发,路垮桥断,学生不能入学,教学计划完成不了。到了冬季,这里天寒地冻,寒风刺骨,学生衣着单薄,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正常的教学,每天只上三、四节课,教学时间不能得到保证,课时计划不能完成,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再说,民族山区教育的建制不全,落实责任不清,好坏一个样,没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定期考核制,调动不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一校一师的小学往往使山村儿童只允许接受一至二、三年级的教育。学生要继续升学因家庭负担过重,路途遥远等各方面的缘由,致使不得不在困难面前失去学习知识的好时机。现举个例:凉山州喜德县洛哈镇的马觉村,因地势偏僻、交通不便而与外界的联系甚少,到乡镇中心校来读书需步行两、三小时左右,所以在这个村就设立了一所村小学,但是教师就只有一名,且只能教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他教不了,这样学生学完一至三年级就需要到乡镇中心校去学四至六年级的课程。结果,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村中从来没有到村外去上学的人,至今全村人口中最高学历者也不过是小学水平。另外,这种一师一校的小学,规模很小,学生又基本来自本村,也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眼见、提高学生的水平、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彝族山区教育的质量都低于其它类型区域,更低于城镇的学校教育。
(六)群众对办学教育认识不足,教学质量低劣,无法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凉山民族教育部门最感到头痛的事情是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简陋,招生难,巩固难,许多几千人的乡镇中心校仅有几十个学生在读书,且常常出现“断桥”和“通车难”(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现象。如凉山喜德县洛哈镇阿洛村人口几千人,但从历史上到现在仅有一位大学本科生,一位专科生,几位中专生和高中毕业生,其余大部分人都处于文盲圈。当地群众说:“要不是看到这几位走出去,那从今以后就永远不送自己的子女到学校去读书。因为读书读不成,读书读懒了。”毋庸讳言,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学校送走多少大学生、中专生或者学习到什么实用的本领。山区彝族人民群众不愿让子女上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群众对教育目的不够明确。“读书为当干部,读书为当工人,找碗饭吃”的这种认识观念在凉山各地彝族地区相当普遍,如今由于国家不可能办更多的大、中专学校,因而升学的毕竟是少部分,大多数不可能升入大中专,要回到农业生产战线,迟点劳动还不如早点劳动。所以,彝族地区很多人看到年复一年的毕业升学率不高就失去信心,不愿意送子女上学,这在当今时代下的乡镇仍然表现更为突出。的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教师压力大,学生压力更大,学生家长提心吊胆怀疑自己子女的前程是否光明,到头来能上大中专的是少数,多数人升不了学,这些落榜者走上社会后,由于缺乏技术技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结果是,因教育质量的低劣,难以取信于民,教育事业自然会随之而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从上面阐述的六个主要根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认真分析和解决当前凉山彝族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要尽快地发展凉山民族教育,应从凉山的实际出发,根据民族教育的特点,遵循民族教育的规律,从办学形式到学校管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凡是不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都应当进行适当改革,不能搞一刀切。笔者认为解决凉山彝族山区育落后的对策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落后的教育与落后的经济相互制约,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落后的教育与落后的社会文化相互制约,造成另一种恶性循环。两种恶性循环的作用不仅造成了今天彝区的落后,而且还可能导致彝区更落后。这就预示着凉山要发展,劳动力要转移,就应该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和教育的关系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在凉山彝族地区正确处理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时,要象抓经济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治穷必先治愚,治愚必先兴教,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凉山彝族山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不少人认为,至今处于高寒地区的一部分彝族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关心和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才是当前的大事;温饱问题不解决,谈不上民族教育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山区人民就只注重物力资源的开发,对智力资源的开发还不够重视,他们一直抱着“先温饱,后教育”的思想。鉴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凉山彝族山区要走发展商品经济和发展民族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才是加速建设凉山的唯一选择。
(二)结合凉山彝族山区的实际,正确处理好彝汉双语文的教学是提高凉山彝族山区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双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它的目的是培养双语文的人才。凉山彝族山区的双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彝语文和汉语文的教学。处理好二者的教学关系,是尽快提高凉山彝族山区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在凉山彝族山区中、小学推行和使用彝语文教学,这不仅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同时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繁荣民族文化,发展凉山彝族山区经济的需要。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正确处理彝汉双语文的过程中,发现彝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用彝语文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容易理解,能促进汉语文的教学,显著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可知,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小学用彝汉文同时教学,收到了相互促进的效果。三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用彝文写心得体会,记叙文;有的学生写的稿件被《凉山日报》彝文版采用。同样,最近几年才起步的喜德县民族中学,搞双语教学也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年内,在彝文版《凉山日报》和《凉山文学》上发表的文章较多,逐步提高和促进了学习彝汉双语文的积极性。
到目前,凉山彝族山区教育在过去搞单语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双语教学后迈出了可喜的步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近年来的双语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于更深一层地去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诸如两种不同体制的双语教学如何进一步健全发展才能适合的问题,彝语文教材如何编译才能更符合实际的问题;双语教研活动如何搞才能搞好的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双语教学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然而,据了解,目前“双语”教学发展很不平衡。主要原因是:①措施不得力。②认识不统一。③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和配套的“双语教材”。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凉山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认识上,有的人认为不学习民族语言文字照样应付工作,有的人对学习汉语文有顾虑,思想不够开放,看得不够远,怕学了汉语文会失去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措施上,对双语教学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统一的计划。学习时间也不固定,未能做到制度化。在教学与教材上,与汉区搞一刀切,翻译后的彝文教材与汉文教材的内容重复出现,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不高,觉得很枯燥无味。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革后,编写出一套适合凉山彝族学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双语文教材。
在解决和处理双语文之间的关系时,过去很多人都持有片面的理解,没有看到双语文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同步并行的重要性。虽然汉语文课对彝族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课,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彝族学生必须学汉语文课。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多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中的不足,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凉山彝族人民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得必须加强汉语文的教与学。在汉语文教学中,彝族学生需要逐步改变用自己的本民族语套用汉语的不良学习方法,同时,在汉语文教材中必须注意体现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课时,总是本能地与母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加以比较。这样,彝族学生从母语出发,加以联系和对比,已经成为学习汉语文的一条规律,因而彝族学生离开母语来学汉语甚至进行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在凉山彝族地区进一步促进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保证双语文的教学质量,还得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合格稳定的双语文教师队伍,逐步培养和提高教师个人的“双语”素质和才能。教师在讲授彝语文课时,既能使学生加强对彝语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汉语文的学习。同样,讲汉语文课时,如果善于利用在彝语文课中学过的语文知识,通过翻译对比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学好汉语文知识,也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彝语文知识。
(三)立足本地,培养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发展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事业的关键。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现在,凉山彝族山区的教师队伍量少质差且不稳定的情况比发达地区更突出。“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若是教育要发展,没有一批学识渊博而出类拔萃的教师,就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要把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同时也必须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能只搞纵向比较,而必须重视横向比较,绝对不能让教师的待遇低于其他行业,否则就无法让教师终生安心从事于教育事业。为此,落实教师队伍的政策还有许多事要做,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多培养出一批熟悉山区生活而又能吃苦耐劳愿意深入基层强化民族教育事业的教师骨干,其次,还要竭力给山区教师进修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倾听山区教师的呼声和关心山区教师的疾苦。
(四)办好寄宿制学校是凉山彝族山区教育发展、巩固和提高的必要措施。
在凉山彝族山区,开办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生源问题,保证教学时间,提高教育质量,加速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办学形式,这是凉山彝族山区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便于集中管理,适合于统一的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集中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凉山彝族山区,由于地广人稀,山高路遥,气候多变,居住分散。因此在这里办教育,必须采取适合彝族山区和彝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积极举办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是发展凉山彝族山区教育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希望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重点解决经济基础差,学生家庭困难.入学率低和流动率高的问题,使学生安心住校,有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学习,从而促进整个彝族山区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实践已证明,在凉山州举办寄宿制学校是有很大成效的,它为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实行免费教育是发展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事业的良好对策。
根据凉山彝族山区教育的特殊情况,发展教育事业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目前,凉山民族教育经费的紧张和财政上的困难,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面对凉山彝族山区教育落后的根源,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采取特殊措施,增加对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譬如,建立“民族教育基金”;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中分别增列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鼓励发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办学校等。最可喜的是,近几年中央在农村学校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给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看到了凉山彝族山区未来教育事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快的希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一定要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思想指引下,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立民族教育的正确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普及提高并重,发展双语教育,才能使凉山彝族山区教育事业更加进一步地得到蓬勃的发展和实现奋斗的目标。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